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34100000020

第20章 华藏遍《普贤行愿品》学记第五讲(3)

第七是慈悲深厚。信真如体同故,慈悲深厚,利益众生。为什么能够慈悲深厚呢?因为他已经知道,我的真心是不生不灭的,我要按这个来修,我的真心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所以一切众生,都是我真心内的众生,所以说度众生就是度自己;所以说只有度众生,才能够圆满自己的福慧资粮;所以以同体大悲来帮助众生,所以慈悲深厚。

第八是深信平等。既信自性理具三宝,十界皆同此理,故常觉自他平等。也因为自己有自信了,信自己本具佛性了,有成佛的可能性了,所以也就能够有平等心对他,知道一切众生也都有佛性,能够透过相见到性,所以有平等心,自他平等。

第九是爱乐大乘。

第十是求佛智慧。

这是十种信心之相。这是我们学佛的发心,初发心。

第二是学佛的智慧。有智慧就没有烦恼,有慈悲就没有冤家。能够有智慧,就能够不被外境所迷惑,就能够出污泥而不染,就能够在一切外境万物上都见自本性。

第三是学佛的行为。智慧开启了自己的正见之眼以后,才能够明见佛陀所开示的解脱之道。进一步就要实践,就要付诸于实践,就要修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般若度精进地修行六度万行,来修积福慧二种资粮。

第四就是学佛的事业。成就白利利他,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自觉觉他的事业。

这是说我们学佛的什么,从这个四个方面可以包括。

如何学呢?就是我们要把佛从因地,直到果地觉悟的行为和所作的事业,作为所缘的对境。我们多闻思经典,看经典上面开示我们,佛陀因地怎么发心的?中间怎么行菩萨道,怎么修行的?然后怎么圆成佛道的?我们作为所缘对境,以智慧来观照,并且融入自心,这样子就可以渐次地放下自心的,放下我们对于外境的执著;放下我们对于身心的执著;就能够远离贪、瞋、痴;就能够内不受欲望所驱使,外不受六尘所诱惑;就能够逢苦不忧,喜风不动,冥顺于道。

这个是开示我们如何学。那我们遇到那些顺的境界,我们也就能够学佛的方法,我们就能够不被顺境所染污,不会被它所迷惑。我们遇到逆境呢,我们也能够逢苦不忧了。

“精进不退”精进修行,能够进入四种不退位。

第一是信不退。菩萨修行到十信位的第六信的时候,就不会退入外道之中,这是信不退。所以说,表面上我们说我们都信佛,但是问自己,我们是真的信佛吗?是真正的彻底的信佛吗?恐怕不是啊。这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去到什么时候?要去到十信位的第六位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说有把握了,不会退入外道之中。所以现在的,一般的如果对佛法没有很甚深的体悟,这种信还是浅层的信,没有真正的深信。这是从教理闻思上面有一个理解。

第二是位不退。十住位中的第七名为不退住,不会退入小乘道中。

第三是证不退,也就是初地菩萨。初地菩萨呢,他已经超越凡夫了,超越了外凡和内凡了;他已经证得了胜义法,不会再退转到外凡和内凡位了;也就是说他已经入圣了,他已经不在三贤位了,这个是证不退。

第四是行不退。也就是指八地菩萨,已经得到无生法忍了,必当作佛,更不退转。

明因中妙行

底下就是很详细地说毗卢遮那如来,因地如何修布施度,如何修内财施,“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

那么以这个布施度就可以含摄六度,“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可以包含六度。并且内财施,身体头目髓脑,能够施出来,这个是很难修的“难行苦行”,所以特别地列出来。诸佛因地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为了求法不惜身命,听闻到一句以前没有听过的法,都是这个欢喜心胜过得到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这样的重法。

在《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上面就说了,佛陀的这个本生。大家一定要知道,这个“剥皮为纸,析骨为笔”是真实的,不是比喻。

释迦牟尼佛他因地修行的时候,曾经有一次是做最胜仙人。最胜仙人他就修慈悲观,修慈悲心,帮助众生,“慈能予乐,悲能拔苦。”但是呢?“但悲无智”,智慧不够,“无以度生”。所以就到处去求佛法,就发愿说,“如果谁能够给我说法,我愿意以身命来供养。”以我的身体,以我的命根来作供养。

这时候来了一个天魔来干扰他,他就假装说,“我能够跟你说佛法,我曾经听过佛说法。但是有条件,你要把你的皮剥下来作为纸张,把你的骨头砍下来作为笔,让你的血都流出来作为墨水,来书写我所说的经典。这样子呢,我才给你说法。”

