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的古建筑很多,现在让我们一起到丁村民宅去游览一番吧。丁村民宅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南4千米的汾河东岸,是明清时期典型的民宅建筑群。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村民宅目前还保存着明清民宅院落33座,房舍498间,民宅的格局基本上还是明清时期的。每个院落建筑的布列都不相同,造型和雕刻也都不一样。大部分建筑上都留有年款题记和匠师姓名,这对研究中国北方村庄民宅布局和建筑形式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丁村民宅
之所以叫丁村,是因为这个村聚居的都是丁姓的人。据考证,丁村民宅最早的修建是在明代万历二十一年,最晚的修建是在民国年间,已经有40多座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丁村民宅群呈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布,由北院、中院、南院、西院四大院组成。由于宗族的发展繁衍,反映在院群坐落上的时代差异尤为明显。这四大群组以村中心明代建筑观音堂为领首,以丁字小街为经纬,分别坐落于北南西三方。这些民宅布局和谐,建筑气派讲究,曲巷横径,院落贯通,连接奇巧,在建筑的时代风格上各有不同。
丁村民宅的木雕北院主要是明代建筑,中院为清代雍、乾朝者为多,南院是清道光、咸丰者居首,西北院则为乾隆、嘉庆时所筑。
作为中国北方汉民族四合院建筑的典型标志的丁村民宅,其历史年代跨度大,建造别具一格,风格迥异,且价值意义是多元体的。民宅建造布局和实用性较完备,反映了晋南地区汉民族的心理、爱好、信仰、风尚和习俗及情操,它提供了研究传统建筑民俗的珍贵标本。从建筑艺术角度上讲,它博取众家之长,适应了一方水土的要求。木雕、砖雕、石刻表现在建筑构件上,多而不絮,精美大方,内容丰富多彩。从生活到礼法,寓意深刻;从戏曲到社火,华而朴实;从民俗到治家洋洋大方,是中国珍贵的古代民俗“活化石”。
雀替在建筑中有什么作用?
雀替是中国建筑中的特殊名称,在清代时又叫“插角”或“托木”,通常被安置在梁与柱交点的角落,实际上是檐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承受建筑物檐与檩之间的重力,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这样就能将屋顶的重力通过雀替传递到柱子上,使建筑物更加稳固。
你们知道“丁村文化”吗?
“丁村文化”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人类文化。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发现,1954年以来共发现化石地点14处,石器地点11处,同时发现了人类化石,计门齿2颗、臼齿1颗,1976年又发现婴儿顶骨一件。根据哺乳动物化石确定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从发觉的两千多件石器来看,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绝大部分是以角页岩为原料,经过摔砸、碰砧而成。石器的类型都比较规则定型,这表明其用途已有明显的分工。其中由石片打制而成的三棱厚尖状石器,是其突出的代表性器物。由于该石器有显著的文化特点,所以叫“丁村文化”。
大开眼界
丁村民宅建筑风格独特,在建筑的各个部位,大多有木、石、砖雕,尤其是木雕,到处都是。在斗拱、雀替、挡风板、栏额、门楣、窗棂、影壁、匾额上,无处不点缀着雕品,就连柱础、阶石和小小门墩儿上,都有大方美观的装饰。那些琳琅满目的浮雕、阴雕、阳雕;人物、鸟兽、花草、静物;单幅雕、组雕、连环雕,都是巧夺天工之作。明代雕刻小巧精细,清代雕饰复杂多变,是中国明、清民居中雕刻艺术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