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默最大的一次冒险在利比亚。无论是哈默本人,还是西方石油公司的3万名职员和35名股东,一提起此事,他们都会惊叹不已。对于一个像西方石油公司那样的一个企业,从来没有碰到过近似利比亚的事情,这类事情也许是百年不遇。
在意大利占领期间,墨索里尼为了寻找石油,在利比亚大概花了1000万美元,结果一无所获。埃索石油公司在花费了几百万收效不大的费用之后,正准备撤退,却在最后一口井里打出油来。壳牌石油公司大约花了5000万美元,但打出来的井都没有商业价值。西方石油公司来到利比亚的时候,正值利比亚政府准备进行第二轮出让租借地的谈判,出租地区大部分都是原先一些大公司放弃了的利比亚租借地。根据利比亚法律,石油公司应尽快开发他们的租借地,如开采不到石油,就必须把一部分租借地还给利比亚政府。第二轮谈判中就包括若干口“干井”的土地,但也有许多块与产油区相邻的沙漠地,来自9个国家的40多家公司参加了这次投标。
哈默虽充满信心,但前途未卜,尽管他和利比亚国王私人关系良好。因为,他不仅这方面经验不足,而且同那些一举手就可推倒山的石油巨头们竞争实力悬殊太大,真可谓小巫见大巫。但决定成败的关键不仅仅取决于这些,哈默固执地相信自己的判断。
哈默的股东们坐飞机都赶了来,他们在四块租借地中投了标。他的投标方式不同一般,投标书用羊皮证件的形式,卷成一卷后用代表利比亚国旗颜色的红、绿、黑三色缎带扎束。在投标书的正文中,哈默加了一条:他愿意从尚未扣税的毛利中拿出5%供利比亚发展农业用。此外,还允诺在国王和王后的诞生地库夫拉附近的沙漠绿洲中寻找水源。另外,他们还将进行一项可行性研究,一旦在利比亚开采出水源,他们将同利比亚政府联合兴建一座制氨厂。
最后,哈默终于得到了两块租借地,使那些强大的对手大吃一惊。这两块租借地都是其他公司耗巨资后一无所获放弃的。
这两块租借地不久就成了哈默烦恼的源泉。他们钻出头三口井都是滴油不见的干井,仅打井费一项就花了近300万美元,另外还有200万美元用于地震探测和向利比亚政府的官员交纳的贿赂金。于是,股东会里许多人开始把这雄心勃勃的计划叫做“哈默的蠢事”,甚至连哈默的知己、公司的第二大股东里德也失去了信心。
但是哈默的直觉促使他固执己见。在创业者和财东之间发生意见分歧的几周,第一口油井出油了,此后的另外八口油井也出油了,而且是异乎寻常的高级原油。更重要的是,油田位于苏伊士运河以西,运输非常方便。与此同时,哈默在另一块租借地上,钻出一口日产703万桶自动喷油的珊瑚油藏井,这是利比亚最大的一口井。接着,哈默又投资1.5亿美元修建了一条日输油量100万桶的输油管道,而当时西方石油公司的资产净值只有4800万美元,足见哈默的胆识与魄力。之后,哈默又大胆地吞并了好几家大公司。这样,西方石油公司一跃而成为世界石油行业的第八位。
哈默一系列冒险举动的成功,完全归功于他的胆识和魄力,他不愧为一个犹太大冒险家。而另一位犹太人洛克菲勒的胆识和魄力也同样让世人惊叹。
19世纪80年代,在关于是否购买利马油田的问题上,洛克菲勒和同事们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利马油田是当时新发现的油田,地处俄亥俄州西北与印第安那洲东部交界的地带。那里的原油有很高的含硫量,反应生成的硫化氢发出一种鸡蛋腐烂的难闻气味,所以人们都称之“酸油”。没有炼油公司愿意买这种低质量原油,除了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在提出买下油田的建议时,几乎遭到了公司执行委员会所有委员的反对,包括他最信任的几个得力助手。因为这种原油的质量太低了,价格也最低,虽然油量很大,但谁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提炼。但洛克菲勒坚信一定能找到炼去高硫的办法。在大家互不相让的时候,洛克菲勒最后开始进行“威胁”,宣称将个人冒险去“关心这一产品”并不惜一切代价。
委员会在洛克菲勒的强硬态度下被迫让步,最后标准石油公司以800万美元的低价买下了利马油田,这是公司第一次购买产油的油田。
此后,洛克菲勒聘请一名犹太化学家花了20万美元,让他前往油田研究去硫问题,实验进行了两年,仍然没有成功,此期间,许多委员对此事仍耿耿于怀,但在洛克菲勒的坚持下,这项希望渺茫的工程仍未被放弃。这真是一件天大的幸事,又过了几年,犹太科学家终于成功了!
