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题目与成果报告内容表述不一致,如“……实效性研究”的课题成果报告中,不见实效的内容;“……实践和研究”的课题成果报告中,涉及实践方面的内容很少。
课题研究的背景表述不切实际,大都从全国范围的视角提出课题,没有涉及本地或本校的实际,背景空、大,影响课题研究的价值。
课题成果报告中对理论依据的引用缺乏“消化”分析,尤其是缺少本课题研究对该理论的理解分析,以致课题成果报告中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皮肉分离”;或理论依据不充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重要理论依据没有揭示或引用。
成果报告中语言表述不精炼,具体内容的叙述过多,缺乏概括提炼;只叙述事例,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
成果报告中标题表述不明确。
课题研究背景标题表述欠明确。
如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课题,其课题研究背景的标题是这样三个:“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二、教育公平的需要,三、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这三个标题中,一、二两个标题还可以说是比较切合内容,但第三个就明显不明确。
研究目标表述的是课题研究的一些具体做法,而不是目标或设想。
研究内容中的小标题缺少谓语。
如“本学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方法、学校教育质量的措施”。虽然课题成果报告中有些地方主语可以省略,如研究内容中主语可以省略,因为大家都明白这主语就是本课题的研究者,但谓语缺少就会使语意表达不明确。
研究成果和成绩混淆重叠。成果是操作方案,成绩是结果的价值判断。
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专家型教师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具有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理论素养、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执着的奉献精神等。在科研实践中,专家型教师通过接触最新科技成果,洞悉并掌握本专业和相应专业的学术动态,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淘汰、更新过时的知识点,并将最新科研成果直接、迅速地反映在教学活动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总之,与其他阶层的中小学教师相比较,专家型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
那么,中小学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呢?
1.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教育科研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的机体,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对教材、教法和学生的特点、差异等因素进行深入的钻研,推出新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教师能否从事教育科研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老教师怕改革、怕影响升学率、怕家长抱怨;而中小学教师头脑中则存在诸如“教育科研神秘观”、“教育科研无用论”等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意识;还有部分中小学教师则把教育科研简单化,认为能写出文章、发表文章就是搞科研等。这就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因此,中小学教师必须通过学习,牢固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在观念上进行转变和更新,从而树立全新意识。这一点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只要认真学习应该不困难。
2.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
著名足球教练米卢成功地把中国足球带进了2002年韩日世界杯,并带来“快乐足球”的新型理念,并指出:“态度决定一切。”这一精辟论断应该广泛而深入地应用到教育科研中。只要中小学教师有一个良好的态度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一定会在科研战线中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高地。一般来说,中小学教师应努力具备六大基本科研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要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永葆进取心;要敢于怀疑习惯行为和常规做法,敢于探索,敢于创新;要成为细心的人,善于留心观察生活,善于从细小的行为中寻求普遍性规律;要脑勤、手勤、眼勤;要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不夸大其词;要有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有这些素质对于一个中小学教师搞好教育科研、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十分重要,同样也是中小学教师最为缺乏的。
3.努力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或基本方法
有人说,搞教育科研很枯燥,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你掌握了教育科研的方法,你就会感到研究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的。
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千变万化、活生生的人,很难想象,教师不深入研究学生,他怎么能上好课?不了解学生,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师和教师群体。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研究者。而且,多接触学生,多深层次地进入学生学习、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才是科研工作成功的根本途径。
同时,搞教育科研还需要有充足而新型的基础知识作铺垫。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搞教育科研不外乎就是确定课题,围绕课题制定方案,开展一些研讨课、写些论文或经验研究就OK了。事实上,这种想法和做法是片面的,是不可取的。其实,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就是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问题是教师是否是以科研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否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探讨、总结和创新。中小学教师搞教学科研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反思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用教学理论串起来,那就是一条美丽的项链。因此,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应该立足于平常每一节课的教学与研究,勤写教后反思或随笔,大胆对课题进行探讨,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这就是在搞教育科研。
4.多投入、多交流,巩固自身科研成果
任何事都是一份付出一份收获,教育科研也是如此。作为教育科研的“新人”,中小学教师应该多投入时间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并积极与科研同行交流。记得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人与人的区别主要在业余时间的安排上。专家的业余时间主要安排了学习,充满了思考,而普通人的业余时间主要安排娱乐活动,对个人的专业成长几乎没有任何帮助。作为普通教师,常常自满于自己“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习惯于业余时间放松。与专家型教师相比,普通教师少了一份“傻傻”的可贵投入。
