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78400000006

第6章 隆重的欢迎仪式

斯诺的到来受到了西征总指挥部及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同时被欢迎的还有另外一个国际友人——乔治·海德姆,海德姆祖籍黎巴嫩人,1910年出生于美国一个炼钢工人的家庭。1933年毕业于日内瓦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来到上海从事医疗工作。随后参加上海国际友人组织的马列主义小组,协助我地下党开展工作。1936年经宋庆龄介绍,他同斯诺一起来到陕北。到达中国红色革命的前沿阵地后,他被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深深地感动,决定留下来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直战斗在陕甘宁边区。他懂阿语,又有高明的医术,所到之处,受到当地回民群众的真诚欢迎,穆斯林兄弟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待,使海德姆深受感动,他决定大自己名字的前面加上回民的“马”姓,改名为“马海德”。解放战争时期,他随中共中央转战到西柏坡。1938年至1940年仅3年时间里,他就为陕北军民治病4万余人次。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马海德担任八路军总卫生部顾问。195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马海德加入中国国籍。马海德为我国上世纪60年代初基本消灭性病和防治麻风病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被国家卫生部授予“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西征总指挥部接到国际友人要来的通知时,彭德怀正和刘晓、王首道、李富春三人,在豫旺堡红军西征总部商讨关于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建立的干部配备问题,通讯员送来一封陕甘宁省省委从甘肃环县河连湾发出的信。信中说,毛泽东和周恩来介绍了两位美国朋友,要到西征前线来考察。两位外国朋友已经到了河连湾,不日即将往豫旺堡。彭德怀看后将信递给了李富春,李富春又顺手递给刘晓说:“你先看一下,这件事我在河连湾时已接到过中央来电布置。”此时,彭德怀等对斯诺及其此行西征前线的目的并不了解。

刘晓说:“这个斯诺我知道一些,是美国一位著名的作家和记者。1928年夏天,他来过上海,了解江西苏区的情况,回国后写文章在美国报道过红军的情况,引起美国人民的注意和出版界的兴趣。”

彭德怀他们觉得既然是毛主席和周副主席介绍的客人,那一定不会是坏事,应当欢迎他们来。经过商议决定对这位并不了解的外国记者采取“主随客便”的接待原则,更能体现我们对朋友的真诚。他想到什么地方考察,就让他们到什么地方考察好了。可是,由于中共的那个洋顾问李德把大家对外国人的印象搞糟了,所以,干部战士们对外国人没好感。彭总他们怕干部战士们对斯诺不够热情,随后,他们就专门给一军团和十五军团的各师部都下发了一个通知,让他们做好干部战士的思想工作,无论斯诺到什么地方,都要热情接待。为了保证美国友人的安全,彭德怀还特意派了一个排的骑兵前往河连湾去接他们。

斯诺到来时,豫旺堡城楼上红旗飘扬,城东门上高悬着“欢迎美国记者到红军前线来采访考察”的巨幅横标,街道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标语口号。经过红军宣传动员的回族老百姓,也在东街两旁摆上了桌子,摆上茶水、油香、馓子等,男女老少站在街道两旁等待着外国客人的到来。

“来了!来了!”在城外瞭望的哨兵飞马进城报告说:“客人到了!”城墙上响起了“嘀嘀哒哒”的军号声。等候迎接的军民敲响了欢快的锣鼓,列队出城迎接。

彭德怀司令员率红一军团指战员在军乐声中从东门迎出。这时,一队骑兵已翻过了豫旺堡城东边的一条大沟,大道上尘土飞扬,直奔东门而来。斯诺、海德姆、黄华等一行下马走上前来,彭德怀司令员等总部首长和红一军团领导忙迎上前亲切握手,互相问候,街道两旁的军民高呼着口号拍手欢迎。

