登陆注册
7172300000031

第31章 三国里的那些疑问(1)

在三国的历史里,有好多事情的真相是不为普通读者所知的。在这一章里,我们将跟历史名家一起探讨三国里的那些疑问。

曹操真的是奸雄吗

史家对曹操是有定论的。陈寿的《三国志》是以曹魏为正统的,陈寿认为曹操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大英雄。

陈寿《三国志·武帝记》评曰:“唯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但是到了宋金元时期,随着与三国历史故事有关平话的发展,一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基本形成。特别是在元杂剧中,曹操成了奸雄式的丑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就顺应了这种倾向,他一方面将曹操写成是大英雄,一方面又只好让曹操披上奸雄的外套。这样就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形象。

罗贯中先在曹操的小传中将曹操说成是奸雄,然后大写特写曹操刺董卓的义举。

特别是写王允与众公卿因苦于无计除董卓而痛哭,如同画众公卿于黑夜中奔行,盲无目标,雾血腥风,扑面而来。汉室社稷,摇摇欲坠。谁为中流砥柱?继而唯曹操抚掌大笑,如霹雳闪电,雷霆万钧,大有扫除世间一切丑恶力量之范,真是社稷之臣也。作者以千钧之力写曹操之不凡,写出曹操大英雄之气概。

历史上并没有曹操刺董卓的故事。曹操不肯与董卓为伍、同流合污,于是改名换姓,逃出洛阳,公开与董卓决裂。罗贯中认为这一行为还不足以表现曹操的英雄气概,因为不肯与董卓同流合污而与之决裂的人多了,所以才要创作刺董卓的故事为曹操正名。

今人评论曹操,常搬用古人评论,说曹操是一个奸雄。天下哪有一个奸雄肯去刺董卓!敢去刺董卓,就肯定不是奸雄而是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室气数已尽。曹操世代食用汉朝俸禄,深受国恩。如今国家有难,当做赴难死节之臣。

曹操怀抱一尺之刀,抱必死之心,孤身入虎穴,刺杀董卓,拼一死以报汉室,为国已尽忠心,为臣已尽臣节,其大忠大义昭然于天下。曹操有此义举,乃大忠大义之臣,乃天下之大英雄。

诸葛亮为何如此出名诸葛亮之所以能在历史上有如此巨大的名声与深远的影响,总结起来,大约有四个原因:

第一是陈寿的《三国志》的影响。陈寿在《诸葛亮传》中,生动地记叙了经历了长期挫折的大英雄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会面、谈话并请其出山相助的历史事迹。而这段记叙又得到了诸葛亮的证实,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就证明了英雄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是真实的历史。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可以说是给足了面子,这是诸葛亮成名的决定性原因。当时孔明不过是一年轻书生,而此时的刘备已经47岁了,年长孔明20岁,身经百战,四海扬名,有无数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的经验,在他的周围聚集着四海之俊杰。这样一个大英雄,突然跑到卧龙岗这个穷山沟,要请一个无名书生帮忙,而且跑了三趟,这就从侧面反映了诸葛亮的才能。

诸葛亮在与刘备初会于卧龙岗茅庐时,为刘备集团的政治前途作了中长期的规划,这就是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那段着名的“隆中对”。未出茅庐定三分,于是诸葛亮便在人们心目中成了未卜先知的预言家,高瞻远瞩的政治家。

诸葛亮之雄才大略,独步古今。

第二个是罗贯中经典名着《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把穷途末路的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的故事写得极为生动,摇曳多姿。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共一百二十回,到了第三十七回才写三顾茅庐;一部大书中的最重要的人物,作者竟让他在全书过了三分之一才登场,这是为什么呢?罗贯中在未写孔明之先,处处写刘备之失败。作者处处写刘备之败,实则处处呼唤孔明。作者虽未于书中写孔明,却处处写孔明于读者心中;等到读者心中声声呼唤孔明,作者反倒不急,以舒缓之笔写刘备之三顾茅庐,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作者用了多大力量推出孔明啊!而三顾茅庐孔明一出,便处处写孔明之胜,与前三十六回刘备处处之败前后呼应,此种写法非天才实难为也。

