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31900000012

第12章 明末至清中叶回族代表人物哲学思想(2)

其二,汉文译著将伊斯兰教的性理观点同儒家的性理学说结合起来,丰富了中国思想史上关于性学、理学的内容。首先,把儒学“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夫子之言性与道,不可得而闻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完全推进到宗教神学的层次上去,所谓“性即圣,性本善也,命即主,习相远也”“知性知命,认主之道也”(蓝煦《天方正学·性命发明》),解决了理学在何为天、何为命、何为性、何为率问题上的矛盾,指出了其源头。

其三,《正教真诠》《天方典礼》《清真指南》等书,对性、理的定义、性质及其关系,性、理的品级,及怎样尽性穷理、复命归真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并把这种阐述同宗教信条、明明德、天人合一、前定自由等挂靠在一起,有的还把性、理分为十四个品级,从而大大丰富了这方面的内容。

当然,汉文译著活动亦有其不足之处。其一,汉文译著从意识形态上看具有封建主义的色彩,从哲学体系上看也属于唯心主义宗教体系。它通过唯心主义的论证,试图把人们引进信仰主义的大门,存在着不少神秘主义内容和封建糟粕。其二,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介绍宗教教义的篇幅较多,谈哲理则比较少,且不系统,尤其缺少发展观念。因为伊斯兰教哲学内容比较复杂,需要一个相当时期的酝酿才能传播。但在酝酿过程中,其本身尚在发展,如教派衍生,内部有分有合等。非但学派不同,容易引起差异,即使学派相同,由于流传地区不同,也会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因此当明末清初回族学者引进伊斯兰教哲理思想时,没有按照每种学说发展的次第来介绍,而是不考虑时间因素,把各种自己认为相宜的观点掺杂在一起介绍,使读者很难了解伊斯兰哲学的整体情况及发展进程。加上不少译著是编译或摘译,就更难使人领略其原作或这种学说的本来面目。虽然如此,汉文译著毕竟给后人提供了一大堆宝贵素材和线索,它所存在的不成系统的毛病,也为后来的学者所引以为戒。自20世纪初起,已不断有学者提倡对伊斯兰哲学进行系统的研究和介绍,并身体力行地做了大量探索工作。

明末至清中叶在汉文译著方面齐名的王岱舆、刘智、马注、马德新四人,都各自为丰富中国伊斯兰哲学思想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将伊斯兰教的宇宙生成理论与儒家“太极说”相结合,提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真一说”;赞同儒家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这是万学之先物,是最重要的学问,同情儒家的人性论,并参考其“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提出了“真性禀性说”;对儒家“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作了自己的理解和发展,提出了“人道五典说”和“三元忠诚”的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接受和宣传了苏非主义思想,如复归、神人合一、三乘(真乘、道乘、教乘)等理论。

经过几代回族学者的努力,被回族群众称做“汉克塔卜”的汉文译著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给明末清初的中国伊斯兰教带来了活力。他们用儒家语言及思想比较广泛地研究、整理和归纳了伊斯兰教义,分析问题的逻辑性比较严密,辩证法的思想也比较丰富。译著中所提出的哲学问题,也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和思考的内容与空间。

二、王岱舆的“真一”哲学

1.王岱舆的身世、生平及著述

王岱舆,又名“真回老人”,大约生活在公元1580年至1660年期间,是中国回族中第一位系统地研究伊斯兰宗教哲理思想并刊行其汉文译著的宗教学者。王岱舆和刘智、马注、马德新等人被公认为清代回族中最负盛名的四大宗教译著家,而他因能“发前人之所未发,言前人之所不敢言”,又被推为四人之首。

