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4600000074

第74章

第四篇 当下禅第一章世道

于细微之处见真知

“越是真理越明了,越是大道越简捷,真理往往平凡得像阳光、空气和水。”用这句话来形容处世之道,再合适不过。

世之艰辛,人人都有各自的体悟,在这一番摸爬滚打中,人人皆可清晰洞见事理的微妙。有人说,在碱水里煮三次,在盐水里滚三次,在泪水里泡三次……每一次痛苦,都是灵魂对真理的一次接近。只有当灵魂在现实生活中的天堂与地狱里辗转轮回后,人们才会一步步寻觅到那藏匿于每个人身边的至理大道。

第一节心海无风不起浪

“通常用海作比喻,海面无浪是不可能的,除非海变成琉璃、水晶,才不被风吹成浪。心亦如此,若未稳定坚固,必会受到境风的事所扰乱。凡夫的心就像海面的水,外境就像风,只要风一动,水就起波浪,一起波浪,它就糊涂混乱了。”

在《禅的生活》一书中,圣严法师用这番话阐述了外境对人的内心的影响。心中有事,杂念丛生,心海就会一片混沌,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他人,恐怕就连自己也无法看清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而越是想要探求究竟,情绪就会愈加混乱,探手入水搅动,海水只会更加混浊。

有人认为人生短暂,如果情绪若一潭死水,毫无波动,生活就未免太平淡无味了。圣严法师并不赞同这种“大悲大喜才活得过瘾”的观点,而是主张人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只有心越来越静,才会摒除外界的干扰,使心真得像琉璃或水晶一样清澈而坚固。

有一位妇人脾气十分古怪,经常为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闹情绪。她也很清楚自己的脾气不好,但她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在朋友的建议下,她找到了一位得道高僧,向他倾吐心事,请他为自己指点迷津。妇人的态度十分恳切,而高僧一言不发地听完她的阐述后就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然后锁上房门,无声而去。

妇人本想从禅师那里听到一些开导的话,没想到禅师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把她关在这个又黑又冷的屋子里。她气得跳脚大骂,但是无论她怎么骂,禅师就是不理会她。妇人实在忍受不了,便开始哀求,但禅师还是无动于衷,任由她在那里说个不停。

过了很久,房间里终于没有声音了,禅师在门外问:“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生自己的气,我怎么会听信别人的话,到你这里来!”

禅师听完,说道:“你连自己都不肯原谅,怎么会原谅别人呢?”于是转身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

妇人说:“不生气了。”

“为什么不生气了呢?”

“我生气有什么用呢?只能被你关在这个又黑又冷的屋子里。”

禅师说:“你这样其实更可怕,因为你把你的气都压在了一起,一旦爆发,会比以前更加强烈。”说完又转身离去了。

等到第三次禅师问她的时候,妇女说:“我不生气了,因为你不值得我为你生气。”

“你生气的根还在,你还没有从气的旋涡中摆脱出来!”禅师说道。

又过了很长时间,妇人主动问道:“禅师,你能告诉我气是什么吗?”

高僧还是不说话,只是看似无意地将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妇女终于顿悟:原来,自己不气,哪里来的气?心地透明了,了无一物,何气之有?

在禅师的开示下,这名妇人终于摆脱了情绪的控制,将累计在心中的不成系统的杂念抛置一边。

圣严法师将恶劣的情绪称为“累积在我们心里面拉拉杂杂、肮肮脏脏、鬼鬼祟祟的念头”,倘若这些年头得不到有效地化解或梳理,就会一直在身体或脑海中胡乱打扰。对待这种随时可能会爆发的情绪,唯有像对待毒疮一样,狠下心来切开疮口,清除脓血,才能长出新的血肉。

真正做到不为情绪所动,内心清明、沉稳的人是什么样的呢?圣严法师在《印度佛教史》中曾经用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佛陀的一生:

释尊成道以来,调护众生,善尽教化,不论处于何处何种环境之下,总是温和宽大,持之中道,他没有说过一句出于激越的话语,也没有有过一个诉之于情绪的动作。在他充满了悲悯之心的襟怀之中,同时也蕴蓄着无限的智慧之光,所以他不论处理什么问题,无一不是衡之于理性的考察。因此,佛陀是众生的慈父,也是人天的导师,佛之为佛者,其在于此。

其实,圣严法师本人所追求的,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境界呢?

