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05400000063

第63章 孔子的精神

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周游列国长达14年之久;居无定所,食无定点;时常还会被人追杀,经常挨饿受冻,吃了上顿没下顿……历尽磨难的孔子为何还能保持一颗“愤青”的心,如何还能保持一颗阳光的心态?在孔子身上我们却看不出丝毫“怨天尤人”的扭曲和怨恨。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他把信仰表现在行为上,把操守表现在实践中,一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这恐怕是当代人最缺乏的一种品格。孔子,贯穿其生命始终的,是一种激情饱满与积极乐观的精神——这就是孔子给予我们的力量。

所以,这也是我们读《论语》时所要明白的一个道理。在读《论语》之前我是这样的人,读完之后我还是这样的人,那不如不读。学孔子就要学他的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才会“实受其福”,才能找到安抚自己灵魂与造福社会的精神依托。

学习孔子的智慧与精神,做一个理智和智慧的人,就不会深陷在牢骚和抱怨中,而是能用自己的毅力和拼搏精神赢得世人的尊重,并在别人的羡慕与尊重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几千年来,孔子被尊奉为“圣人”,《论语》被定位为“圣学”。人们对于孔子及《论语》皆怀着一种“高山仰止”的心怀,不敢越雷池半步,虔诚地将其推上神坛,推向常人所不可企及的高度。

当然,我们今天再来读《论语》、读孔子,就要历史的来看待,既要看到伟大神圣的一面,也要看到孔子本人作为普普通通的一个人的自然一面。

《论语》蕴含了太多的人生智慧,其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及其待人接物、兴趣爱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作为儒学传统文化的开创者,孔子无疑是伟大的,几千年来,他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知识分子,其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虽然在其传承的过程中遭遇过“焚书坑儒”的洗礼,也享受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崇。但其包含修身养性的生活态度,治国理政的政治见解,面对生死的义利探讨,朋友之道,为孝之道,学习方法及教育理念等方方面面的见解,千百年来始终放射着其独特的智慧光芒。

《论语》中孔子说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习,经过十五年实践以及人生的磨练,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可以有定性了。确定了,人生可以走这个路子了。但是这时候还会有怀疑,还会有摇摆的现象。

到了四十岁就不会有疑惑了,对社会对人生没了疑问。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加上十年,到了五十岁,才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命题,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然后到七十岁,才能从心所欲,怎么想的就怎么做,但所想所做都没有越过事物的规律。”

这里面有个“三十而立”,大家一直以来有个误解,认为到了三十岁就应该是建立家庭事业有成了。其实,这个三十而立立的是心智,不是事业家庭,特别是现在的社会,三十正是事业的起点。经过十五年的学习、实践,到了三十岁就要确定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开始构筑起自己的人生坐标,做人做事要有了定性。

孔子的人生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实践,完成了从有我到无我的过渡,不同阶段的体会,对我们都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启发。

一个人立身为人,应当心怀四海,情满天下,求天下之学,以安邦定国,经世致用。即使起步艰难也应坚持,一如既往的追求,如此才能获取真正的学问。

孔子出身望族,可幼年丧父,少年丧母,年轻的他只能依靠独立谋生。孔子明白,先祖的显赫,父亲的战功,母亲的家世,这些固然可以为自己进入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但是,要在鲁国国都立住脚,就得踏实学习,努力奋斗。

母亲在世时的苦心教育,使孔子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早早地就懂得了学习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小小年纪,孔子就已经立下通过发奋学习来改变自己一生的远大志向了。

孔子对于知识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一个人真心求知的表现。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鲁国建有祭祀周公的太庙,孔子初进太庙时,对太庙中的一切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向别人问这问那,好像有问不完的问题。

有人对孔子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理解,于是就说孔子的闲话:“谁说陬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呢?他进到太庙,每件事都要问别人。”

孔子听说后,一点也不恼火,他说:“这正是合乎礼的做法呀。”

在孔子所生活的那个年代,想要参与贵族政治并且取得一定地位,就要学会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要熟悉并能遵循当时流行的礼仪,懂得音乐,掌握射箭技术,会驾驭马车,会写字,会计算,这可以说是当时的六门基本功。孔子是非常善于自学和向别人请教的,他应该是全面掌握而且精通这六门基本功的。从流传下来的一些历史资料,就能说明孔子的勤奋、博学。

鲁国东南方有一个小国郯国,是鲁国的附庸国,按例是要定期来朝见鲁君的。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年),孔子二十七岁时,郯国的当政者郯子又来朝见鲁君。宴会上,鲁国一个大夫叔孙偌向郯子问起少昊为什么以鸟作为官名的问题,郯子对此作了详尽的回答。