总之,教育科研不是单纯的理论想象,要求中小学教师紧密地联系实际,重在实践。最后理论的生成都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过具体的应用;从事教育科研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高的过程。是研究就需要学习,就会有困惑,有困惑才有研究的价值,当困惑明朗时,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就随之提高,教学水平也就芝麻开花节节高。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又趣味盎然的过程。
做“实践的研究者”
专家型教师往往将“研究、实践”二者有机结合,走“科研兴师”之路,向科研要效率,做“实践的研究者”和“研究的实践者”。
将科研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当中,既是科学研究的目的,也是科学研究的归宿。因而,实践是科学研究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毫无例外,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教育科研成果,无论是基础研究成果还是应用研究成果,还只是一种精神劳动的知识产品。更重要的是,这种知识产品的成功与否,完善与否,价值如何,效益如何,尚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同时也为新的研究创造条件。
如果把科研成果只停留在知识产品阶段,而不研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这不能说是进行了完整的科研活动。因此,成果的推广活动是科研活动,是科研活动全过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所谓推广研究,主要是解决教育科研成果在推广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特殊问题,从而有效地实现科研成果的转移或转化,扩大其应用范围。
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人——学生和教师。科研成果推广的实施者主要是广大学生,推广者主要是教师、科研人员和教育行政干部,而他们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这样,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就不会像自然科学技术转化那样容易,不可能简单模仿或照搬、照抄。
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是一个艰苦的再研究、再创造的劳动过程。任何一个教育科研成果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其成果特点多以共性为主,成果结论也不可能像自然科学成果那样准确和严密,而且由于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因人的主观意识和感情态度的影响,不确定性因素很大。成果的推广者在学习、吸收科研成果精华的时候,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条件,融入自己的经验和劳动创造,才能把原有科研成果转化或内化为新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对推广对象——学生的特点及其他条件进行具体分析、研究,才能加以推广应用。所以,成果推广过程中这一系列的学习、内化和具体分析研究等活动都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推广实践中既会对原有成果进行检验,也会对原有成果进行改正、完善和发展,进而产生新的经验和新的成果。
科学研究不单是创造新知识,还要促进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利用新知识,所以,在评价科研效益时,既要考虑科研成果的新颖性,更要考虑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效果。
判断科研效益,主要看如何用尽可能少的时间,使研究成果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加以兑现。在资本主义商品社会中,人们更是依照科研对提高产品的价值和降低成本的贡献而看待科学并付给报酬的。所以,科研对社会的贡献,并不在于以得出某些规律的认识而告终,关键在于运用这些成果于实践中去,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教育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认识教育现象及其规律,进而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科研成果,它仅仅具有潜在的价值,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它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才能显现出来,科研的效益才能得以发挥。
目前,我国整个科学研究成果能及时推广和应用的比例还很低,就教育科学而言,成果的推广更是薄弱的一环。当然,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成果推广是教育科研成果向实践转化的重要中介,也是衡量教育科研效益的重要标志。把推广研究的成果列为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类型,必将有助于推广活动的开展和推广研究成果的创造,从而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广大教师和干部的素质。
教育科研的参加者与其他科研的参加者不一样,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广大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具有主体地位,发挥着源头作用。广大教师工作在教育实践第一线,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既有创造性的成功经验,也会遇到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他们一般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教师的劳动又具有创造性的特点,这些都说明广大教师具有科研活动的潜力和能力。
由于工作关系,广大教师参加科研,都带有业余性质不可能像专职科研人员那样。一般说来,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限制了他们的研究内容的选择和研究时间的利用,而当研究任务与他们的实际工作结合时,就能有效地吸引他们投身于教育研究中来,成果的推广研究恰恰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种把科研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广大教师参加成果推广活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成果的推广活动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实践,离不开广大教师的参与。因此,在成果推广中教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把成果推广活动作为一种研究活动,把推广研究的成果列为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类型,这无疑有助于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参加科研的积极性,同时也会激励专职研究人员深入教育实践,与实际教育工作者相结合,积极开展科研成果的推广活动。实践证明,只有专职科研人员与广大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相结合,取长补短,成果推广工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效果。
总之,教育应该是一项实践与研究紧密结合,充满探索和挑战,饱含人性情趣的事业。实践是研究的源泉,研究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二者存在辨证的统一,单一的实践或纯粹的研究都是错误的。实践证明,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提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做“实践的研究者”和“研究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