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73700000027

第27章 超越自卑,父母应适当引导(1)

溺爱不是爱

被娇宠的儿童多会期待别人把他的愿望当法律看待,他不必努力便成为天之骄子,通常他还会认为与众不同是他的天赋权利。

——阿德勒《超越自卑》

溺爱是一种不健康的、丧失理性的爱,但对孩子的溺爱,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独生子女日益增多,溺爱孩子的问题也显得日益突出。许多一线教师都反映,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说不得,管不得,动不动就撒娇和哭闹。由于父母溺爱孩子,使得其他社会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也变得异常艰难。

中国民间有句谚语:慈母多败儿。说的就是妈妈对孩子的管教过于宽松,太溺爱孩子,使得孩子日益骄横而一无所成。在独生子女占多数的当代社会,全家人几乎都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时候,溺爱孩子的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而在这些溺爱孩子的家庭中,许多父母都有着很好的教育背景。这一切,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教子名句,今天尤其显示它的深远意义。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不能只看到眼前为他解决了什么实际的困难,满足了他的实际需要,更要着眼于他的未来。试想,父母凡事替孩子包办,让孩子丧失了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那么,孩子在日后的人生路上,能独自面对所遇到的困难吗?能忍辱负重,有所成就吗?父母的溺爱带来的后果,究竟是“爱”,还是“害”?

其实,溺爱孩子并非当代家庭才出现的现象,在古代也同样存在。《红楼梦》中的薛蟠自幼丧父,成为母亲薛姨妈唯一的依靠与寄托。正由于寡母的一味宠爱与娇纵,使得这个薛大公子四处惹是生非,整天游手好闲,成为一个标准的纨绔子弟。而在《后汉书》中,更是记载了“孤犊触乳,骄子骂母”的溺子故事。那受着妈妈骄宠的孩子,长大以后居然对着妈妈破口大骂,丝毫没有为人子的孝顺与尊重。

古代的这些案例,无一例外地告诉当代父母,溺爱孩子只会为孩子失败的人生埋下伏笔,更不可能让孩子具备孝顺、尊重、友爱等必须拥有的基本品德。因此,父母不应该采取这种盲目而不理智的方式来培育孩子。真正的爱,是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努力培养他适应社会的能力与品德。

溺爱出来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看似娇艳夺目,却不能经受人生的风雨洗礼,最后也难结出丰硕的果实。

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是懂得如何真正地爱孩子的却不多。父母的爱,应该像孩子人生的灯塔,始终引领着孩子走向理想与成功的彼岸。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父母应该指导孩子看到自己的优点,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当孩子获得成功时,父母应该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足,指引他们及时弥补并且再接再厉;当孩子不能完成某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应该鼓励他们再坚持一下,而不是为他们包办、替代一切等。

溺爱就是父母管得太多,为孩子做得太多,一手包办本该由孩子完成的事情。要改变这种情况,就从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

茹雪7岁,是家中的独生女。尽管如此,她却没有所谓“小公主”的骄气,这与父母对她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茹雪两三岁的时候,父母就开始教她自己穿衣服。虽然刚开始,教她穿衣服的时间远远多于父母自己动手给她穿上衣服的时间,但是父母却坚持这样做。这样,她渐渐能够独自穿衣服了。妈妈又耐心地教她如何收拾、整理房间,并且鼓励她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样,茹雪从小就很坚强、独立。

在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时候,父母应该多一点耐心和坚持。例如教孩子穿衣服时,父母们应该享受教育孩子的过程,坚持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另外,父母还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水平,教会他们学会适合做的事情。

受父母溺爱的孩子,最容易产生依赖心理。最典型的,便是跌了一小跤,也总是期望父母过来扶一把。

荣轩已经7岁了,但是特别爱哭。这天,妈妈刚走进厨房,便听见儿子在客厅里大哭着找妈妈。爸爸皱着眉头说:“别理他,就是摔了一跤,让他自己站起来好了。”

妈妈心疼极了,嗔怪爸爸:“什么?不理他,他一定摔疼了才哭得这么厉害。”但是在爸爸的坚持下,妈妈还是留在了厨房。过了一会儿,荣轩果然没有再哭了。但是过了一会儿,爸爸端着菜进客厅的时候,荣轩又摔在了地上,接着哇哇大哭。

爸爸同情地看着他,但丝毫没有过去扶他的意思,说:“跌倒了,男子汉都会自己站起来的。”荣轩果然自己站了起来,也没有再哭闹。

当孩子跌倒了,父母不要急匆匆地跑过去扶他,应该首先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如果孩子真的摔伤了,父母当然应该立即过去扶,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都是想通过撒娇来博得父母同情的。

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如果有一天,孩子要的东西父母给不起了,那孩子会做什么呢?