王岱舆的先世原籍西域,其先辈在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随同贡使来华到了南京,由于其先辈具有高超的天文历算知识,能“订天文之精微,改历法之谬误,高彻九天,深彻九渊,超越前古,无爽毫末”(《正教真诠·自序》),因而得到明太祖的封赏,并受聘到回回钦天监工作,从此便世代定居南京,达300年之久。而王岱舆的晚年则是在北京度过的,去世后被葬于京西三里河。王岱舆祖辈都是虔诚的穆斯林,他在幼年时期就开始接受伊斯兰宗教教育,20岁时开始学习汉语言文化,30岁时开始系统地阅读子史、性理书籍及有关佛道著作。这样,世袭的天文工作职业素养加上家庭虔诚信仰环境的熏陶,培养了他对事业的勤奋态度和献身精神,激发了他探索宗教哲理的浓厚兴趣。他认为只有通过几种世界观的比较、借鉴,才能多层次、多色调地认识这个难以捉摸的“顿亚”(加注释)(即尘世),证明伊斯兰教哲理比其他世界观更具超凡脱俗的见解,从而可以指引更多的人从中寻求到人生的真谛。进而,他还认识到,对于已扎根在中国大地上的回族来说,不能只满足于学习伊斯兰宗教知识,还必须同时吸取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则可以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养,二则可以利用汉族的思维方式来传授、注解伊斯兰教思想,使回族大众易于接受。为了开展这项工作,他开始刻苦钻研“性理史鉴之书,旁及百家诸子”,学习佛、道理论,并把对宋明理学的探索放在首位,因此很快变成一位“博通四教”的大学问家。从他阐述的宗教哲理核心问题——宇宙论或本体论,就可以看出他很善于利用我国唯心主义理学关于宇宙本体及万物生成的思想素材。他把儒家的“明德之说”和佛教的“佛性”思想都引入伊斯兰教的“真赐”这一观念之中,从而使真赐的内涵变得更加丰满和充实。

王岱舆共有三部著作。第一部书为《正教真诠》,分为上下两卷,共四十篇。上卷二十篇是关于宗教哲学方面内容的论证,下卷二十篇则是有关教法方面内容的解释。这部著作是王岱舆将自己以往和别人争辩过的问题一一整理后,加以系统分析之后而成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是“漫然有作,集之装载,纸墨逐多,存地却芜,得四十篇”。该书最初于1642年在南京刻版,后来又出现了广州刊本和成都刊本。第二部书为《清真大学》,这是一部具有纲领性的教义学哲理书籍,该书将伊斯兰教的修持分为三个阶段:即大学、中学、常学。常学讲“修身治国”,中学注重“明心见性”,而大学则刻意追求“归真认主”,属于最高的修养阶段,所以《清真大学》一书的宗旨就是论述穆斯林应具备的伊斯兰教宗教知识。但从书名和篇章结构来看,作者效法了“四书”中的《大学》,反映了他运用儒家理论来诠释伊斯兰教义的思想倾向。该书最初刊本已经无从可考,后来流传的有成都刊本、北平清真书报社石印本、太原伊斯兰布道会排印本和马福祥排印本。第三部书为《希真正答》,系其弟子伍连诚在其过世之后,根据同学们对先师生前的言论记载,进行整理编纂而归之王氏名下的作品。本书的内容是关于伊斯兰教理论的探讨性问答。据说本书只有传抄本,后马福祥据以排印。1987年9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三部作品合刊的新点校本。

2.“真忠正道”的政治思想

在王岱舆时代,中国回族穆斯林面临一个非常现实又十分棘手的实际问题,那就是既要忠于独一无二的真主,又要忠于至尊至大的非穆斯林的君王。对于这个问题,在《古兰经》中找不到现成答案,它只是要求穆斯林:“你们应当服从真主,应当服从使者和你们中的当事人”(第四章第59节)。这个当事人无疑是指穆斯林。如果不加区别地援引穆罕默德当年在麦地那对待犹太人的先例,那更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对于回族穆斯林及其进入仕途的人,在思想上首先要解决一个“二元忠诚”问题,即处理好忠于真主与忠于国君的关系。这可从中国传统思想中得到借鉴。中国从未出现过一个一统天下的宗教,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即建立了君主制的中央集权制,历代帝王除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伦理道德思想来巩固加强自己的地位,还用神和“天”的名义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但王权始终高于神权,并把神人格化,再把国君造成神灵,作为上帝在人间的化身,皇帝成了真正具有无比权威的“天子”。在这种思想束缚下,人们的心目中迷信皇帝甚于迷信上帝,而这一点恰恰对于帮助回族上层解决“二元忠诚”问题起了很大作用。他们可以宣称自己以虔诚之心敬奉真主,又可以同样虔诚的态度来对待封建统治权力,积极参与中国封建政治,从而使“二元忠诚”的问题在实践中得以解决。但关于理论上的解答,却有待于明末清初王岱舆等人的译著研究活动才能作出。

