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05400000030

第30章 如何理解无为

老子最经典的智慧就是“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在这里讲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之意,更不是什么都不做。这里的“无为”是指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就必须以“有”为“为之”。

老子所指的“无为”智慧,只是让人在处世之时顺应大势、顺应自然。所以老子这种“无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还有助于事物的成长和发展。

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勉强,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是无为的核心内容。

不把个人的意志强加在人与事之上,并不是怯懦的表现,而是一种大的智慧。它能使人在潜移默化中走向自觉,收到良好的成效。

唐睿宗时,睿宗的嫡长子李宪受封宋王,十分受宠。睿宗的另一个儿子李隆基聪明有为,他杀死了篡权乱政的韦皇后,为睿宗登上皇位立下了大功。

按照礼制,李宪当被立为太子,有的大臣便对睿宗说:“嫡长子李宪仁德忠厚,没有任何劣迹,立他为太子既合礼法,又合民心,望皇上早日定夺。”

睿宗感到李隆基雄才大略,最适合治理天下,所以一时陷入了两难境地,立太子的事于是一拖再拖,没有定论。

李宪看出了睿宗的心思,心有所悟,他对心腹说:“父皇不肯立太子,他是对我有疑问呐!李隆基虽不是嫡长子,但他功劳很大,父皇是中意他啊。”

李宪的心腹说:“于情于理,太子之位都是你的,这事绝不能相让。我马上和百官联络,共同上书,向皇上说明利害,一定促成这件大事。”

李宪的心腹和百官议定,当他们在起草奏书时,李宪急忙赶来,他对百官说:“我考虑了多时,决定放弃太子之位,你们就不要为百官十分惊诧,他们说:“太子之位事关你的前程性命,怎会轻易放弃呢?自古这个位置你争我夺,本是常事,有我们替你说话,你还怕什么呢?”李宪说:“大丈夫做事有所为,有所不为,我是十分慎重的。赞平王李隆基是我的弟弟,他有大功于国,父皇有心立他为太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若据理力争,不肯退出,我们兄弟之间必有大的冲突,朝廷就不会平安。如果危及了国家,我岂不是罪人吗?这种事我绝不会干。”

李宪制止了百官,又亲自上书推荐李隆基为太子,他说:“赞平王文武双全,英勇睿智,他当太子有利于国家,我是衷心拥护他的。

我个人的得失微不足道,请父皇不要为我担心,早下决断。”

睿宗很受感动,他对李宪说:“你深明大义,我就放心了。你有什么要求,我一定都会满足你。”

李宪一无所求,他说:“一个人只要顺其自然,就没有什么事可以妨碍他了,我不会强求什么。”

李隆基当上太子后,第一个拜访李宪,他说:“大哥主动让出尊位,不是大贤大德的人难以做到,大哥是如何设想的呢?“李宪说:“你担当大任,大唐才会兴旺,我不能为了私利而坏了国家大事。望你日后勤政爱民,做个好皇帝,为兄就深感安慰了。“李隆基连声致谢,又说要和他共享天下。李宪不让他说下去,他告诫李隆基说:“很多事是追求不来的,只有顺天应命,才不会多受损伤。将来治国不要逞强任性,这样效果会更好的。“后来,李隆基登上了帝位,是为唐玄宗。他顺应民情,推出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是唐朝进入了另一个盛世——开元盛世,天下走向大治。

李宪在立太子事情上的无为,是深思熟虑的,他既避免了一场宫廷内斗,又使自己全身而退,赢得了让贤的美名,这个结果无疑是很完美的。

“无为”的思想在老子《道德经》中多次阐述、解释。本章开头第一句即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道不同于任何宗教的神,神是有意志的、有目的的,而“道”则是非人格化的,它创造万物,但又不主宰万物,顺任自然万物的繁衍、发展、淘汰、新生,所以“无为”

实际上是不妄为、不强为。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不为了。在谈到“道”的法则在人类社会的运用方面,老子根据自然界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要求“侯王若能守之”,即在社会政治方面,也要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来实行,从而导引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的结论。

他认为,理想的执政者,只要恪守“道”的原则,就会达到“天下将自定”这样的理想社会。这里所说的“镇”,人解释为“镇压”,并据此认为,老子在这章的说明中露出了暴力镇压人民的面目:谁要敢一闹事,那就要严厉加以镇压。这种解释,我们感到有悖于老子的原意,“镇压”应当是“镇服”、“镇定”,绝非是武力手段。