这一丰功伟绩,正充分说明了洛克菲勒具有能够穿透迷雾的远见,也具有比一般大亨更强的冒险精神。
亚伦:向英国王室放债的人
在犹太人的生意经中,有一招是善于放债,从中获取高利率,赢得丰厚利润。犹太人放债致富者甚多,这里介绍一位叫亚伦的放债人。亚伦(AaronofLincoln)出生于公元1123年,是一位正统的犹太人。
少年时期在法国生活、读书,青年时移居到英国,然后在英国开展他的放债经营业务。
亚伦刚移居到英国时是没有多少本钱的,他靠打工积蓄了一点钱后,自己独立做些小生意。由于生意的发展,他需要资金作周转,不得不向钱庄或银行借钱。他在自己的实践中发觉,向别人借钱的代价确实太高,往往和商业经营获得的利润相差无几。他想,自己开钱庄放债不是比经营商品更易获得利润,风险也更少吗?从此,他开始谋划自己从事放债业务。
放债者的首要前提是本身要有充足的资本,亚伦自有的资本十分微薄,怎能实现宏愿呢?犹太人是善于靠头脑去解决难题的。亚伦在经营商业中,逐步抽出有限的资金放债给一些急需用钱的经营者和生产者,获得比单一商品经营更好的效益。有不少人急于等钱用,宁愿借贷1个月付20%的利息。这样,等于100元放贷1年,可获得240%的回报率,这比投资做买卖更为赚钱。亚伦就是盯着这样的机会,把他的有限资本大量投入这种高利贷的经营,他的资本如滚雪球一般,愈滚愈大,没几年时间,他成了伦敦有名的放债人,成为远近闻名的财主。
亚伦从放债经营起家,后来甚至对英国王室作为放债的主要对象,英国的贵族、教会也是他的主要客户。英国很多教堂是他放贷兴建的,如西多会教堂、林肯大教堂、彼得伯勒大教堂等是他出资兴建的。同时,他通过放贷在伦敦兴建了大批住宅,从中获取较高的利息回报。
亚伦活了63年,到1186年去世时,他的财产多得不计其数。英国王亨利二世早就盯着亚伦的财产,当亚伦死后不久,即宣布他的财产全部归英王室所有。当时亚伦的财产有一艘船那么多的黄金和珠宝,一批教堂、住宅建筑物,另有放债未收回的15000英镑。且不说黄金、珠宝和建筑物的价值,就是那15000英镑,在800多年前也是一笔巨额财富。当时英王室全年的收入也只不过10000英镑左右。可见,亚伦的财产比英王室还多。当时英王室为了收回亚伦这笔巨大放债款,专门成立一个亚伦资金特别委员会,组织大批人做收债工作。
1187年,英王将亚伦的黄金、珠宝装满一艘轮船,以作为对法国查是否准确的战争中使用,但天有不测风云,这艘满载珠宝、黄金的轮船却在英吉利海峡沉没了,这笔遗产也随之失落。
尽管犹太人亚伦的财富没有世代传下去,但他通过放债经营,迅速成为12世纪英国最富有商人的故事,至今流传在英国及犹太生意经中。
孔菲德:股市空手道大师
孔菲德,曾被人称为美国股市的“空手道大师”,自幼家境贫寒,父亲的早亡,给这个孤儿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也养成了他奋发图强的秉性。
他在大学毕业后的最初几年,并未显示出过人的商业智慧,相反,他对金钱的憎恨倒叫人们难以理喻。
1954年,他告别了费城只身漂泊到了纽约,找了一份“互助基金”推销员的工作。
互助基金这一行,在战后正拼命地扩展,这有如今日中国的期货经纪,他们到处搜罗推销员。在街上,几乎是任何会讲英语和会笑的人,都在他们欢迎之列。召来后加以短期培训,就出去推销基金股票了。
孔菲德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开始了他一生的鸿图大业。
互助基金一般由股东提供,股东将这笔资金集中起来,然后投资于股票,这比自己玩股票要保险得多。就个人来说,谁能看透变化莫测、瞬息万变的股市呢?
