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571700000020

第20章 古体诗的朗诵(1)

古体诗,"包括乐府等,长短不拘,句势不定,可以较自由地抒情、叙事,韵律也不那么严格"。

在这种情况下,朗诵起来似乎所受的约束没有那么多了,但同时却必须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加强整体和细节的处理,特别是要在了解背景、确定基调、规中求变和体现诗风等方面做一些工作。

一、了解背景

古体诗形式相对自由,没有了格律诗那样严格限制的同时,却也失去了格律诗固有形式提供给我们的创作惯性,因此在进行古体诗朗诵前须要做更多的准备工作,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对于某些没有明确表明心迹的诗歌朗诵创作非常有帮助。具体来说,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原因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容量丰厚中国古典诗歌虽然总的来说都相当精练,富于概括,但其容量却并不小,这在古体诗中体现得更加明显。古体诗除了像格律诗一样有辞约义丰的特点以外,其篇幅也相对较大。

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八十八句共六百一十六字,与现代的文学作品相比似乎文字并不多,但在古典诗歌体裁中也属篇幅较大的了;同时,在这样的一个篇幅里面,诗歌竟还可以分为送客、弹琴、讲诉、感怀等几个部分,不仅描写了旧日乐妓精湛的琵琶演奏技艺,倾听乐妓叙说身世,而且还抒发了诗人心中的酸楚愤懑。如此,对于朗诵者来说,难度自然就加大了,朗诵前的准备工作也就须要做得更多。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包括了解诗人的经历,对于全面把握诗歌的主旨,具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在欣赏阅读古典诗歌时,总喜欢看一看诗人的生平介绍,熟悉一下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的处境和心情,这往往会使我们很快把握住诗歌的精髓,甚至于在朗诵时可以与诗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瞬间贯通,在理性分析和感性了悟两个方面达到进行诗歌创作的最佳境界。

(二)题材众多言志抒情,这在格律诗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这与诗歌体裁本身有关系,同时也与其篇幅有关。这也引出了另外一个论题:随古体诗解除了篇幅的限制,其表现的题材日益丰富,除了常见的言志抒情以外,还大量出现了叙事诗,如《木兰诗》、《长恨歌》等,有的诗歌情节曲折,人物鲜明,这都须要花费相对较多的笔墨。

与之俱进的是言志抒情类的诗歌,这类诗歌较之格律诗也有很大的不同,单纯的言志抒情诗当然有,此外还有就景抒情的诗(如《敕勒歌》)、借景抒情的诗(如《登幽州台歌》)、边叙述边抒情的诗(如《兵车行》),等等。

所涉及的题材众多,要求朗诵者对于相关的背景、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这种了解不厌其多,朗诵者储备的相关知识越丰厚,处理起诗歌来就会越轻松、越到位。(三)手法灵活由于古体诗容量丰厚、题材众多,写作手法也就更加灵活。叙述、抒情、描写等手法都可以运用,而且运用的方式也比较灵活,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穿插进行。

比如,《木兰诗》几乎是从头到尾进行叙述的。诗歌写了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从忧虑父亲、决心从军、十年苦战、谢绝恩赏到归乡见闻等,事件发展的脉络清晰,叙述语言平实流畅,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怎么抒情,但我们却可以体会到木兰的心理状态,感受到诗歌内在的情感律动。其中,把握女儿替父从军这一主要事实是进行朗诵创作的关键。

再如,《长恨歌》则是叙述、描写和抒情穿插进行的,各种手法综合运用,虽说较为详细,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则对于某些文字依然有不甚了了之感,也就不能在各种手法穿插运用的过程中把握主线。

二、确定基调

基调是一部作品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①。朗诵诗歌的时候,我们对于情感的酝酿与抒发,对于音色的选择与调制,对于节奏的把握与控制,诗歌所体现出来的或深沉、或高亢、或喜悦、或悲愤、或细腻、或豪放的色彩,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基调的确定有关。

确定基调须要注意对诗歌总体色彩进行把握,既要突出主色,又要显现辅色:

(一)突出主色古体诗的篇幅不定,一般来说都比较长,诗歌表现的内容较为丰富,写作手法也灵活多样,朗诵时极易出现的一个毛病就是陷于对细节的着力处理之中,而忽略了对全篇的把握,最后导致有字无句、有段无章现象的出现。

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几句:①参见张颂:《播音创作基础》,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32页。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实际上是想抒发自己政治理想破灭后的忧愤之情,并且展现了自身的高尚人格,因此,"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几句不同于一般的寄情山水诗那样有较多的亮色,实际上隐含着深深的无奈,有"不得不如此"之意,所以处理时不能就文字表面将其做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最能表明诗人的心迹,这也进一步为全诗的思想内涵的揭示提供了佐证。

(二)显现辅色显现辅色是对突出主色的一个补充要求。

诗歌整体的感情色彩主要来自于主色的建构,表现主色文字的篇幅比例、色彩分量一般来说比较大,但这并不排斥辅色文字的加入和辅色的显现。一部诗歌作品是由一个字一个字组成的,是由一个诗句一个诗句连缀成篇的,没有基本的字词和诗句就没有完整的篇章。朗诵时,对于细节的处理也是很重要的,有时也须要点染和突出,不过其关键是将其点染和突出到什么程度,其难度不在于是否对其调制色彩,而难在对其分寸火候的把握。

比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杨玉环形象的描绘: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单就这几句文字来说,朗诵者处理的空间是比较大的,甚至于可以倾注极强的赞美之情来朗诵,不过由于须要突出爱情悲剧的主要色彩,显然不能简单地进行赞美。但是如此形象描绘杨玉环美貌的文字又不可能不着力量地轻松带过,因此就须要在理解诗歌主要色彩的基础上把握分寸火候:其一是须要给予一定的关注,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分量;其二是把握"如此美貌最终却香销玉陨"的事实所给人带来的怜悯怅惘之感,语气中有赞美,有怜惜。这样,辅色既不会影响到重要色彩的营造,同时自身的色彩也得到了恰当的显现。

三、规中求变

朗诵古体诗,既要把握诗作的规律,同时又要敢于突破诗歌形式的束缚,发挥朗诵者个体的优势,既合规合矩,又灵动飘逸。

(一)把握内在规律不少古体诗的句式长短不一,韵律平仄的要求也相对宽松,我们经常会看到诗作的句子时长时短,似乎诗歌的节奏和诗句的疏密变化不容易把握。

实际上,我们细加分析就会发现,古体诗的诗句也存在着音步(即语节),将诗句划分出音步来,就能将看似变化自由的句式化为相对整齐的小单位,当我们在整体节奏的统帅下处理这些小单位的词句时,难度相对就降低了,其内在的规律也更容易把握。

下面,我们以李白《蜀道难》中几句任意驰骋的诗句为例划分一下音步: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几句诗的句式变化丰富,每句字数长短不一,似乎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律可循,可是在划分出音步之后,我们发现每个音步内的字数大概有两到四个,一般来说,每个音步内部在朗诵时所占的时值相对接近,即字数少的音步可以适当拉开字的幅度,放慢语速,而字数多的音步则可以适当压缩密度,加快语速,这样就使诗歌朗诵依然能有一个比较规整的形式,节奏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和加强。当然,这只是一般的规律,具体到每一首诗的朗诵中还要根据内容、诗句形式和诗歌统一的节奏而做调整,不必强求一律。

(二)突破单一形式并非所有古体诗都是形式灵活多样、句式变化多端的,有些诗就采取了比较单一的写作形式,这时就须要突破这种单一形式所给人的刻板印象,在语句的疏密变化、语势的高低起伏、声音的虚实强弱、情感的浓淡收放等方面作一些处理。

