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600900000003

第3章 读史(2)

汉武帝罗致御前的,既有词赋家司马相如、枚皋、严助、东方朔等,也有音乐家李延年等辈,还有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等,史学家司马迁最初也在网罗之列,一时也可谓人才济济。汉武帝命这些学士文人随从左右,有事时,让他们与闻朝议,献赋作颂,平日里,则“俳优蓄之”,不过是御用清客。东方朔是明白人,自甘倡优,只在御前插科打诨。他与司马相如是汉赋名家,相如的大赋最受武帝的青睐。这种大赋是那个时代的招牌产品,以99%的内容来歌颂夸耀帝国的富庶强盛与皇帝的英明伟大,留上1%的篇幅来一点讽谏规箴,借用一位文化学者的譬喻,充其量只“在文化的脂肪上挠痒”。司马迁太傻,真把“牛马走”当成了主人公,立马被皇帝整成“刑余之人”,终于幡然醒悟,自个儿“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这才发愤独立,有了“成一家之言”的《史记》。汉武帝创立的文化机构以乐府最着名,命李延年主持全国民歌征集。一些优秀的乐府诗曲固然赖此而传世,但其初衷不过让民歌为文化繁荣妆点门面(早就流传民间的乐府诗与司马迁发愤着成的《史记》,或来自底层,或出乎异端,代表了当时文化的真正精华,但都不是汉武帝文化国策卵翼下孵化成功的)。总之,新设文化机构也好,畜养文人学士也罢,其目的无非既为文化繁荣鼓噪造势,更为太平盛世歌功颂德。

第四项文化政策,倚仗国家权力与财富,大搞阔气排场的文化庆典。

汉武帝在位期间,隔三岔五地举行明堂、郊祀与封禅等大典礼,宣扬汉家受命于天。关于郊祀,他一年祭太一,二年祭后土,三年祭五畤,三年一轮回。汉武帝命李延年创作《郊祀歌》,找来童男女组建了大型的御用乐队,千乘万骑浩浩荡荡,在一路弦歌鼓吹中,向郊祀地进发,大摆不可一世的气派。上古三代,只有炎、黄与尧、舜、禹等功德盖世的圣王才有资格行封禅大礼,但那只是个传说。秦始皇是载诸信史的封禅第一人,却备受儒生讥讽。而汉武帝特别热衷这种高门槛穷折腾的自娱自乐,从元封元年(前110)起,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先后封禅达六次之多,几乎每五年就搞一次。郊祀、封禅之类,“皆虚文无实际”(钱穆评语),汉武帝却乐此不疲,硬是把庆典虚文铺排成文化繁荣。

且举一例,以概其余。敦煌屯田兵套住一匹野马,汉武帝说成是天神太一所赐的天马,命李延年谱《太一之歌》以为颂扬。骨鲠之臣汲黯直言不讳道:“王者作乐,应该上承祖宗德政,下合百姓民情。为了一匹马,又作歌,又谱曲,还要荐献进宗庙,我真不知先帝和老百姓是否听得懂这种音乐!”凭借君主的威权与国家的财力,以独尊儒术为指导方针,汉武帝打造出一个文化繁荣的表象,其主流就是这种老百姓听不懂也看不懂的捞什子。乍一看这种文化繁荣,外观上冠冕堂皇,光鲜照人,本质上却是阿谀大一统集权的宫廷文化。这种莺歌燕舞的虚假繁荣,不过是汲黯痛斥的“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而已。

继暴秦以后,儒学兴起,虽有其思想与社会的内在之势,但吕思勉以为,“其得政治上的助力”,则是重要原因之一。按史家张荫麟一针见血的说法,“汉武帝虽然推崇儒家,却不是一个儒家的忠实信徒”,他最得力的帮手,既不是为他规范策划的大儒董仲舒,甚至也不是曲学阿世的公孙弘之流,而是“以峻文决理”的酷吏张汤之辈。汉武帝独尊儒术下的文化繁荣,纵然千般光鲜,万般堂皇,说到底,不过是包裹其专制集权的一袭华衮。

战国以来百家争鸣因秦朝暴政而戛然中止,及至汉初,思想自由乍露短暂的复苏之机,但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最终扼杀了这一线生机。顾颉刚论及独尊儒术的负面影响时指出:“儒家统一实是中国文化衰老颓废的征验”,“于是专己武断,思想渐致锢蔽了”。范文澜说汉武帝时期“文化的极盛”,是其表象;顾颉刚说独尊儒术是“文化衰颓”的开始,是其实质。相对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血与火来摧毁文化,独尊儒术下的文化繁荣,对中国文化的戕害,不啻是“软刀子割头不知死”。

