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么,你不去提高它,只顾骂人,那就怎样骂也是空的。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64—865页。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两个典故,均出自战国时楚国人宋玉的《对楚王问》。说的是楚襄王责问宋玉,你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吗?为什么大家都对你有意见?宋玉说:“有之,……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日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思是说:有人在楚国都城唱歌,开始唱下里巴人,能跟着唱的有几千人,唱到阳春白雪,和唱的只有几十人了,这是因为越高雅能唱的就越少的缘故。这里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歌曲名,前两者是高雅音乐,后两者属民间歌曲。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解决了文艺工作的提高和普及的关系问题之后,则专家和普及工作者的关系也就随之解决了。毛泽东指出,我们的专门家不但是为了干部,主要地还是为了群众。他举例说,文学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墙报,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通讯文学,戏剧专门家应该注意军队和农村中的小剧团,音乐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歌唱,美术专门家应该注意群众的美术……总之,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么,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
接下来,毛泽东回答了这种“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的文艺态度是不是功利主义的疑问。他指出,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但是反对那种口头上反对功利主义、实际上抱着最自私最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伪善者。毛泽东指出,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毛泽东强调指出:“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接着,他引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这两个典故来说明当前什么才是“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的东西以及怎样才算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的问题。他说:就算你的是“阳春白雪”吧,这暂时既然是少数人享用的东西,群众还是在那里唱“下里巴人”,那么,你不去提高它,只顾骂人,那就怎样骂也是空的。他指出,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不统一,任何专门家的最高级的艺术也不免成为最狭隘的功利主义;要说这也是清高,那只是自封为清高,群众是不会批准的。
联系上下文来看,毛泽东在这里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典故,既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问题,同时也是强调文艺为“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而服务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将文艺的普及工作放在首位,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起来,也就是为人民大众利益服务的表现;反过来说,要实现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目标,就需要文艺家们放弃那种“个人的或狭隘集团的功利”,将文艺的普及工作与提高努力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思想,可以说是贯穿《讲话》始终的一条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