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33500000016

第16章 书法详解(1)

书体类别

书体是文字在书写中,具有某种共同特点或风格的系统表现形式。书体是随着字体的发展而丰富起来的。

中国书法主要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五种书体。每一种书体还包含几种不同的文体,如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总称;草书是章草、狂草、今草的总称,楷书则有魏碑、唐楷等区别,唐楷中又有欧阳询的欧体,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等。

不同历史时期对书体的分类是不同的,于是就产生了“三体”说、“四体”说,乃至“一百二十体”说、“三百六十体”说。“三体”说见于《后汉书》记:“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谈到的是古文、篆、隶、草为四体。当时这样划分是在楷书形成以前。至唐代以后,随着字体的发展,书体也趋繁荣。书体的归类又流于繁杂的弊病,所谓“百体”说、“一百二十体”说和“三百六十体”说便相继出现。还巧立名目,有什么“风书”、“月书”、“牛书”、“兔书”等,因难以使人琢磨,所以近代书法理论就很少涉及。

大篆——甲骨文的演变

大篆,又称籀文、钟鼎文、金文。

大篆称金文和钟鼎文,是与其当时文字基本使用形式有关。周朝时,大量铸造青铜器,如敦、篮、簋、鬲、意、彝、钟、鼎等。这些青铜器上铸有铭文。据《周礼》所记,铭文的主要内容为;“论撰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身比焉,顺也;明示后世,教也。”

青铜器中,钟与鼎不仅数量多,而且铭文的规模也大,钟鼎文便由此得名。如著名的西周毛公鼎,铭文有497字。古代金属统称金,于是大篆亦称金文。周宣王时,太史籀著有大篆十五篇,即所谓史官教学童子的字书《史籀篇》。这也就是大篆称籀文的由来。

大篆是甲骨文至小篆之间的文字,跨越近千年。所以大篆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西周时期的大篆与甲骨文十分相似,如周成王时期的《矢令簋》、康王时期的《大盂鼎》的结体,与帝辛时期的书契就十分相似。战国时期的秦国《石鼓文》,则与秦国统一中国后的小篆相近似。秦代的小篆与战国时期秦国的大篆本是一脉相承,所以有人将《石鼓文》视为小篆。

战国时期的大篆,随着诸侯国的蜂起,各诸侯国独立的经济、文化体系的建立,文字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大篆出现了地域特性,如西方的秦系、南方的楚系、北方的晋系。大篆发展到最后阶段,便是一个旁杂纷错的局面,这也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要统一文字的根本原因。

首种规范书体——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全国统一使用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中谈到:“七国……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秦始皇时期,留下了大量的小篆刻石。其中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砑台刻石》、《之罘刻石》、《之罘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

小篆是我国文字史上第一种规范书体。它把原来尚未固定形式的各种文字偏旁统一了起来。每一种偏旁只有一个固定的形体,同时,每个偏旁都有一个基本固定的位置,不能随意迁动。小篆线条圆转流畅,间距均匀,富有装饰性,摆脱了象形文字的形态特征。

由于应用场合不同,小篆的形体也产生变化,如用于瓦当、印章、钱币等等的文字都有其各自不同特色。其中,印章文字被称为“缪篆”。

汉代时期,小篆逐步被隶书所取代而成为一种装饰性应用文字,如碑额篆书。形体也由秦代时期的长方形变为方形,趋于隶化,如《娄山刻石》;有的处于非篆非隶,两体相间而为之,如《三公山碑》。

小篆作为一种书法书体,一直延续至今。代有书写篆书的杰出书家,如唐代有李阳冰,宋代有“二徐”:徐铉、徐锴,元代有赵孟頫。清代随着碑学的兴起,习书篆书蔚然成风,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吴昌硕等大家相继涌现。小篆独特的表现形式在新的情况下,得到了空前的发挥。

篆书的基本运笔方法

书法艺术的笔法,有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篆书的基本笔法,可以用“玉箸纵横”来比喻,意思是篆书的各种笔画,就是由像筷子一样的线条组合而成的。

