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燃液体试剂应存放在阴凉、通风处,避免日晒,应隔绝火、热、电源,并且与易燃易爆试剂、氧化性试剂、酸类等隔离。
氧化性试剂应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处,防止日晒、受潮,要远离酸类、可燃物、硫磺、硝化棉、金属粉等还原物质。
腐蚀性试剂应存放在清洁、阴凉、干燥、通风处,防止日晒,与氧化剂、易燃易爆性试剂隔离,酸性腐蚀性试剂与碱性腐蚀性试剂,有机腐蚀性试剂与无机腐蚀性试剂也应隔离。应选用抗腐蚀材料(如耐酸水泥或陶瓷)制成的料架。
低温存放试剂需要低温存放才不致聚合、变质或发生其他事故,存放温度应在10℃以下。
剧毒化学试剂应存放在阴凉、通风、干燥处,与酸类隔离存放。实行全程监控管理,严防丢失。
坚持五双制度--双人收发、双人记帐、双人双锁、双人运输、双人使用。用多少买多少,用多少领多少,正确及时做好领用和实验使用记录。
3.规范管理制度,实行资源优化
(1)建立管理制度,明确任务职责
对实验技术人员一定要实行考核和定额管理制度。对每个人员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成绩、岗位职责等进行考核,制定出具体的要求和评分标准,对达到或超过规定指标的人员给予表扬或奖励,而对于那些工作平平、业务长期没有长进或完不成定额的人员限期提高业务水平,否则调整工作岗位。
(2)实行资源优化,提高使用效率
根据实验室发展快、经费紧、人手少等特点,在管理上应强调“资源优化和使用效率”,无论对人才、设备和实验用房等资源,都应树立全局观念,在人员使用上,要做到“既职责分明,又分工不分家”,在设备利用上,要“物尽其用”,减少闲置,杜绝浪费,对于一些能共用的、价格较贵的设备,要指定专人负责,尽量调剂使用或轮流使用,反对部门所有或个人所有,在采购政策上,要优先考虑那些教学、科研中使用率较高的仪器设备,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同时,要十分重视现有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提高技术人员对自己管理范围内的仪器设备的养护、修理能力,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延长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
(3)应用电脑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利用计算机管理实验室是今后管理工作中的必由之路,在实验室管理中,实验室管理人员经常需要大量的信息:如仪器设备信息、库存实验材料信息、实验开设情况信息,这些信息的传统管理方法往往是建立各种账册和统计表中。然而,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原始的管理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因此,利用计算机管理,可以把这些资料存储在它的外存设备硬磁盘里,对于随时发生的变化,如仪器的增加、报废,实验题目的更新,实验人员的调动,都可以及时地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增添、修改、删除,达到动态管理,使存储的数据能够迅速反映出最新的情况,因此,尽快实行实验室计算机管理,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实验室管理工作牵涉面广、任务重、要求高,要想使实验室管理工作真正为教学科研服务,就要不断提高其投资效益和服务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室管理工作更快地走上规范化的发展轨道,才能现代化教学工程。
二、实验中的爆炸事故与防范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是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易燃液体是指易燃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易燃固体是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焰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自燃物品是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遇湿易燃物品是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的不需明火,即能燃烧或爆炸。氧化剂是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热量的物质。包括含有过氧基的无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松软的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热、震动或摩擦较敏感。有机过氧化物是指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其本身易燃、易爆,极易分解,对热、震动或摩擦极为敏感。
(一)爆炸直接原因防范对策
