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如果对敌作战时,有利的地形已被敌军抢先一步占领又摆好了阵势,我军晚到一步就急急忙忙开战,就会因为疲劳过度而被敌人所战胜。正如兵法所说:“后期到达所处的战场,由于急行军再加刚进入阵地就慌张地应战,这样的军队肯定是疲劳不堪,只会被动挨打的。”
西晋时期,大司空刘琨派遣将军姬澹率兵十余万进讨石勒。石勒率兵抵抗,有人劝谏:“姬澹兵马精锐众多,难以与他抗衡,应当挖深沟筑高墙挫伤敌军的锐气,从而促使双方攻守形势发生质的变化,一定能获得全胜。”但石勒驳斥说:“姬澹部队从远处而来,已经精疲力竭,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号令不一致,可以一战取胜,说什么精锐众多!现在敌人已经来到眼前,怎么可以放弃这个击敌的好机会呢?况且大军已经开始了行动,又怎么容易中途退回!倘若姬澹乘我们退还之机而进攻我们,我们将自顾不暇,哪里还能深挖沟筑高墙呢!你的这个建议就是人们所说的不战而自取灭亡的道理。”石勒说完便把劝谏的人杀了,然后派遣孔苌为前锋都督,下令全军行动迟疑者一律处斩。于是在山上设置了疑兵迷惑敌人,派两股部队埋伏。石勒亲率骑兵正面迎战姬澹军,刚一交战便假装兵败而后退。不知是计的姬澹命令全军随后猛追,此时石勒的伏兵突然冲出,前后夹击,猝不及防的姬澹军大败而逃。
石勒
石勒,字世龙,原名匐勒,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319年—333年在位。他的身份从奴隶到皇帝,是整个世界历史上的唯一一人。谥号明帝,庙号太祖。
56.佚战
【题解】
刘伯温认为,与敌军交战取胜后不可骄傲自满放松警惕,而应当继续提高警戒以防止敌人发起突然进攻,这样才能保持不败,否则,定会为敌军所偷袭。战国末期,秦国名将王翦平楚之战,就是因为时刻保持警惕,防备敌军突然袭击,养精蓄锐而最终取得胜利的。
【原文】
凡与敌战,不可恃己胜而放佚【1】,当益加严厉以待敌,佚而犹劳。法曰:“有备无患。”【2】
秦王翦【3】将兵六十万代李信【4】击荆,荆闻王翦益军【5】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6】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7】。”荆兵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8】
【注释】
【1】放佚:放松警惕。
【2】有备无患:语出《左传·襄公十一年》。
【3】王翦:战国时秦国将领,封武成侯。
【4】李信:战国时秦国将领,曾领兵击败燕国军队,俘虏燕太子丹。
【5】益军:扩充兵力。
【6】戏:游戏活动。
【7】可用:可以派上用场。
【8】战例出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译文】
与敌军展开交战,不可依仗我方取得了胜利,就骄傲自满以至放松警惕,应当越发提高警戒以防止敌人发起突然进攻,要做到在安逸的条件下,仍要不怕劳苦常备不懈。正如兵法所说:“有了持久不懈的战争准备,就能避免意外的失败。”
战国时期,秦国将领王翦奉命取代李信率领六十万大军去讨伐楚国。楚国获悉王翦扩充了兵力来进犯,于是调集全国的军队去对抗秦军。王翦率军到达后,修筑营垒固守而不出兵作战。楚军频繁出兵挑战,秦军始终不出兵应战。而王翦天天让士卒休养、洗浴,并让士兵吃得非常好,问寒问暖非常关心体贴他们,并且同士卒在一块吃饭。这样过了很久之后,王翦派人问军中士兵:“军营中有游戏活动吗?”回报说:“正在比赛投石头和跳障碍。”王翦于是高兴地说:“士卒现在可以派上用场了。”楚军见屡次出兵挑战而秦军并不出兵应战,就引领军队向东撤退。王翦乘此良机指挥全军追击,命令壮士奋勇追杀,结果大败楚军。
白起
白起(?—前258年),也叫公孙起,号称“人屠”,战国四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李牧、廉颇、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眉(今陕西眉县东北)人,中国历史上孙武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57.胜战
【题解】
刘伯温认为,与敌军作战,如果我方打了胜仗后,将帅一定不要产生骄傲情绪,将帅对敌骄傲,士卒也必然松懈轻敌,而这也就离失败不远了。秦末,起义军重要首领项梁,他在接连多次打了胜仗之后,却被秦军击败而身死,其主要原因就是他的骄傲自满思想所致。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胜彼负,不可骄惰,当日夜严备以待之。敌人虽来,有备无害。法日:“既胜若否。”【1】