虽然只有这么一笔,但要写好它也是不容易的。一笔决不是随便地画一下,应在坚持中锋运笔的前提下,要理好起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

起笔,是一画的开始。起笔要逆势落笔,横画做到“欲右先左”,竖画做到“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迹之中。

行笔,是笔迹的延伸。行笔时,笔管稍带逆势;笔锋需中正,笔毫均匀铺开,切勿使其偏于一边。这样才能笔锋着力,产生凝重浑厚的线条。

收笔,是行笔终止收锋。收笔时不能将笔锋轻易画出,如果锋毫外露,线条就会显得轻薄。收笔时应注意回锋,即所谓写横画时要做到“无往不收”,竖画时“无垂不缩”。这种藏锋收笔,也叫“护锋”。

篆书除了横竖线之外,还有许多不同方向、长短的弧线。

不同方向圆弧线的运笔的基本原理,和横、竖线是基本相同,只是起笔、行笔、收笔要随弧势的变化而变化,基本弧线的变化,可以理解为是左右半圆线。

在这直线与弧线的基础上,可以引申出各种直线与弧线组合变化的线条。如篆书“凰”字,就是由横线、竖线和不同弧度、不同方向的弧线组合而成的。

楷书的笔顺适用于篆书

楷书为一般初学者所悉知,楷书的笔顺也是人们所普遍掌握的。是否可以把楷书的笔顺应用到篆书的书写中呢?如果是可能的话,那么理解篆书的笔顺就方便得多了。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首先,楷书是由篆书、隶书发展过来的。楷书的笔顺也具有继承性。同时,目前楷书笔顺的基本原则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最后封底”等,也符合篆书的书写实际。如书写“焉”、“随”、“家”、“囿”字,都遵循这些原则。

篆书的对称结构

篆书中大多数的结构是左右对称,如何才能把这类结构表现好,是每一个作篆书的书家所悉心研究的课题。这是篆书与其他书体根本不同的地方,也是篆书基本技巧集中体现的方面。

实践证明,写好对称结构的关键是:中轴定位。对称结构的特征,是以中心轴为准,左右形象对应相同。所以先写好对称结构的中间一笔或结构,然后再写左右,这是最科学的顺序。例如书写“小”、“火”、“大”、“羊”等:

由此,还可以引申出相似对称结构的书写,如“止”、“之”等字:

有相当一部分的对称篆书的中轴部分,不仅仅是一笔或两笔构成,而是一个多笔画的结构,也可由中间部分写起,如“索”字:

篆书笔顺具有灵活性

任何一种法则都是相对而言的,篆书笔顺的基本原则,也具有灵活性。每个初学者的习惯手势不同,可在坚持笔顺基本顺序的同时,采取灵活变化的手法表现篆书的造型。

例如,书写“口”、“宀”等部首时,就可以采取三种顺序不同的方法:

篆书笔顺的灵活性,还表现在变化复杂的线条,化一笔为多笔。如“己”字,在篆书中是由一根折曲的线条构成,如果要一笔写成,则是比较困难的,将其化为三笔,书写起来就简易得多了。如吴让之书“西”字的上部,就以接笔写成。吴昌硕书“回”字,接笔就更多了。

篆书笔画的顿挫较平稳

篆书笔画是否有顿挫?这是一个相对而言的问题。相对于起伏顿挫比较大的行书、楷书而言,篆书的线条就显得婉转平静,看不到显著的起伏变化,于是就产生了“篆书无顿挫”的说法。但是要掌握篆书的书写技巧,如果片面地理解这一点,那么即使练得很刻苦,写出来的篆书还将是无精打采的。这是因为就篆书自身而言,还是有明显的起伏顿挫的,这从清代篆书大家的墨迹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如清代的吴让之书唐人王勃的《寒夜思友》诗时,其中“清尊湛芳渌”句的“渌”字,起笔和转折处的提按、顿挫变化都十分明显。至于吴昌硕的篆书就更强烈了,这可从他书临的《石鼓文》中体会到。

