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35页。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而不厌”:学习而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教导别人而从不感到疲倦。这表明了孔子对学习和教育十分积极和负责任的态度,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泛传诵。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的一部分。这次会议是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桥儿沟天主堂举行的。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一年多,正处于战略转变的关键时期,即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在这样一个新的阶段到来之际,确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尤为重要。
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批准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的政治路线,并对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及其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造成的恶果进行了清算,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首先明确指出:抗日战争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才能应付战争的新局面。“这种新姿态,就是统一战线的广大的发展与高度的巩固。”他说:“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力求团结与进步——这就是十五个月抗战的基本教训,也就是今后抗战的总方针。”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节中,毛泽东在总结了党的历史和党内两条战线斗争的经验教训后,结合中国革命的需要,十分响亮地提出了学习的号召,要求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
关于学习的内容,毛泽东指出:“我们的任务,是领导一个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进行空前的伟大的斗争。所以,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他同时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关于学习的方法,毛泽东特别强调要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他说:“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
关于学习的态度,毛泽东指出:“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关于学习问题的这些倡议,是他作为党的领袖向全党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他自己亲身实践的真实写照。在抗战初期,毛泽东在领导全党抗战工作的同时,丝毫也没有放松对理论的学习。1937年到1938年间,毛泽东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军事问题和研究上,他认真研读了西方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的名著《战争论》,对其中“集中兵力”的问题评价甚高。同时,毛泽东在这一时期还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像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李达的《社会学大纲》,潘梓年的《逻辑与逻辑学》等书籍,毛泽东都认真地阅读并作了大量批注。在理论学习上这种“学而不厌”的态度,是促成毛泽东在抗战开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写出《论持久战》这样伟大著作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深深得益于理论学习的毛泽东,也更加确信在正确领导中国抗战的革命实践中,必须以系统的、鲜活的而不是“片面的”、“主观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进行指导。因此,不久之后,毛泽东便在全党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学习运动,为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