推销员的佣金是从投资人资金中提取的。因而孔菲德在受训时,他的推销员老师告诉他不管股票行情如何变化,即便是顾客们赔钱,对于推销员来说并没有什么大关系。
孔菲德最初的老板是纽约一家投资者计划公司(后来这家公司为孔菲德所拥有的公司所收购),孔菲德并不想长期做推销员生意,这对他来说只是一个跳板。
孔菲德起初是为投资者公司推销股票,然而他并不甘心于只做一名小小推销员。工作之余,他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基金的财务组织和管理。
不久他就发现:互助基金犹如一座“金字塔”,金字塔的最底层是基层推销员,往上是推销主任,再往上是地区和全国性的高级推销员,而高高在上的当然是互助基金的经理们。凡上面的一层均有从其属下的佣金中提成的权力。
孔菲德因此看到了推销员这一领域外更广阔的“天地”。他觉得自己羽翼渐丰,应该冲破现有环境的束缚。到更广阔的天地去闯一闯。
1955年,经公司允许,孔菲德自费去了巴黎,当时欧洲许多国家政府禁止本国公民购买美国的互助基金股票,以免本国资本以这种方式流向美国。看来向欧洲公民推销股票这条路已行不通了。
经过观察,孔菲德发现了欧洲这个禁区中的“新大陆”——美国的侨民市场。
当时的欧洲各国到处都有美国的驻军、外交人员和商人,他们大部分都在此已居留相当时间,因此,都是携眷前往。他们的薪资都渐渐地进入了欧洲的经济圈子。
这些美侨有很多余钱,他们有很多人都读到关于华尔街空前繁荣的报告,但由于远居异国,又没有一条方便之路,可以让他们将资金投于美国股票市场上。
而今,孔菲德的出现,正好与侨民的愿望不谋而合,真乃是天赐良机。
孔菲德经过广泛游说,卖了很多投资者计划公司的股票,为公司和他本人赢得了巨额利润。
孔菲德赢得了声誉,向他投资的人渐渐增多,他想这足以证明在海外存在着一个广大而富足的市场。当然,这种市场就目前而言,还是潜在的,还需要去开拓。至此,孔菲德野心勃勃。他现在已不再满足于从前的投资者计划公司了。
孔菲德注意到了一家新的公司——垂法斯基金公司。
这家公司当时的基金股票销路很好,比投资者计划公司拥有更广阔的市场。于是他毅然做出决定,脱离投资者计划公司,加入更有名气的垂法斯公司。
随后,孔菲德写信给垂法斯基金公司,谈论了他发现的欧洲市场情况,并提出了一个快速开发统计报告,要求垂法斯委派他担任欧洲总代理。
这一建议很快送到了垂法斯的高层决策群中,他们反复研究讨论之后,一致认为这项计划对垂法斯的发展非常有利,如果成功就可以扩大经营范围,打开国际市场的局面。于是孔菲德的要求很快就被答应了。
不久,孔菲德成立了自己的销售公司。并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投资者海外服务公司(简称IOS)。
开始时他自己一个人推销垂法斯股票,然后他招聘了许多推销员,这种安排是互助基金的标准组织方式,孔菲德可以从每一个推销员的每笔交易中提取1/5的佣金。
随着推销员队伍的继续壮大,孔菲德从佣金提成的收入颇高。他已无需自己亲自去推销了,开始专心于训练新的推销员,健全他的代理机构并开拓更广阔的基金市场。
IOS以惊人的速度成长着。到20世纪50年代末,它已拥有100个推销员,他们的足迹踏遍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国家。它的推销员队伍壮大到孔菲德一人难以控制的地步。
于是他就一层层地增设中间机构,原来他的推销员被提升为推销主任,他们就有权拥有自己的推销员并从佣金中提成。
而当推销主任的推销员太多时,他又设立了次一级的中间级机构。自己的地位也上升了一级。
就这样,孔菲德也建立了金字塔般的组织,这回他已距离“金字塔”塔尖不远了。
他一层层地从每一个属下身上提取他应得的那部分佣金。
到1960年,孔菲德已净赚100万美元,而他自己从未入一分一厘的资金,实际上他不是“一本万利”,而是“无本万利”的空手道高手。
孔菲德手中拥有了雄厚的资本,加之公司声名鹊起,于是,他采取了在互助基金这一行中石破天惊的一步——成立了他自己的互助基金公司。
孔菲德的第一家互助基金名叫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简称IIT)。该公司在卢森堡登记注册,其通迅地址和实际经营的总部,依然在瑞士和IOS在一起。
孔菲德的那些熟练而有冲劲的推销员们,能使一般潜在的客户获得一个印象,即IIT是一家以瑞士为基地的殷实可靠的大公司,IIT股票销售的情况就如股市繁荣时的热门股票。12个月以后,该公司已获得其投资者投入的350万美元,基金继续不断地增长,直到最后增长到将近7.5亿美元。
长期以来,孔菲德对他只能在美国公民中推销的限制,一直感到气恼。
20世纪50年代末期,有几个国家的政府抱怨1OS的推销员(也许并未得到孔菲德的支持),私下违背这个规定,而大批地将垂法斯的股票,通过银行和以货币交换的方式,卖给非美国公民。
孔菲德现在决定要设法使这一限制一国一国地解除。
他去见每一个国家的财政当局,说:
“你们现在担心资金流出贵国,对不对?好吧,我告诉你我的做法。我的新基金IIT,将投入一部分资金,购买贵国企业股票。但你们要准许我向贵国人民推销基金股票,作为交换条件。”
他一国接一国地说服了对手。
他就是这样一步步地使自己从推销员、推销主任、超级推销员,到了老板的地位,已登上了互助基金的“金字塔”塔尖,他的财源滚滚而来。
接下来,他首先把注意力转向了金融中心——华尔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