道看上去是抽象的,无形的。多少年以来,有很多的管理者不知什么是道,道可道,非常道,这让他们感到非常困惑,因为抓不住道。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要让侯王们能够尊守,那实在不是一见易事,如果他们都能理解,都能尊守,确实是一件好事。什么是道。

怎么来解释它?“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这就是老子心中所认为的道,其实是不欲以静。侯王守道,万物自化,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天下自正了,便自然是万物自化,这是相等的,侯王守道与不欲以静也是相等的。

在老子看来,侯王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我发展。这是无为的象征。所以“道”

也无为。“静”、“朴”、“不欲”都是无为的内涵。统治者如果可以依照“道”的法则为政,不危害百姓,不胡作非为,老百姓就不会滋生更多的贪欲,他们的生活就会自然、平静。其实,这也是一种妄想而已。

想要治理天下,不能够违背人民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纺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所以不会被抛弃。

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法度。

老子在这里,主要谈了统治者应行“无为”之治。他极力宣传“无为”

的政治思想,主张一切都要顺应自然,因应物性,希望那些得“道“的统治者治国安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走向极端,不要心存奢望,不要好大喜功。这里面也有一个“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他告诫那些当权者,不要忘记“水能载舟,能覆舟”的道理。人类追求功名地位,为的是显要门庭,光宗耀祖,从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显赫;追求优裕富庶的物质生活,目的是为了有一个温馨舒适的安泰生活。这并不奇怪,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于那些统治者,既然已经成为万人之上的显耀人物,就得有一个适可而止思想和行动,有一个夹着尾巴做人的作风。换句话说就是有所收敛。因为既成了显耀人物,你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众人的瞩目和关注,好与坏、强与弱、热与冷,人们都在心中有个底数。如果过分特殊,就会背离民众,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不要认为自己有权有势,就为所欲为,强食弱肉,须知,这样下去的结果只能招致自己的尽快失败。也许一两个人不能与你抗衡,但是,这些弱势群体若是团结起来,在强大也能将你推翻。这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道理的确切解说。

老子运用“无为”之治,对于“有为”之政所提出的警告,也是非常恰当的。“有为”必然招致失败,“有为”就是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或者把天下据为已有。事实上,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在客观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他在这里说,如果以强力而有所作为或以暴力统治人民,都将是自取灭亡,世间无论人或物,都有各自的秉性,其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是客观存在的,不要以自己的主张意志强加于人,而采取某些强制措施。那些聪明有头脑的统治者,由于懂得这一道理,往往能够顺任自然、不强制、不苛求,因势利导,遵循客观规律,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无疑是明智之举。

老子提出的“镇之以无名之朴”的主张,细分析一下这也是一种中心的调节的观点。尽管他没有将“镇“提到哲学的高度,但客观上已体现了调节在自然规律中的重要性。他让人们在自己的生活当中,认识到“中心”在对立中的调节作用,即在什么情况下存在对立互为因果,在什么情况下对立不互为因果。其实,老子以前的哲学家在这方面已经有所论述。众人所知周易理论,就在解决这一哲学问题有了明确的论说。周易提出的建立在对立基础上的三位一体理论。“三”即是建立在对立基础上的中心调节数。中心实际是整体的代表形式,数学中零除以任何数都等于零,表明中心的零是认识上的整体反映。因此,中心的调节,实际就是整体的调节,对国家而言,就是法律的调节。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

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无为而治”又是一种管理之道。在老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奉行无为而治,管理者应当不断减少对人的管制和束缚,制定政策不能政出频繁,更不能朝令夕改。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不可否认的,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有尊重规律,利用规律。水遇热变成蒸汽,这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用这一规律来生产暖气,制造人工降雨等等。这正是说明,我们无法改变铁一般的规律,却只有顺应它,利用它。

总之,老子的无为不是叫你不做事,是叫你不要刻意做某件事,不刻意做,相当于佛学里的不执着。老子提倡自然,就是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生,不要人为改变。这跟无为的意思是相通的。“无为而无可不为”,打个比方就是说不需要去强求一件事,例如在企业里,你不是一定要做领导,但是别人让你做你也不用拒绝。“无为”强调的是一个和谐的心态和生活环境。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强调一个和谐社会。

同类推荐
  • 菜根谭(第五卷)

    菜根谭(第五卷)

    《菜根谭》是明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其文字简炼明隽,亦骈亦散,融经铸史,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它能告诉我们的事情很多很多,如一溪清泉,能涤去我们焦燥的尘灰,化解我们心中的积烦。本书编译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体系,对《菜根谭》以通俗直观的解释,言语之中宛见古贤之心。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