小篆的形式美表现于多方面

小篆能流行至今,这与它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是分不开的,而且这种形式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篆书的命名,便是篆书形式美的体现。“篆”,本是古代车轮毂约上所作的圆转装饰的纹样。如同与“彖”部有关的文字一样,体现了一种圆势的概念。如玉器圭璋上的花纹,称“缘”;房顶圆形的木榱,称“椽”。篆书所以称“篆”,正是因为篆书的线条经营具有均匀整齐、圆润流转的特点。

同时,篆书在从象形文字大篆演化到小篆的过程中,保存并强化了对称结构。对称,是人类对形式美的最早发现。这是由人自己的身体结构以及动物身体的结构所决定的,所以,欣赏对称的能力也是自然赋予我们的。这便是小篆对称结构颇多的根本原因。

小篆与楷书、隶书的区别还表现在外轮廓的形态上。隶书横扁,楷书正方,小篆窄长。窄长的形态所表现出的美感,与“芭蕾舞”为什么要把足踮起的道理是相同的。作为长形的艺术造型,则总是把刻画的重点放在上部,这种上密下松的布局,正可从人体的结构中找到启示。

归纳起来,左右对称、圆转流畅、字形长方、均匀整齐便是小篆形式美的基本特征。结合具体的字例,就容易体会到这一点。如:

一、左右对称:

1.部分对称:

2.全部对称:

二、圆转流畅:

三、字形长方:

四、均匀整齐:

五、上紧下松:

“米字格”、“九宫格”有助于习篆

“米字格”和“九宫格”,是初学楷书的有效方法。采取这两种方法,有利于把握所临书迹的笔画位置和整体字形。所以“米字格”、“九宫格”,长期以来,普遍应用于楷书入门。

其实,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其他书体,特别是篆书。篆书结构严谨,对初学者来说,既要考虑到用笔,又要考虑到结构,确实是比较困难的。采取“米字格”、“九宫格”,正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难处。而且许多清代书家,如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吴昌硕等大家所创作的篆书墨迹,都是写在整齐划一的格子中间。它与楷书的差别是,楷书是置于方格之中,篆书是置于长方格之中。然而,“米字格”、“九宫格”,也可规划在长方形的格子中间,同样具有按比例分割的功能。如练写篆书“武”字,先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划出“米字格”或“九宫格”,并在“武”字的格子里添上“米”字或“九宫”格子。练写时,只要把握好“戈”部的下部交笔正处在“米”字的交点;“武”字的主笔长斜钩的四分之三部分是沿着“米”字的对角线。这样,“武”字字形便能不失大体练写起来就方便多了。

石鼓文——篆书的鼻祖

石鼓文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一种篆文。每鼓有一首四言韵文,记叙当时渔狩等情况。十鼓分别称为作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吾车、济殴、田车、銮车、灵雨,计有六百余字。

石鼓文于唐初时期,在岐州雍县南20里之三畴原被发现,长期以来,关于它的确切年代,一直存在着分歧,有的以为周文王、宣王时期的产物,也有的认为是秦制,总之众说纷纭。如今认为是秦制已无异议,但依然有秦文公、穆公、襄公、献公等不同的说法。目前十鼓文字已漫漶残损,其中一鼓无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石鼓文,历来被众多书家所重视,素有“小篆之祖”的美誉。唐韩愈作有《石鼓歌》:“鸾翔风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纽状,古鼎跃水龙腾棱。”康有为评石鼓有云:“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彩。”

隶书波磔的启用

隶书创于秦,盛行于汉,经历三国及晋代,后逐渐被楷书所取代。隶书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书体一直被书家所重视,并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隶书在秦代以前已经出现,至秦代就广泛地被采用了。相传隶书是秦代程邈所创,实际上可能是他在被秦始皇囚禁云阳监狱时,对已流行的隶书加以整理。隶书的出现是为了书写速度的提高,《汉书·艺文志》谈道:“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卫恒《四体书势》也言及:“秦即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独符印玺幡信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

