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744600000007

第7章 非走不可的弯路(6)

前后不出十天,蒋钦挨了九十棍,在监狱中存活三天后,含恨而死。

刘瑾的邪恶心灵扩展才刚刚开始。

1508年,朱厚照的龙椅下突然出现一封匿名信,内容是揭发刘瑾贪污弄权的。刘瑾和朱厚照同时知道了信的内容,朱厚照无动于衷,刘瑾却像炮仗一样爆了起来,他以朱厚照名义命令百官跪伏奉天门下,严厉责问。当时正是六月天气,北京天气酷热,官员们大吃苦头。有几位老官僚很快当场中暑。刘瑾任凭他们在那里呕吐和晕倒。直到中下午,云彩出现阳光肆无忌惮炙烤着大地,刘瑾才露面。

皇家秘书(翰林官)们立即向刘瑾抗议,说他们从来没有得到过如此待遇,这是对他们士大夫阶层的赤裸裸地凌辱,刘瑾说,我不是士大夫,所以不知道你们心目中的凌辱是什么,但在我看来,这不是凌辱。突然暴怒,臭骂官员,说,你们他妈的天天无事生非,不想着为国家出力,总想着搞政治斗争,就是你们这群人把国家的事情给办臭了。

官僚们不敢争辩,只能默默祷告,写匿名信的人赶紧出现。一个好心的太监见这些官员的确太苦了,就派人送给这些官员一些西瓜,刘瑾大怒,把这名宦官也扔到罚跪阵营里。直到接近晚上时晚上,仍然没有人承认。刘瑾对“敢做不敢当”的那位神秘人物很是鄙夷,他把五品以下的三百多官员押入锦衣卫监狱,准备让他们要么接受酷刑要么替他找出真凶。正当官员们认定死路一条时,刘瑾的手下探到这封信原来是某位太监干的,原来是黑吃黑,刘瑾这才作罢。

一群帝国高级官员被一个太监罚跪在烈日下几乎一天,这真是闻所未闻。心学家的说法肯定是:刘瑾的良知被狗吃了。

一个人丧事良知后,他就成了威力无穷的恶魔,在恶魔面前,内心脆弱的人会心胆俱裂。国防部(兵部)有位叫周钥的科员奉命去淮安办事,但在返京的船上突然自杀。将死未死时,他用笔写了五个字:赵知府误我。赵知府是淮安知府赵俊,二人私人关系很好。

这真是莫名其妙的事,但追踪到刘瑾身上,所有的谜就都解开。刘瑾索贿是官场共知的事,按传统,周钥出京办事回来后要给刘瑾上贡。所以在淮安时,周就跟赵俊说好了,要他借给自己一千两银子。赵知府本来答应得好好的,可周临走时,赵知府变卦了。周因为不能给刘瑾上供,所以自杀。周自杀是自我解脱,曾有两位京官出京办事,回来后给刘瑾上贡,但礼品不重。刘瑾大发绝户神威,说他们参劾官员失当,然后用他自己发明的一百五十斤重的枷,将这二位枷了一天。如果不是当天下雨,消散了暑气,二人必然命丧黄泉。

刘瑾的为所欲为和朱厚照的不理朝政,使当时人称他为“立”皇帝,而朱厚照则被称为“坐”皇帝。

实际上,自古以来良知泯灭的奸贼不仅只会谄媚,他们都具备相当的能力。刘瑾其实还是个理财家。朱厚照四处游玩,赏赐无度是特别需要钱的。而国库空虚,他没有办法弄到钱,但刘瑾可以。刘瑾赚钱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增加新的税,附加税,提高税额等。他通过各地的宦官建立国税局和皇家税务局,对百姓进行各种名义的税收。他把钱分成三份,一份给朱厚照,一份给国库,另一份则留给自己。后来,刘瑾又出奇招,对朱厚照说,收入不足是文官们管理不善和贪污造成的。这些家伙每天都吃皇家的喝皇家的,可他们有很多错,却一点责任都没有。应该对他们的错误实行惩罚,惩罚手段就是罚款。从刘瑾推出这项政策到他灰飞烟灭的五年时间里,没有一位政府官员能做漏网之鱼。

中国历史上像刘瑾这样良知泯灭的人多如驴毛,他们在世的目的似乎就是和人类的良知决斗,良知如同他们身上的跳蚤,只要发现,马上被捏死。唐代的奸贼李林甫专门建造一个小黑屋,当他想搞掉一个人时,就会钻进小黑屋思考策略,每次出来时如果脸上露出笑容,那么,目标肯定就活不成了。

按王阳明的说法,人人都有良知,只不过有的人的良知在后天被杂物遮蔽了,所以有了邪恶如刘瑾这样的人。但是什么杂物遮蔽了良知呢?

