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43000000001

第1章 历法·节气(1)

夏小正

夏代,我国已经有了历法,并将历书定名为“夏历”。当时,人们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作为正月,这说明“夏历”已经有了明确的月份。就是说,“夏历”以正月为“岁首”,即把正月作为每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到商代时,改变为以年底十二月为“岁首”。后来到周代时,则把夏历十一月作为“岁首”。春秋时,虽然说孔子主张“行夏之时”(《论语·卫灵公》),肯定了“夏历”的科学地位。但是,秦代及汉初将“夏历”以正月为“岁首”改变得更甚,把夏历十月作为“正月”,即作为“岁首”。总之,把“岁首”的几种情况相比较,很明显:还是最早夏代以正月为“岁首”较为符合实际,较为符合科学性。所以,西汉武帝时所颁行的《太初历》,废除秦历以“建亥”之月(十月)为岁首的历法,恢复了夏历的以“建寅”之月(正月)为岁首的历法。从此开始,历代沿用。西汉信都王刘嚣的太傅戴德编辑的著名今文礼学“大戴学”即《大戴札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夏历,并结合实际生活实践经验,加以归纳,成《夏小正》一篇。

《大戴礼记》里的第四十七篇《夏小正》,我们可以从后人徐世溥(pu谱)、茆(mao卯)泮(pan判)林、吴澄等人所辑的《夏小正解》、《唐月令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等书中了解,其比较通俗易懂,又大有发展,内容相当丰富。它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每候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叫“候应”,表示一年中物候和气候的一般变化情况。如立春后第十天,“七九河开”,东风阵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概括为“东风解冻”,作为“立春”一候的“候应”。二候的“候应”,为“蛰虫始振”(《夏小正》里有记载),意思就是藏在泥土中过冬的各种虫类,结束冬眠状态,而开始振作起来。农业生产上,就应该从“立春”开始,注意防治地下的农业害虫。三候的“候应”,叫做“鱼涉负冰”,表示鱼儿开始活跃,渔业生产应该开始繁忙起来。总之,《夏小正》的问世。不仅对于古人安排生活和生产活动,起了一定的作用,而且在我国历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年·月·日趣谈

追溯起来,人类最初产生的是对“日”的认识。我们知道,原始社会的人们男耕女织、刀耕火种。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他们从洞穴中出来,打猎、捕鱼、采集野果;当太阳下山时,他们便回到洞穴中休息。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断地循环往复,久而久之,人们便在习惯上把日出和日落的现象,自然而然地看做为一日,在头脑里逐渐形成了“日”的概念。

与此对应,人们把中午叫做“日中”,将太阳落下去,称之为“日下”。

尔后,古人又通过对月亮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发现月亮圆缺变化的现象也很有规律性,即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时问约为二十九日多。于是,人们为了计时方便,将月亮朔望变化的一个周期,取为整数,或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作为一个“月”。从此,人类的时间意识中就有了“月份”的概念。

有趣的是,古人不仅把月亮在一个月内的不同变化概括为“月相”,而且还把一个月内不同时间的“月相”,分别称之为“朔”(初一、初二,看不见月面)、“望”(亦称“满月”,十四至卜六左右,能看见整个月面)、“上弦”(月形如镰,初八至初十左右)、“下弦”(二十至二十三前后)、“凸月”(十一至十三前后)、“残月”(十七至十九左右)、“蛾眉月”(形似蛾眉,可见于初五、初六)、“月牙”(亦作“月芽”,时间是初三、初四)等等。

在日、月认识的基础上,古代人民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通过对日影进行长期的观测后又发现,一年四季里总是有一天白昼最短,故将这一天叫做“短至”,或曰“日至”,亦称作“日南至”,即今之“冬至”。当古人对这一天深入进行观测和研究后,发觉在每两次的观测中,日中(即正午时)的日影是不相同的;但经过连续四次对一年中最短一天日影的观测,却发现日中(正午时)的日影基本上又比较准确地恢复到了原处。于是,人们便将连续四年即一千四百六十一日的观测,作为一个周期,并把这一周期分为四份,每份是三百六十五天多。为了计时上的方便,取其整数,将三百六十五天确定为一年(古代将年弥为“岁”)。这样,人们思想中就有了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的概念。