罗贯中的这种天才的技巧,自然使诸葛亮出了大名。

罗贯中用了无数精彩有趣的故事把诸葛亮描写成巧计奇谋的策略家、决战决胜的兵法家、力挽狂澜的外交家、高瞻远瞩的政治家。总之,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简直就是智慧的化身。再加上罗贯中又把诸葛亮写成能呼风唤雨的道士,使诸葛亮的形象“似智而妖”,这正合中国一般老百姓的口味。于是,诸葛亮终于成了中国老百姓心中最有魔力的人物了。

第三个原因是诸葛亮的着作。诸葛亮留下的着作不多,但其《出师表》名噪天下,为历代所称颂。

诸葛亮的《出师表》表现了对蜀汉王朝忠心耿耿的情怀,流露出与刘备的无比深厚的情谊。后世儒家学者有云:“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可谓忠。”南宋末代丞相文天祥在其弃世遗作《正气歌》中云:“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给《出师表》以极高的评价。

诸葛亮的《出师表》以质朴的语言,述说着与刘备生前的约定,明知不可为,却欲与魏武帝一决雌雄而跃马五丈原,其忠义之心,感动千古。

北宋大文豪苏轼认为,诸葛亮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家。《出师表》文体简洁,词意率直,情感丰富,志向高远,实在是难得的好文章。诸葛亮的名声使他的《出师表》出了名,《出师表》又使诸葛亮得到了世人更多的赞誉,真可谓文以人显,人以文名。

第四个原因就是宋、元以来说话与杂剧的影响。

所谓的说话,相当于现在说评书这门艺术。当时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是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女真族入主中原以后,便要了解中原的历史文化,但这种了解主要靠听来了解。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与三国时期极其相似,以说三分为主的说话与三国题材的杂剧便在长江以北迅速地发展起来。元朝乃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他们的兴趣和要求与女真人基本一致,所以在元朝,说话与杂剧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诸葛亮在元代杂剧与说话人的底本中,已经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同时,也是一个能祭风祭星的有点妖气的道士,这种形象正合中国老百姓的口味。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更使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元朝统治阶级着迷。诸葛亮的形象就这样被固定了下来,一直流传至今。

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终于使诸葛亮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望、最有影响的传奇军师。

司马懿真的被骗了吗

《三国演义》中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故事,是该书后半部中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篇章。罗贯中在这一部分中集中描写了诸葛亮的军事才干与智慧,特别是空城计,可以说是诸葛亮智慧的最高成就。

空城计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这个样子。空城计是我国宋、元以来无数说书艺人千锤百炼后的产物,罗贯中的空城计正是这数百年来艺术与智慧的结晶。

空城计的真面目,它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思想,它内在的语言,至今还没有为我们完全认识。自从空城计问世以来,它就笼罩着重重的迷雾。人们传诵着它,讨论着它,为它而激动,也为它所迷惑。

这段故事描写了魏将司马懿重掌兵权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街亭大败马谡率领的蜀军,又乘胜“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军在城中。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杀到诸葛亮的空城之下,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诸葛亮此时战又不能战,走又走不脱,两难之际,百般无奈,便令大开城门,偃旗息鼓,以迷惑司马氏。司马懿率大军杀到西城下,见城门大开,门前二十多名百姓洒水扫街。孔明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除身边两个书童外再无士兵。司马懿念孔明一生用兵谨慎,从不弄险,以为必有伏兵,急令大军速退。孔明见其中计,下城抚掌大笑。

这就是千古传诵的空城计。它是诸葛亮智慧的顶峰,因此人们对孔明的赞美与崇拜,也达到了神化的地步。

但是,只要我们稍加思考与分析,就会惊讶地发现:这个如此辉煌的空城计,却破绽百出,千百年来让人疑虑重重。

第一,司马懿率大军于街亭新胜,给蜀军以沉重的打击,也彻底打乱了孔明的军事部署。后又率大军杀到西城下,这种可以活捉孔明的机会,真可谓是千载难逢。任何一个军事统帅,在这样的情况下,都不可能不战而退。因为建立这样的功勋与业绩,对任何一个军事统帅来说,都是挡不住的诱惑,都是极力追求的最高目标。所以,司马懿绝没有退兵的道理。