比如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句七个字,如果自始至终不紧不慢地以一种速度和一种节奏朗诵下来,则诗歌内容的传达就会因听众产生"听觉疲劳"而受到阻碍,语意的清晰度也会受到影响。但是如果在处理时突破这种单一形式的束缚,则情况就会大不一样了。试看篇首这八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中度音量,中速,语势平起平收,气定神闲)海上明月共潮生。(波峰类语势,"生"字调值顺语由"55"变为"445")滟滟随波千万里,(上山类语势,语速加快)何处春江无月明!(下山类语势,语速渐慢)江流宛转绕芳甸,(吐字轻盈有力,音量不必大,语速稍快,视野收缩)月照花林皆似霰。(同上)空里流霜不觉飞,(音量适当增大,语速放慢)汀上白沙看不见。(声音渐收,语速更慢,可增加一些虚声成分)通过语速、疏密、音量、音色、情绪、视阈的一些变化,看似整齐划一的句式产生了丰富的变化,不仅在声音形式、表达手段上变得更为多样,而且在内容传达和情感抒发上也更为丰富,诗歌朗诵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得到展现。

(三)发挥个体优势古体诗自由的写作形式为朗诵者开拓了广阔的创作空间,遵循一定的创作规律为朗诵者提供了一套创作范例,每一个具体的朗诵者都是按一定的规律在广阔的空间中进行着独特创作的,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朗诵者的创作都是不一样的。

不过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诗歌朗诵创作样态的单一化还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和每个人都相似,一个人的每一首诗歌朗诵创作也都相似,而创作一旦形成一种模式的话,则也就意味着创作的终结。因此,发挥个体优势,追求合规矩而又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应该是对朗诵者高标准的要求。

就同一首诗歌来说,朗诵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阅历和感受,调制不同的音色,使用不同的音量,酝酿不同分量火候的情、感,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特别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表达方式),这应该是诗歌朗诵创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体现诗风

诗歌朗诵创作不能任意而为,它受诗歌文本的制约并体现着诗歌文本的特点。古体诗所具有的人格特征,所体现的社会风气和不同时代的印记,都要在朗诵中有所体现。

(一)人格特征诗人的人格特征在其诗作中有着鲜明的甚至是一贯的体现,抓住了诗人的人格特征,也就抓住了诗歌的风格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诗歌是一个全息的系统,我们通过诗歌看到了诗人,通过诗人也可以想见到其诗作。

在李白的诗歌中,无论是《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还是《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等,其跳脱的笔法,奇崛的想象,往来奔突的思绪,都反映了李白其人浪漫飘逸、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而杜甫的诗歌,无论是《兵车行》,还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犀利的笔触,沉郁顿挫的诗风,都反映了诗人心中的愤懑、忧郁和不平之气。

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处境,体会诗人的心境和感受,抓住诗歌的风格特色,这是体现诗风的重要一环。

(二)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影响着诗风,并在诗歌中有着鲜明的体现。曹操的诗歌蕴涵着建安风骨;陶渊明的诗歌体现着魏晋风度;北朝民歌纯朴大气、粗犷雄浑;李白的诗歌则有盛唐之风;与之同时代的其他诗人的诗作也体现着类似的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影响着诗人的行为准则和意识形态,并渗透在其诗作中,因此若想在朗诵中体现诗风,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风气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时代印记这里所说的时代印记,主要指朗诵者所处时代对其朗诵艺术创作的影响。

诗歌朗诵创作的背景包括诗人写作时的背景,也包括朗诵者在进行有声语言艺术创作时的背景。如果说上文所指的社会风气是诗歌的写作背景的话,则当今社会的时代性就是朗诵时所依据的背景。比如,我们今天朗诵李白的《月下独酌》,可能就会少了几分诗人原有的不可排遣的苦闷,而多了些许欣赏月色的美感。这也就说明,我们在朗诵诗歌时,一方面应去体会诗人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不能简单地扮演诗人,而应该融入自己的感受,加强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

附:作品朗诵解读

步出夏门行(其一)观沧海

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朗诵解读]