随着社会生产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计时的要求越来越准确。于是,根据太阳来计时的“阳历”应运而生。“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作为一年,时问是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为了使用和计时上的方便,亦取其整数,以三百六十五天作为一年。而阴历则是根据月亮来计时的,月有阴晴圆缺,每一变化周期为二十九天十二小时四分三秒,取其整数,规定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十二个月。对于阴、阳历计时多出来的时间怎么办?采取“闰年”或“闰月”的办法解决。

阴阳历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阳历”,它是由“儒略历”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所谓“儒略历”,其主要内容就是:每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历年中的平年为365日,4年1闰,闰年366日;年分12月,单月31日,双月30日,只有2月平年29日,闰年30日。公元前46年,因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采用这种历法,所以得名为“儒略历”。其后,继承人罗马帝国皇帝——奥占斯都在“儒略历”的基础上,将2月减去1天加在8月(因8月的拉丁名即他的名字奥古斯都),又把9月、11月改为小月,10月、12月改为大月。但是,不论怎样改,“儒略历”历年比“回归年”长11分14秒,积累到十六世纪末,春分日由3月21日提早到3月11日。后经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命人加以修订,而成为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阳历”。为了避免由于积累而成的误差,将置闰的法则改为公元纪年为标准:被4除尽的年为闰年,但逢百之年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是闰年(例如,公元1900年不是闰年而公元2000年是闰年),闰年2月份增加1日。

我国独创的阴阳合历,即“阴阳历”,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阳历”相比较、相对照,也是相当科学的。

我国早在夏、商、周时,就已经产生了历法。特别是到春秋时代,当时用“土圭”(观测仪)进行观测日影的长短变化,经过较长时间观测之后,最后确定出“冬至”和“夏至”的日期。例如,《左传》里就记载有两次“日南至”(“冬至”)和“夏至”的日期。一次在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一次在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通过对日影进行较长时期观测,发现日影变化的规律,即从观测开始第一年和第二年两年的记载,“冬至”正午时的日影,是不相同的,但是经过连续进行4年观测后,日影才恢复原处。所以,古人发现每4年——即1461天为一个周期,把这一周期给分为4份,每份是365天加1/4天。并将这些天,明确规定为一年。因观测日影规律性的变化,是以“日南至”(“冬至”)为准的,所以古人把“冬至”称作为“岁首”,即一年开始的意思。后来,根据日影和月亮圆缺规律的变化,我国古人又创造发明了阴阳合历,即“阴阳历”。它的特征是:既重视月相盈亏的变化,又照顾寒暑节气,年、月长度都依据天象而定。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平年为12个月,闰年为13个月。三年一闰,五年再闰,十九年七闰。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里,把它概括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十九年七闰法则”。

公元元年是怎样确定的

历法虽然有了,可是从哪年开始纪元呢?公元532年,意大利僧侣狄安尼西提出,把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基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这个建议受到教会的大力支持,并逐渐在基督教盛行的国家和地区传播开来。所谓公元,拉丁文的意思是“主的生年”(Anno Domini),通常用拉丁文A.D.来表示;在此以前称为公元前,英文的意思是“基督以前”(Before Christ),通常用英文B.C.来表示。由此可知,这种纪年法实际上是公元后六世纪才开始使用,以后逐渐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

我国使用公元纪年,是在1949年9月27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的。

“干支纪年”与“十二辰制”

天文学上,将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称之为“黄道”。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学家,不仅是以黄道十二星座作为划分“十二天区”的标志,而且还创造发明了一项著名的“干支纪年”。

所谓“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天干”有十,所以亦称“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故亦称“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所谓“纪年”,就是指以十“天干”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可成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组。俗称“六十年花甲子”纪年法。如下表:例如,从1984年开始,为“甲子”年,1985年是“乙丑”,1986年是“丙寅”(即俗称“虎年”),其余依次类推。直到六十年以后的2044年便又回到“甲子”年了。