那么最胜仙人听了以后毫无畏惧,并且还欢喜不已。为什么呢?他就思维说,我过去无量生呐,都已经毫无意义地浪费了很多的身体,浪费了很多次的身命,去追求世间的财色名食睡,追求世间的名与利,毫无意义啊,还让我堕落了。为那些虚幻的东西,舍去了我的身命,浪费了我的时间。现在呢,我能够为佛法,多听闻到佛法,而舍弃身命,我是“固所愿也”,我是很愿意的。

所以就真的把自己这个皮剥下来;把这个骨头呢,砍下来;然后呢,把自己的这个血装起来,作为墨水。

然后就请这个魔来说法。这个魔就很害怕,前面他根本上不懂佛法,是不是?他是骗这个最胜仙人的。所以马上呢,他很恐惧,魔王就隐去了,隐没掉了。

最胜仙人就仰祷十方诸佛,祈请十方诸佛:我是以真诚心,至诚心来求法的,十方诸佛共鉴。所以,请十方诸佛为我说法。就感得东方三十二佛土之外,有一尊佛叫做净明王佛,净明王佛就现身为他说法。说什么法呢?就是说一种三昧,集一切福德三昧,所以这本经叫做《集一切福德三味经》。

并且因为净明王佛,佛光照耀的缘故呢,皮肉都完好如故。从此以后,这位最胜仙人得到大辩才,辩才无碍,在一千年之中,常行教化无量众生。一千年以后,就生到净明王佛的佛国去了。

这是释迦牟尼佛因地所修的苦行。

有些人不理解,有些是可能刚刚接触佛法,很短很浅的人,他想,“这个不可能吧?自己皮剥下来作为纸张,自己的骨头砍下来作为笔,这个不可能吧?”其实这个是凡夫的妄心、妄执,他执著于这个身体就是我,他不知道这个是假我。所以呢,因为执著身体是我,所以就很爱惜这个身体,这个都是凡夫的人我执啊,是生死流转的因。

所以我们要能够效法最胜仙人,为求法故,不惜身命,修种种“难行苦行”。

辩果上胜用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

这里开始,就是指已经成佛了。那么,果上的用,果上的力用,前面是讲我们学佛在因地行菩萨道,他因中所修的六度万行的妙行;这一段就是讲,我们学佛果地上的胜用、妙用。事实上也就归纳、包含了八相成道,“乃至树下,成大菩提”。

【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榘。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那么,这是学佛果地上的行持,果地上的胜用。最前面讲一个“成大菩提”,最后面就举一个“示现入于涅槃”,就已经含摄了八相,“八相成道”,从降兜率开始,降兜率、入胎、住胎、出生、出家、降魔、成佛、转法轮、入涅槃。这样子的话,全部都包含在其中了。

那么大乘就有一个住胎相,没有降魔相。因为大乘教义很圆满,魔的本性也是不生不灭的,也有佛性,不过迷失了,以前修行偏了。

小乘呢,她就没有大乘的住胎,为大菩萨说法相,她就有一个降魔相。

这里面就含摄了这个种种,“八相成道”都包含在其中了。

“处种种众会”,以下就列举了五类的道场,都是果上利生的处所,利生的地方。或者是在大菩萨众会之中说大乘法。或者处在声闻、缘觉众会之中说小乘法。或者处在转轮圣王和小王眷属,这些国王贵族,这些众中说治理国家的善巧方便法,引导他们护持三宝,修十善业的法。或者处在刹帝利,也就是指武士、国王,婆罗门就是净裔,长者居士众会道场。或者呢,乃至于处在天龙八部、人非人这些众会道场。这个五类的道场,都以圆满的妙音,随他们的根性,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来善巧方便让他们成熟,启发他们本具的佛性。这一切我皆随学。

释迦牟尼佛已经示现成佛了。释迦牟尼佛因地呢,他以前也是凡夫众生。但是现在呢?我们过去也是凡夫众生,但是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了,我们仍然还在做凡夫。所以要能够生惭愧心,是老众生了!一直在流转生死就没有成就。所以现在呢?我们要真正发菩提心,做信相菩萨,做新菩萨,不要再做老众生了!要真正地发心说:“彼既丈夫我亦然,不应自轻而退屈。”

释迦牟尼佛也是人,他能够圆成佛道,我呢?为什么现在还在做老众生呢?所以“不应自轻而退屈”,不要自己轻视自己,要精进修学。

那么前面就列举了,随本师毗卢遮那如来学。更进一步讲,我们要随一切诸佛学。

随诸佛学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我不单单是随世尊毗卢遮那佛学,而且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诸佛我皆随学。

事实上呢,这里面有外层和内层的解释。外层的解释是,我遍随一切诸佛学习。内层的解释就是,佛就是觉,一念觉就是一佛出世,念念觉就是诸佛出世。所以我念念思维觉,念念保持觉,就是念念皆随诸佛学。