    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

    甘南地区的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所以能够共同存在并得到发展,而且没有产生剧烈的文化冲突,正如德国学者哈拉尔德。米勒所认为的那样,国家对待文化的不同态度,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和谐相处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开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国家内,各民族绝大部分时间和睦相处所产生的“以和为贵”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兼容精神,都为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提供了优越的人文社会环境。
  • 快乐之源

    快乐之源

    全书从世界的现状、佛教的理论、信仰的力量以及如何修佛等方面进行论述,以生动鲜活的语言,揭示了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阐释了佛法具有的诸多功能以及佛教在心灵励志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追述了佛教的历史,介绍了佛教的门派,详释了佛教的基本教义教理,并从佛教徒的角度谈及了自己对于当今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部兼具知识性与可读性的佛学读物。
热门推荐
  • 我爱你,还有下一句

    我爱你,还有下一句

    对花对酒,落梅成愁,十里长亭水悠悠,不记年,叹花开几度。
  •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傲慢与偏见

    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傲慢与偏见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灵天战神

    灵天战神

    灵天大陆万族林立。武道盛行,强者为尊,实力决定一切。前世的失败,注定了这一世的辉煌。二十一世纪青年附身废材少爷身上,融神骨,修奇功。脚踩各路装逼天才,尽收天下奇珍异宝。奇遇不断,艳遇不断,谁能阻挡林毅前进的步伐?林毅的铭言:今日你欺我,明日我必定将你踩在脚下!
  • 天生大高手

    天生大高手

    他的血可以救人,他的肉可以强体,他是现代版的“唐僧肉”。他天赋异禀,身手不凡,他征战都市,纵横驰骋,他也偶尔逛逛异界,逍遥自在。为兄弟,两肋插刀,为红颜,冲冠一怒,为国家,抛洒热血。他的人生,不容置疑!“我是天生大高手!”
  • 冷魅王爷财迷妃

    冷魅王爷财迷妃

    雪米亚!可爱的财迷小妖精,倒霉了,穿越了!啥?签约为奴?好么!咱霉女当自强,软头不撞硬石头。啥?我是你的女人?呸!做你的白日梦!我就逃给你看,王爷!嘿嘿咱不稀罕。。。。
  • 打通脉络,创新才能活!

    打通脉络,创新才能活!

    本书作者以“企业中的人类学家”自诩,带领团队进行田野观察,深入探研各类组织在进行或导入创新时,为何会成功或失败。他将读者带到创新事件发生的现场,抽丝剥茧,让读者学会脉络思考,寻找到不让创新成为遗憾的解答。
  • 枫月亭

    枫月亭

    历史只有一种可能,历史也可以有另外一种可能。当我身处在那条道路的岔口时,我不知道如何继续前行。有人告诉我,失去一件东西总会的得到另外一件东西,我深以为然,并给他点了一个赞。但是我想鱼和熊掌兼得之,怎么办?岳小枫只说了两个字。凉拌!
  • 重生之梦回1996

    重生之梦回1996

    少女黄时雨重生回到了1996年,前世她命途多舛、父母早逝、身患绝症。重生后,看她收获严父慈母一对,隔壁还有傲娇美男一只。“黄时雨!这是命令!”老爸瞪目。“小雨,妈妈支持你哦。”“哼,你非礼我,必须对我负责。”美男冷笑道。前方注意:宠文来袭······
  • 黎歌离殇

    黎歌离殇

    各位书友要是觉得《黎歌离殇》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小伙伴们推荐,越多人关注,更新会越快哦!
  • 家里家外

    家里家外

    市委副书记廖天伦一生刚直不阿为政清廉,然而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家庭会一步步走向深渊。在他的家里家外围绕嫉妒和贪婪上演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更令他仰天长叹:兄弟反目、夫妻分离、情人倒戈、晚节不保、教唆杀人、制造冤案……盘根错节,扑朔迷离。这是二址世纪九十年代的一部声声泣血的人性解读史,一轴波澜壮阔的人生百态图,一曲荡气回肠的人间正气歌。作者以其新颖而巧妙的构思,敏锐而独特的视角,透视一些人的心理裂变、心娄碰撞、人性较量。你似乎感受到角手可及的灵魂在哭泣中颤栗!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激烈的矛盾冲突,鲜活的人物塑造,复杂嬗变的人物性格,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具有相当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