(本文原载2012年2月26日《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题为《汉武帝时代文化大繁荣的本质》)

豺狼当路,安问狐狸

自东汉中期起,外戚、宦官与清流官僚构成左右朝政的三大集团。吕思勉指出:

汉朝时候的社会,本不及后世的平等。它的原因,是由于(一)政治上阶级的不平,(二)经济上分配的不平。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倘使政治清明,也还可以敷衍目前,为“非根本的救济”;却是后汉时代,掌握权柄的不是宦官就是外戚。

我们不能将三大集团统斥为一丘之貉,以一句“统治阶级内部狗咬狗的权斗”抹杀所有是非。毫无疑问,外戚与宦官代表着王室,是统治阶级中最腐朽的特殊集团;而清流官僚代表着文治政府(按钱穆之见,汉武帝以来文治政府开始脱离王室而独立,是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力图还国家民众一个相对清明的政治环境。东汉和帝以降,倚恃君主好恶的左右摆动,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轮番控制朝局。但不论哪个集团上台,重用的都是自己一流人。区别仅仅在于,外戚倚重的是娘家伯叔兄弟及其党羽,宦官集团起用的是惟命是从的鹰犬死党。这样的政局哪会清明!而黑暗腐败的中央政治,总是勾结地方上贪墨官吏与不法豪强,鱼肉当地民间的弱势群体。吕思勉这样概述当时情势道:“中央的政治一不清明,各处郡县都布满了贪墨的官;各处郡县都布满了贪墨的官,各处的土豪,就都得法起来。那么,真不啻布百万虎狼于民间了。”且以顺帝朝为例,以张婴为首领,聚众万余人,在扬州、徐州之间(今江苏南部)长期“寇乱”。这一群体性事件的真正起因,是那些弱势群体“不堪侵枉,遂复相聚偷生,若鱼游釜中,知其不可久,且以喘息须臾”。

且说汉顺帝11岁即位,成年后立侍中梁商之女为皇后;不久,就拜梁商为大将军,其子梁冀为京城最高长官河南尹。梁商还算安分,梁冀却“居职多纵暴非法”,竟公然“遣人于道刺杀”告发他的洛阳令吕放,还目无国法,“尽灭其宗亲、宾客百余人”。梁商一死,顺帝就命梁冀接替他老爸的大将军之职,还让梁冀之弟梁不疑代为河南尹,梁氏兄弟成了专横跋扈的官二代。继和帝朝的窦氏、殇帝朝的邓氏以后,梁氏外戚集团掌控了朝政大权,而且为恶更烈。

按吕思勉的说法:“凡是一种特殊阶级,不到他应当灭亡的时候,无论他怎样作恶,人家总只怪着阶级里的人,并不怪着阶级的本身。这是社会的觉悟,有一定的限度”。然而到东汉中叶,人们已普遍觉悟,把朝政贪腐污浊的总根子指向外戚与宦官这样的“特殊阶层”。在推动社会觉醒上,清流名士的大声疾呼与殊死抗争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他们向外戚、宦官的斗争,就具有历史正能量的作用。

史称,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皇帝有危机感,固然值得肯定,但放纵宦官来夺回外戚的权力,无异引虎驱狼,则是绝对昏招。汉安元年(142年),顺帝也认识到有必要在地方上惩治贪腐,整肃纲纪,便亲选八位“素有威名者”,分行天下。八使犹如后世的钦差大臣,也仿佛现代的中央特派大员。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大举措,史称“八使同时俱拜,天下号曰八俊”,朝野翘首引领,期望值相当高。据《后汉书·顺帝纪》载:“遣侍中杜乔、光禄大夫周举、守光禄大夫郭遵、冯羡、栾巴、张纲、周栩、刘班等八人分行州郡,班宣风化,举实臧否。”《后汉书》对他们承担的两大使命交代得比较原则,对照其他史书便相对清楚。所谓“班宣风化”,据司马彪《续汉书》,就是“其有清忠惠利,为百姓所安,宜表异者,皆以状上”,也即树立正面的榜样力量。而所谓“举实臧否”,据《资治通鉴》,就是“其贪污有罪者,刺史、二千石驿马上之,墨绶以下便辄收举”,说得浅显点:出使者倘若查访到贪墨的官员,凡是州刺史与郡守级别的方面大吏,必须以驿马快递上报给朝廷惩处;至于县级官员,有权直接将他们就地法办。不言自明,“举实臧否”,即惩治贪腐的地方官,才是朝廷派遣大员出使的真实用意。这些使者都是“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官衔也都不小,光禄大夫是九卿之一光禄勋的副职,相当于当时的副部待遇,由此足见汉顺帝的惩贪决心。