第二,司马懿作为三军统帅,率大军直取街亭,目的在于切断孔明前线大军的补给线,使其前线的大军因得不到给养而不战自溃。所以,司马懿自然知道蜀国的大军不在这里。司马懿取得了街亭战役的重要胜利,已经消灭了孔明布置在这一带的有生力量。在这次重大的军事较量中,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军事力量与部署应该是已经了如指掌。司马懿兵临西城,不过是街亭战役的尾声。孔明这时根本来不及调动兵将,战场的主动权已牢牢地掌握在司马懿手里。所以,司马懿杀到孔明空城之下,心里应该十分清楚,此时的孔明是既无兵马又无战将,也正是因为这样,司马懿才敢“望西城蜂拥而来”。这样看来,诸葛亮的空城计骗得了别人,却根本骗不了司马懿。既然骗不了司马懿,司马懿就没有退兵的道理。

第三,退一步说,如果司马懿真怕孔明城中有埋伏,只需派一员战将,率领三千兵马杀进城去。一座边远小城,弹丸之地,即使有埋伏,也埋伏不了多少兵马。如果真的中了埋伏不过损失一点人马;如果成功了,活捉了诸葛亮,功垂青史。这其中的利害得失,依司马懿的才智,大约是能算得清的。而且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上来说:“会不会是孔明根本没有部队,有意装成这种样子?父亲为什么一见就退兵呢?”司马懿回答说:“诸葛亮平生最是小心谨慎,从不冒险,现在他大开城门,一定是设了埋伏,我军要是轻率进攻,那就中了他的计了,你哪里懂这些啊,还是赶紧退兵吧。”于是两路兵尽数退去。

明朝初年,有位叫魏禧的学者有段极有趣的话,他说:“余尝笑《三国演义》孔明于空城中焚香扫地,司马懿疑之而退。若遇今日山贼,直入城门,捉将孔明去矣。”所以这个魏禧觉得孔明的空城计很可笑,连山贼都骗不过,怎么能骗过司马懿呢?

因为上述之三点原因,所以我们才敢说诸葛亮的空城计有点让人担心,有点让人疑惑不解:既然空城计骗不了司马懿,空城之中的诸葛亮就十分危险了。孔明只需把自己假设成为司马懿,问一问自己,如果我是司马懿,进不进空城?这样一来,孔明就会发现这空城计骗不了司马懿。

但诸葛亮可不信这个邪,他还是摆出了空城计。是撞大运?又有点不像。

表面上看是自作聪明的孔明摆了一个自欺欺人的空城计,傻乎乎的司马懿却装出精明的样子接受了它。

真是奇怪得很:一个明知空城计骗不了司马懿的诸葛亮,偏要用空城计;一个明知是空城的司马懿却偏偏要中空城计。这就是萦绕在千古读者心头的谜。

要揭开空城计的谜,就要了解罗贯中是如何安排设计这个谜的。我们先从曹操做梦说起。

《三国演义》中描写曹操曾梦三马同槽,醒来心中大惊,疑是西凉马腾父子为祸。到了晚年病重,忽一夜复梦三马同槽而食。及晓,问贾诩曰:“孤向日曾梦三马同槽,疑是马腾父子为祸,今腾已死,昨宵复梦三马同槽,主何吉凶?”

曹操还曾对华歆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

曹操因梦三马同槽,终于对司马懿父子三人产生了戒备。司马懿不姓马,但毕竟姓中有马。曹操去世后魏主曹丕在位七年,其后曹叡即位。曹操对司马懿父子的疑心与戒备,一定会告之曹丕及曹叡。这时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时壅、凉二州缺人把守,司马懿上表乞守雍、凉。曹叡允之,遂命司马懿提督雍、凉等处兵马。

早有细作飞报入川。孔明大惊曰:“曹丕已死,孺子曹叡即位,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

参军马谡却不以为然,曰:“今丞相平南方回,军马疲敝,只宜存恤,岂可复远征?某有一计,使司马懿自死于曹叡之手,未知丞相钧意允否?”