建安年间,曹操在消灭袁绍集团势力后的凯旋途中,经过河北,登临碣石山观海,写下了这首气势壮阔的诗。

朗诵这首诗应注意诗歌氛围的营造与情绪的变化。诗的开头写诗人登高而望、景色尽览,这我们要有一种胸纳天地的气概,音量不必大,成分,初步营造出一种苍茫浩瀚的氛围。接下来具体写了登临碣石所见到的景象,不同景物给人的心理变化造成的影响。从水流百草,再到秋风与洪波,景物由静而动,气势趋豪放。种高远的视角要求可以增加一些虚声朗诵时注意体现出与山岛,到树木和由弱而强,风格渐。

短歌行(其一)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谍,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朗诵解读]

此诗大约写于赤壁大战之后。大战的失败和三国鼎立之势的形成,使诗人忧心如焚,因此特别渴求贤才以完成统一大业的理想。

全诗共三十二句,八句一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苦多,不禁借酒浇愁。情绪深沉,节奏舒缓。第二层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愿望。情感渐浓,节奏加快。

第三层既写忧思,又写愿望。情感先伏后起,语势先抑后扬。第四层诱导天下贤士尽早选择归依,并表明了自己招揽贤士的态度。语气诚恳,态度坚决。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入境,问君何能尔,采菊东篱下,山气日夕佳,此中有真意,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悠然见南山。飞乌相与还。欲辩已忘言。

[朗诵解读]

陶渊明的这首诗是其代表作。诗歌将田园题材和人生追求相契合,诗风恬淡自然。

朗诵时关键是对诗人处世心境要有细腻体验,可寻找自问自答、自得其乐的感觉。

音色明朗,节奏舒缓,偶句的句尾可适当延长并稍扬,以增强韵味。

不过还要注意变化,避免句与句的处理雷同。

敕勒歌

同类推荐
  • 梦书

    梦书

    《梦书》是一名女子用两年时间凝视自己的梦境。以梦,中景象审问自身生活及心灵遭遇,省视女性世界在真实与内在之问最游离的光束。每天的记录各自独立成篇,并以主要人物的性格、情爱见解和想象为轴心,呈现了位现代女性最机灵最敏感的种种面向,还原本真状态的心灵、性、成长。
  • 名家经典散文选:滴水见阳光·哲理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滴水见阳光·哲理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包括 《万事融笔端·叙事卷》 《挥笔如传神·写人卷》 《情动于心中·抒情卷》 《情景两依依·情景卷》 《滴水见阳光·哲理卷》 《闲情说理趣·随笔卷》 《提笔如出鞘·杂文卷》 《宏论博天下·议论卷》共8册。本套散文所选文章除了当代我国的名家精品之外,还选择了一些当代外国名家经典散文,诸如法国作家雨果、大仲马,英国哲学家罗素,印度文豪泰戈尔等。这些中外文学大家的作品,知识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开阔眼界、提升素养都有极大的帮助。这些散文大多以一种轻松随意的文笔,朴实自然地展现出了名家散文的基本状况,并以这些名家生卒时间为顺序进行编排,充分体现了这些名家散文的个性魅力和风格特色。
  • 与世隔绝

    与世隔绝

    《与世隔绝》是成都学者型女作家骆平的最新力作——《与世隔绝》,该作品讲述了映秀镇一家不起眼的旅舍在5·12大地震发生后成为孤岛,在长达7天的“封锁”中,聚集在这家旅舍中的各色人等之间发生的故事。
  • 写给天空的情书

    写给天空的情书

    《写给天空的情书》:她是一位年届八旬的老人,退休后,一直生活在乡下的篱笆院里。她似乎并不缺少钱花,只是在闲暇的时候,侍弄些花草和果蔬……由朱丹崖编著的《写给天空的情书》共6篇,主要内容为花开是最好的借口,有月光,我们就不慌,不要等到机遇的柿子成熟,整只整只的忧伤,微喇的时光,有一种爱像海绵。
  • 如沐清风:与名家面对面

    如沐清风:与名家面对面

    本书收集了作者发表在报刊上的、与文坛名家交往的文章约七十篇,包括近眸名家、名家故事、名家书信、怀念名家、名家说我、我与名家、我“读”名家有感等七个专栏。
热门推荐
  • 少年天师记