很简单,是我们的“身”。

“身心灵”三个字,“身”排在第一位,没有我们“身”这副臭皮囊,人就不能称之为人。正如王阳明所说,“心”所以发挥良知的作用,首先它必须是一个良好的器官——心脏,如果心脏停止挑动,其他都是闲话。

格言上说,食色性也,维持我们活着的第一步就是吃饱肚子,如何吃饱肚子,当然要靠我们在尘世中去奋斗。而在奋斗过程中,为了吃饱肚子,我们就做出很多跟良知背道而驰的事。盗贼肯定有良知,但他深刻明白一件事:如果按照良知的要求去爱别人,不去抢劫别人,他就会被饿死,所以,他就要去抢劫。因为生存是第一位的。只有“身”存在,才有可能去谈下一步。

为了保持“身”的存在,很多人无所不用其极,逐渐的,人的其中一个本能——适应性发挥作用,遮蔽良知的很多杂物日积月累,很多人心中的那面镜子落满尘埃,再也照射不到外物,或者照射到的外物如哈哈镜呈现的一样,扭曲变形,不是真的外物。

前面谈过,刘瑾生活的皇宫是最邪恶的地方之一,人人必须绞尽脑汁地保住“身”,活下去是刻不容缓并要持之以恒的原动力。在这样邪恶的地方,如果有良知,那必死无疑。身和心冲突时,人人都会选择先保身,暂时把良知放到一边。这是人类的本能,对于身心而言,都没有错——湿润土壤中生长出玫瑰,而荒芜沙漠里也会长出开花的仙人掌,它们都是花——错的是,当“身”已稳如泰山时,很多人不会擦拭良知的镜子,任由它继续尘埃遍布。在很多邪恶的人心目中,邪恶本身就是泯灭良知,因为那个逼迫他必须要保护好“身”的环境如影随形。

我们可以谴责那些丧失良知的人,但千万别一厢情愿地指望他们能放下屠刀,洗心革面。良知泯灭的人本身就把自己污垢心灵当成是一种心灵模式,这种模式和我们拥有良知的心灵模式毫无差别。你只要静下心来看看历史上和身边的那些良知泯灭的人,就会发现自己意淫“这些人的良心总会受到谴责”是多么的可笑。真正的邪恶,即使是生活中那些没有良知的人,从来不会对自己的所为愧疚,因为他们选择的心灵方式就是邪恶。

有弟子问王阳明,“为善去恶”是不是可以达到良知?王阳明回答:“你为什么要去恶,只需要为善就可以了。”伟大如王阳明也明白,“邪恶”在人身上无法祛除,因为它和善一样,都是心灵模式的一种。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遇到小人(良知极为差劲的人),他们似乎总是在跟你作对,使你心生怒火,阻碍美好心灵的成长。其实,这个时候,邪恶从别人那里已经潜入你的心灵里使你产生负面的愤怒。这是悲惨的现实,无法改变。你只能如王阳明所说的那样,用心扩展自己的良知,至于“恶”,不用管它,你管,也管不了。

(第七节):血腥的洗礼才能唤醒沉睡的心灵

【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王阳明】

若干年后,头顶“心学鼻祖”光环的王阳明思甜忆苦道:“良知(心学的根本)之说,是我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彻底地身心洗礼让他脱胎换骨,当他去世时,五十多年的身虽然消失,但王阳明的心灵却成为不朽。

人的一生中必然能遇到贵人,也必然会遇到邪恶的人。不过,辩证法认为,邪恶的人同时也是贵人,只是看你在心理上如何对待。王阳明所遇到的邪恶是刘瑾,换个思路,如果不是刘瑾,王阳明不可能百死千难,也就不可能创造心学。

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感谢折磨你的人”。

在那场震荡天地的反刘瑾运动中,王阳明也名列其中。他在蒋钦入狱后就给朱厚照写了封信,在信中,他说,那些人应该是触犯了皇上,所以受到处罚。可是,这是他们的职责。如果国家有事,他们不站出来说点什么,那就是失职。皇上您要这样的臣子和要个泥人有什么区别?如果他们对了,皇上您应该照做;如果说错了,皇上您大人不计小人过,应该多担待。可是,您现在对他们是严加酷刑,这就是阻挡了言路。以后谁还敢说话和说真话?!