孔子闻听后马上就去向郯子请教有关少昊氏时代职官制度的情况,事后他对别人说:“我听说‘天子那里没有管理这类事情的官员,而这类知识却在四方蛮夷那里得到了完整的保留。’现在我相信这是真的。”

孔子在求取学问的经历中,有一件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他曾到当时周天子的首都雒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学习周礼和查阅一些古文献,还专程向当时的一位大学问家老子问礼。

老子,姓李名聃,人们敬称他为老聃、老子。老子曾担任周朝的柱下史,熟悉礼仪典故,当面向老子请教,这也是孔子梦寐以求的。

但是,曲阜到雒邑,远隔千里。在当时非常落后的交通条件下这无疑是一项极其艰巨、辛苦甚至是充满危险的旅程,另外当时的孔子自身贫困,如果没有鲁国贵族的支持和资助几乎是不可能的。所幸的是当时鲁国贵族孟僖子的儿子南宫敬叔师事于孔子,在他的努力下,孔子从鲁君那里得到了一辆车、二匹马和一个跟随童仆的资助,南宫敬叔自报奋勇地陪同,孔子这才得以成行。

据记载,孔子这次雒邑之行的收获非常大。他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东西,如出丧的时候遇到日食怎么办,小孩子死了该葬到远处还是近处,国家有丧事的时候不避战争对不对,与敌国交战时已死国王的牌位该带还是不该带等等,老子对这些问题都一一作了解答,使孔子获得许多知识。

在孔子告别老子准备启程返回的时候,老子还结合自己的丰富阅历再三叮咛孔子一些应该注意的事情。

“学无止境”,生有涯而知无涯,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活到老,要学到老。”博学广识,谦恭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他人的长处,学习他人身上值得借鉴的东西,勇于和善于向他人广泛地学习,且不可妄自菲薄,更不可固步自封。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完善的人格,学习不应该只啃书本,要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成为能量,照亮自己的人生,惠及天下苍生。

在谈到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性时,孔子说如果一个人爱仁德而不爱学习,那他肯定会被愚昧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那必将被放荡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好信实但却不爱学习,那必将被戕害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好直率而不爱读书,那他将会被偏激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那他可能被祸乱所蒙蔽;如果一个人爱好刚强而不喜爱读书,那他可能将被狂妄所蒙蔽。

这说明一个人即使具有爱仁德、爱智慧,为人直率,处事勇敢,遇事刚强,但如果不爱学习,所有这些好的品质都可能向其反面发展。这真是把话说到了家。那些心术不正、本身品质就有问题的人,若不学习就更可怕了。

现在不少人认为“读书无用”,最实际的是权力和金钱。这是很短视的。人为何要学习呢?人有别于动物正在于他的文化,没有文化,人与兽何别?而文化的传播与继承非要读书不可。

为何今日中国物欲横流?为何一些人为钱而不顾道德?为何一些人纸醉金迷?看一看他们的行径,有一条是共同的:“鄙视读书。”

鄙视读书,离开了文化,这个社会的根基就会动摇。如果一个社会是拜金主义支配的社会,其道德必会沦丧,而道德沦丧必然阻碍和谐社会的发展,没有和谐的大环境,自然就会导致个体很难有所发展,最后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体系。

同类推荐
  •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成佛的力量;佛是觉悟者,法是认识宇宙人生,走向觉醒的方法;认识人生,改善人生,觉悟人生!《觉悟》是济群法师历年弘法的理念和核心思想,特别是他在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人生佛教,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人生。本书分三篇:“有所思”,讲述人生佛教的提出和思考过程;“有所行”,讲述佛教教育、弘法的具体实践;“修学之旅”则是济群法师本人的修学经历和体会。
  • 圣经旧约的故事出埃及记羊皮书

    圣经旧约的故事出埃及记羊皮书

    本书将《上帝创造世界》、《伊甸园》、《偷吃禁果》等流传数千年的圣经故事,用简明通俗的现代语言重新诠释,展现圣经故事的精髓。
  • 中观学概论

    中观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内容简介:《中观学概论》和《唯识学概论》两书的作者弘学居士,本名李英武,重庆南岸人氏。外祖母、母亲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弘学是我汉藏教理院同班同学正果法师的忠实弟子。1993年他写了《佛学概论》,我专门为他写了序,并希望他能“写出中、高两级佛学院校学生阅读的佛学书籍,并作为各级佛学院校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 《古兰经》注释研究