为了解决这个既有理论意义又十分实际的政治难题,王岱舆提出既要忠于真主,又要忠于君王,即同时忠于两者并不矛盾的“真忠正道”政治观。他说:“尊独一无二之主,方谓之真忠”,“忠于真主,更忠于君父,方为正道”(《正教真诠·真忠》)。“所以人但顺主、赞主、拜主、感主恩,而不能忠君、赞圣、孝亲、济人者,则事亦不足为功,如徒忠君、赞圣、孝亲、济人者,而不能顺主、赞主、拜主、感主恩,前事仍为左道。”(《正教真诠·听命》王岱舆批判了上述两种偏差后,提出只有忠于主、忠于君、忠于亲,才是“人生之三大正事”,三者关系完全是统一的。这样,他就完成了对忠主、忠君二者关系的论述,并提出了“忠主者必孝,行孝者必忠”的政治思想命题。

侯外庐在其《中国思想通史》中提到中国与西方国家是按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与道路走上文明之路的。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是家族——私产——国家,而中国没有经过私产阶段而直接从氏族社会进入国家。就此,李宗桂在其《中国文化概论》中形象地指出“中国是带着氏族制的脐带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的”。这一发展模式使得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结构具有了家国同构的基本特征。家即为国,国亦为家,这一特征在伦理上的反映,就是对父母“孝”与对君主“忠”的内在统一。君主是最大的家长,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民对君主的敬爱、尊崇,即“忠”就是“孝”在君臣关系中的别称。臣民应以对待父母那样的“孝”心去忠诚于君主。“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以孝事君则忠”;“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而“孝廉”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也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对于儒家关于“忠”与“孝”思想的一致性,王岱舆是赞同的。他提到“忠主者必孝,行孝者必忠”。但王岱舆提出了不完全与儒家相同的忠孝观——“二元忠诚”理论,提倡既要忠于真主又要忠于君主。“夫人生有三要:‘敬主’也、‘忠君’也、‘孝亲’也。”但在王岱舆的思想中“忠君”较之“忠主”是次一级的。“然事有重轻,义有差等,君岂得与主同等?”因此,王岱舆所谓的“忠孝两全,方为至道”。指代重点在于对真主的忠诚与对父母的孝道。儒家“忠君”与“孝亲”的一致在王岱舆那里转变为“忠主”与“孝亲”的内在统一。“故事主以下,莫大乎事亲”可以看做是这一推理的最有效证明。而他在《至孝》章节所引用经文,则又验证了这一推理的合理性。“经云:‘真主之喜,寄于人子父母所喜之间。’父母不悦,其子虽有万行,亦无论矣。”“父母怒,主怒之;父母喜,主喜之。”王岱舆“忠孝”观的提出无疑具有明显的调和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特色,既承认了在非穆斯林国家中穆斯林对于国君的忠诚,又维护了伊斯兰教的信仰。事实上,在中国的各种伊斯兰教门宦或教派中,大都也非常重视表现在品德层面上的“孝”的履行与实践。孝往往也成为穆斯林修身、选举或继承教主权位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这一标准的重要理论依据正是王岱舆所谓的“忠”“孝”统一思想。总体而言,王岱舆的孝道思想可以说是对儒家孝道思想的扬弃。它借用了儒家思想模式却改造了其内容。而这一改造也恰恰反映了儒家与伊斯兰文化的不同性质。儒家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土壤中的,它的伦理具有强烈的政治和功利色彩,是为维护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服务的。而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其伦理思想是以信仰为基础的,并明显带有宗教性质。在宗教的视野里,人们要践行的一切善的行为都是上帝或真主赋予人的使命,完成了这些使命就是对上帝或真主的尊崇。因此,王岱舆更大程度上站在宗教与文化的角度,将孝与认主学说直接联系起来,更多的是从“认主独一”的角度阐释孝道思想。但伊斯兰教毕竟是从阿拉伯移植到了中国的土壤之上。它受到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和决定,受到了儒家传统观念的强烈影响,从而沿着中国社会结构的轨迹演变和发展,其文化也深深地刻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这也就成就了融入大量中国文化元素的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形成。以王岱舆为首的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家,又为这一不完全同于西方伊斯兰教的文化的形成推波助澜,将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两种文明的对话、融合推入了更深层次的哲学层面,而其理论又反过来指导了实践。王岱舆所开创的并为马注、刘智、马德新继承的汉文译著活动提出的以“二元忠诚”“孝道”为主要内容的伦理思想促进了回族伦理道德思想的形成,为回族“忠孝”道德观的树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也成就了几百年来集忠孝于一身的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回族志士的丰功伟绩。