朱厚照发现这封信远不如其他臣子的上书那样激烈,而且表面上看,根本就没有把矛头对准刘瑾和朱厚照。但刘瑾发现,王阳明这是绵里藏针。因为王阳明说了,如果总是打大臣的屁股,以后就没有人说真话了。而那些大臣在信中说的所有话都是指责刘瑾的。也就是说,刘瑾是个邪恶之人,王阳明虽然没有明说,却给了肯定。

刘瑾当时是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过放过一人,下令把王阳明扔进锦衣卫的大牢。扔王阳明进大牢之前,刘瑾送了他一份礼物:四十军棍。

据说,如果不是王阳明年轻时练过两手拳脚,这四十军棍早把他送上西天了。但他的屁股还是被打得稀巴烂。屁股很不容易才痊愈,冬天来临,他的肺病又发作,在阴暗潮湿的锦衣卫大牢里,生真的不如死。每天晚上,他都难以入眠。他感觉黑夜没有尽头,渐渐地已感觉不到白昼。在这样的严酷条件下,他很难做到当初落榜后的“不动心”。人在这个时候如果还不动心,那就是行尸走肉了。

王阳明开始后悔,不是后悔他写了那封信,而是后悔不该再回到官场中来。他在诗中透露说,我的良心是大大地好,但政治场这个世界是他们的,我根本就不该来搅合,现在可好了,想回家当个庄稼汉,都是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奢望了。秦朝顶级宰相李斯后来被绑缚刑场时,对自己的儿子说,我现在特别想牵着宠物狗在家乡溜达。在平时,这是小菜一碟,但当身处绝境时,任何人的一切最本真最低级的想法都是奢望。而人又往往在身处绝境时才会有这样顺境时不屑一顾的想法,这实在是心灵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王阳明现在如同掉进了西游记里那个陷空山无底洞中,除了“荒诞”,飘忽,没有安全感,他什么都感觉不到。在某一刹那他想到了死亡,死亡是身心毁灭最容易的方式,人活着绝对不易,但死亡是最容易的。那些拥有心灵疾病的人在遇到困苦挫折时,往往会选择这条绝境,让身心释放。但这是一种懦夫的心灵释放方式,王阳明不是懦夫,人在苦难时刻都会有傻的想法,英雄豪杰能马上把它从心中清除,而懦夫会平生第一次鼓起勇气去实现它。

王阳明很快就不想用死亡的方式解决身心的煎熬,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他说在监狱的那段时间,自己用温习周易的方式来度过无边无际的黑暗。他就在这无边无际的黑暗中度过了1506年的春节,在监狱的时光中,他几乎把一生所能动的心全都动了。他想到自己求仙学佛的人生路,想到年轻时自命不凡立下的伟大志向,想到在事业与职业间的摇摆,更想到了他人生中那些意外,最后淡淡一笑,原来那些全是儿戏,真正的大戏,他现在终于有缘观赏到。

人在经历大困境大劫难时,如果能想得开,安然度过,那么他的心灵就会以比平时百倍的速度成熟,从前一切种种困难,都不在话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为我们心灵的这种改变做出证据:人在心灵成长中经历的大事越多,相比而言,其实只有一件大事会被记住。也就是说,我们只经历过一件事,其他的事都被“相对”掉了。衡量一个人心灵是否强大的标志,不是看他一生经历了多少事,而要看他经历的对他心灵冲击最大的那件事。那件事对心灵的冲击越大,就证明这人的心灵越强大。道教的魔法师们认为,人要想成仙,必须要经历一场大病,大病之后才有资格成为仙人。现实生活中,人在大病后的心灵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异于生病之前,苦难,人人都想绕着走,可想要成仙,必须要经历,他是身心成仙成圣必须的环节。

客观地说,王阳明的监狱生涯在那个时代小事一桩,刘瑾把几百人打进大牢,除了自杀和被虐待而死的人,大多数都活着离开了监狱。为什么开创心学的不是那些人,而是王阳明?