    《古兰经》注释研究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止。史料表明,《古兰经》问世以来文本从未变化,变化的是对它的注释。因此,自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注释《古兰经》伊始,历代注释家基于经训教义原则,秉承注释学术传统,发扬文化创制精神,与时俱进地解读着《古兰经》的微言大义,揭示着《古兰经》的经义经旨,从而使伊斯兰教始终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程,使伊斯兰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展。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热门推荐
  • 虫痕

    虫痕

    当空间之门被研发,连通到了虫星,人类就走上了毁灭的道路,世界变得灰暗。他重生于这样的世界,迷茫,但又执着于内心一直坚持的道德观,不肯抛弃,也就成为牢笼里生存的异类。他的名字叫崇升,他的师父救出他时给他取的名,重生未世,所以叫崇升,但对他而言,又何尝不是两个世界之间的重生?而当他成功打开基因桥,才知道新生的肉体里有着与众不同的基因,某种生物留下的痕迹……也许他该叫虫生。或者……这本就是正常的……从远古开始,从人类的诞生,这就是人类原有的一部分。
  • 王俊凯之蓦然回首又逢君

    王俊凯之蓦然回首又逢君

    他是旁人眼中暖心的大哥;而她是一个家族破产的的小公主。当这两个世界的少年阴差阳错的闯进爱情的世界时,他们是会被幸运眷顾?还是会受到命运的羁绊?
  • 老婆大人不要跑

    老婆大人不要跑

    “哇!快看,是澈少爷的车!”“澈少爷是谁啊?”“连澈少爷都不知道,他可是第一财团的公子,还是我们学校的校草!”“真的啊!在哪呢?我也要看!”“唉,别挤,别挤!”“哎呀,别挡住我啊!”“啊!”十分之不行的,慕千千被这一群花痴给撞倒了,“啊,好痛!”“你没事吧?”端木澈一下车就看到一个女生扑进了他的怀里。作者处女文,写的不好多多见谅
  • 陈门弟子

    陈门弟子

    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一个生下来就不知道父母的孩子。他最终会变成什么样子?
  • 雪神帝君

    雪神帝君

    【火爆玄幻,热血爽文】迎风挥击千重浪,一刀斩神灭苍天!看少年不败热血!一位倾国倾城的绝美主神,一片光怪陆离的玄幻世界;一场荡气回肠的神界复仇,一段碧海青天的动人爱恋。看温润如玉的小城少年,如何为了心中挚爱,为了家族兴起,为了兄弟情深,斩仇敌、踏天才、灭天骄、战天神!竖子若敢辱我,我必疯狂打脸;前方若有险途,我必踏平河山!
  • 末战之王者归来

    末战之王者归来

    新人,新书,新思想,好事,好文,好作品,看着,看着,看不腻。
  • 冷傲总裁的复仇娇妻

    冷傲总裁的复仇娇妻

    经过蜕变她,在国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为了复仇回到国内的她,因为七年前的那场阴谋,寻找着让她失去一切的人。他是冷酷酷的帝国太子爷,小时候救过她两次,再次遇见他,她请求他帮她,他答应了,她的复仇之路伴随着痛苦,爱情,背叛,失去,和让她无法接受的真相....
  • 修尸记

    修尸记

    一个平凡到需要上京赶考谋取生路的少年,本可以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出人头地,却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误入修仙一途,在血与泪的世界中,走出他自己的道····
  • 八字揭秘

    八字揭秘

    什么是命运?人人都会关心自己的命运,那么你是否曾想过,通过自己出生的年、月、日、时(八字)所蕴涵的信息来解读自己的生命密码呢?中国命理学源远流长,自唐朝沿用至今已有一千年以上的历史,经过无数睿智先贤的思考、实践、创新、演绎、归纳、不断完善并与时俱进,形成了一整套科学严谨的研究人生命运运动变化客观规律的人体信息理论和知识体系,放之四海而皆准。
  • 逗萌逆天宠妻vs腹黑妖孽邪王

    逗萌逆天宠妻vs腹黑妖孽邪王

    她是绝世神女,虽然才十岁但已经出落的粉雕玉琢,犹如瓷娃娃般漂亮,长大后也是难得一见的倾城绝艳。她扬起尚未稚嫩的小脸,对着面前这个病态美男说:“从今以后,没有人能够欺负你。我会好好保护你的。”那软软糯糯的声音中充满了不可撼动的坚定。而他,是腹黑妖孽的邪王,自小病痛缠身,受尽世人厌恶,却遇上了她,宁浅夏。自此,一见倾心,他只求一生一世一双人。然而,她以为,他是个好人,没想到是个披着羊皮的大灰狼,呜呜呜。“救命……”且看腹黑邪王怎样养大逗萌小萝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