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90600000029

第29章 教育(1)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为之开先河的应当是《易经》。它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提出了“教学为先”的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从事“施教”,被尊奉为至圣先师,成为万世师表。

中国古代学校

中国很早就有了学校,而且历代学校的名称不一。

大约从原始公社制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初期,我国已经逐岁建立起专门的教育机构。据古籍记载:唐虞以前的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叫“成均”;虞舜时代的学校已有大学、小学之分,名叫“上库”“下库”。

奴隶制社会的夏朝(约为公元前2050年—前1600年)把学校又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

据古籍记载和殷墟甲骨文考证,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66年)已有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学校的名字分别为:“学”、“右学”、“左学”、“序”。但学校教育的内容仍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一般文化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来的趋势。

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叫“辟雍”,亦作“璧雍”等。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均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为辟雍。其中辟雍最尊,故统称之。根据古籍记载和铭器金文参证,到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己集虞、夏、商三代之大成,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制度。学校大致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系统,教育以“明人伦”为核心,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

到汉代(公元206年—220年),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再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

到离现在最近的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不但明确了整个学校教育制度,还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奏定学堂章程》里公布的小学课程是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小学课程。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同时,它还明显地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

稷下学宫位于齐国都(今山东临淄)西门外,大约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历时一百四十余年,繁盛时达“数百千人”。当时各国著名的文学游说之士多曾先后或长期在此著书讲学,互相切磋驳难,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这个词正是来自于稷下学宫。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齐宣王时期稷下学宫达到顶峰。

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稷下学宫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实行“不治而论”。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公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进步。

齐国为促进稷下学宫的发展,制定了切实具体的保护措施。拿出了大量物力财力,大兴土木,广建学宫,“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孟子出行“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根据学者的学问、资历、成就、贡献等,授予其不同的称号和荣誉,包括博士、学士、上大夫、列大夫等。淳于髡即被授予“博士”称号。荀况曾“三为祭酒”,弟子满门,当为大师级学者。

齐国统治者开放的学术政策,加上文人学士在社会变革时觉醒的主体精神,积极的创造意识标新立异的理论勇气,促成了稷下学宫的繁荣昌盛,推动了整个中国先秦学术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也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稷下学宫既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又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还广收门徒进行教育工作,是一所非常成功的官办高校。在中国几千年历时中,其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丰硕,都是独一无二的。

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

唐朝承袭了隋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名公巨卿之门,向他们“投献”自己的好作品,称为“投卷”。若直接向礼部投献的,称为“公卷”,向达官贵人们投献的,称为“行卷”。投献的作品有诗,有文,也有表现史才、诗笔、议论的小说。投卷的办法使一些确有才能的人得以显露头角。据《唐摭言·公荐》记载,牛僧孺以《说乐》得到韩愈、皇甫湜的赏识,杜牧因《阿房宫赋》受到吴武陵的推荐。但是,欺世盗名,弄虚作假者,也不乏其人。中唐以后,投卷多而且滥,弊端百出,一些主考官不得不规定投卷的数量,投卷完全流于形式。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明朝科举制进入了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又叫乡闱,每三年一次。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会试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或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制。

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官府名。晋武帝时,始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员,掌教导诸生。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为国子学,不久,废国子学,立太学,置太学博士,总知学事。炀帝即位,改为国子监,复置祭酒。

唐沿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六学,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并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东都亦置监。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

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公元989年)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又称国子监。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建太学前,国子监系宋朝最高学府,但高、中级官员子弟坐监读书,仅是挂名,人数少,且平日听课者寥寥。自设太学和其它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国子监还设书库,刻印经史书籍,供朝廷索取、赐予以及本监出售之用。

南宋在监内专设“印文字所”。国子监所印书籍称“监本”,一般刻印精美,居全国之冠。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陆续置国子监,设分司官,由朝廷执政,侍从等官迭互充任,职事颇简,仅出纳钱粮,实际成为士大夫休养之所。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罢三京国子监官,各设司业一员。

元初置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祭酒、司业,掌国子学的教令;监丞,专领监务。另建蒙古国子监和回回国子监学,以示与汉人、南人之别。

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在北京设国子监,皆置祭酒、司业、监丞、典簿各一员。

清代国子监总管全国各类官学(宗学、觉罗学等除外),设管理监事大臣一员;祭酒,满、汉各一员;司业,满、蒙、汉各一员。另设监丞、博士、典簿、典籍等学官。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并归学部。

书院

书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起于唐,盛于宋。传统书院主要以讲学研修、藏书出版、接待访学等为重要功能。历史上,岳麓、白鹿洞、嵩阳、应天四大书院曾盛名天下。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脚,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初设讲堂5间,斋室52间。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州守李允则扩建,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宋真宗时期,山长(即院长)周式以品学称著。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周式,赐“岳麓书院”题额,于是“书院称闻天下,鼓简登堂者不绝”。

岳麓书院自始建到清光绪二十几年(公元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绵延927年,历宋、元、明、清四朝,原名不变,至今已越千载, 培育了大批楚才,其中如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岳麓书院不愧为“千年学府”。

★白鹿洞书院

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

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位于商丘旧城州之东,其前身是后晋时杨悫所办的私学。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公元l009年,宋真宗正式将该书院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l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扩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

八股文

八股文是中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称时文、制义、制艺、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始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不过写法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中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同类推荐
  • 茶苑——讲述茶文化