王岱舆的“真忠正道”政治观念,是回族在历史上始终和祖国保持一致的思想认识基础,是自元以后数百年来回汉两族人民紧密团结、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反映在理论上的积淀和升华。“忠于主”是回族的基本信仰和最高理念,“忠于君”则是回族和汉族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共同心态和基本处世态度。失去“忠于主”的信仰和理念,回族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不履行“忠于君”的信条,处于大分散、小聚居状态下的回族将处处与环境抵牾,而难以处世。纵观回族历史,这个民族始终把适应社会环境作为生存发展的首要条件,这是回族组成成份的特点,是自元以来中国历届政权对“回回人”采取优容态度的结果,也是回族和某些边疆少数民族在发展史上的一个显著区别。从历史上看,中国伊斯兰教自植根中国后,先在实践中解决了“二元忠诚”问题,但在理论上的解决,却自王岱舆始。毋容置疑,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确定回族在统一国家中的地位,搞好民族团结,都是有深远意义的。

3.“独一互尊”的本体论

王岱舆在《正教真诠》和《清真大学》中,多次提出了世界本体的理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真一——数一——体一的宗教哲学体系。从真一到数一再到体一的过程,表述的是他的哲学本体论和宇宙起源论(其中包括大世界——宇宙万物和小世界——人的起源)问题,这是从无形到有形、从一到多、从理世到象世的过程。

同类推荐
  • 周易

    周易

    《周易》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又称《易经》,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本书将《周易》的六十四卦分别予以详细解读,每卦独立自成一体,各节皆有原文、译文、启示,每卦之后附有中外著名事例,以期深化理解,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 孔孟之说—孟子说处世

    孔孟之说—孟子说处世

    孟子,被后人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书是《孔子说为人》的姊妹篇,作者通过对孟子思想的潜心修炼,联系现实,采撷了一些对人生具有指导意义和警惕句进行哲理性阐述,富含诸多的自我修炼的法门和为人处世的智慧。本书作者在阐述先哲慧语时,谨慎而又随性所致文中哲理性语言读之如醍醐灌顶,古今中外故事巧妙穿插,让你读来恍若与密友窃窃私语,与挚友亲切交谈,于随意中获益匪浅。
  • 这年头一定要会点易经

    这年头一定要会点易经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部著作能够在跨越三千多年之后,依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并继续焕发出奇异的光彩,使那些可以称之为人类精粹的众多专家、学者为之叹服。《这年头一定要会点易经》密切结合现代人的实际需要,根据笔者的理解,逐一分析和诠释了《易经》六十四卦中所蕴涵的人生智慧。理解《易经》,你将拥有如下高贵的品质:谦恭、热忱、宽恕、公正、稳健、坚定、进取、温雅、欢欣、真诚、深思、创造。
  • 中华国学经典(易经)

    中华国学经典(易经)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人运动》共分为资本来到人间——工人运动、矿业无产阶级、农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态度四部分内容。
热门推荐
  • 重生豪门贵女