彭德怀将埃德加·斯诺和乔治·海德姆等迎至西城墙下的西征总部。西征总部和红一军团司令部都设在城隍庙里。城隍庙坐北朝南,四周青砖高墙,高峻坚固。大门是一座高阔宏伟、雕绘华丽的牌楼式门楼,两旁蹲峙着一对大石狮。院内大方青砖铺地,南半部左侧是一座戏楼,右侧是钟楼。大院北部是正殿,由前殿和后宫两部分组成,皆雕梁画栋,卷脊飞檐。前后殿相连的廊道两边各有一座精巧玲珑的二层小角楼。两旁侧殿都是食膳、住宿等房舍。自从红军总部住进城隍庙后,对大庙破损的地方进行了修葺,清理了院内的杂草垃圾,使大庙面貌焕然一新。这天为迎接客人,更是打扫得干干净净、熠熠生辉。埃德加·斯诺和乔治·海德姆二人被安排在东侧殿的两个房间里。彭德怀司令员安排他们洗脸、喝茶稍作休息,大殿里已摆上了招待宾客的宴席。彭德怀等总部领导和红一军团的领导、前来筹建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陕甘宁省委书记李富春等人,一起为两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接风。

彭德怀首先举杯祝酒,热情洋溢地说:“中央多次打电报说斯诺先生是一个完全可以信赖的友好记者,海德姆大夫是来参加中国革命和我们一块儿战斗的,我们表示热烈欢迎!”酒宴上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彭德怀又接着说:“我们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现在为着抗日救国而斗争。我们西征红军现在都在豫旺堡、下马关一带休整,准备迎接二、四方面军的到来。你们可以到各连队采访、考察,都可以向外报道。”

1936年8月22日,西方野战军总部在豫旺堡西南的南峁的一个空场子上为斯诺和马海德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大会的主席台是当地群众用檩条、椽子、木板搭成的戏台,会场周围地坎上挖有防空掩体。彭德怀、聂荣臻、左权、朱瑞、李富春、刘晓、邓小平、杨得志、尚华等领导人及各师团的代表和驻豫旺堡的连以上干部参加了大会。下午五点钟,欢迎大会开始,刘晓主持大会,彭德怀和斯诺在欢迎会上讲了话。斯诺高兴地说:

“诸位英勇的同志们,在你们热烈地欢迎中,我万分激动和荣幸,在你们伟大的胜利中,现在二、四方面军又很快地要同你们会合了,你们的前途是无限地开展着。

我今天替你们红军拍的活动照片,我将带到全世界去传播,使全世界同情你们的广大的劳动大众,尤其是你们的同志兴奋鼓舞。

现在,我要报告你们几条消息:

1.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同你们一样,为争取自由独立解放而斗争。如西班牙、比利时。

2.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工人,到处在罢工示威来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家的剥削,尤其是在苏联(社会主义)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进展之下,使你们更加兴奋,斗争更加坚决。

日本侵略中国,美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劳动大众起来反对日本的行动,来配合你们的行动,他们想各种办法来帮助你们。所以你们的斗争不是孤立的,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都拥护你们。我这次要把你们几年来艰苦奋斗的经过,去告诉全世界无产阶级知道。

最后你们应努力用中国的革命模范来推动和领导全世界革命。讲演结束时,他又激动地高呼:

“中国革命万岁!”

“红军胜利万岁!”

“世界革命成功万岁!”

他还对受到的热烈欢迎表示感谢,对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表示敬佩,并热烈赞扬红军旺盛的斗志和严明的纪律。斯诺的讲话大家虽听不懂,要由黄华进行翻译,但同样受到与会同志们热烈的鼓掌欢迎。事后,住在豫旺堡附近杨家堡子的红军把斯诺的讲演摘要,用毛笔写在一所民房的墙壁上,在豫旺堡东郊杨家堡子上房内的墙壁上。它是斯诺同情和支持中国革命的历史见证,一直保留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破坏。写有讲稿的墙皮现存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