八使之中,要数张纲最年少官微,却颇有主见。此前,他得知顺帝虽有危机感,却引用宦官,便慨然长叹:“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除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立即上书,规劝顺帝说,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都不能倚重,应“少留圣思,割损左右”。当然,顺帝还是拉这个特殊阶层打压另一特殊阶层,走他危险邪乎的权斗钢丝。

再说杜乔等七位使者相继离开京城洛阳,络绎赶赴指定州郡。惟独张纲卸下使者专车的轮子,埋在京城都亭之侧。有人询问其故,他愤然说道:“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在他看来,地方贪腐的总根子全在朝廷,现在让八使按察地方,不过去逮几只狐狸而已,而豺狼却仍在朝中当政,完全是治标不治本的把戏。拒绝出使后,张纲退而上奏道:“大将军梁冀、河南尹梁不疑倚仗外戚的身份,占据要害的职位,贪婪敛财,骄纵无法,重用谄谀,陷害忠良,实为天威所不赦,大辟所应加。我条陈他十五款无君的罪状,都是正人君子所不齿的。”张纲的奏书及其埋车都亭的快举,让整个京师为之震动。顺帝尽管明白张纲的耿直之心,也深知其所奏都是事实,但在“豺狼当路”的情势下,“内宠方盛,诸梁姻族满朝”,对张纲冒死上奏“终不忍用”。

梁冀却恨之入骨,派张纲出守广陵(今江苏扬州),去对付徐、扬之间历时十余年的张婴“寇乱”。他的如意算盘是,张纲即便不为所杀,也可以找碴算计。张纲赴任,直抵营垒,只带十余亲随,约见对方。张婴见其诚意,出营赴会。张纲说:“前后那些郡守恣意贪暴,致使你们怀愤集聚,他们确实有罪,但你们这样闹事也不对。现在主上派我来,不想加以刑罚,而要给以安抚。当然,你们如果执迷不悟,那就大兵将至。两者利害,还望三思。”张婴表示,自己所以起事,不过是游鱼偷生釜底,因无法上达朝廷,现在情愿归服。张纲解散起事群众,亲自为他们解决居宅与田地问题。史称“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南方州郡终归稳定。朝廷对张纲“论功当封”,却遭到梁冀的阻挠。在广陵一年,张纲病故,扶老携幼前来吊唁的老百姓不可胜计,都说:“千秋万岁,何时复见此君!”张婴与其五百旧部为张纲成服行丧,千里迢迢将灵柩从广陵扶送回洛阳,一说送回其老家犍为(今四川彭山东),还为他背土垒坟。老百姓心中有杆秤,对张纲的反腐与为政作出了最高的评价。

张纲拒绝出使,其他使者巡察结果究竟如何?对郭遵、冯羡、栾巴、周栩与刘班等五人的出使,现存各家《后汉书》未见片言只语,显然无可称述。《后汉书·周举传》虽有记载,却仅十二字:“劾奏贪猾,表荐公清,朝廷称之”,表述笼统空泛,其成效恐怕也不宜高估。唯有杜乔巡察兖州,成效最堪称道。据《后汉书·杜乔传》,他表彰太山太守李固为政“天下第一”(桓帝初年,李固与杜乔终因反对梁冀,惨遭杀害,暴尸洛阳城北,此是后话),还举报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泛宫、济北相崔瑗等贪赃达“千万以上”。梁让是梁冀的叔父,泛宫、崔瑗也都为梁冀“所善”,由于梁冀这头豺狼当路,连逮住的那几只狐狸,也依然逍遥法外。《资治通鉴》说,“八使所劾奏,多梁冀及宦者亲党,互为请救,事皆寝遏”。即以杜乔举发者为例,最终无不不了了之:作为大将军之叔,梁让受到奥援自不在话下;泛宫不仅受到庇护,桓帝初,梁冀竟让杜乔荐他出任尚书,杜乔以其“臧罪明着”,严词拒绝;崔瑗虽已赴廷尉受审,却“上书自讼,得理出”,也来个无罪释放。

总之,汉顺帝朝八使出巡的大举措,充其量只是干打雷不见雨的反腐过场戏,从而印证了张纲的说法:“豺狼当路,安问狐狸!”

