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事人感情冲动的时候不适合提出忠告,因为在他冲动的时候,理智起不到半点作用,他也判断不清你的用意。这时提出忠告,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火上浇油。
6.简洁而突出重点
提出忠告的时候,要注意简洁中肯,按照“一时一事”的原则。若是再追溯起对方过去的缺失,予以责备,当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不理睬你的好心了。所以要突出重点,不要随便提及其他的事情。
7.留有余地
在提出忠告的时候要给对方留有余地,不要把他指责得一无是处,否则很容易引起他的逆反心理,“既然我已经这样了,那就干脆一错到底”。最后反而不如不提忠告。必要的时候可以多列举对方的一些优点,比如,你可以这样说:“你平时工作努力,表现积极,唯一的缺点就是想问题的时候稍微草率了一点,如果你思考问题再慎重些,就很有前途了。”用这种口气跟他说话,他会备受鼓舞,很容易接受你的忠告。
忠言逆耳,你的一句话可能赢得他的尊敬,也有可能招来他的忌恨,因而在提出忠告时,要注意策略,慎之又慎,点到为止,留有余地是非常必要的。
做人不能太露,太露了不可取。含蓄是一种大气、一种风度,真正会做的人,总是含蓄的,总是懂得明明占理十分却只说三分,总是记得“得理也让人”。
谨言慎行,话到嘴边留半句
世界上的麻烦有一半是因为说话不当造成的,另一半是愚蠢所致。所以,说话不当的危害跟愚蠢是一样的。说话不当者未必都是愚蠢的人,但的确做了一件愚蠢的事。
说蠢话和做蠢事,有时是紧密相连的,比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件,就是一个蠢话导致蠢事的大悲剧。
当马加爵在三亚落网后,他杀人的原因终于真相大白。事情的经过是:马加爵和几位同学打牌时,有人说马加爵作弊,然后发生了口角,大家把马加爵曾经干过的种种“劣迹”抖出来,对他冷嘲热讽,比如“吃饭时,连你的广西老乡都不愿叫你了”之类。这句话刺激了马加爵,使偏激狭隘的他产生了杀人念头。据马加爵交代,刚开始时,他只想把“不愿再叫他吃饭的老乡”杀掉,后来因为要杀人灭口,才又杀了其他三人。当他在宿舍处理血迹时,又有一名广西老乡来叫他打牌,当时他曾产生过把此人杀了灭口的念头,但想到此人对他不错,还打过饭给他吃,才放弃了“再添一条命”的想法。
当然,马加爵愤而杀人,可能不止因一次口角这么简单,在平日的相处中,同学们的说话不当,早已在他心中留下了怨恨。
在审讯中,警察问他为什么杀人,马加爵说:“我觉得我太失败了——他们老在背后说我……把我的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隐私都说给别人听,让我感觉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眼里,别人都在嘲笑我。”
这场凶杀案件,主要原因固然在于马加爵的凶暴残忍,但如果他的同学在说话时留意一点,他也许不会这么凶残吧!
几乎所有谈话中的失误或错误都是由于没有认真考虑后果造成的。所以,父母应该告诉自己的孩子两句老辈流传下来的话,一句是“紧急言语慢开口”,一句是“话到嘴边留半句”。
哪些话属于“紧急言语”;话到嘴边,应该留下哪“半句”呢?以下几点供你借鉴:
1.隐私或秘密不可轻易泄露
这两样东西,将暴露自己的意图和弱点。对方也许是朋友不是对手,不过就怕他是对手或受对手利用而你全然不知。
2.掌握信息为先
人们都是根据有限信息进行思考并形成想法,在信息残缺不全时,会形成偏见。加上感情倾向与情绪作用,会使自己的见解偏得更厉害。正如索罗斯说:“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有缺陷,因为我们无法透过没有折射作用的棱镜看待这个世界。”
虽然每个人的想法都带有偏见,但掌握信息较多、比较理智、能有效克服情绪的人往往意见更正确,至少更令人信服。你看那些经验丰富的领导人,当别人进行热烈的讨论时,他却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等别人把想说的话都说完了,他再发表意见,一开口就语惊四座,让大家都觉得自愧不如。其实,他在保持沉默时,并非没有想法,只不过能隐忍不言而已。当他听完所有人的讨论后,掌握的信息已经比别人多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想法,自然胜过所有人。
3.批评他人时多思量
如果你看错了现象,误会了人家,批评和指责无疑是不恰当的。假如对方确有挨批评的理由,是否批评他,还得看风向。
比如,你这样做,是否对他确有帮助?是否会加深误会,激化矛盾?另外,如果对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有改正的倾向,就没有必要对他说三道四了。当你确定批评他是必须而且有用的,点到为止即可,把多余的话咽回去。
4.不发牢骚
生活本来就是不如意的事要占很大比例,你到哪里去找一个圆满的世界?已经吃到肚子里的东西,无论米谷、糟糠,总是要自行消化的,岂能吐出来让别人心情难受?
