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马看花,不深入,因为有那么多的花嘛。你们从拉丁美洲到亚洲来,是走马看花的。你们国家有那么多的花,看一看望一望就走,这是很不够的,还必须用第二种方法,就是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分析一朵“花”,解剖一个“麻雀”。
《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1956年9月25日),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134页。
语出唐朝诗人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形容登科后得意愉快的心情。又引申指游赏之乐。如宋代诗人刘过《同郭殿帅游凤山寺看桃花》诗:“走马看花生怕晚,果然桃李一山开。”后又比喻草草观察,不能仔细深入。
毛泽东这里所说的“走马看花”,显然是指后一种意思,指在参观或调查过程中不深入,不分析,草草看过的做法。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党的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代表除了来自我国全党的代表1000多人以外,还有其他国家和地区共49个共产党、工人党的代表团也应邀参加了大会。9月25日,毛泽东会见了参加八大的拉丁美洲一些党的代表,同他们就我党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一些经验等进行谈话。当时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与推翻封建制度的双重任务。因此毛泽东的谈话,着重围绕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经验而展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历程中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因此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被毛泽东认为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他在领导农村革命和农民问题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为兄弟党介绍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时,毛泽东首先就讲到了农民问题。他回顾说,我们党在农村问题上也是有过一个曲折的认识经过的。一开始我们没有看清农村。我们许多同志从平面看农村,不是立体地看农村,就是说,不懂得用阶级观点看农村。后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才用阶级观点看农村。原来农村不是平面的,而是有富的,有贫的,也有最贫的,有雇农、贫农、中农、富农、地主之分。十年内战时期的头几年对农村了解还是不那么深刻,后来才比较了解,了解得也比较深刻。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清算了右倾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路线,真正找到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道路。这才有可能在后来把蒋介石打倒,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进而指出,要争取和依靠农民,就要调查农村。方法是调查一两个或几个农村,花几个星期的时间,弄清农村阶级力量、经济情况、生活条件等问题。说到调查研究,毛泽东用他惯用的“解剖麻雀”的例子来加以形象的说明。他说,麻雀虽然很多,不需要分析每个麻雀,解剖一两个就够了。也就是说,调查一两个农村,心中有数了,就可以帮助同志们去了解农村,弄清农村的情况。他还指出,党的领导机关,包括全国性的、省的和县的负责同志,也要亲自调查一两个农村,解剖一两个“麻雀”。
接着,毛泽东又进一步分析说,调查有两种方法,一种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马看花,不深入,因为有那么多的花嘛。他对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善意地指出:你们从拉丁美洲到亚洲来,是走马看花的。你们国家有那么多的花,看一看望一望就走,这是很不够的,还必须用第二种方法,就是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分析一朵“花”,解剖一个“麻雀”。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毛泽东又提到在受压迫的国家里两种资产阶级的问题。他结合中国革命的经验说,在对资产阶级进行又团结又斗争的过程中,首先也要对阶级进行分析。要调查双方面的情况,要调查工人的情况,也要调查资本家的情况。在这方面也要作典型调查,解剖一两个“麻雀”,也要用走马看花、下马看花两个方法。
毛泽东与兄弟党的同志们的这次谈话,重点在于介绍中国革命的一些历史经验,因此他关于调查研究中“走马看花”与“下马看花”的论说,也可以看作是他对调查研究这一工作手段从方法论上所进行的一次分析和总结。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作为领导者掌握工作全局的一种方式,“走马看花”固然是不可避免的,在某些时候甚至可以说是不可逾越的。但这样得来的毕竟是不够深入系统的感性认识,这种认识还不足以为确定正确的革命道路和工作路线提供依据。因此,必须提倡“下马看花”、“解剖麻雀”的方式,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取得系统的理性认识,从个别的事例中找出一般性的规律来,这样才能在革命中找到正确的道路,在工作中制定正确的措施。这个运用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对“走马看花”与“下马看花”作出的分析,也正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并取得成功的一条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