(本文原载2013年2月24日《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题为《东汉顺帝“八使出巡”的反腐戏》)

何以文人不自由

《明代文人的命运》(樊树志着,中华书局,2013年8月,下称《命运》)选择了有相当知名度的十八个文人,包括刘基、宋濂、方孝孺、解缙、康海、唐寅、徐渭、祝枝山、王守仁、何心隐、李贽、顾宪成、高攀龙、钱谦益等,分六个专题,对他们的坎坷命运进行了类型解读,勾画出风涛险恶的政治生态下各具个性的面影。

文人,古时也称士大夫,现代划入知识分子的范畴。一说到文人,不禁让人低吟陈寅恪“最是文人不自由”的名句,也联想到宋代刘挚“一为文人,便无足观”的旧训(原作“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在君主专制政体下,文人是否“足观”和“自由”,其实具有某种匹配关系。文人“足观”与否最终取决于“自由”与否,而这种自由度不外于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社会大环境为文人划定的思想、言行的政治空间,任何朝代的文人只能在这一空间里周旋腾挪,别无抉择的余地。然而,自由不仅仅指现实的政治空间,还有另一层面,即文人自身的精神自由度,这种空间的大小与文人自身的人格修为、价值追求乃至思想高度都密切相关。

相对说来,在中国古代,宋代文人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其属性与现代自由自不应等量齐观),其关键在于对知识分子的基本国策。用今天的话说,宋朝制度的顶层设计远比明朝来得宽松,立了不杀士大夫和言事人的祖宗家法(虽偶有特例,但整体还是执行的)。就大环境言,明代文人享有的政治自由度大不如宋代,其根本原因在于君主政体越发内敛与专制。由此可见,由制度顶层设计建构起来的历史大环境,无疑是文人能否相对自由的首要前提。

自儒家成为主流价值之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始终赖其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当然,在既定大环境里,一个文人能否执着坚守价值观,在精神思想层面获得最大的自由度,自身的抉择还是起相当权重的。《命运》提供了足资对照的两个典型:高攀龙“祸患突临,从容就义,有内省不疚、不忧不惧气象”,达到了“原无生死”的最高境界,备受后人仰慕;而钱谦益在精神自由度上把持不住,先为逆党翻案,继而腆颜新朝,终为后世不齿。

同类推荐
  • 晋说新语

    晋说新语

    历史有三副面孔:当时的柴米油盐,叫做背景。盖棺定论,春秋笔法,叫做正史。以史为鉴,可知得失兴替,叫做史观。从第一幅历史重新审视第三幅历史的画卷。言不尽,观顿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把三一合鹭起,谁将九五付灯残。公荣胜酒歌心冷,祖龙临波叹海澜。有恨无头身已殁,凭云照水月空帆。桥祈紫数成铜雀,角斗白蜗化触蛮。姓字安留图画上,功名冢骨北荒寒。王猛若济投鞭处,千载谁得识谢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茶馆群:99246975
  • 逆天之三国红颜

    逆天之三国红颜

    作为世界第一杀手的他,有着一般人没有的能力和实力,但是,他也因为自己这个别人无法达到的目的付出了很多,也因此双手沾满了鲜血,不知道在他的双手之下死过多少生命,但是,他不后悔,他就是杀手界称呼为杀手之王的倪天,在一次任务过程中,他被现代科学家研究出来的怪型武器击毙,但是,因为自己的意识比一般人强烈,当他再一次醒过来的时候,他奇怪地发现自己竟然被穿越到了三国时期。在这个陌生而且混乱的年代,他该如何生存呢,他又该如何进行他的一生呢。看倪天如何在三国时代横行天下,刺杀董卓,PK吕布,消灭张角,最后再称霸天下,征服匈奴,踏平东瀛。骗取貂蝉,哄走大小二乔,就连东瀛女皇也对他倾心不已。看看倪天能否逆天改命,改变历史,一切尽在本书之中。
  • 汉末烽烟

    汉末烽烟

    东汉末年,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叛乱四起,群雄割据。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竖子无法出头的年代,这是一个分崩离析,危机四伏的年代,这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年代,这是一个纵马狂飙,血洒疆场的年代,这也是一个史上最令人热血沸腾的年代。一个历史系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意外穿越回到了初平元年二月的洛阳城,等待他的却是那场史上最为著名的大火烧过后的断壁残垣.....我叫陆渊,传奇才刚刚开始!
  • 考古发现之谜

    考古发现之谜

    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是那么丰富多彩,使我们对于那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不得不密切关注和发出疑问。人们总是不断地去认识它,勇敢地去探索它。虽然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对于许多谜团还是难以圆满解答。人们都希望发现天机。破解无限谜团。
  • 诡秘谍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诡秘谍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这本书揭露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出现的间谍、特务等现象。主要介绍了几大特务以及他们罪恶的一生。这些间谍窃取情报,有的是敌方派遣过来的,有的是国人自己卖国求荣。尽管他们已经得到了相应的惩罚但是,他们的恶行将遭到世人永久的唾弃。
热门推荐
  • 不懂带团队,你就自己累