隶书又称佐隶、徒隶、隶字、隶文、佐书、今文、史书等。隶书经秦汉发展,逐步成熟,至东汉是隶书的鼎盛时期,魏晋的隶书已逐步为楷书所取代。早期的隶书,笔画平直没有波磔,晚期的隶书趋于楷化,出现了点、掠、钩、撇等楷书笔势。

隶书的基本特点是由篆书的圆转变为方直,结构由繁复变为简捷,并出现了波磔的笔画。最能体现隶书特点的汉代碑刻有:《礼器》、《乙瑛》、《史晨》、《华山》、《石门颂》、《张迁》、《曹全》、《衡方》、《西狭》等。

帛书与简书

帛书和简书,即是书写在布帛和竹简或木简上的书法。这是在纸张还没有发明之前,存世的早期书迹之一。

帛书最著名的有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甲、乙本、《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周易》、《易经》等,共12多万字。简为窄长的竹片或木片,宽的木片又称“札”或“牍”,将若干简用两道绳编起来便成“册”,也称“策”。木简仅出土于西北边远地区。在湖南长沙,湖北江陵、云梦,四川青川,山东临沂,甘肃敦煌、居延、武威等地,出土了数十万字的简书。

帛书和简书是研究古代书体演变和学习书法艺术最好的材料。在帛书、简书出土之前,人们只能在刻石上见到秦汉书法,但这并不是手书的第一手材料。正如宋代米芾所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帛书和简书的出土,使我们可以见到最早的墨迹。通过马王堆帛书分析,我们能发现隶书并不是由一人创造的,而是有一个亦篆亦隶的渐变的过程,如“争”、“惠”与小篆比较,相差无几;“风”、“地”,又能见到“蚕头”、“波磔”,笔势的牵连,笔画的简省,书写十分娴熟,“相”、“移”则反映了早期隶书草化现象已十分明显。

隶书的基本笔画

隶书的基本笔法为三笔,即直画、掠画、波画,如隶书的“大”字。这较楷书而言要简单得多,但较篆书则要复杂了。

隶书是由篆书演化而来的,“不究于篆,无由得篆”。所以篆书的基本笔画,依然是隶书的基本笔画,只是使圆转变为方直。直画书写时,仍然坚持篆书的基本运笔的原则“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在坚持中锋运笔的同时,还应注意着力均匀,勿使头重尾轻,或头轻尾重;注意笔势平直和间距匀称。

隶书的第二种基本笔画是掠笔,掠笔的书写也要坚持中锋运行以及起笔的藏头,收笔的护尾。转折时,要稍注意提笔以调整笔锋。收笔也应有不同方向的回锋,使其增加笔形的变化。隶书的掠笔,不同于楷书的掠笔。楷书掠笔是先重后轻,略带变势。隶书的掠出则用力均匀,甚至左出时由按顿而使其凝重。隶书掠画,除具有楷书掠画的表现形式之外,还包括钩画和左竖笔。如“大”、“李”、“门”等。

同类推荐
  • 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漫谈

    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漫谈

    本书内容包括:电视剧艺术基础、中国电视艺术发展简况、中国古典名著改编电视剧、音乐电视、电视文艺等。
  • 香港类型电影漫谈

    香港类型电影漫谈

    香港影坛曾被誉为“东方好莱坞”,一方面是它以狭小的弹丸之地,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上半期这十余年间创造了商业上的票房奇迹,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制片厂制度,明星制度,类型化电影的制作模式,同好莱坞相比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本书试图从武侠功夫片、黑帮警匪片、恐怖鬼怪片和喜剧片四个香港电影最为常见的类型片种人手,为读者展现香港类型电影的兴衰,其中既有正史,也有戏说。另外还加入了“类型人物”和“类型之惑”两个单元,前者归纳总结了香港电影中一些特定类型的人物形象,而后者则更为深入地剖析了香港类型电影的特点,并对香港类型电影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 中国岩画