    茶苑——讲述茶文化

    本书介绍了茶的渊源;茶场;茶叶之道;栽培技艺;制茶工艺;茶艺之道;历代茶著;泡茶技艺;沏茶技艺;茶具鉴赏艺术等内容。
  • 古代天文历法

    古代天文历法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

    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

    本书从宏观的视野对朝鲜半岛古代建筑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而且区别于日本、朝鲜和韩国学者,将其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联系起来进行了系统的比较,阐明了一些当孤立地、静态地分析朝鲜半岛古代建筑及其发展过程时难以说明的问题,对其都城体系、斗棋系统、历史发展阶段等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法。本书亦尝试超越古代建筑文化本身,从地缘、政治、佛教、儒学诸方面对朝鲜半岛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行了阐释。
  • 世界神秘文化

    世界神秘文化

    巫医、巫师、巫术,从远古的喧嚣中走来,星相,吸血鬼、炼金术,在幽暗中绽放神秘的光彩,是冥冥中的蛊惑,是宇宙的安排,让人们顾影徘徊。
热门推荐
  • 忘川堂夜话

    忘川堂夜话

    “忘川堂”是一家夜晚营业的旧货店。被看不见的东西追赶着的夏至,误打误撞闯入了“忘川堂”。出于某种秘不可宣的目的,她开始了在旧货店打工的生活。这是一家很奇怪的店,明明卖旧货却贵得离谱,摆明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光顾这家店的客人也同样古怪:有因过分漂亮而被割下脸皮的玉面人,有专做亡人生意的血货郎,有依附百年老屋而生的屋魅……在他们或狰狞或美好的外衣下,包涵着温情的守护、绝望的爱恋、无尽的寂寞和迷失的自我。在经历过一次次危险后,夏至渐渐对清明和遥产生了微妙的感情。究竟,夏至更在意的,是时而为猫时而为人,笑容灿若春风的遥;还是外表冷淡而内心温柔的清明呢?抑或是甩不掉的宿命和本能在操纵着她……
  • 极限穿越:梦回南北朝

    极限穿越:梦回南北朝

    一场意外事故,使一座绝密军事基地回到了1492年前,年轻的中将独挑大梁,带领大家改造本国,殖民外域,奔向未来。当坦克遇上骑兵,当航母遇上木质战船,当机关枪遇上盾牌,当战斗机遇上弓箭,一切都看似显而易见,只不过,真的只有这样吗?在本书中,你可以感受到未来科技无与伦比的力量;你也可以感受到站在顶端指点江山,杀伐决断的魅力和一个铮铮硬汉的铁骨柔情,敬请期待!
  • 落叶霖

    落叶霖

    本是山间的一团灵气,却因机缘幻化成人。原来是为了偿还欠你恩。也罢,,既然不能相守那就忘记吧。
  • 狂枭血拟

    狂枭血拟

    平中原、夺四海、转六合、破八荒、乃狂枭者雄霸天下
  • 末央之海

    末央之海

    陆海年少时因不满自己父母和自己大姐对自己的打击和伤害,他私自逃出家里去外面独自闯荡,他在外面闯荡了几年,用这几年的时间他也想明白了,自己父母和大姐对他所做的一切,他决定回家照顾年老的父母,可他大姐依旧和以前一样,他父母却对他有了很大的变化,陆海在老家结婚生子一切都是那么的幸福和谐,但当陆海第三个孩子出世后,陆海便开始找各种理由想要搬出去,自己一家四口人生活,不过陆海也加快了自己婚变的步伐。最后两个人又都重新组建了家庭,从此两个人便再也没有了交集………
  • 戮天弑神

    戮天弑神

    斗战胜佛之墓莫名现世,定海神针透射虚空,天地法相引风起云涌。仙,佛,神,魔,蜂拥而至,创世之战一触即发!神帝主宰万物,魔尊俯视苍穹,人皇睥睨天下,地藏王佛千古长存!万古寰宇,天罚之门如流星闪逝,天罚之怒笼罩众生!下个纪元,谁是主宰?天罚又如何?这个纪元,我要主宰,神帝又能如何!?一切都是命运?我自逆天改命,戮天弑神!qq交流群:309475009!
  • 异界之心有所向

    异界之心有所向

    大一新生突遇意外,灵魂到达异界,展开新的生活。然而,继往而来的各种突变,告诉他,现实,远非他想象的那样简单。高贵的身份,配上小人物的心态。差点迷失的心灵,如何能在异界之中找到归宿。魔法,武,剑,三种修炼体系的差别,一个热闹非凡,却又光怪陆离的世界。当初的一切都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所有如何拥有?心有所向,但求不必流浪。
  • 以太纪元

    以太纪元

    公元2020年,人类在昆仑山史前遗迹中挖掘出神奇的以太结晶,并且发现那些晶石不断向外辐射一种神奇能量,非常像中国古籍中所记载的炁(qi)!人类可以用炁开经拓脉,强化肉体,成为力敌千军的天武者!铸造兵器时加入液化的以太结晶,可形成光武神兵,鬼神易辟!机械用以太结晶做能源获得了超级动力,并且出现死光级武器,湮灭级武器,智能傀儡,合金铠甲,音速战车等一系列新型装备!然而就在人类文明急速飞跃的同时,一场末日浩劫无情降临。植物消失,生态崩溃,变异魔兽横行,幸存人类躲在封闭城市中开启了以太纪元的新历史。在这个强者为尊且礼崩乐坏的迷茫时代,一个追求杀禅真意的霸道小僧人,在佛前许下了屠魔证道的宏愿!
  • 冰天雪帝

    冰天雪帝

    寒气,冰冻了易轩的筋骨,封住了易轩的武途。他是一代武渣,他是留级生王。可一朝挣脱枷锁,除了人间美少女,异族小妖精,谁又能阻止他,冰冻诸天,雪封万界。
  • 盛世觉醒之灵魂巫师

    盛世觉醒之灵魂巫师

    “天下兴亡与我何干?万世唾弃又有何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