妮妮是家中的“小公主”,父母、爷爷奶奶都围着她一个人转。当她还是个娃娃时,妈妈抱着她一起去逛商场,她用小手指着哪个物品,妈妈都会毫不犹豫地将其买下来。

从出生到现在,妮妮的柜子里已经塞满了许多根本没有用过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她向父母撒娇得来的“战利品”。她从来不会考虑到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只是一味地要求父母满足自己突然产生的欲望,而父母从不拒绝。

当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情理时,理智而聪明的父母应该立即拒绝,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如果你提出非分的要求,没有人会满足你。当然,如果孩子的要求,确实合情合理时,父母可以适当地满足。

当孩子成为父母生活的全部时,那么孩子也十分不幸地成为了父母寄托全部希望的替代品,此时,溺爱也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因此,聪明的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别让孩子以为他的快乐是家人追求的全部内容。

父母要明白,孩子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父母都不应该说出这样盲目而不理智的话语,向孩子传递不良的信号。

安徽省合肥市重点中学一位成绩优异的学生班干部,春节过后,开学的第一天竟然出乎意料地离家出走了。她的家庭条件很好,父母都是机关干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也都是该市的离休干部。当记者问起这位好学生为什么离家出走时,孩子的爸爸赶紧检讨说:“都是我们不好,老让孩子学习,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

可他们的孩子却摇头,说:“并不是爸爸说的那样,我离家出走,只是想让自己好好地活一回,因为父母对我的管束实在太多了!”她还说:“班里和我有同样想法的学生还有许多。”

孩子的话虽然很简单,却很真实,令许多父母目瞪口呆。

很多父母说:“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不像从前那样,有什么事都和父母讲。”还有的父母发现孩子有些事瞒着家长,有些东西藏起来不让家长看见,同学之间的书信和他自己的日记,总要放到安了锁的抽屉里。对孩子的这些行为,父母感到不安,怕孩子染上坏毛病。的确,父母总是希望孩子的一切行动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安全、不会学坏、不会出错。所以,父母往往对孩子有问不完的问题,以便于了解孩子的全部。

殊不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世界,有自己驰骋的天地、遨游的空间,孩子也把自己的隐私看得十分重要,父母如果粗暴地干涉,是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独立意识也越来越强。孩子渴望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而父母却要千方百计地给予孩子保护和指导,总想让孩子在自己面前“透明”,这就会造成父母与孩子关系紧张。当孩子觉得父母在侵犯他的独立空间时,往往会觉得父母不尊重、不信任自己,因而本能地闪烁其词、拒绝与父母交流、封闭自己,甚至用撒谎来对付父母,并从内心将父母列为逆反、抵触的对象。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的肉”,因此,大多数父母对孩子是“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掉了”。不少父母都不自觉地把孩子看做“我的孩子”,甚至视为自己的化身,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没有意识到孩子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人。现在许多身为父母的“在职人员”越来越感觉到肩上的负担之沉重,他们感叹:“我们为孩子操尽了心,能做的我们都做了,可是……”

可是的后面隐藏着父母对孩子的不满和无奈。然而他们不知道,这些不满的根源正是他们“操尽了心”的结果。

父母从小就要把孩子视做一个独立的人,像对待其他人一样对待孩子,和孩子进行充分的交流,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其实,孩子从小就有独立的愿望,两三岁的孩子常常会对母亲说:“我也能干。”上了学的孩子更是常常希望有更多的独立做事的机会。因此,父母务必要改变观念,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看待。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起来。

父母要有意识地创造一些条件让孩子去做事。看一看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然后列出一张清单。这样做,就可以了解孩子的能力。父母要有耐心,不要对孩子太挑剔,孩子刚开始自己做事,肯定不可能做得很好,但父母不能剥夺他们做事的权利,父母应发现孩子的进步,指出其中的不足,让孩子改进,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获得自己做事的自信心。父母要按照孩子的年龄及智力、能力发展的程度,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们往往以长者的身份指挥孩子,并不曾真正体会孩子的感受。可是当孩子渐渐长大,他的独立意识开始逐渐增强的时候,父母们就不能再拥有这样的“特权”了。父母要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让孩子有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让孩子有自己的隐私。比如对于有条件的家庭来说,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房间、抽屉,不要监听孩子与同学、朋友的电话等。当孩子有小秘密时,父母要引导,告诉孩子哪些是隐私,哪些是需要让父母知道的,而不要采取粗暴的教育方法。在平时生活中,父母要多与孩子谈心,这种谈心不是父母和子女之间遮遮掩掩的对话,而是双方平等交流,以便让孩子说出心里话,最终与孩子成为好朋友。