    重生豪门贵女

    重生了,凡是伤害过她的,欠她的,她一个都不会放过!这一世,她要让自己活出精彩,不再做只会依附他人的无用之人。
  • 谍战澳门

    谍战澳门

    太平洋战争中,澳门虽因葡萄牙保持“中立”而未被日军占领,但在日军的高压下沦为其情报基地和军需转运站。灯红酒绿,繁华如昔的澳门,谍影密布,波诡云谲。侵港日军垂涎深藏在九龙半岛地下秘密油库里的飞机燃油,但无法获得油库坐标图而不得其门。当探知设计师藏身澳门,日军谍报机关在澳专设“华务课”全力搜寻,各路黑帮纷纷介入,中共东江纵队侦查员也奉命入澳,展开夺图大战……东江纵队与“飞虎队”的情报合作,在中美军民联合反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 我的独家爱恋

    我的独家爱恋

    在这年夏天准备开始之前,陵星辰才发现自己的心早已飞到——青梅竹马的叶泽熙身上,而他却早已喜欢上了自己的好姐妹李可可。一个学霸成熟型的平凡少女,一个学渣活泼型的美少女,一个暖男,一个极品冰山。四角恋,是她的离开还是他的放手?在经历了伤心、误解、失望、离开之后,他还能不能拨开云雾,看到掩藏在里面愈久弥坚的真心?一对青梅竹马,一对欢喜冤家的故事,让你哭让你笑,正在火辣辣的上演!
  • 护妻法则

    护妻法则

    正在修炼文笔,锻炼剧情,整理人设,准备重新开始的过程中。ps:不要吐槽封面,我也很绝望,穷苦画渣伤不起。QAQ
  • 看,窗外的百合花开了!

    看,窗外的百合花开了!

    天气总是那么的闷热不堪,知了也在断断续续无力的叫着,火热的太阳似乎想要融化一切,人们个个都无精打采。樱兰高中高三十二班里,四个电风扇呼呼的转着,一阵阵热浪扑面而来……略显苍老疲惫的数学老师还在不厌其烦的讲着排列组合,同学们也一刻都不敢放松,教室前面的距离高考120天倒计时和“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标语更让每个学生紧张的神经绷得更紧了。“梦琪!我刚才讲到哪里了?你给大家再陈述一遍!”坐在教室中间的女生猛地一惊,慢慢的站了起来,细致乌黑的头发,披在双肩之上,略显柔美,白皙的肌肤好像吹弹可破,水汪汪的眼睛,樱桃般的红唇与皮肤的白色更显分明。不知所措的她眼睛的余光瞅到了窗外的含苞待放的百合花……
  • 天地救赎

    天地救赎

    天不该灰蒙,地不该枯萎,蓝天绿地,才是天地应该有的本色。唯有牺牲,才有救赎。当天地失去了颜色的时候,需要什么样的牺牲!才能救赎?
  • 帝印封神

    帝印封神

    八块骨牌擎天地,一招帝印定乾坤。燕臣,古国皇室子弟,被弃大齐帝国荒野山寨。待战鼓敲响,封印开启,以骨牌之力擎天撼地。左手生,右手死,掌握天地法则,以一己之力翻天覆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木槿之年

    木槿之年

    “我爱她像是一团火焰不用相识太早只要是对的从她的眼睛里我会知道。”----顾明“他还是那个陈洛风骄傲坚忍我们曾经相爱认为他是我生命中的幸运像是如果没有了他生活不再是生活童谣不再是童谣他教会我太多但缘分已尽路还要继续。”----童谣“我们认识了很多年在一起六年开始时每年12个月恨不得有13个月用来见面然后再然后到了第六年即使分手我也没有想过她会真的从我身边从我生命中消失……我很想她。”----陈洛风
  • 从武神世界归来

    从武神世界归来

    张必在大学毕业前夜,于酒吧英雄救美,惨遭横死,不料,老天有眼,将他送到了千年之前,那时候古武世家遍地,飞天遁地,排山倒海不是梦想,不过百年,张必已是站在顶峰的几个人之一,闲极无聊下,和几位好友探访某个秘境,不料竟然穿越回了死亡前的那一刻,从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不归路!不归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待筝声响起

    待筝声响起

    她,音乐天才,一向喜平淡过日。她,将门庶女,一向软弱至极。当她穿越成她,将会激起怎样的涟漪?穿越后的她步入宫门,低调行事,却意外惨招毒手。当音乐天才再次睁开凌厉的凤眸时,闪现的只是风华绝代。一念起,风起云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