1.因燃料使用而引发的爆炸,此类事故防范应该遵守安全标准操作程序、适当控制调整燃烧设备及妥善的安全管理与保养。
2.可燃性液体产生的燃烧爆炸,其防范应做到防止烤箱、干燥炉及其它密闭加热设备发生的电弧火花、火焰,并使其远离闪火点低的液体与其蒸气。在处置此类液体时,应严禁烟火。
3.残余的水蒸气,其体积因快速膨胀而爆炸。防范该类爆炸,应确实消除电炉、火炉旁边的地面积水,并随时注意排水。
4.可燃性气体泄漏所引起气爆。其防范之道为注意维修检查管路及接头部位,并装置可燃性气体监测器及消防设施。
5.高压的设备裂开的爆炸。其防范应为在压力容器或管路上装置安全阀,并定期检查维修管路设备。
6.化学反应操作不慎所引发的爆炸。其防范之道为实施制程安全评估及制程安全管理,依正确的程序操作,反应槽体装置安全阀,并定期实施检查与维护保养。
7.粉尘爆炸的防范之道整理如下:
(1)设备接地,避免产生静电火花。
(2)在物料送入密闭场所之前,加设除去金属及碎石的设备,以防火花产生。
(3)使用除尘设备、清除作业场所粉尘。
(4)密闭场所设置泄爆口,以降低尘爆的压力。
(5)电气设备使用气密加压的防爆设备。
(二)一般爆炸性防范措施
防范或减少一般爆炸性措施说明如下:
1.易引起爆炸危险的实验室场所,应有适当严禁烟火及禁止闲人进入等标示。
2.在存放易引起爆炸危险物的地方从事明火或发生火花的作业,应先采取除去危险物的措施。
3.有因静电引起爆炸隐患的地方,应采取接地,加湿或其它除去静电措施。在有爆炸隐患的场所,应使用防爆电器。
4.吸烟室、焚化设施或其它使用烟火场所,应远离实验室,将其设于安全地点。
5.在有可燃性气体存放场所从事作业时,须测定气体浓度,若达到爆炸下限值30%,应立即停工闪避及禁绝火种,并应进行通风,换气等措施。
6.对于熔融高热度的处理设备与建筑物,应有防止因水侵入或滞留设备内部等足以防止水蒸气爆炸的适当措施。
7.以水处理高热熔渣的地方,应有足量用水,且排水设施情况良好,并设标示。
8.熔炉金属加料作业时,应先确认该金属物无水份存在,以免爆炸。
9.有引火性物质蒸气存在,可能引起爆炸的场所,应采取通风、换气、除尘、去除静电等必要措施,装用的机具应不发生火花或引起爆炸。
10.注意储运安全及设备的使用与保养检查,以防漏气产生爆炸性混合气体。
11.改善通风设施,防止聚集过多气体或蒸气而引发爆炸。
12.使用惰性气体,控制空气中的氧气,使用任何易燃的气体或液雾,不能达到最低需氧量的爆炸程度。
三、学校实验室中的一般事故防范
(一)正确使用化学品
化学品使用科室和个人应熟悉和了解所使用化学品的性质,对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要经过安全教育和培训,掌握相应的实验技能和安全知识后方可参与相关实验操作。化学品使用前要制订实验方案及其应急防范措施,尤其是使用易燃易爆品、剧毒气体,从事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应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实验操作人员必须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操作时应戴防护眼镜,穿着工作服及其他相应的防护用具。
实验期间严禁人员脱岗。过夜、加热、低温、压力和有毒危险性实验必须有相关的操作规程,并以国家和行业的相应规定为标准,严格执行。使用易挥发、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或暂时难以确定危险性又急需实验的化学品,应在有安全防护设备的通风厨中小心操作,防止意外事故。
叠氮化物通常用作溶液中的抗菌剂,由于轻微碰撞就可能造成叠氮化铜的猛烈爆炸,因此叠氮化物不应该与铜或铅(如污水管以及管道设施)接触。乙醚老化和干燥形成结晶后极不稳定,可能会爆炸。高氯酸如果在木制品、砌砖或纤维性物质上干燥时,一旦碰撞会发生爆炸并引起火灾。苦味酸和苦味酸盐在加热和撞击时会发生爆炸。使用以上化学品时应严格按规定操作。实验室及其相关区域禁止吸烟和违章使用明火。
实验室应建立危险化学品工作场所事故应急处理方案,配制应急洗眼器和一些常用化学毒物意外中毒时的应急解毒药,必要时,可以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演练。
(二)实验物品泄漏的防范
当发生大量化学品泄漏时,应采用简单有效的应急措施和消除方法。应该迅速报警、疏散有关人员、隔离污染区;如果泄漏物是易燃、易爆性的,在清除之前必须切断火源(包括关闭该房间中以及相邻区域的煤气,并关闭那些可能产生电火花的电器);按照要求对应急处理人员进行防护;根据泄漏物的性质和泄漏现场采取处理措施,有些物质不能直接接触,有些物质可喷水雾减少挥发,有的则不能喷水,有些物质需要冷却、防震;根据化学品的物态(气、液、固)及其危险性(燃爆特性、毒性)和环保要求采取具体的消除方法。
(三)实验中毒急救措施
中毒急救措施指操作者意外受到伤害时,所需采取的现场自救或互救的简要处理方法,包括眼睛接触、皮肤接触、吸入、食入的急救措施。
1.皮肤接触
剧毒品:立即脱去衣着,用推荐的清洗介质冲洗,然后立即就医。
中等毒品:脱去衣着,用推荐的清洗介质冲洗,然后立即就医。
有害品: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推荐的介质冲洗皮肤。
腐蚀品:用推荐的介质冲洗,若有灼伤,立即就医。
酚类化合物:烧伤皮肤的场合,先用乙醇擦去酚类物质,然后用肥皂水及水洗涤脱去沾有酚类物质的衣服。
苯胺:如果苯胺沾到皮肤时用肥皂和水将其洗擦除净。
2.眼睛接触
剧毒品: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水冲洗眼睛,至少15分钟,然后立即就医。