将它运用到纪日上,亦是如此。还是以1984年“甲子”年为例,这年的“甲子日”是从农历十二月廿九开始,十二月卅日为“乙丑”;正月初一为“丙寅”;正月初二为“丁卯”;正月初三为“戊辰”,其余依次类推下去,周而复始运用之。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学家,不仅创造了“干支”纪年、纪日法,而且还发明了著名的“十二辰制”,即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使用十二地支进行计时。如子时、丑时、寅时……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即:

夜11时至次晨1时为“子时”(俗称“半夜子时”);

后半夜1时至3时为“丑时”(俗称“鸡鸣丑时”);

下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俗称“天亮寅时”);

5时至7时为“卯时”(俗称“日出卯时”);

7时至9时为“辰时”(俗称“早饭辰时”);

9时至11时为“巳时”(俗称“近午巳时”);

11时至13时为“午时”(俗称“日中午时”);

13时至15时为“未时”(俗称“日偏未时”);

15时至17时为“申时”(俗称“晚饭申时”);

17时至19时为“酉时”(俗称“日落酉时”);

19时至21时为“戌时”(俗称“点灯戌时”);

21时至23时为“亥时”(俗称“人定亥时”,即指人们已经入睡了)。

何谓甲子年

所谓“甲子”年,是我国古代独特创造的一种相当有规律性的“干支纪年法”。而这种古老中国式的“干支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已经是很不习惯使用了,但是由于它是祖国古老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并且具有科学价值,我国的历史仍然使用它。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阳历”,是用数字来表示“纪年”的,即以传说中耶稣基督诞生那年为公元元年。

我国古代创造发明的阴阳合历,即“阴阳历”采用的“纪年”方法,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阳历”纪年方法不同,它采用的是独创的“干支纪年法”。这种“纪年”法,是由“天干”和“地支”两者而组合成的。“天干”共十个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两者组合成的“于支纪年法”,其基本特点和规律性是:从“天干”和“地支”中各取一个字,将“天干”的字放在前面,把“地支”的字放在后面,顺序搭配起来,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一共六十对,这就是从前俗称的“六十年花甲子”。

例如,1982年为“壬戌”年,1983年为“癸亥”年;1984年就又从“六十甲子”开始进行“纪年”,所以1984年为“甲子”年。其实“六十甲子”纪年法,是相当科学的,它可以周而复始地表示纪年。

时辰与漏刻

我国古代创造发明的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是相当科学的。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夜11时至次晨1时,为“子时”(俗称为半夜“子时”);后半夜1时至3时,为“丑时”(俗称鸡鸣“丑时”);下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俗称天快亮时为“寅时”);5时至7时为“卯时”(俗称天亮后日出“卯时”);7时至9时“辰时”(俗称早饭前后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俗称“小晌午”为“巳时”);11时至13时为“午时”(俗称日当午为“午时”);13时至15时为“未时”(俗称午后日偏西为“未时”);15时至17时为“申时”(俗称晚饭前后为“申时”);17时至19时为“酉时”(俗称日落前后为“酉时”);19时至21时为“戌时”(俗称晚上点灯前后为“戌时”);21时至23时为“亥时”(俗称“人定”为“亥时”,指人们已经睡觉了)。

不仅如此,我国古代还创造发明了计算“十二时辰”的计时仪器,名曰为“刻漏”或“漏刻”,也称“漏壶”和“铜壶滴漏”。如今,在北京故宫中路交泰殿内,仍然有宝贵的实物珍藏着。