这是某个家庭发生的一幕悲剧——一个早上,孩子的爸爸、妈妈匆匆忙忙地上班去了,家里只有奶奶和小孙子两个人,他们在快乐地做着游戏。一开始,孙子让奶奶拴一个绳套,跟着小花猫跑来跑去,想要套住家里的小花猫。小花猫跑起来特别快,一下子就逃走了。孙子有些不高兴了,提出了一个过分的要求——套奶奶的脖子玩。起初,奶奶有些不乐意,让他套脚。孙子一听,就闹起来,躺在沙发上又哭又喊,奶奶听到孙子的哭声,心一下子软了下来,只能听从了孙子。没有想到的是,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灵活,一下子就被孙子套住了,奶奶呼吸困难,说不出话来,便使劲挥手叫停。孙子不懂事,以为奶奶特别高兴,觉得好玩,就更加用力地拉起来,直到奶奶不动弹了,觉得没意思,一个人才扔下绳子出去玩了。

当孩子父母下班回到家中的时候,奶奶早已气断身亡了!就这样,奶奶的性命被一个不懂事的孙子夺走了。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普天之下,每一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但是,这种爱也得有个限度,一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变成溺爱,那就有百害而无一利了。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父母之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看见父母之爱、亲人之爱对子女发展的巨大影响。然而,若这种爱过度了,就会适得其反。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娇气、任性、霸道等负面性格,他们往往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只接受别人的爱,不知道要对父母和他人给予爱的回报。溺爱还会使孩子养成游手好闲、贪图享受、为所欲为的恶习,甚至失足,走上犯罪的道路。

俗话说,娇惯是害。事实上确实如此,父母是不能保护孩子一生的,也不应试图这样去做。现实告诉人们,做父母的应端正自己的教育观念,不能将对孩子的“襁褓期”延伸得太长太宽。对孩子有求必应,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不遭一点磨难,这其实是一种畸形的爱。

从另一方面来说,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知识和经验,尤其对生活的艰难缺少体验,往往提出一些不合理、不正确的要求,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家长要理智地对待孩子提出的要求,正确的、合理的,应当予以满足;不正确的、不合理的,哪怕是再强烈、再迫切,也要“忍痛割爱”。爱孩子是有学问的,有讲究的,爱必须有积极的作用才是真正的爱。对孩子的要求一味地满足,孩子想干什么就让他干什么,想买什么就给他买什么,久而久之,稍不如意,孩子就会大发脾气,最后发展到在家称王称霸,蛮横粗野,而各种能力却极差。这样,直接受害的是孩子,进而,家长必然也难逃其害。法国着名教育家卢梭就特别反对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他谆谆告诫做父母的:“你们知道造成你们孩子的不幸的原因是什么吗?那就是他要什么便给他什么。”一味地迁就、溺爱孩子,最终会酿成家庭悲剧。

关于对“孩子”这两个字的认识,西方有句话说:“孩子是上帝借给我们的,我们迟早还是要把他还给上帝。”确实如此,孩子是属于社会而非专属于父母的,孩子终究是要离开父母独立面对人生的。父母要让孩子了解家庭的环境、父母的辛苦,给孩子关心他人、为家庭和父母承担一定义务的机会,才能使孩子理解父母、体贴父母,并由此学会爱人、关心人和帮助人,学会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东西。父母不管做什么工作,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挣多少薪水,都不应对孩子大包大揽,而应把孩子的人生还给孩子。

父母应当对孩子的要求和需要有个分析和判断,决不能感情用事,一味地姑息、迁就。父母疼爱、关心孩子是没错的,但这种疼爱、关心应该是含蓄的,如果可能的话,应该是宽厚的,不能过分感情用事。父母对孩子不好好学习、品德不好和没有礼貌,要进行教育;对吃苦耐劳、经风历雨的事情,要放开手脚。总之父母对孩子的爱要保持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而不要让爱变质变味,最后酿成苦酒。

着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父母要先从小处着手,让孩子在家庭的岗位上感受到责任的分量,例如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父母要教育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孩子做出某项决定或承诺的时候,告诉他要对此决定的后果负责。不管结果怎么样,都不可以逃避,要让孩子承担责任,而不能代劳,这样的孩子才有可能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遇到问题不逃避的人。

下面是一个孩子讲述的真实故事,希望父母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当我上六年级的时候,我身边的同龄人都已经有了生活自理的能力了,然而我却一直在父母的溺爱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连上学放学也得父母接送。

同类推荐
  • 心理的象征与成功

    心理的象征与成功

    本书围绕心理的象征与成功的内涵展开,阐述了人格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在人性中的意义,从而揭示了人类心灵的奥秘。该书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重要代表作之一。
  • 每天玩一个心理学游戏