5.不说废话
为说话而说话,把“东家长,西家短”都搬出来当谈资,讲完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说了什么,这无疑是废话。那又何必要说?那又何必说太多?
古语云:君子三缄其口。又云:不得其而言,谓之失言。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说的话对人对事有益无害,或者利多害少,那么不如不说。
处世待人的学问
怎样处世待人,实际上涉及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问题。在当今社会里,自然应该以人的道德原则作为我们处世待人的指导性规范,这种规范综合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宽宏大度。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责己严,对人宽”或者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优良传统。人们相处,要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在大是大非的原则上,不能马虎对待,不能拿原则做交易。
但是对内部的一些非原则性的小是小非问题,都要采取宽容、忍让的态度,绝不能斤斤计较,争执不休。特别是当某人或某些人的言行仅仅影响到我们个人的眼前利益,而无碍于国家、集体、全局性利益的时候,就更应如此。有的人待人尖刻,对人横挑鼻子竖挑眼,一遇个人矛盾,就针锋相对,毫不相让;然而对于自己的言行,却不愿多加检点,甚至挟手以报复。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责人严、待己宽的做法,是处世待人的大忌,在人际交往中,是注定要碰钉子的。
二是要坦诚相见。这是实事求是原则在处世待人方面的一种体现,人际交往要忠诚老实,话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理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在一些郑重的场合,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情,与其言不由衷,说外行话,贻笑大方,不如持谨慎态度,多看看多听听,多向别人请教。遇事谦虚谨慎,明明自己了解能办,为做谦谦君子也说办不了,这当然要不得。但是处处锋芒毕露,也绝对不能成为人际交往中的成功者。
坦诚相见,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要肯于运用批评的武器。自己说错了话、做错了事,给别人带来不方便,甚至损坏了别人的利益(即使无意的,不自觉的),也要爽爽快快地做自我批评,承认自己的缺点与错误,该向别人道歉时及时诚恳地道歉;当你发现别人有了过失,善意的批评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应把正常的善意的批评,同“宽以待人”对立起来,这是需要弄明白的。
三是要与人为善,同人交往不宜犯疑心病,存小心眼,使小性子,动不动就认为别人对自己不怀好意,对不起自己。遇事宜于先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一想,反身自问一番:“假如我处在他的位置上(或情况下),我会怎么样?”这样一想一问,就比较容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别人做了好事,要充分地予以肯定,并且给予恰当的热情的赞扬。别人做了坏事,应予区别对待。倘是无关宏旨的小事,纵使给自己带来一些不便,甚至麻烦,也要予以谅解,一笑置之,“马虎”过去,了事为好;倘是原则问题,自然需要批评,但应恰如其分,绝对不能无限上纲,比如把思想认识问题说成政治问题,把一般的政治问题说成严重的政治问题等;更不能无中生有,制造流言飞语。故意中伤别人,一个以给别人制造痛苦为乐的人,在社会交往中,会早晚被人识破的。即使别人当真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也是“冤家宜解不宜结”、“得饶人处且饶人”,个人之间的一时恩怨,何必过多计较?
还有当别人(特别是你以为各方面条件不如你的人)获得某项成功,得到上级褒奖和社会舆论赞美的时候,尤其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千万不要让忌妒占据了你的头脑,否则你就可能会由此不开心、不服气,进而发展到说长道短,甚至做出诽谤伤人的不理智举动来。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应该与别人共饮一杯欢庆酒,分享别人成功的欢乐。“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只从忌妒的阴影中走出来还不够,还要把对别人成功的羡慕转化为自己争取成功的精神动力。互相赶超,互助共进,岂不比相互制约,谁也休想拔尖,谁也不要前进一步,要好得多吗?一个忌妒别人成功的人往往对于别人的不幸遭遇采取幸灾乐祸的态度,这两者都应看作处世待人的大忌。
四是讲求信誉。一个人要想在社交界立住脚,信誉是十分重要的。信誉是社会舆论对于一个人的良好品格所作出的积极评价。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才能产生信誉。因此,当别人有求于你的时候,你要慎重考虑,仔细盘算一下自己能够答应到什么程度,一旦应诺帮助,就要认真对待,履行诺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倘若不违反原则,就要努力去办,务求达到别人要求的状况。万一由于事先不可预料的原因,而不能完成委托时,也要及时告诉对方,说明情况并致歉意。千万不可顾及面子,轻率应诺,过后又不认真去办,以致失信于人。这是及不妥当的。须知,“轻诺必寡言,”答应了别人而不办,比当初拒绝别人的后果要严重得多,因为这样做很可能误事,甚至为别人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五是要自爱自重。古人云,自尊者人恒尊之。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自卑自贱。欲求别人尊重你,你必须要首先自重、自爱,既要有正常的自尊心,重视爱护自己的人格,轻易不能做出有损于自己人格的事情。比如,不能老是白吃白拿别人的东西,而自己却一毛不拔,应该适当回请、回报别人。这就是“来而不往非礼也”道理之所在。
在经济交往中,有人以为“亲兄弟明算账”的观念太俗气,其实不然。你若借了别人的钱物,一定要按照约定时间偿还清楚,万一因故不能按期如数归还时,也应事先向对方说明情况,请求谅解。
当然,倘是别人借了你的钱物逾期无由不还,你也应该委婉而明确地提醒对方。这不能视作“俗气”、“不够朋友”。倘是你委托别人带买的东西,最好预付钱款,事后结账,即使只是几毛钱的事情,也要偿付清楚并致谢意,绝不能以为钱少,对方不会计较,就不放在心上以至忘付。至于见利忘义的事,那是更不能沾边的;否则,金钱有数,而人格无价,丧失了人格,你将得不偿失,很难找寻回来的。
你会交朋友吗?