铜壶滴漏,亦称“漏刻”、“刻漏”、“漏壶”等。漏壶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单壶和复壶。新中国成立后,在陕西兴平、河北满城,以及内蒙古等地考古发掘中,均发现有单壶,是西汉初期(约公元前100年)使用的计时工具。复壶为两个以上的贮水壶。而古时著名的“复壶”,属于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的,是用四支铜壶,由上而下,互相叠置而构成的。现在故宫博物院陈列着的铜壶滴漏,也属于复壶的类型,但它比延祐年间漏壶多了一支贮水壶,是由五个壶构成的。其特征是:正面,上下排列有三个方斗形的“播水壶”,最下面,是一圆形“受水壶”,在第二个壶后下方,另一个“分水壶”以调节水的流速。

漏壶的使用,一般正午十二时,最上壶装满水后,水从壶前龙口流出,依次向下壶滴漏。最下受水壶盖上的铜人合抱着“漏箭”,箭上刻着十二个时辰。漏箭底部安着空鼓形水漂(亦称“箭舟”),放在受水壶内,水涨舟浮,漏箭上升,以铜人手握处的刻度(十二个时辰,共九十六刻)进行观察时间,经一昼夜水满箭尽,将水泄入池内,再重新装水滴漏。这种计时仪器,直到明代以后,我国有了钟表,才废弃不用。

雄鸡啼更报晓

钟表未传入中国以前,特别是在广大农村中,除了少数人家使用古老的计时仪器(如“滴漏”等)外,多数人家则是依靠观察日影的变化来观察时间(如中午时的日影,是比较正的),而夜间,则是靠雄鸡啼更报晓。

鸡鸣“丑时”,就是指夜里三点钟左右,雄鸡就开始啼更报晓。其特征是:雄鸡啼更要啼三次,当第三遍啼后,天就快要亮了。那么雄鸡为何能啼更报晓?生物科学家们经过许多实验研究,归纳概括出科学的认识,认为雄鸡属于一种“生物钟”,即雄鸡的松果腺能够分泌一种抑鸣激素,但这种激素分泌量的多少跟昼夜光线强弱的变化有关。例如在雄鸡报晓时的光度照射下,抑鸣激素分泌量少,雄鸡就啼鸣;在其他光度(特别是黑暗)的照射下,抑鸣激素分泌量多,雄鸡就不啼鸣。

为何称一刻钟

明代以后,我国才有了计时钟表。明代以前,我国使用的计时仪器,名曰为“刻漏”、“漏壶”、“壶漏”和“铜壶滴漏”等。这种古时间计时仪器,至今在北京故宫“紫禁城”内尚能观赏到它。

同类推荐
  • 世界文化史

    世界文化史

    本书从人类与美术的起源始笔,以介绍西方美术数千年发展史中的三次高峰为重点,连成一条脉络清晰、起伏不断的中轴线,对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十九世纪这三次高峰时期的整体美术面貌、画家与画派、杰出作品、创作技术、风格演变等,均作了系统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同时对高峰间歇期的中世纪,十七、十八世纪以及苏联和美国的美术,也给予了简明扼要的评述。本书专列现代派美术一章,全方位地探讨了形成的原因,对各流派作了全面介绍。
  • 风俗探幽

    风俗探幽

    风俗既是社会生活中最富情趣的领域,又是源头幽远、寓义奇奥的文化现象。由于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及文化功能的相应变化,风俗也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使其传统的象征意义变得更为奇曲而隐秘。《风俗探幽》共分岁时篇、人生篇、丧葬篇、土木篇、俗信篇,从中国古风今俗中选取了60个有趣的事象,加以寻源探幽,释义揭谜,以充分展示中华风俗的俗雅、平奇、显隐交并的文化特征,为读者提供一部认知中国风俗和文化传统的形象读本。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幽默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幽默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历法·节气趣谈

    历法·节气趣谈

    为进一步满足广大农村青年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成才的迫切需求,共青团中央青农部以“关注焦点、瞄准致富点、找准需求点、抓住热点、切入视点”为原则,编辑出版“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新农村新青年文库》,包括和谐家园、发展生产、劳动力转移、科普宣传、文化教育、自主创业、小康生活、生态环保等八方面内容的100本书。冀此服务和帮助广大农村青年进一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带头倡树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时代新风尚,踊跃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努力谱写出新一代“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奋斗之歌。
  • 阿拉伯人的历史与文化