秦二世【2】时,项梁使沛公【3】、项羽别攻城阳,屠之【4】。西破秦军濮阳东,秦收兵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因西略地【5】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6】,还攻外黄。项梁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进谏于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梁弗听。而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日:“然。”曰:“今武信君必败,公徐行【7】即免死,疾行则及祸【8】。”秦果悉兵益章邯击楚军,大败之,项梁死。【9】
【注释】
【1】既胜若否:语出《司马法·严位》。
【2】秦二世:指胡亥,公元前210年即帝位,公元前207年秦灭亡,在位仅三年。
【3】沛公:指刘邦,沛县(今属江苏)人。
【4】屠之:血洗全城。
【5】略地:扩大地盘。
【6】李由:秦朝丞相李斯之子。
【7】徐行:慢慢走。
【8】及祸:遭殃,遭受祸害。
【9】战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
与敌军作战,如果我方打了胜仗而敌军被打败了,我方切不可由此而骄傲怠惰起来,应当日夜提高警惕,严加戒备以防敌军前来攻击。即使敌人敢于再次侵犯,我方也会因为有了防备而不会发什么危险。正如兵法所说:“打了胜仗就像未曾打胜仗一样,要不骄傲不松懈。”
秦二世末年,起义军首领项梁派遣刘邦、项羽率兵分别攻破城阳,并血洗了城阳全城。继续西进,在濮阳东再次大败秦军,迫使秦兵收缩退守濮阳城。刘邦、项羽这时又转兵进攻定陶,继续而向西攻占不断扩大地盘而不久到达雍丘,再次大破秦军,并将秦朝三川郡守李由斩杀了,然后又回军进攻外黄。起义军捷报不断,项梁渐渐地轻视起秦军来了,满脸的傲气。令尹宋义看出这种情况就规劝项梁说:“打了胜仗,将领骄傲、士卒怠惰的话,部队离失败不远了。现在我军士卒露出懈怠之情了,而秦军的兵力却在不断增强啊,我是为您和我们的军队担心呀!”项梁根本听不进宋义的话,竟派宋义出使齐国。宋义路中遇到了齐国使者高陵君显。宋义问他:“您将是去会见武信君项梁吗?”回答说:“是的。”宋义劝他说:“我现在料定武信君必然被秦军打垮了。您慢点走就可以捡到一条命,去早你就会遭殃了。”秦朝果然调集全部兵马增援章邯攻打楚军,并且大败楚军,项梁战死。
李斯
李斯(前280年—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秦代政治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后为赵高所忌,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胡亥墓
秦二世胡亥墓位于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西曲江村南半坡上,环境幽僻,迥异于秦汉以来高峻宏伟的帝王陵墓,同附近的杜陵、少陵相比,殊感逊色。
项梁起义
项梁(?—前208年),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著名起义军首领之一,楚国贵族的后代,西楚霸王项羽的叔父。在反秦起义的战争中为秦将章邯所败,战死。项梁的父亲是楚国名将项燕。
58.败战
【题解】
刘伯温认为,与敌军作战,如果敌军一时获胜了,这时我军千万不能产生畏惧和气馁情绪,否则会一败再败,而应当振奋士气,分析失败原因,找寻有利条件和优势,等待时机攻击敌军。西晋太安二年,河间王司马颐派遣张方率兵与长沙王司马义进行洛阳之战,张方初战失利,但张方并未因败而气馁,反而汲取了失败的教训,积极做好再战的准备,并乘夜隐密进兵,出敌不意地一举击败了司马义。
【原文】
凡与敌战,若彼胜我负,未可畏怯。须思害中之利【1】,当整励器械,激扬士卒【2】,候彼懈怠而击之,则胜。法曰:“因害而患可解也。”【3】
晋末,河间王隅【4】在关中,遣张方讨长沙王义【5】,率众自函谷【6】入屯河南。惠帝遣左将军皇甫商拒之,方潜军破商,遂入洛阳。义奉命讨方于城内,方军望见乘舆,于是少却【7】,方止之不可得,众遂大败,杀伤满衢巷【8】。方退壁于十三里桥,人情挫衄,无复固志【9】,多劝方夜遁。方曰:“兵之利钝【10】是常事。贵因败以为成耳。我更前作垒,出其不意,此兵法之奇也。”乃夜潜进逼洛阳城七里。义既新捷,不以为意【11】,忽闻方垒成。乃出战。遂大败而还。【12】
【注释】
【1】须思害中之利:应积极从失败中寻找有利的条件。
【2】激扬士卒:鼓舞士兵的斗志。
【3】因害而患可解也:语出《孙子兵法·九变篇》。
【4】颐:指司马颐,司马懿之侄孙,封河间王。
【5】长沙王义(yi):司马义,晋武帝司马炎第六子。
【6】函谷:指函谷关,这里指新函谷关,在今河南新安东。
【7】少却:向后逃跑。
【8】杀伤满衢巷:指在大街小巷躺满死伤的士卒。
【9】无复固志:指士兵无心再战。
【10】利钝:胜败。
【11】不以为意:指放松警惕。
【12】战例出自《晋书·张方传》。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