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13500000023

第23章 江西籍的弟子(1)

一、江西来的青年才子

1899年秋季,江西九江才子桂伯华在大病一场后,来到南京,拜杨仁山为师,学习佛法。

前面已说过,梁启超离开湖南时务学堂时,首荐桂伯华接任自己的总教习职位,桂伯华在上海因事未能成行,不久,戊戌变法开始,接着政变发生,“六君子”被捕杀头,梁启超、康有为均逃亡日本。在此之际,桂伯华仓皇逃回故里,隐藏乡间避祸。

桂伯华是1897年的乡试举人。中举以后,他来到上海,结识维新运动的领袖梁启超。他因深感中日甲午战争割地赔银的耻辱,认为中国不变法维新绝不能洗去耻辱而自强。在这一点上他与梁启超等维新人士想法一致。他到上海后即任维新人士主办的《萃报》主笔,鼓吹变法维新,文字辛辣,说理透彻,淋漓尽致,令人拍案叫绝。因而成为维新党的骨干力量,受到梁启超的赏识。变法失败后,在上海的维新派人物遭到逮捕、追缉,桂伯华只得逃回故里。

桂伯华自幼聪慧,经学词章,功底深厚,且志向远大。他父亲希望他在乡里设塾授徒,以养家糊口。他却觉得长期在乡间将坠其志。父亲去世后,他将全家迁往南昌,进豫章书院继续攻读。母亲、弟弟、妹妹都跟着他。他靠书院中微薄的膏火之资,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他在书院中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每年可拿一点奖学金补贴家用,改善伙食。他以苦学闻名,受到士林的敬重。金溪县的杜知县聘他为该县书院山长,直至28岁这一年考中举人。

杨仁山传第十章江西籍的弟子躲避乡间期间,桂伯华罹患疟疾,卧病在床。因前程暗淡,精神也异常苦闷。忽有一日,他得到一本《金刚经》,早晚阅读,爱不释手。通过对《金刚经》的阅读,他发现了佛法的高妙。世事无常,但人心有常。他的前程因维新事业的失败而灰暗无光,但个人的修养和志愿却不能不激励精进。于此,他的精神发生了变化,对生活也有了信心。在与梁启超的交往中,他曾见过谭嗣同。知道谭嗣同与杨仁山学佛以后,学问一日千里,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于是,他决定前往南京,向杨仁山请教佛学。

桂伯华到达南京后,谒见杨仁山。一经交谈,杨仁山便给桂伯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桂在写给江西的朋友信中称杨仁山:“理解圆融,导引恳切,为当代昌明佛法第一导师”,建议朋友们都来跟杨仁山学佛。

杨仁山立志复兴中国的佛教,四十余年来,流通经典,坚持不懈,精进不退。但是,他也悲观地看到,中国真正对佛学有兴趣的人并不多;真正相信佛教、虚心用功、坚持到底的更是寥寥难见,所以对有心前来学佛的人,他竭力欢迎,却不把他们当弟子看待,而只引为志同道合的朋友,与他们共同学习,相互探讨,因此,来者无需拜师和执弟子礼等繁文缛节,自己学什么内容,住多长时间,各听其便,杨对之从不作硬性规定和要求。

桂伯华此次跟杨仁山学佛的时间不长,但获益却非凡,对他后来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影响。他少年时期的同窗好友夏敬观在他去世后,在一首悼念诗中写道:“一见杨居士,将持此道西;眼中怖前境,梦里落恒蹊。著字须为偈,逢岐要不迷;平生果无漏,法喜与同栖。”自从见到杨仁山以后,桂伯华的一生就与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了。

数月以后,桂伯华离开南京,到浙江宁波的亲戚家准备作普陀之游。他刚到宁波就接到家信,告诉他家中用度缺乏,要他早日回家解燃眉之急。桂伯华接信后,匆匆到普陀一游,仅四日而返,然后溯江直上,回到江西家中,改变了他原来返回金陵继续学佛的打算。