    阿拉伯人的历史与文化

    本书是一本有关阿拉伯历史文化方面的综合性普及读物,包括阿拉伯人的起源、个个民族部落的历史传说、民族分合演变、宗教信仰、王朝兴替、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以历史时间为先后顺序,选择了阿拉伯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独立成篇,且配以适当图片,内容丰富、雅俗共赏。
热门推荐
  • 素手遮天王妃太嚣张

    素手遮天王妃太嚣张

    奇葩的穿越,奇葩的故事!看着女主一步步为最强王妃!这个王妃还很嚣张!
  • 心灵鸡汤大全集

    心灵鸡汤大全集

    一则则故事,催人奋进,帮你梳理纷乱的思绪,找到人生幸福的密码。一篇篇美文,怡人性情,为心灵注入温暖和力量,给你的生活带来爱和希望。王宝华主编的《心灵鸡汤大全集(上下)》精心选取了人生重大课题,内容涉及亲情、婚姻、财富等诸多方面,结合鲜活的事例,启发读者思考、理解、感悟人生的真谛,让缺少爱的心灵重新得到爱的滋养,正确面对各种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将生活中一个个精彩、美好的片断组合成完美的人生。每日展读《心灵鸡汤大全集(上下)》,日积月累,人生的快乐就在这一页页文字里显现出来,人生道路上的许许多多心结,就会一个个被解开。心境,由此而渐趋于平静;人生。从此无忧。
  • 跃天记

    跃天记

    有人曰:“马儿食草皆为修,一日一跃上青天。”
  • 《锻世》

    《锻世》

    一名重名的少年伊凡,几番周折成为盖世英雄伊凡,宁可杀戮万万,也不辜负心爱之人,他是否步伊凡的后尘,是否能走自己飞人生,一个又一个惊天秘闻呈现,伊凡是如何应对呢不为世间繁华与否,只求自己问心无愧。
  • 龙神战域

    龙神战域

    龙乃至尊,至高无上!正统皇族,万里江山,怒荡天地,龙腾九天。一个龙神争霸的世界!
  • 溪山余话

    溪山余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极品邪尊

    极品邪尊

    给我一柄剑,我能刺破苍茫大地。给我一把刀,我能斩断无尽苍穹。神话,不论在哪里,都将辉煌!秦扬,曾经让整个地球都颤抖的男人,穿越到以武为尊的龙腾大陆,他将掀起无尽狂风。踩小人,披荆斩棘。拥美人,香玉满怀!“我一定要亲手宰了那个女人!”雪山之巅,他放声咆哮!
  • 绝代风华爱妃很嚣张

    绝代风华爱妃很嚣张

    她是二十一世纪样样全能的陌家大小姐,暗夜集团的董事长他是东瑾国人人耻笑却不敢当面说出来的八王爷一朝穿越她变成了她,并遇见了他,他的宠爱让她还来不及逃脱就已经深陷其中命运将他们绑在一起,缘分让他们相知相遇,相爱相守她还是那个不受约束的陌千依吗?他还是那个高傲的君无殇吗?这让他们迷茫命运也许早被改变,这一次,她一定要创造出专属于她的绝代风华!
  • 一生三靠:断谋说

    一生三靠:断谋说

    本书讲述了“汉初,张良善谋,萧何善断,韩信善战。靠这三人,刘邦取得了天下。唐初,“房谋杜断”,杜如晦长于断,而房玄龄善于谋,李世民靠此二人取得贞观盛世。明孝宗时期有名的三内阁大臣李东阳、刘建、谢迁。当时世人评价李公有谋、刘公善断、谢公好口才。靠这三个人,大明朝取得了辉煌。类似这样的例子,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只要谋得周全,断得准确,说得动听,定能助人立足于世,创造赢局。
  • 富爸爸财商培养-炒股方法分析

    富爸爸财商培养-炒股方法分析

    本套丛书共分20册,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从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入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财商各个方面的要素,以及培养财商各方面的知识与技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理财观,将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