    不懂带团队,你就自己累

    团队执行力的强弱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如何建设和管理一个团队,是全球职场中高层管理者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世界上最一流的高管并非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而是培养一群善于解决问题的人。你只需做20%重要的事,其余80%的事都可以交给他们。《不懂带团队,你就自己累》以世界500强企业都在运用的团队管理法则为基础,针对如何建立领导力、完善制度、高效沟通、科学考核、执行力、时间管理等团队管理中的常见问题,提出简单、高效、实用的解决方法,教你打造最强团队,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和业绩双赢!
  • 生存之日

    生存之日

    2012,末世在即,宅男在一次偶然的拯救世界,在这丧尸满天,人心隔肚皮的末世之中,看宅男轩宇怎么去拯救世界。
  • 霸道雷少,骑慢点

    霸道雷少,骑慢点

    她知道自己有个完美的家庭,有她爱的爸爸妈妈,还有宠她的哥哥。在外人眼里,这个在a市首屈一指,权势滔天的男人宠着家里的妹妹,宠到无法无天,令人发指。而实际上,根本就没有那么简单。“蕾宝,过来,让亲哥宠一下。”“不要!”“不能说不要,否则别人就会说我不宠你了。”“你就是衣冠禽兽!”“床下衣冠,床上禽兽。谢谢蕾宝的夸赞!”
  • 仙为人知

    仙为人知

    简介:超人戴着那么厚的眼镜就是怕别人知道他是超人,蜘蛛侠戴着头套就是怕仇人来找他,就连小明星出门都戴着太阳眼镜,都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他是神仙,却做了一件很愚蠢的事情,把他的身份给曝光了。仙为人知鲜为人知的故事,谢谢您的支持,日更新4章1万字。
  • 最近官场秘密史

    最近官场秘密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神经姐妹:秒杀众神

    神经姐妹:秒杀众神

    三位少女乘坐时光机企图回到从前,却不料机器出了故障,掉入混元大陆。混元大陆本是一个和平的大陆,凭空出现的一个虚无国度却改变了现状,混元大陆从此混乱无比,狼烟四起,民不聊生。从天而降的三位少女更是被视为救世主,不得不与众位传奇人物结束混乱……“我饿了!我要吃饭!”“再等等不行吗?快好了!”“把书给我。”“不给……”“我们这是去哪呀?”“当然是带你去玩啊~”六种不同的性格遇到一起,就犹如火星撞地球搬激烈,谁知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 意气神州

    意气神州

    有人扯一城为剑,要向天讨公道;有人握木尺一把,便可度量天下;有人摆子下一棋,已观人间百态;有人铺宣纸一张,说要画那江山;北地有果,五千年一开花,食之可长生;北地有花,夜夜开花日日凋,国色生香;是谁投下了一尾红鲤在世间嬉游?是谁贪图神州气运去那世界尽头?仙人下了凡,恶鬼上了岸。神州大陆,天圆地方,千奇百怪。意气人行意气事。
  • 绝配邪萌:千岁老公不太冷

    绝配邪萌:千岁老公不太冷

    他来自千年前,天赋异禀,曾为一代帝王,世上没有他想要却得不到的,除了一个女子……为情所困,由爱生恨,万千纠葛。终于,现代世界的五光十色让他如鱼得水,玩转各种高科技设备,释怀了对情的耿耿于怀。可当年挚爱转世身陷危局……他的现代身份是大富之家废柴少爷,若要救她,千般险阻……再出手,为她扶危解困,百般娇宠,是否还因当初的挚爱?且看一对相差千岁的人儿,演绎一段惊心动魄的深情……
  • 元代宫廷史

    元代宫廷史

    本书介绍了大蒙古国时期的蒙古宫廷、元世祖时期的蒙古宫廷、元成宗时期的蒙古宫廷、元武宗时期的蒙古宫廷、元仁宗时期的蒙古宫廷、元英宗时期的蒙古宫廷等元代的宫廷史料。
  • 祝东风

    祝东风

    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由她想来,二人的再见是在千秋花宴前小阳春时节的昆仑汤谷,那人一袭玄衫,身周是万顷的灼灼扶桑,小风轻扬,如玉风华。自他看来,二人相识于洪荒上古那难得的一年安宁,那人尚在襁褓安睡,他抱着她,心想这日后的颜如舜华,洵美且都怕是注定了。她是他的爱别离,求不得,是他万万年不肯不愿释怀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