人在困境中,没有任何外在的依靠,如果有依靠,那就不是困境了。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心的力量。一个被用滥的励志短文说,两个罪犯在监狱里,一个看到的是铁窗,而一个看到的是星星和月亮。前一个无所依傍,后一个却依靠自己心的乐观的力量,二人的结局可想而知,一个自杀,一个活到了出狱。当时,王阳明虽然还没有创建心学,但他已明白一个道理:心智成熟的人要有能把一切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的勇气:对我友善的人肯定能帮助我,对我邪恶的人也是在给我机会,以艰难困苦磨炼我。圣贤说,万物皆备于我,在强大内心面前,天下就没有对我不利的事物,所有的事物都是为了让我心智成熟。在心智成熟的人那里,“苦中作乐”并不是“强颜欢笑”,因为有心的力量,所以这是真实的,是虚灵不昧的。

王阳明果然熬到了这一天,朱厚照下令释放王阳明。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他被下放到贵州龙场,一个荒凉、穷苦、寂静的地方,担任驿站站长(驿丞)。

身出牢笼,并不代表心也自由了。他的好朋友认为宦官之王刘瑾会对他赶尽杀绝,还有人认为,即使刘瑾想不起他这个仇人,险山恶水,千里迢迢,也是王阳明必须要面对的绝境。王阳明淡然一笑,他说,经过牢狱之灾后,其他的事都是小事!

王阳明就这样被放逐了!

擅长以心灵角度书写历史人物的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一个政治家的画像:约瑟夫·富歇》中充满感情的赞赏“放逐”:

是否有人写过赞美放逐的诗歌,歌颂这创造命运的力量,这使人在坠落中得到提高,在孤独寂寞的沉重压迫下,重新以另一种方式聚积震撼心灵力量的势力?古往今来,艺术家总是在指责放逐是攀升的表面干扰,是徒劳无益的间歇,是灭绝人性的中断。然而,大自然的节奏需要这一类强有力的休止。因为只有深入了解底层,才能认识完整的生活;只有在遭受挫折的时候,人们才会迸发出向前奋进的力量。创造性的天才恰恰需要这种暂时的、强迫性的孤独寂寞,以便从绝望的深层,从放逐的远方,衡量自己真实使命的高度和水平。人类最重要的信息,都来自放逐地。伟大的宗教创人:摩西、耶稣、穆罕默德、释迦牟尼,他们个个都必须先进入荒漠的寂静,进入离群索居的境地,然后才能获得一言九鼎的地位。弥尔顿的失明,贝多芬的耳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监禁生涯,塞万提斯的土牢岁月,路德的瓦尔特堡被囚,但丁的亡命天涯,尼采自愿禁锢于恩加丁的冰天雪地里,这一切都是真正的天才违背常人的清醒意志,潜藏在心底本能要求的体现。

这段对身心遭遇放逐的精彩解说,正是此时王阳明上路时的最佳注脚。从他最后一只脚踏出北京城门的那一刻,他终于走上了一条伟大的道路:心学之路。

不过,身心的洗礼还远不止牢狱之灾,还有更严酷的挑战他内心力量的事情在等着他。

同类推荐
  • 钱氏家训

    钱氏家训

    本书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大部分,对钱氏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国的思想行为,作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
  • 菜根谭: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

    菜根谭: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

    《菜根谭》是明朝道家隐士,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 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

    老子开创了道家的价值观,以自然主义为基本取向,注重天然的真朴之性和内心的宁静和谐,主张超越世俗,因任自然。本书就介绍了老子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精妙的智慧和妙语箴言。
  • 照耀生命的第二个太阳

    照耀生命的第二个太阳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前常务部副部长高占祥先生寄语当代青年的重要著作。全书由121篇短文构成,以讲故事的形式,在修养、道德、性格等方面对当代青年提供可以参考的意见。作者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融古今中外学理人事于一炉,荟国学、西学、个人经验心得于一书。本书内容广博,堪称青年人生小百科全书,对当代青年心灵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照耀生命的第二个太阳”,意思是道德修养堪称人生命的第二次成长,中国当代青年应该谨记心中。作者从一名印刷童工成长为共和国的部长、世界文化名人,本书堪称高占祥先生一生宝贵经验的总结和概述,值得每一位当代青年学习借鉴。
  • 荀子原来这样说

    荀子原来这样说

    《荀子原来这样说》阐述了荀子的重要思想以及对后人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主要讲述了苟子对命运、人性、品格、礼仪、治学、坚持、应变、荣辱等方面的学说,希望给您带来有益的认知。《荀子原来这样说》是“诸子如是说系列”丛书之一,由姜正成编写。
热门推荐
  • 凰卿之万里长歌