结显无尽

底下也是结显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要“常随佛学”。我们“请佛住世”,以后呢,我们要随佛学。不随佛学,不接受教诲,不依教奉行,佛仍然是不会住世的。所以“请佛住世”是好的外缘,“常随佛学”是我们内在的精进。这样结合起来,内外因缘具足,我们就成就很快很迅速。

恒顺众生愿

第九是“恒顺众生”。这一段的经文比较长一点,我们要知道整个的普贤行愿法门的核心,就是第九愿“恒顺众生”。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前面的第八愿是偏重于自利,“常随佛学”,圆成佛道,是偏重于自利。这一愿就偏重于利他。前一愿是回向菩提;此一愿是回向众生。“恒顺众生”,就是菩萨修行位次,十回向位中的第七回向,随顺一切众生回向。那么就有所顺的众生和能顺的心。

所顺的众生

我们先看所顺的众生。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

“我皆于彼随顺而转。”这个就是讲我们所顺的众生,事实上就是我们恒顺一切众生。这里面就列举了很多的,种种,种种不同的众生。

事实上这一段经文就已经是体现了佛教的世界观、众生观;也就包含了世间的一切的生物学、动物学、人类学,统统都包含在其中,乃至于民俗学,种种;并且还要超过,还要透彻圆满。也就是说我们随顺尽虚空、遍法界,十方刹海的所有众生,所有十方诸佛刹土的一切众生,我们都随顺。

就讲了有五种差别。事实上所顺的众生,就是除了佛法界以外,九法界众生,六道,声闻、缘觉、菩萨,九法界众生都是所顺。顺呢,就是顺众生的善恶根性而度化,度化他,顺他的善性,不顺他的恶性。起恶心,能够善巧方便折服他,能够让他转化过来,也是“恒顺众生”。

佛一切契真,契入真如性海,所以要“常随佛学”。众生有善有恶,恶呢?肯定不应该随他学。善呢?也不应该随他学。为什么?因为世间的善恶俱违真。“俱违真故”,都是有实执的。虽然他修善,但是他还有一个实执,执著于实有,所以有实执就违背真如自性,所以需要恒顺,顺而度化他。

五种差别

五种差别:

第一是受生的差别。种种差别,受生的差别,本经里面总共讲到九类众生,有些经典上面讲十类,有些经典上面讲十二类,反正都可以包含一切众生。九类众生就是前面所讲的,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还有后面所讲的五类: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这个是指受生的差别。

《首楞严经》上面说,“卵为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为受生差别。”卵生众生因想生;胎生众生呢,因为情,情执而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俱舍论》上面有一个偈颂就概括说,“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天首上三横,地狱头归下。”这个讲四生,概括四生他们那个投生的情况。

胎生和卵生的众生,他们在中阴身阶段的时候,是因为生起了一个颠倒心,远见他第二生的父母交合,就生起颠倒之心,男子贪母,那么就想把父亲赶开,那么这样的话呢,就生下来是一个男子;女人贪父,这样子“由是入于胎卵之中”。这是他来投生的这个情况,是“倒心趣欲境”,以颠倒心趣入这个欲境。

“湿化染香处”,湿生和化生的众生,他就因为贪染这个出生之处的净秽的气味,而随业受生。

然后生天的天人,他就头向上,上升的。

入于地狱的众生是头朝下,脚朝上,而化生地狱的。

这个是受生的差别,胎、卵、湿、化。

第二是依止的差别。你看这里面列举了好几种。有一些是依地、水、火、风而生住的。人类是依地、水、火、风四大,而生、而住的。我们的身体由地、水、火、风,这个四大组成:地大的坚固性,我们的骨头、牙齿;水大,我们身体里面的水分,小孩子生出来是水分占90%,青年人呢,水分占身体里面的70%,年纪老了水分占50%,所以皮肤也就皱了,因为水分少了;火大呢,温暖性,我们的体温;风大呢,流动性,我们的呼吸。所以人类依地、水、火、风四大而生、而住。还包括六欲天里面的两层天: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山腰;忉利天,在须弥山的山顶。这两层称为地居天。

从夜摩天以上都是依空而住,夜摩他、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乃至于色界十八层天,无色界四层天,都是依空而住。所以“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

还有一类是依着花草树木,而生、而住的。你比方说那些鬼神,花神,草神,树神,他就依在这个草木上面,依附草木,所以那些旷野中的大树号为鬼神村。这是依止的差别。

同类推荐
  • 《古兰经》注释研究

    《古兰经》注释研究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止。史料表明,《古兰经》问世以来文本从未变化,变化的是对它的注释。因此,自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注释《古兰经》伊始,历代注释家基于经训教义原则,秉承注释学术传统,发扬文化创制精神,与时俱进地解读着《古兰经》的微言大义,揭示着《古兰经》的经义经旨,从而使伊斯兰教始终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程,使伊斯兰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展。
  • 旅途的脚印