交友之道,古今中外的著述可谓多矣。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横向联系增强的今天,人们对友谊的渴求就更加强烈了。这一愿望在青年中尤其明显,谁不想多交几个挚友,以求互相帮助呢?
交友看来容易,其实很难。这里学识、气质、谈吐、爱好以及待人处世态度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作为青年,除了加强这方面修养外,还应当懂得一些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这样交友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
大千世界,芸芸丛生,我们不可能都相识,因此交友时应当谨慎一些,根据自己的条件择取同自己条件相仿,或性情学识同自己不同但能互相补充者而交之。广交天下友无疑是对的,有人曾说:“无论是什么样的朋友,你多结识一个,就能多认识一片世界。”诚然,每个人都是一本打开的书,“阅读”它你将看到一个崭新的世界,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但是古人说得好:“博弈之交不日,饭食之交不月,努力之交不年,忘年声名之交不世,惟道主义之交万古如一堂也,四海如一家也。”这真是至理名言啊!从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四十年伟大的友谊,到鲁迅与瞿秋白,郁达夫与柔石的忘年交可以看出,知趣相同,以心交心,真诚相待是基石,这样做每个人都能在人海中觅得若干个知己。
但对朋友的判断也是不尽相同的,它的最高境界当是知音了,即兴趣相投、心灵相通,能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因此人们常感叹:“朋友易得,知音难觅。”知音就是你在众多的朋友中精选而成,当然要经过时间的考验。
记不得是谁对“朋友”作过解释,意思是友无“朋”,如长夜无月,尽目黑暗,天地无所分别,就好像无友之人的沉寂,毫无生机。友加“朋”如遇知己,仿佛长夜得双目,皓月当空,使大地披上银光。可见朋友是多么重要啊。青年朋友,愿你在广阔的天地中觅得知音好友!
交友的技巧
友谊是人际关系中真挚、崇高情感的结晶。然而,友谊之花必须辛勤培育,才能枝繁叶茂。
(1)要审慎择友。择友的标准,从“我”这方面看,应选择有益于我的学业、思想、工作的朋友;从相互关系上看,应选择互补长短、互助互益的朋友。每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身上都会有这样的缺点、弱点。对于朋友的缺点、弱点,最好能够帮助他逐渐化为优点、长处;倘若一时无力做到这一点,至少也应该让自己不受其不良影响,更不应该助长他们向严重的方向发展。如果对于有严重缺点的人,你同他结交后不能保证自己完全不受其影响,那么,这样的朋友还是以缓交或不交为宜。
(2)要相互信任,真诚相待。信任是友谊的桥梁,倘若彼此互不信任,一般交往尚且不易维持,哪里谈得上什么“友谊”呢?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待朋友应该推心置腹,开诚布公。信任要以深刻、正确的互相了解作为基础。所谓真诚相待,需要首先从我做起。友情永远是相互的。我对朋友投之以桃,朋友也会对我报之以李。有人只希望朋友对自己“无话不说”而自己对朋友却遮遮掩掩,这是不对的。
朋友之间在生活相对平静的时候,容易做到真诚相待,一遇风吹草动,在一方失意的时候,就不容易做到这一点了。然而,“疾风知劲草”,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需要伸出友谊之手,给予诚挚的帮助。
真诚还应表现在批评朋友方面。古人还有“畏友”的说法,这就是“道义相砥(互相鼓励支持),过失相规”。朋友有了过失,你不能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更不能为了“够朋友”而代他蒙过是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善言相劝,使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3)要求“大同”,不计“小异。”这里的“大同”指的是共同的志趣、理想。道不同者,不相为谋。倘若对中国政策有严重分歧,建立友谊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交友之道,大同不可不求。至于“小异”,只能持宽容态度。世间再好的朋友之间也不会没有任何矛盾,生活爱好、习惯、文化素养以及个性脾气等方面,总会有所差异的,倘若连这些“小异”之处,都要计较而不能宽容,那就等于糟蹋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