    凰卿之万里长歌

    她杀伐果断暧昧不断爱江山万里还是美男如画?她玩世不恭一身傲骨坐拥帝王至尊还是携一人手白头?耽美百合你想要的这里都有!
  • 传说的足迹

    传说的足迹

    这是一个很久之前的故事……神创造了人,同时,也创造了人永远的敌人魔……
  • 陨石之恋

    陨石之恋

    一场特别的时空穿越。女生紫陌在生日那天许下的愿望成真,回到了两年前李寅夕还没有成名时的韩国,与他住在同一个房子里,就读同一所高中。李寅夕却已经有了意中人,对紫陌态度很冷漠。在紫陌的努力下,以及她善良耿直本性的影响下,李寅夕渐渐对紫陌产生感情,可他不想背叛他喜欢的女孩,对紫陌若即若离、时好时坏。一次次的擦肩而过之后,李寅夕终于向紫陌表白,并因为紫陌的剧本一炮走红。
  • 武内天地

    武内天地

    云雾幻变,宇宙中间,武之极限,破而呈现
  • 南寻

    南寻

    我总是在梦中见到你,你无法触及的脸,模糊的身影,成为了我无数夜晚中的心病。南寻是第一眼就被长宁吸引了的,但是她不知道长宁也是第一眼于人群中看见了她。南寻是先爱上长宁的,但是她不知道当我们经历了岁月之后爱也会失去它本来的摸样,所以才有了恨与原谅。我对你的爱就像长宁于南寻,安雅之于丘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邪师

    邪师

    痞气十足的云天,凭借着半吊子风水绝技和一身非凡的能力,横行都市,成为一代另类的传奇邪师。
  • 阴阳伏魔记之使命

    阴阳伏魔记之使命

    二十三岁青年孤儿历爵风当上了道士,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一次巨大的改变,人间的一场腥风血雨即将来临,一群青少年又会怎样解决这次灾难,请看道士传奇之使命。
  • 金龙戏鸾凤:倾世逆天药后

    金龙戏鸾凤:倾世逆天药后

    新婚之夜骄傲如她却被最信任的人所背叛致死。在死亡混沌中,复仇的欲望支撑着她活下去!可能是老天也怜悯她,最后她并没有死,只不过再醒却已是穿越了。她穿越成了传说中的废柴小姐。虽贵为凤家的大小姐,可是生活连狗都不如!受尽欺压!受尽别人的冷眼!究其原因只有一个:自己是废柴。就因为她是废柴,所以就可以随便被二娘母女所欺负?可以替嫁给鬼王?可以让别人拿走自己的东西?我告诉你,这些都不可能!即然本小姐来了,你们原来欺负过我现在身体的人就等于是欺负我!本小姐觉不会让你们好过!要我嫁给鬼王吗?可以,本小姐答应你们的要求!在我眼里就算是傻子也比你能这些虚与委蛇的人强多了。不过,想要属于我的东西是不可能的!
  • 亿万BOSS:甜妻来求爱

    亿万BOSS:甜妻来求爱

    顾少谦是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男人,他在冷漠的外面下藏着本性是冷漠、残忍、嗜血他爱好惊悚又恐怖的东西,有一天他却爱上了一个跟他的世界完全不搭调的女人,于是他的生活找到了新的乐趣,就是捉弄她。“小露,你的小裤裤我洗了!奖赏我一个吻!”“小露,我给你的小猫纹了身,不要太感谢我!说好了三次!三次!”“小露,跟我结婚,不要太感动了,我只是为了满足你深深的需求!”终于有一天她受不了,对着他怒吼,“顾少谦,你个混蛋,我要跟你离婚!”…………很多娱乐报纸上,出现的只是他们如何如何甜蜜,却不知道他们是历尽千辛万苦才能相守的。
  • 东灵

    东灵

    80后灵灵,在某网站神秘文化栏目做编辑。一天,栏目组来了位神人,声称他预见中国会发生毁灭性的大地震。此人穿着邋遢怪异,更像是个精神病人。灵灵询问他的依据,他却滔滔不绝地讲起《易经》、五行、天人感应……在这位神人及赵教授的指点下,灵灵开始思索从神话、《易经》、风水、占卜、天人感应、玛雅文明、萨满、炼金术、塔罗、星相、末日预言等东西方神秘智慧到多重宇宙、薛定谔的猫、波粒二重性、正能量、暗物质等前沿科学所蕴含的生命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