桂伯华回到九江,已到年关,家计艰窘,颇费心力。总算勉强把大年过过去了。年后,他在南昌谋得一份教学的差事。上班以后,他写信给杨仁山告诉前此情况,并叙说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痛苦:“非出家离俗,断难一心,而家贫母老,又不得不勉强从俗以博取升斗。然既已从俗,则目所见、耳所闻、身所接,罔非退道之缘?进退两难,无计可设。”写完这一段后,他道出了想离俗出家的打算,请老师给予裁决,“普陀一比丘名真达者,曾劝某一意出家,谓家中诸事,皆有夙因,决不因某之出家而有损益。某知其有理,而未深知可否,敬求吾师为某决之。何去何从,总以易得一心,而不致增造恶因为至美,某实愚痴,深恐堕落,惟吾师哀愍而教导之”。

桂伯华普陀之行,内心产生了离俗出家的打算。他在给杨仁山的信开头就谈到了普陀的印光法师,对印光法师印象很好。他说:“日后出家,拟即求其剃度。”从信中可以看出,桂伯华剃度出家的打算可能早就酝酿于心。自维新事业失败,一大批当年非常激进的维新志士却甘于庸碌、淡出历史,也有一些人遁入佛学而求自我的清静和完善,桂伯华最初接触佛学,也可能有同样的动机。但作为一个男人,家中生计又岂是所能推托掉的责任?此时,三十出头的桂伯华,处在是否决心出家的矛盾痛苦之中,在人生的岔路口茫然不知所措……

桂伯华在这封信中,还向老师介绍了九江李息(字澹缘)、徐子鸿二人,表达了二人拜师求学的愿望。并推荐江西丰城人黎养正(字端甫),说:“同辈中闻佛法者,以彼为最早,气质亦以彼为最纯……此人诚笃异常,若不弃而辱教之,当能荷当大法。”

随后,李息和黎养正都开始与杨仁山通信,拜杨仁山为师,请教佛学。

二、居士佛教思想

接到桂伯华的信后,杨仁山即作回复。他告诉桂伯华:“出家一事,须父母听许方可,否则违佛制。”杨仁山在这里明确地说明:出家要得到父母的许可。如果父母不同意是不能随便出家的。接着又说:“仆但劝人学佛,而不劝人出家。”至于为什么这样做,他解释的原因是:现在出家的人虽然很多,但真正学佛的人却很少,而且僧人中负有盛名却未真正弄懂佛意,竟作人天师表的也大有人在,他们大量收徒,接受供养礼拜,被当作佛菩萨来看待,但却不能真正去开导人,对徒众内心的迷茫不能施对症之药。接着,他告诫桂伯华:与其去拜这样的老师,还不如自己去用心体悟。出家人一经投师,必为师所拘,师所学无多,弟子也必然误入歧途。与其为师所拘,不如在家而得自由。如果非得要屏除万缘,方能修行,则佛法不普,恐千万人难得一二了。杨仁山在说完这些道理以后,劝桂伯华:“以四弘愿为本,时时研究佛法深义,彻观六尘当体空寂。”在杨仁山看来,世间的一切繁杂事务都是“菩萨行门”,都是修行的途径,把这些繁杂事务做好了,就是修行的功德。

杨仁山给桂伯华的这封信,最能体现他的居士佛教思想。

一般来说,在家修行的佛教徒称为居士。居士不必像出家的和尚、尼姑一样,受寺庙里严格规制和戒律的约束。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自己和认识世界,不仅度己,更要普度众生。学佛之人重要的是领悟佛法深义,并能依之实践,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以自利利人。而不是要人人出家当和尚或尼姑。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佛教,则佛教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人人可学,人人能成佛。后人把这个思想简单归纳为“居士佛教思想”。

杨仁山弘愿佛法,注重的就是这一思想。他在与学佛弟子廖迪心的通信中,将自己一生学佛的态度表述得很清楚:“我于二十六岁学佛,二十七岁丧父担任家务,十余口衣食之资,全仗办公而得,日日办公,日日学佛未尝懈退。”他在此信中说明:办公与学佛并不矛盾,处理日常繁杂事务并不影响学佛。在他看来,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在一个真正学佛的人身上,不应该有极端的冲突,家居和到庙里当和尚对真正学佛的人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如果非得要断绝一切世间俗务,方能学佛修行,则佛法就不会深入人心,真正能得到佛法好处的人只会越来越少。

不久,江西的李息在与杨仁山的通信中,提出了受戒的问题。他向老师请教了当看哪几部戒律书、是否请师受戒等问题。杨仁山的回答直截了当:“戒律一门受持不易,一受便不能犯。”因此他劝李息:“以鄙意,揆之与其受而不能持,不如学而能遵也。”

对于一个真正学佛的人,关键是“学而能遵”!