    中国岩画

    中国岩画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系除广西左江流域,还有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南系岩画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是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而成的。制作年代在战国至东汉期间。北系以阴山、黑山、阿尔泰山等为主,绵延数千里,气势宏阔。北系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刻制又包括磨制、敲凿与线刻。
  • 课外雅致生活-贝多芬生平与作品鉴赏

    课外雅致生活-贝多芬生平与作品鉴赏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课外雅致生活-明清绘画艺术鉴赏

    课外雅致生活-明清绘画艺术鉴赏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热门推荐
  • 寒武踏星域

    寒武踏星域

    无情的岁月到底湮灭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文明?埋葬了多少璀璨光辉的历史?又令多少本凌驾于世间万物的超然存在消失于无声无息中?黄山之下,埋葬千年的古墓横空出世,一名少年被卷入这场延续了千年的斗争中,更是因此被莫名传送到一个光怪陆离、充满着神秘色彩的辽阔大域中…
  • 异界之电影狂人

    异界之电影狂人

    郝仁,本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每天早上按时上班,晚上按时下班,唯一的爱好就是看看电影。没想到本想平平凡凡的过一生,结果却带着电脑一起来到了异界。想抽烟,没问题“召唤香烟。”打架,更没问题了“召唤火箭炮。”轰了你who怕who
  • 回首来不急分手

    回首来不急分手

    若是知道现在自己会这么恨你,我当初一定不会对你一见钟情。恨自己痴情,却不埋怨你的滥情。
  • 傲弑

    傲弑

    成神?成魔?一个小小的逆字,便足以颠覆整个乾坤……新人新书,望各位大大多多照顾,多多提携!只求一张推荐票,一个收藏点。投张票又不会怀孕是吧!《傲弑》讨论群:289124635
  • 奇迹生长液

    奇迹生长液

    下班不巧,景山把脚给磕了一下。非常的疼,于是他抛开表面的灰土,便现了一个奇怪的水晶瓶子。瓶子里装着奇怪的生长液体。从此他过着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舒服日子。你要什么菜?超级青菜。有有有超级萝卜。有有有超级苹果。有有有你还要什么?什么,隔壁搬来位女神?我美啊美啊美啊,我醉啊醉啊醉啊……我的小心儿啊,跳啊跳啊跳啊。
  • 图解曾国藩家书

    图解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经历和从武生涯,包含书信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定国安邦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精要总结。
  • 我的向日葵小姐

    我的向日葵小姐

    我扬起头望向太阳,思索着,爱情究竟是怎样的?又来自于哪里?或许,真正的爱情便如同那大地里的向日葵一样,生来,便追随着太阳,无关季节的转换洗礼,无关世俗的变换浮尘,有的,只是那,一缕阳光,花开花随,我好似有些明白了!
  • 你好,青梅竹马

    你好,青梅竹马

    一个普通的校园,一对普通的人。一场不可能的恋爱,一场如梦似幻的他。六年前,和她表白的他成了医学界人人皆知的白衣天使;六年后,和她坦诚相待的不良少年成了他的老公。为了她,他不惜一切和他昔日的兄弟反目成仇。“那么你……选择谁?”
  • 三国杀之现世霸业

    三国杀之现世霸业

    打开电脑,点开《三国杀》官网……什么鬼?网页错误?然后蹦出个老头,说了一句极其中二的话:“少年,见到本王还不下跪!”
  • 查理九世之彼岸花之约

    查理九世之彼岸花之约

    墨多多接到了一份奇怪的诅咒信,彼岸的花妖已经盯上了自己!唐人街的连环杀人案,游乐园里的尖叫鬼屋,亚特兰蒂斯真正的秘密……“唐晓翼,我们两个都活不久了,剩下这点时间,你想干什么呢?”“墨多多,我就说过,你还是和我这不良少年情——投——意——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