同类推荐
  • 问道——济群法师修学问答录

    问道——济群法师修学问答录

    没有找到心灵的家,生命会在轮回中漂泊,四处攀缘,寻找依赖;找到心灵的家,回归觉性的故乡,就能随遇而安,随缘自在。《问道》收集了济群法师对学佛者及困惑者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本书分八篇,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别从皈戒、人生、信仰、闻思、修证、生死、抉疑、社会来回答学佛者的疑问,启发学佛者关于人生的大智慧,帮助现代人减轻烦恼,从此走上幸福人生的道路。
  •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

    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

    关于禅趣,很多人都会想到林林总总的机锋公案,然而那些讲解机锋公案的读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书则着力于贯通禅宗的核心义理,高屋建瓴地使所有机锋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
  • 佛教生死学

    佛教生死学

    广而言之,则社会、人类群体对这一问题的普遍解答,实为整个社会、人类文明创立的出发点和基石。揭开生死之谜,无疑成为人类智慧面临的要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生死之谜的破解,要比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工业新产品的发明等现实问题,更为现实,更为重要。
  • 道上的风景Ⅱ

    道上的风景Ⅱ

    本书作为戈国龙先生日记随笔的第二本,主要记录了作者自2005年至2010年期间的学术研究,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到作者记悟的过程和心得。
热门推荐
  • 把衣服脱掉

    把衣服脱掉

    我不知道该怎么向大家介绍我的作品,以及我这个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垃圾。说是垃圾,因为我总被人们抛到九霄云外,他们说这样可以给他们自己留下一片明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好让他们自由的呼吸。
  • 斗魂之陌逍宗

    斗魂之陌逍宗

    讲述在一个斗魂大陆上炎熠他们在陌逍宗的学院里一起战斗变强的旅途。他们不舍弃对方永远的站在了世界的最高峰主角:炎熠女主:冷月瞳
  • 盗到巅峰

    盗到巅峰

    小贼晨笑,技术不高,离奇穿越,死性不改。
  • 云天道

    云天道

    春秋乱世,惊慌,饥饿,恐惧,杀戮四处蔓延,加之连年的纷争,映生出许多大贤大德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其中为首以‘儒佛道’三家,各家皆有一己之长,各行其道,或阴或阳,或明或暗,或善或恶,行使自己的宿命……从小与奶奶一起生活的杨云,快乐而无忧无虑,身边陪伴他童年的玩伴黑子(狗)是最好朋友,可生活里快乐只是另一面,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也需要面对。天命轮转,杨云最亲的人,最好的玩伴相继离世,悲凉曲折的生活开始笼罩着他。绝望时刻,偶遇慈悲为怀的玄空法师,开导他人生的道理,明白万物因果互转,生生循循,人也应自强不息,明行其天道。向天笑,人生沉浮何时了,迷观空影尘云路,把酒笑尽天沧桑。
  • 多少的爱我都不需要

    多少的爱我都不需要

    你相信爱情的保质期有多久?永远是大多数人坚信的,哪怕它会有点变质,但是可以义无反顾的选择将就。而我认为,只有一种爱才有永远的保质期,那就是,爱自己!
  • 发现花未眠

    发现花未眠

    读一篇优美的散文,如品一杯茗茶,馨香绕怀,久久不忘。读一本好书,如与伟人对话,智慧之光映射身心……
  • 微醺半夏夜不醒

    微醺半夏夜不醒

    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一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肯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 恶魔校草:甜心女仆要小心

    恶魔校草:甜心女仆要小心

    在一个乌漆嘛黑的地方,无缘无故的冤枉了“好人”,还被这个“好人”被迫签下了仆人协议,这主人真难伺候,又要帮他洗衣服,又要早上起来买早餐,买早餐也就算了,居然要挑新纪包子,排队要排几个小时才能买到的早餐啊。这样也就算了,半夜三更被叫起来煮宵夜,不知道这么晚被叫起来会打扰我睡美容觉的,跟重要的是,还要我夜冰雪陪睡,真是个大恶魔啊!
  • 盘古蛮界

    盘古蛮界

    蛮荒之大,不知其东西所临,南北所向。传闻蛮荒诞生之初,四方尽头,有四圣兽各掌一方,然而十万年之前,四圣兽之间却互相争斗起来,最终尽皆陨落。十万年后的今天,一个个氏族在四圣兽消去的蛮荒大地上繁荣发展,但因为失去四圣兽的守护,新的危机开始向蛮荒迫近。在此之际,一个来自另一个时空的魂魄穿越而来,名为刘戈。一本古书,却是一切的开始。这是完完全全的火的世界,只有无穷燃烧下去,才能踏上通玄大道。
  • 浮生鬼语

    浮生鬼语

    天生便能够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东西,有超乎常人想象的能力听起来好像很不错,也非常幸运。可是,如果你看到的是一些传说中的可怖的,会伤害到你的令人恐惧的想要逃窜的东西,大抵就不认为多么神气了。“老实说你这种粗心的家伙,还能活这么长时间,真是个奇迹。”白则十分“同情”我。他是上古神兽白泽,据说是女娲娘娘座下的弟子。女娲娘娘怎么那么不开眼,会要他这个自恋、自负、自傲集于一身的家伙。“你的命是我给你的。”在他要拉着我一块死的时候说了这句没头没脑的话。剧情是一个完整故事接着一个完整故事发生的,看似没有关联,实则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