    每天玩一个心理学游戏

    本书帮助读者从自我、职场、爱情、智商、情商等方面全方位认识自己,其中所收录的心理学游戏数量众多、包罗万象,语言轻松活泼、风趣幽默,让你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开始你的自我发现之旅。
  • 怪诞行为心理学

    怪诞行为心理学

    人这一辈子,大约要做20000000次选择。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买安卓手机还是苹果手机?股票抛还是不抛?独身还是结婚?和谁结?Tobeornottobe?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却没有不选择的自由。
  • 心理健康七年级(上)

    心理健康七年级(上)

    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是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活动与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心理学分支。医学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的产物,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边缘学科。它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包括基本理论、实际应用技术和客观实验等内容。医学心理学兼有心理学和医学的特点,它研究和解决人类在健康或患病以及二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一切心理问题,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
热门推荐
  • 这个青梅很不乖

    这个青梅很不乖

    本书又名:挚爱青梅:竹马太霸道。初遇,她3岁,他4岁。他亲了她一口,她害怕地得拔腿就跑,哭嚎道:“麻麻,我要怀孕了~”她回家吃了一块可爱的蛋糕后就把他忘了。她11岁,他12岁。她问:“你说,喜欢一个人要怎么去表白?”他不虞:“憋着...”她沉默脸:“......”他疑惑:“你怎么不说话了?”她眨着无辜大眼:“你不是说让我憋着吗。”他耳根一红,心跳的声音震耳欲聋,别扭着脸:“真是,女孩子家家的说这种话,也不害臊。”她20岁,他21岁。他第一次懊恼自己的年纪,若他大她一岁,那他们就可以扯证了。他亲手养大的小姑娘啊,什么时候才可以吃啊!本文甜宠1v1,全程无虐,亲们放心,作者是亲妈。\(≧▽≦)/
  • 我被女鬼纠缠的那些年

    我被女鬼纠缠的那些年

    鬼岭之中的小村落。吴灿迷路误撞女人洗澡,自此念念不忘。几年后,那女人模样丝毫未变,并且喜欢上了吴灿。家人知道吴灿中邪,请道士帮忙,发现那洗澡的水池居然是乱坟岗。
  • 登神坛

    登神坛

    如果幻术无法破解,除了让我登上神坛,你还能怎样?“你前面真的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过来就能杀我了,来吧,快点。"“啊!爹!怎么会是你?天杀的何仙一,你给我出来!”“你叫我干啥?是你自己杀的你爹,又不是我。”这是一个修炼灵魂幻术,从凡人登顶神王的故事。
  • 美丽时光走丢了

    美丽时光走丢了

    新概念作文人气新星+90后主力青春作家,集体书写生命之初那些最美最真令人动容的友谊与爱情。
  • 金闺婿

    金闺婿

    一霎那间,她以为美好的生活分崩离析,亲情爱情全如齑粉般飘散。她以最卑微的身份回归,用最大的耐心,报复那些伤害过她的人,拿回那些她拥有又失去了的东西!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准老公没了不打紧,再挑一个就是!
  • 每天学点读心术全集

    每天学点读心术全集

    知人难,知人心更难。有人说世界上最善良的是人,世界上最残忍的也是人,世界上最不可理喻的还是人……总之,对于人的看法,人们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大家是达成共识的,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动物。
  • 中华谚语(第六卷)

    中华谚语(第六卷)

    该书本着科学、规范、实用的原则,从收集的数万条谚语中选取其中的精华约11500条。收录的谚语哲理丰富,涉及范围广,从婚姻家庭到社会百态,从军事历史到处世哲学,从天文地理到农、工、商、建,从养生保健到琴棋书画……大千世界,千姿百态均有涉及。本书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掌握,在每句谚语下面标注了简单的释义
  • 王妃别跑:腹黑王爷不好惹

    王妃别跑:腹黑王爷不好惹

    不过是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去了,结果代价好大好大,竟然魂穿到了一个历史毫无记载的国家――夜魅国,还负在了一个大花痴身上!!!刚过去就要顶着原主的脸嫁给腹黑王爷。不行!坚决不行!一次次逃脱,又被一次次寻回,本以为无念,结果却生了情……
  • 剑意殇

    剑意殇

    淡然一笑,世间已万年;万花凋零,一花绽天宇。花开花落,万华已千谢;缄默年华,笑看人生世。远方的你,我想你了,你是否能看到!
  • 相随,三生三世

    相随,三生三世

    重生归来,从前的自己,穿越的渣男,跨越时空,纠缠几生几世的爱恋,背后有人操纵?街上制造的偶然相遇,好久不见,我爱的那个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