居士佛教思想在当代得到了大力提倡,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华人世界中,汉语佛教,信众无数,但他们绝大多数都不是出家的和尚或尼姑,而是在家修行的居士。当代台湾著名高僧净空法师极力将佛教正名为“佛陀教育”。大乘佛教以普度众生的哲学思想,要求每一个信众时时刻刻都要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修行,不断改正各种错误,不断提升自己认识世界的能力和境界。这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其特殊的作用。

佛教博大精深,学佛的人也必须有上等根器。天资鲁钝的人很难受益。杨仁山很看重这一点,有人介绍学生给他,他首先强调的就是这一点。现在杨仁山已经年老,身体大不如前,而佛教复兴的事业任重而道远,他期望前来学佛的人有聪颖之资,将来可作人天师表,真正使如来正教弘扬光大,而且气象要大,能做大事,不落权小。只有这样中国佛教的振兴才真正有希望。自谭嗣同以后,前来学佛的人很难再遇到利根上智的人。桂伯华却算得上一个。以杨仁山的眼光来看,桂伯华将来在佛学上是能够有大造诣的人。而现在,桂伯华回到江西,一去不回,为生计而奔波操劳。如此一个刻苦好学的人,却被家境贫寒所纠缠,英雄原也要为五斗米而折腰。

1902年初,杨仁山写信给桂伯华。信中说:“兹有友人深愿学佛者,精通唯识一门,以续千年之坠绪。闻足下向道情殷,愿助赡养之资,每月六元,俾得前来金陵,久住敝宅,专心研究因明、唯识二部……助资者,有校书之事相烦,每日不过三点钟耳。如合雅意,请即附轮东下,此系世出世法两全之道,较之舍亲入山,不尤心安理得乎?”

爱才、惜才的杨仁山为了扶持桂伯华,而想出这样一个不得已的办法,不用说,信中的“友人”就是他杨仁山自己。作为学佛弟子,校对经书应是分内之事,而愿意每月提供六元赞助,实是为了解决桂伯华一家的生活问题。如果没有这笔钱,桂伯华很难离开江西而到南京。有了这笔钱,异常贫困的桂伯华就将母亲、妹妹和弟媳一起带到南京,住进了金陵刻经处。当时他的弟弟桂元度已结婚成家,妹妹也已经嫁人。妹妹的丈夫是后来也到刻经处跟杨仁山学佛的李证罡。因为学佛,两人结婚而不染。李证罡在家人的逼迫下另娶小妾为其生子,而桂伯华的妹妹则跟着哥哥专心学佛。桂伯华自己则是单身一人。他幼小聪慧,被九江名士蔡泽宾看中,将自己的女儿许配与他。未曾料得,还没有结婚,该女便因病夭折。桂伯华感谢蔡泽宾的知遇之恩,发誓终身不娶。

三、与李澹缘、黎端甫等人的通信

李息,字澹缘,江西九江人,与桂伯华关系密切,受桂伯华的影响而学佛,热衷净土。经桂伯华介绍,李息写信给杨仁山,请教净土一门的学问。信中说:“息自闻先生诲人之旨,又得桂伯华鞭策,遂发一念归西之心,尔日更觉净土一门,为世尊方便度世之苦心,众生归宗离浊之捷径。其他诸宗教虽善,然当此时世,有不暇为者矣。想先生诲人心切,净课之暇,可否诲息数言……”杨仁山接到信后,立即回信,信中说:“顷接手函,领悉种种,发心向道,已属甚难,专修净土,更属难中之难,阁下笃信不疑,非宿根深厚,曷克臻此。虽未能见面倾谈,而志同道合,已不啻同堂晤对矣。”从这一行文,可见出杨仁山对李息这一青年后生专修净土非常高兴,把他引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不是将其看作前来学佛的弟子。二人虽未见面,但已同等于对面晤谈了。接着杨仁山告诉李息净土宗的重要和修习的门径,信中说:

念佛法门,普摄三根,中人以上,宜以三经一论为津梁,无量寿经、十六观经、阿弥陀经、往生论,更以大乘起信论为入道之门,通达此论,则楞严、楞伽、华严、法华等经,自易明了。盖弥陀修行,不外此道……或疑其为杂修,不若专修之切,盖不知净土一门,括尽一切法门,一切法门,皆趋净土一门,此是纯杂无碍,利根上智所行之道也。若不如是,恐年久生疲,不见升进,必至退转。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杨仁山的这段话虽是对李息而说的,却也是杨仁山自己学佛的经验之谈。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佛学家,没有拜师学艺。在那一时期也没有善知识为他架慧灯指明路,完全是靠自己在黑暗中摸索钻研,几经曲折,才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佛学思想。他在《与刘次饶书》中说:

文学之士,往往轻净土而崇性理。鄙人初学佛时,亦有此见,自阅弥陀疏钞后,始知净土深妙,从前偏见,消灭无余。

他在《代陈栖莲答黄掇焦书》中又说:

崇禅宗而轻净土,大凡学佛者往往有此见解,仁山长者发心之初,亦复如是,直至用心既久,阅历较深,始知旧日之非,翻然改悔。盖净土法门,非大乘根器,不能领会……若论三教,儒道之高者,始能与佛理相通,皆是菩萨影现,行权方便耳……以弟愚见,单就净土一门用功,一生净土,无法不通,岂非出世大英雄哉?

这些话都表明杨仁山在学佛的过程中,经历过曲折复杂的过程。他从《大乘起信论》而登佛教的堂奥,几经选择,最后归向净土,使他成为一个尊崇起信,归趣净土的佛学思想家。他在《与吕勉夫书》的信中把这一思想表达得简洁明了:

念佛法门,则时时可行,其得力甚速也。入门方法,以研究内典为本,须将大乘起信论读诵纯熟,再看纂注、直解、义记,三种注解,由浅而深,次第研究,此论一通,则一切经皆有门径矣。坐禅之法,只能专修,若有他事间杂,决不得力,唯有念佛一门,无论作何事业,皆可兼修,且收效最速。一生净土,即登不退地也。

至于《大乘起信论》的作用,他在《与冯华甫书》一信中再次作了强调:

唯有净土横超一门,是至捷至妙之法也……倘不以弟言为河汉,请将大乘起信论读诵通利,自能透彻真实佛法,不至摩空捉影,虚费时光也。

对于轻视净土的人,他则到了痛恨的程度,在《与陈仲培书》中说:

今时禅侣,未开正眼,辄以宗师自命,扫除经教,轻蔑净土,其不损善根而招恶果者几希?念佛法门,圆报无遗,不假他求也……唯有净土,横超一门,是出火宅之捷径……会漂流孽海,年已六旬,从公于江安湘鄂都十余载,随使于英法义比者六七年,应得升阶辞不受,以中书君老于牖下,除流通法宝外,别无所事也。

《杨仁山文集》中的《等不等观杂录》(本书中所引用的杨仁山与别人的通信均来自此录)中,收入了杨仁山与李息的来信和复信各有四封,均是长信,是《杨仁山文集》中收录学佛弟子信函最多的。李息学佛勤勉,桂伯华说:“澹缘勇猛,同辈中实罕其匹。”且悟性高,他向杨仁山提出的问题,均是学佛到一定程度而遇到的极为疑难的问题。阅读这四封信,可了解一个人的学佛的旅程,尤其是净土一门。

同类推荐
  • 特斯拉自传

    特斯拉自传

    本书是尼古拉·特斯拉唯一一部亲笔撰写的自传,在书中,他亲述了其1000多项伟大发明的过程与心路,客观而深刻地展示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并揭开了爱迪生将其视为最大劲敌背后的真相。全书以其少年生活为开头,又以其对世界和平的期望而收尾,体现了一位发明家、科学家的历史责任感:他的一切努力和发明都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维护世界和平。
  • 李自成第四卷:李信与红娘子

    李自成第四卷:李信与红娘子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 强秦弱楚——张仪

    强秦弱楚——张仪

    《强秦弱楚:张仪》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商用雍正智慧

    商用雍正智慧

    本书试图提供已加工成型的诸多智慧。然心思如行云流水,无固定方法可言,无行迹可述。一旦智慧堕入成法与成迹,刻舟求剑,则难免要纸上谈兵,贻害自身了。虽有智谋珠玑之诸成例在先,但识得与用得者还在个人。以现代商战透析雍正智慧!康熙只是个开垦者,雍正才是种植者,乾隆不过是个收获者罢了!
  •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6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第46辑