在欢迎大会上,红一军团的战士还表演了列队、刺杀、射击等军事项目,斯诺把这些精彩的场面一一摄入手中的相机中,如《红军第一军团在宁夏》、《宁夏回民红军联欢大会》等等。由于没有标明具体地址,读者很少知道这些照片是在豫旺堡拍摄的。在此后的采访中,斯诺也充分利用了手中的相机,拍摄了大量的红军在当地与民众在一起的照片,有代表性的有:彭德怀总司令戎马倥偬一生而在马背上的唯一一张照片、抗战之声——红军司号员谢立全、红色窑工徐海东等,在同心这块黄土地上深深地镌刻了红军将士们的影像。这些照片大都收在《斯诺眼中的中国》摄影集中。

到了傍晚,不怕敌人的飞机捣乱了,于是红军又开始了演文艺节目,戏台上燃起了两盏汽灯,红一军团政治部的战士剧社演出活报剧《打倒马鸿逵》和歌舞剧《回汉人民大团结》等文艺节目。斯诺被大家推上台用汉语演唱了两首陕北民歌,海德姆用英语唱了陕北民歌《赶牲灵》,台上台下一片掌声,气氛异常热烈。

红军的隆重以欢迎仪式给斯诺和马海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们最直观的感觉是“这是一群好人。”但斯诺是记者,职业的要求他在采访前不能对采访对象有任何的个人感情色彩、不能下任何结论。他想在以后的实际采访中来证实这种最初的感受。

新闻记者的职业习惯,使斯诺刚刚来到前线就立即投入到紧张的采访当中。但就在这期间,蒋介石准备对共产党发动又一次的大进攻的消息传来,使斯诺有了退却的思想,此时,在斯诺的心中仍然缺乏对共产党在作战方面的信心,他想放弃到真正的前线去的计划,趁时间还来得急的时候,越过双方的战线回到兵力强大的国民党的统治区去写自己的报道。但他思想上的这一时的怯懦被吴平亮的几句话所打消,吴平亮是斯诺与毛泽东谈话过程中的翻译,一名年青的中国共产党员,斯诺早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好朋友。吴平亮得知斯诺的想法时说:“你现在有机会去前线,你却不知道该不该要这个机会?可不要犯这样的错误!蒋介石企图消灭我们已有十年了,这次他也不会成功的。你没有看到真正的红军就回去,那可不行!”这使斯诺感觉到前线一定有意想不到的东西,因此,他决定要亲自到前线旅行。在红军的保护下,斯诺安然地到达了真正的红军作战地点。之后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到:“我幸亏接受了他的劝告。我要是没有接受他的劝告,我在离开保安时就仍旧不明白红军不可战胜的声誉从何而来,仍旧不相信正规红军的年轻、精神、训练、纪律、出色的装备、特别是高度的政治觉悟,仍旧不了解红军是中国惟一的一支从政治上来说是铁打的军队。”因为此后的时间里,斯诺全面深入到基层红军生活中,与他们亲密接触,使他心中的许多疑惑和许多关于红军的错误传言都得到了解答和证实。他证实了:许多人认为红军是一批顽强的亡命之徒和不满分子,他自己也曾这样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红军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他们认为自己是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的,他们有信仰、有追求。

同类推荐
  • 中国的第一幕:西安事变秘闻

    中国的第一幕:西安事变秘闻

    本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生动再现了“西安事变”这一错综复杂的斗争场面,对于事变涉及的国共两党及东北军、十七路军、南京政府等有关人员作了简要介绍和评述
  • 英雄冢之烽火鸳鸯

    英雄冢之烽火鸳鸯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或大或小。男儿有志挎吴钩,欲复燕云十六州。不惧征程千万里,此番岂是为封侯。
  • 大汉

    大汉

    谁说古人淳朴?刘彻利用我,卫子夫利用我,卫青利用我!利用我也就罢了,古人总该不会为难古人吧?然而,霍去病、李广、董仲舒哪一个都活的不自在,就连戾太子刘据都得抱我的大粗腿,这一家就是大汉最让人操心的一家子。
  • 明朝好生活