孔明问是何计,马谡曰:“司马懿虽是魏国大臣,但曹叡素怀疑忌。何不密遣人往洛阳、邺郡等处,布散流言,道此人欲反,更作司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贴诸处,使曹叡心疑,必然杀此人也。”

孔明从之,即遣人密行此计去了。

马谡的离间计果然奏效。

曹叡闻讯,大惊失色,急问群臣。太尉华歆奏曰:“司马懿上表乞守雍凉,正为此也。先时太祖武皇帝(指曹操)尝谓臣曰:‘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诛之。”

王朗奏曰:“司马懿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为祸。”

于是曹叡效仿汉高祖伪游云梦之计,乘司马懿伏道而迎,擒拿司马懿于安邑。多亏华歆为他说了一句好话,司马懿父子三人才保住了性命,只是被夺了兵权,罢归故里。

从曹操梦三马同槽而食,到曹叡效仿汉高祖伪游云梦之计,司马懿父子的身家性命无时不处于危险之中,真可谓命如累卵、头若悬丝。现在,司马懿被罢归故里,其父子三人,心中大约是有无限的感慨,一切希望,一切抱负,连那埋藏在心底极深的野心,似乎尽付东流了。

然而,司马懿很快就发现,他有一个天然的政治盟友。这个盟友可以说是他的再生父母,简直就是他的大救星。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诸葛亮。

诸葛亮怎么成了司马懿的盟友与大救星呢?

原来,此时曹家的人才已消耗尽了,没有人能对付得了诸葛亮。孔明屡破曹真,其势甚急。孔明越是打胜仗,司马懿心里便越高兴,机会终于来了。

曹真因为屡为孔明所败,遂上表求救。曹叡一时没了主意。太傅钟繇奏曰:

同类推荐
  • 闲话三国

    闲话三国

    《李国文文集(第11卷)?随笔2:闲话三国》为李国文随笔之一。主要内容素以直面现实,关注众生,剖析人生百态为特点;近二十年来,虽沉潜于历史,但他的目光也并未脱离当下,用嬉笑怒骂、幽默冷辣的文字,表达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自有一种严肃和深透。
  • 光绪大帝

    光绪大帝

    陈楚醒来后发现自已穿越了,竟然还成为了光绪皇帝。因此世界将因他而改变。看他如何猎英荡美、灭日屠俄,废除旧约、兴办洋务。他利用一战成为列强,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利用二战让帝国成为世界霸主,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并打败了想殖民地球的外星人!冲出了地球,跨越了银河系!让帝国成为了宇宙诸国……一个帝国的诞生!属于宇宙的帝国时代已经降临。当然最后的目标是还政汉人。世界将由中华民族做主。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来、我见、我征服。
  • 后唐国士

    后唐国士

    同是大梁,这不是《琅琊榜》南北朝时的南梁,而是五代十国的后梁,同是崛起,这不是《芈月传》中战国的大秦,而是五代十国的后唐。一代才子陆离自幼目疾,双目失明,却心怀天下,饱读诗书的他告别了书院宁静的生活,为了平复战乱,匡扶大唐,开始了艰难的辅佐之路,经历了兵败、陷害、背叛、易主等层层磨难,最终成为一代国士!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二十四史-三国志

    二十四史-三国志

    作者陈寿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如义薄云天的关羽、胆量非凡的赵云、刚真勇猛的张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等等,栩栩如生,性格鲜明,表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才化,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脍灸人口,三英战吕布、连环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其场面历历在目。
  • 三国县令