中等毒品: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水冲洗眼睛,至少15分钟,然后立即就医。
有害品:提起眼睑用大量清水冲洗。
腐蚀品: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然后立即就医。
强酸:沾着皮肤时,用大量水冲洗15分钟,因为立刻进行碱中和会产生中和热而有进一步扩大伤害的危险。因此,经充分水洗后再用碳酸氢钠之类稀碱液或肥皂液进行洗涤,但是当沾着草酸时若用碳酸氢钠中和,因为产生碱对皮肤有很强的刺激,故不宜使用。进入眼睛时撑开眼睑用水洗涤15分钟。
强碱:沾着皮肤时,立刻脱去衣服,尽快用水冲洗至皮肤不滑为止,接着用经水稀释的醋酸或柠檬汁等进行中和,但是若沾着生石灰时则用油之类东西先除去生石灰。进入眼睛时撑开眼睑用水连续洗涤15分钟。
3.吸入
剧毒品、中等毒品、有害品:迅速撤离现场到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停止,进行人工呼吸;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有适当的解毒剂,立即服用)。
腐蚀品:立即脱离现场到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然后立即就医。
氨气:立刻将患者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然后给其输氧;进入眼睛时让患者躺下用水洗涤角膜至少5分钟,其后再用稀醋酸或稀硼酸溶液洗涤。
4.食入
(1)若食入剧毒品、中等毒品,有害品、腐蚀品等,应立即就医。
(2)食入氰化物①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向医院求救。
②每隔2分钟给患者吸入亚硝酸异戊酯15~30s,氰基与高铁血红蛋白结合生成无毒的氰络高铁血红蛋白,接着给其饮服硫代硫酸盐溶液使其与氰络高铁血红蛋白解离的氰化物相结合生成硫氰酸盐。
③若患者昏迷,则把患者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使其横卧,脱去沾有氰化物的衣服,马上进行人工呼吸。
④用手指摩擦患者的喉头使之立刻呕吐,决不要等待洗胃用具到来才处理,因为患者在数分钟内即有死亡的危险。
§§§第四节艾滋病、传染病的防范
一、防艾滋病教育
艾滋病是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病人是指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临床上出现的条件性感染或恶性肿瘤者。艾滋病感染者是指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无症状或尚不能诊断为艾滋病病人者。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方式的疾病,是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不论男女老幼都有感染的可能。自1981年发现艾滋病至今,大多数国家都有病例报告,截止到2003年5月,全球约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逾5000万人。全球死于艾滋病的人数累计超过1600万,其中90%生活在发展中国家。我国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现在全国实际感染者已超过100万。所以,在中小学校进行防“艾滋病”教育很有必要。
1.普及艾滋病基本常识。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所以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与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传播,也不会经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等途径传播。艾滋病病毒一旦离开血液和体液,在自然界环境中抵抗力很弱而不具备传染性,高温和许多消毒剂都可以迅速杀灭艾滋病病毒。
2.普及预防“艾滋病”基本常识。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不要与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注射;不使用没有严格消毒器具的不安全拔牙和美容等,使用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避免母婴传播;拒绝毒品,珍爱生命等。中小学生不与别人发生性关系,不吸毒,注意个人生活卫生就可以有效防止“艾滋病”。
二、防传染病教育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1989年2月21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并于1989年9月1日起施行。《传染病防治法》共七章四十一条,内容分别为总则、预防、疫情的报告和公布、控制、监督、法律责任、附则等七方面,从法律上对各种传染病的分类和防治作了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