    旅途的脚印

    这是“放生堪布”索达吉上师的日记,记录了堪布一年中在俗世修行的心路历程。文中不乏印藏大德的殊胜窍诀,以及上师对世间生活诸多现象的体会和感言,是一部难得的人生开示之作。本文语言精练,耐人寻味,所涉及的内容多与生活相关,将佛法禅机深入浅出的讲解,能够在轻松阅读中得到内心的宁静。
  •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

    为深入浅出、精简而全面的佛教通论,对佛教的义理、历史和各种传承有一个精确的综观。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文字版)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文字版)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 竺法护传略

    竺法护传略

    《竺法护传略》作者把竺法护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彰显于世,目的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热门推荐
  • 一见简少误终身

    一见简少误终身

    她只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被欺骗和男人成婚。某女火冒三丈:我要告到你身败名裂。某男腹黑浅笑:医生救治病人天经地义,你就是我最好的药。逃逃逃,却怎么也逃不过他设下的圈套。兜兜转转,再回首却已坠入情网之中--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神的孩子在跳舞

    神的孩子在跳舞

    本书收录了作者的散文和小说作品,其中散文包括人生是一场没有尽头的修行、路漫长、老人与海、浮生若梦、苦禅、如果?爱等作品,小说包括回家、迷宫、同手同脚、过头、梦一场等作品。作者文字细腻,个性鲜明,写作手法纯熟,用简单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感情。
  • 护美狂兵

    护美狂兵

    赵毅,曾经龙组的指挥官,三年前,为了给一个心爱的女人报仇,他杀了几十位进入华夏的雇佣兵,也在国际上造成了很大的舆论,为了缓和外交矛盾,政府只好把他关进了最神秘、以关押罪大恶极囚犯为特色的燕城监狱。三年后,赵毅被放出,遵守和狱友陈老头的约定,身怀狱友常百草传授的神级医术,进入花都,准备娶他的女儿……
  • 天妖奇谭

    天妖奇谭

    一个不顾一切想要变强的疯狂少年,一部诡异无比的血色妖书,两者相遇,便造就了冥冥中本不该出现的一尊绝世之妖。
  • 大天域

    大天域

    天地沉浮,万千世界众生终究逃不过轮回的宿命!于是,超脱世间得以永生成为诸天生灵共同追求的愿望,飞升到那传说中长生神仙生活的世界天界更是无数修士所追求的目标。传说只要进入天界就能够过上自由自在,超脱时间完美的神仙生活,拥有无尽的寿元,成为掌控世间无所不能的神灵。然而真正的天界是否这是如此?杨天几人再一次意外之中被进入了传说中的天界,揭秘天界的神秘面纱,探索通往长生的艰辛大道!
  • 永远:有多远

    永远:有多远

    一夜之间,我的王子我的骑士都消失了在我的世界!好冷、好黑哦!好怕……舞儿很怕。哇!舞儿又有哥哥了!这个哥哥比明炫哥还有哥哥,都要俊美漂亮呢!可是为什么他不喜欢自己?“滚,不要让我看见你,不要叫我哥哥,你不配!你……在我眼里什么都不是”朴亦天愤怒的喊道!“你……你”舞儿害怕的哭了出来!“收起你讨厌的泪水,我讨厌女孩子哭!没有人要的小孩。”“舞儿不是没有要的小孩!不是。”从此苏言舞再也没有掉过一滴眼泪!只因那句,我讨厌女孩子哭!……永远:有多远?幸福是又是什么?如果有选择、只想到永远!!
  • 未来宝宝贪财妈

    未来宝宝贪财妈

    天啦撸!谁能告诉她,她明明才20岁刚刚大学毕业,没交过男朋友,连与人家亲吻拖手都还没试过,居然突然冒出来一个玉雪可爱的五岁儿子来!这白捡的儿子不但是个电脑高手,似乎还能预知她的人生!帮她找豪门老公,帮她找到最好的工作完成人生理想,她的人生!谁来告诉她,她到底走了什么狗屎运?
  • 希望我能看到你

    希望我能看到你

    温柔大姐姐性格的小溪在一场车祸中丧命,男主得到一条手链便可以看到小溪,但好景不长……
  • 凌峰记

    凌峰记

    帅府少年逢巨变,修者一路峻如山;出玄宗,融儒学,闯鬼府,镇佛国,荡魔域,扫妖界;待到凌绝顶,尚未览山小,忽觉罗绮者,并非养蚕人;一花一叶一世界,一桑一蚕一抉择;努力重要还是选择重要?他在大起大落间经历人世沧桑!【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武战未来

    武战未来

    黑市拳王唐龙在未来世界展开了一段追寻武道极致的神奇之旅。什么是武?什么是侠?武侠二字代表的不仅仅是江湖,更多的是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