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杀主义又固然是为渊驱鱼,改良主义也不能再号召群众了。群众对国民党的幻想一定很快地消灭。
《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1929年4月5日),
《毛泽东文集》第一卷,第54页。
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打垮,这是有目共见的真理。因此,只有统一战线的策略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关门主义的策略则是孤家寡人的策略。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彩。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27日),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55页。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一语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zhan)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圹,野外;爵,即雀;鹳,一种猛禽。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民众归化实行仁政的君主,就如同水往低处流、野兽往野外走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所以说把鱼往深水里驱赶的,是鱼的天敌水獭;把鸟雀往丛林中驱赶的,是鸟雀的天敌鹯;把民众往商汤、周武方面驱赶的人,是夏桀、商纣啊。这是孟子分析桀纣之所以失民心、失天下时讲的话,比喻不为善政,无异于把人民赶到敌人方面去。
在革命过程中,人心向背往往是决定一个集团、一个政党或者一条路线、一项政策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作为一个卓越的革命家,毛泽东当然也深谙此理。因此他也常常引用“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这句古语,来分析说明一项政策或是一种主义在人心向背问题上所产生的效果,并以此来进行形势的判定或政策的调整。
1929年4月5日,毛泽东在江西瑞金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会议,讨论刚刚收到的中共中央“二月来信”。中共中央在2月7日给毛泽东、朱德并转湘赣边特委的这封指示信中,仍强调城市工作的重要,同时对在农村的红军前途作了悲观地分析,并要求毛泽东、朱德离开部队,速来中央。毛泽东在会后起草了给中共中央的复信。信中认为,中央二月来信“对客观形势及主观力量的估量都太悲观了”。毛泽东指出,湖南、江西两省的国民党军队在1929年初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表示了反革命的最高潮,但从此往后,便是反革命高潮逐渐低落,革命高潮逐渐生长的阶段。他指出,群众是一定倾向我们的。因为国民党所实行的屠杀主义不得人心,其鼓吹的改良主义也不能再号召群众了,群众对国民党的幻想一定会很快地消灭。这里,毛泽东用“为渊驱鱼”一语来说明国民党所实行的屠杀主义、改良主义已丧失了人民群众的信任这样一种事实,指出群众的倾向是促成革命高潮来临的一个重要条件。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又用“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来比喻党内的关门主义者把“千千万万”、“浩浩荡荡”的团结对象赶向敌人一方的错误行为,以此来强调实行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批判王明的“左”倾关门主义。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在报告中,毛泽东批评了党内那种认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和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错误观点,确定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他在正确分析了中国各阶级、各阶层的政治态度后明确指出:赞成统一战线,反对关门主义。他强调:“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打垮,这是有目共睹的真理。”毛泽东指出,关门主义是“孤家寡人”的策略,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是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彩。毛泽东还指出,关门主义在实际上是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忠顺的奴仆,关门主义的所谓“纯粹”和“笔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向之掌嘴,而日本帝国主义则向之嘉奖的东西。在对关门主义进行了一番犀利的剖析之后,毛泽东响亮地提出:“我们一定不要关门主义,我们要的是制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死命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