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论》(1937年7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4页。
“吃一堑长一智”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原文是:“卫侯来献其乘马曰启服,堑而死。公将为之椟。”意思是说卫国君主来献了一匹良马名叫启服,掉入壕沟摔死了,鲁昭公打算为这匹马做一口棺木。“堑”本指壕沟,后引申为挫折和失败。此语还可说为:“吃一堑长一智”、“经一蹶长一智”、“经一失长一智”、“经一事长一智”等。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大国。如何在这样的国情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正确的革命指导思想,是一个十分艰巨和重要的任务。当时,在党内曾有人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无视中国的具体情况,“唯书”、“唯上”,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只言片语,用“国际指示吓人”;同时党内也还存在严重的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两种主观主义的东西都否认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给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从哲学上概括总结中国革命理论及其认识论和方法论,就成了共产党内一项最迫切的根本性任务。《实践论》和《矛盾论》等光辉的理论著作,正是毛泽东在我们党面临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转变的新形势下,从哲学的高度对党的历史经验所作的深刻总结。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一个十分著名的科学论断:“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判断一个认识和理论是否是真理,不是(当然也不能)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靠客观与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来确定的。真理的最终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一般说来,社会实践结果证明是成功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斗争更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会有些失败(严格地说是局部的失败或者是暂时的失败),并不是思想不正确,而是在斗争双方力量对比上,先进的一方暂时不如对方。但以后通过实践,提高了认识,逐步改善了自己的条件,增加了力量,终会取得完全的胜利。在这里,毛泽东提出了“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从而指出了成功失败的本质。他引用了“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来总结人类进步史,鼓励人们更好地在实践中找到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