    明朝好生活

    简介:李毫:好烦哪,整日闲得无聊,实在没趣。崇祯:跟朕混,保你锦衣玉食,后宫八千。福临:跳槽吧,等老子入了关,拜你为师。自成:来我这,各部大小官职,任你挑选。#############申明:本书基于历史而高于历史,详细情节经不起各位贵客的查阅证实,还望各位看官们嘴上、手下留情。仅供娱乐休闲消遣排毒所用,阅读方式参照《龙门镖局》、《爱情公寓》
  • 覆清

    覆清

    西元1893年;干支纪年:癸巳年;年号纪年:清光绪19年一年后,甲午战争爆发。七年后,八国联军侵华。十一年后,日俄战争开始。李汉关只想抱着自己的女神、守护着自己的家人安生过日子。无奈土匪、贪官、日本人、俄国人、拳民、革命党轮番骚扰……时势造英雄。时势同样造就枭雄!
热门推荐
  • 冷少的娇妻

    冷少的娇妻

    她是艾宝儿,艾氏的小公主,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只是这一切在家族事业倒塌那一刻,荡然无存,被父亲亲自推出去牺牲,丢了最后的一点尊严,从此变得没心没肺,冷看人生。他京都商业巨贾,传闻他阴森冷血,邪肆残暴,如同恶魔般存在的男人,却独独宠着一个女人,宠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中国历代重大战争详解:元代战

    中国历代重大战争详解:元代战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族战役、铁木真灭克烈部王军之战、铁木真灭乃蛮大阳汗之战等。
  • 有一天,我会忘了你

    有一天,我会忘了你

    有些暗恋只能遗忘,我知道终有一天一切都会结束
  • 天琦转

    天琦转

    他喜欢琴,喜欢欢快,清扬不争的曲调,像他喜欢的琴音一样,他不喜欢去争,不屑去争,到了工作的年纪,高不成低不就………但因为一场奇怪的雨,他来到了瞑雨大陆,一个充满玄幻色彩的地方,是继续重复着堕落,还是去争得一片天,重塑辉煌。。。。。霍天琦他来了!!一个人,一块璞,一把琴,七个兄弟,且看,琴棋书画展开别样神话,梅兰竹菊可弑万古苍天……
  • 错乱时空之越王神殿

    错乱时空之越王神殿

    轮回之间红颜薄命为人为鬼为妖穿越千年前尘往事杂乱纷繁
  • 魔斗剑皇师

    魔斗剑皇师

    蛮荒年间,一处人造古城,弥漫着玄学功法,一处为封魔社,一处为修仙班......群山之中,一座孤立,泛着淡淡红光的断崖边上,插着一把剑,那把原本失去光彩的剑,突然浑身一震,冲入断崖,直直飞向,正在下坠的青年身下,一股强有力冲劲,将断崖边摇摇欲坠的石块,震的四处飞溅......西边的太阳,正慢慢下降。一团乌云飘过,顿时被染的通红。来不及多想,古清风立马从自身提出一道真气注入了古云体内,在场所有人,都比化出攻击动作,将古清风和古云团团围住.......
  • 灭世魔甲

    灭世魔甲

    千万年后,神迹降临,原本面临末世的世界重新复苏,神迹降临带来了被神遗弃的“神兵”“陨石”,以及神赐予人的“神力”。后来因为这些神兵神力,以及陨石制造出来的机甲,让整个世界进入帝国大战的时期。为了制衡世界,所以神迹再次降临,而此次降临的神力号称世界最强的神力……
  • 生活环境:清除日常污染

    生活环境:清除日常污染

    本书分为九章。前五章介绍了生活中的衣妆、饮食、住宅、旅行及使用方面的环保知识;第六章介绍了防治疾病的自然疗法;第七章讲的是心理防护;第八章是关于绿色消费与营销;最后一章是预防非典型肺炎的知识问答。
  • 荒凉中的永恒:张爱玲小说审美现代性研究

    荒凉中的永恒:张爱玲小说审美现代性研究

    本书以张爱玲的小说为剖析对象,对张爱玲的人生道路和诗性情怀进行全面的梳理。
  • 走进多元智能(名师解惑丛书)

    走进多元智能(名师解惑丛书)

    多元智能理论自1983年由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教授提出以来,迄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已经逐渐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并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