    三国县令

    穿越东汉末年小小县令,以一县之力为根基,率领并州铁骑,南下逐鹿中原,北征匈奴鲜卑,西攘西域诸国,东灭日韩岛国,成就中华霸业。
热门推荐
  • 红楼之赖家长媳

    红楼之赖家长媳

    现代女穿越红楼中赖大媳妇身上,凭借自身的本事迅速翻盘立脚,左手调教老公,右手忙活事业。眼看家庭事业两兼顾,无限美满,贾府破事一堆,王夫人跳出找茬,对她孩子下手。别怪她不仁,利索跳出贾府的窠臼,像这群古代土著开开眼。她要大声说,我的女儿不做丫鬟做皇后。
  • 总有一种方式让你培养出英才

    总有一种方式让你培养出英才

    本书针对中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如何提高中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出了许多有益建议。从多年接触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巡回演讲活动中,得到了大量相关案例,从而总结归纳出该书的内容。为中小学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归纳了有效的方法。
  • 王爷要纳妃之逃婚太子爷

    王爷要纳妃之逃婚太子爷

    一时贪心,白欣然跳河救人,刚爬上岸就听到别人叫自己十五王爷?什么鬼……偷溜被抓,皇叔这就是你不对了。白欣然认命了,不过为什么大家都看不惯自己?母妃伪善,皇兄狠毒,就连自己母族都没个好东西!撩皇叔却被调戏,皇叔说喜欢男人,既然如此~~~皇叔,我还是卷铺盖逃命吧!
  • 农家女修仙记

    农家女修仙记

    重生八十年代她,从小身体羸弱、还有克夫的称号,为安父母的心再嫁。一次出手,意外宝鼎入体,从此踏上了修仙之路,历练凡心,看破红尘,寻求大道成仙。一世轮回,一世孽缘,一世悲歌,看她如何踏入大道。
  • 极凡为仙

    极凡为仙

    超脱宿命,不沾因果,永生不灭的修仙之路上,留书了一个只属于丁易的传说!
  • 帝国总裁的逃妻

    帝国总裁的逃妻

    她,夏绿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女生,但是在那年的夏天,跟着母亲去豪宅打工的她,在不经意间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男人,从此改变一生……他——白云翔是台湾第一企业白氏的接班人,虽然风流多情,但更是无数豪门千金的白马王子。五年前,突然出现在他世界的夏绿在不知不觉中夺走他所有的视线,不觉为了那株不起眼的小草放弃整座森林,为了她,他愿意被束缚,只因她是他的一切,可是等待他的却是她的无情,竟然能冷漠无情的打掉他们爱的结晶。而后,她的不告而别,让他翻遍了整座城市,却毫无收获,从此他紧闭自己的心,不再相信人,恢复以往风流大少的生活,身边的花边新闻不断……却没想到,在他走马上任的庆功宴上,她竟然还有脸出现……更……她竟然不认识他了!看来他的好好的提醒……提醒……她了
  • 网游之女侠饶命

    网游之女侠饶命

    即将步入剩女行列的秋莱,面对父母的逼婚,工作的烦恼,毫不犹豫的选择和好友一起畅游游戏世界,美其名曰:减压。看小白女主如何叱咤游戏。
  • 豪门盛宠:总裁大人快住手

    豪门盛宠:总裁大人快住手

    暗恋是一个人的悲喜,我站在你看不见的角落,替你细数每一个日出日落。我怕你不知道我的满怀心事,我又怕你洞悉的孤单情怀。爱,从来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不曾被离弃,不曾受伤害,又怎懂得去爱人?爱,是一种经历,对于林若柔,对于宫粤北,对于唐哲伟……林若柔——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所以才会失望。宫粤北——我不曾说喜欢你,然而,你却充满了我的整个青春记忆。唐哲伟——我经营着一份暗恋,不因你的远离你而放弃,不因你的靠近而骄傲。我只愿,你信我,如初。
  • 佛说坚意经

    佛说坚意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无头骑士异闻录:时生

    无头骑士异闻录:时生

    阴谋吗?可是她没办法反抗所以,一个从乡下到池袋来的女孩子,对大城市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恐惧。阴差阳错之间,他遇见并且收留了她,是另一个阴谋吗?可是,不管如何,我也不会离开你啊哥哥,你的人生,本不该如此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