    “世界教育艺术大观·百年教育人物传记”丛书,自发行以来深受广大教师、师范专业学生、教育工作者欢迎,成为很多地方教师培训用书,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丛书共有50辑,介绍了许多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和办学事迹。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有一流的教师,才有一流的教育。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育家的成长。
热门推荐
  • 异界传送石

    异界传送石

    如果你得到了一颗可以传送到异界的传送石,你会做些什么?
  • 篮球志之王者之路

    篮球志之王者之路

    当荣誉和无比光明的未来即将到来的时候,景新却意外的选择了转学,而他转学后,似乎再也没有参加过任何的比赛,就这么消失在所有人的视线中!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放弃了视如生命的篮球,而那场惊世骇俗的比赛,若干年后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提起……
  • 爱情从遇见开始

    爱情从遇见开始

    有一些人,只适合陪你成长,然后,消失。有一些人,只见一面,却注定陪你一生。在钟文最美好的年华遇到了他,而他恰好也爱上了她,可明明相爱的两人却因为他不得已的苦衷被迫分开。毕业之后,钟文也开始了自己的奋斗生活,却不想冥冥之中命运有了另外的安排。爱情总是从遇见开始。
  • 古穿今之异世情缘

    古穿今之异世情缘

    他,少年侠义,心存江湖,挥剑卫道,却因一场刺杀居然把自己带到了几百年后!她,巾帼不让须眉,强势嚣张,有拼劲有能力,孤傲自信且习惯了高高在上,唯我独尊。一次莫明其妙的穿越,拐回一个清朝少侠当男佣兼职情人保镖外加超级奶爸!!!OMG!是缘是孽无人晓!*一次普通的天空异象一趟奇异的穿越之旅一场扑朔迷离的爱恋是情感的纠结还是命运的玩弄?当【清朝少侠】巧遇【现代女强人】会掀起什么样的狂风巨浪呢?且看清朝少侠勇闯21世纪,看现代女强人玩转大清无人敌!本文女攻男受,女强男俊,女人有人追,男人有人抢,感情真实,故事温良无大虐。
  • 拥有万能系统

    拥有万能系统

    古语有云:世上因果报应,好人自有好报,恶人自有恶报……好吧,无论你们信不信,反正张毅信了,因为他就是好事做得多,结果得到了一个仙界研究出来的万能系统……
  • 荒天镇剑诀

    荒天镇剑诀

    心殇坠魔怒为红颜;笑谈天下游戏人间;一醉方休情谊四海;年少轻狂剑斩八方!欢迎广大读书爱好者和喜爱这本书的朋友加入此群!镇剑诀交流群:466090518
  • 小鬼飞仙传

    小鬼飞仙传

    身死魂去,修魂为神,锻体飞仙。本书描述放牛娃严苛被厉鬼害死后,孤魂飘零,加入到一个低级魂修门派,走上了一条魂修为神、锻体飞仙的漫漫神仙途。
  • 科学家的故事

    科学家的故事

    为了捍卫真理、传播科学,许多科学家努力探索、刻苦钻石,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本书搜集整理了古今中外几十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它将带你走进科学的世界,了解科学家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懈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 八荒弑天诀

    八荒弑天诀

    这里,是强者为尊的世界!没有科技,一名少年独自扛起灭族大仇!血脉之力,强大无比!夺阴阳,窃造化!震苍穹,破轮回!
  • 全世界最贵的总裁管理课:杰克·韦尔奇的秘诀

    全世界最贵的总裁管理课:杰克·韦尔奇的秘诀

    本书以杰克·韦尔奇的管理生涯为脉络,介绍了杰克·韦尔奇塑造个人领导魅力的法则,分享了让下属保持高效、高度负责的方法,内容涉及商务活动的诸多层面,包括商业的要旨、企业领导的管理智慧、普通员工的求职与晋升之道,以及如何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企业,无论是基层员工、毕业大学生,还是项目经理、企业高管,都能从韦尔奇的经验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