    少年天师记

    什么!人魔同体什么!人与妖为友什么!厉鬼级别的给你看门一切人与异物的奇事皆有发生请支持《少年天师记》
  • 汉末锋烟

    汉末锋烟

    一个老儿的一篇怨词,引来的天下大乱锋烟四起。
  • 情意绵绵,首席上司在隔壁

    情意绵绵,首席上司在隔壁

    多年感情突生变故,江曼对他付出了十年,却没有抵得过那个女人的十天,他最终娶了富家小姐插足者为妻。在无血缘关系的大哥江斯年升级为人上人的无限风光之下,少有人知,他只是一个她父母从医院捡回并辛苦养大的弃婴。婚后的江斯年霸道偏执,隔三差五便带着新婚妻子去她的家里吃饭留宿,纠缠江曼。公司的一个谈单任务,正在疗情伤的江曼负责去接触那位37岁的项目投资人。从接下他高额提成的工装设计单,再到接下他本人的家装设计单,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江曼惊醒,她险些就把自己设计到这个极会调情的腹黑老男人怀里!!江曼不要陆存遇,她怕他的体温是毒,一沾蚀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情迷摩云山

    情迷摩云山

    远古时期,风调雨顺,百畜兴旺,仙魔有序,五岳山麓仙魔大晏,玉帝谕旨摩云山镇守灵谷仙兽灵角獬豸前往献艺.这灵兽仙魔大宴贪饮御酒,一时心智不坚,邪气侵染,祸害轮回众生!
  • 缘来只有你

    缘来只有你

    传说在梦与现实之间存在第三世界,有人说那里是最现实的梦境,有人说那里是最梦幻的现实,李梦觉不知道哪种说法是对的,但是他知道来了这里,他可以重新活一次,为自己活……“为什么会是我?”“缘分来的时候,只有你有资格站在我身边。”
  • 重生在还珠:统万里江山

    重生在还珠:统万里江山

    为国捐躯的他重生在奇葩遍地的世界,宫廷中的阳谋阴谋防不胜防。历史的轨迹是否能够逆转?妻妾成群,又有谁能赢得他的心?
  • 丝线爱恋

    丝线爱恋

    这是一段关于丝线爱恋的故事,通过细小的一根丝线,千丝万缕,最终将勾勒成一幅完美的纯真之恋,可能面临着勾勒时的,艰难险阻困难。他们将何去何从?这是关于一篇服装设计师的恋爱故事。在他们将设计成成品之时,若一步走错,步步错。稚嫩的他们。能否克服困难,成为参天大树呢!
  • 因为我是僵尸

    因为我是僵尸

    我是一名僵尸……没开玩笑!我真的是僵尸!生前对生活绝望的我被人杀了埋在了城市郊区的乱葬岗中。一名拿着奇葩铁锹的奇怪女孩把我挖了出来。但是,挖出来之后,这个女孩就把失去记忆的我丢在了乱葬岗中,自己消失不见了。于是,我开始了作为一个僵尸的奇怪旅行。
  • 剑煮尘嚣

    剑煮尘嚣

    一花一岁月,一梦一世界,上古剑玄录如今再现人间,魂力乱心智,灵力断生机,七彩鳞女现,五绝天帝出,九幽冥女隐。轩辕剑碎,无双剑毁,那个时代又发生了什么?灭族恨,宿敌出,他又该如何应对?
  • 傲娇公主vs将军

    傲娇公主vs将军

    “敬爱的将军大人,能不能收藏一下啊?评论一下,投一下票,就算帮帮我好吗”“那好吧,本将军慷慨,就收了”。“么么哒,我就知道你是最好的”。爱亦或恶,生亦或死。……看人世繁华,体人之所情……一个微笑,一个相遇,一场幻梦冥冥之中却早已注定“喂,你是不是姓秦啊”“你谁啊,你怎么知道的啊”“傻瓜,你的衣服上刻了你的名"欢迎加入书友荟,群号码:438400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