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洪荒的局势那时乱成一团,由原来的佛道之争变成了三足鼎立,自从那魔族的强势崛起之后,那佛门和道门都感受到了压力,曾经有过联手的打算,不过没有成行,现在佛门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个圣人不出的时代,道门的态度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子宵宫的那位就是个摆设,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整天连个影子都见不到,那肯定是指望不上的,至于其他人嘛,那个美女蛇同志现在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她也被排除了。
东方三圣通天那就是孤家寡人一个,找他也没有用,谁让你们当初那么狠把人家的教派都差点给灭了,所以就算去求他他也不会管,也没实力去管。
至于那实力最厉害的老子他也不会管,因为他一人是没有办法出手的,就算叫他底子去去也没有用,这时候他还没有多少底子呢,怎能去轻易冒险呢。
那就只剩下一个原始了,不过这家伙也是指望不上了,他弟子那是死的死,逃的逃他的势力也没有多少可以拿来挥霍的,在那封神一战之后,他也是元气大伤,所以他也不讳出手帮忙的。
眼看道派是指望不上了,佛门中人这时候又想到了古风,但是他们找遍了洪荒也没有办法找到他的下落,他们怎么可能找得到一个根本就不在洪荒的人,找到那就奇怪了。
没有办法下,他们只好做拼死的抵抗,但是很快一个消息传来差点让他们崩溃了,那就是那号称无所不能大慈大悲的观音阵亡了,一石激起了千层浪,佛门中人的恐慌的情绪在彻底的蔓延开来。
我门姑且不论佛门中人如何,先来说说这佛道之争吧,他们之间的争斗是由来已久的,自从那西方二圣另立旁门之后,这两派的争斗就没有停止过,所以这是历史遗留问题。
其实这从那西天取经就已经看出了端倪,西游当中,不少故事都在说佛道两教之争,大多是佛高于道,顶尖一级的斗争,往往是平手。由此可见,《西游》本源于佛教宣扬自己的故事,由作者在说书场中听来汇集而成。
先看大闹天宫。孙猴子将道教一干人等,连道教最高神祗玉皇大帝、太上老君,都闹得没有办法,最后,道教不得不向老佛祖求救,佛祖一出面,让孙猴子拉一泡尿,就将它压在五指山下。这个让道教上上下下都没有办法的猴子,一下子就让佛给压住了,只是一个手掌,没有什么宝贝法术,佛祖的厉害,天下人都证明了。玉帝怕猴子,猴子怕佛祖,玉帝还不怕佛祖么?于是就有了“飞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说。这是一个。
再分析孙猴子为什么飞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那因为佛本来就是他的师爷。孙猴子投师学艺,他的老师,就是佛的弟子须菩提(善现)。而且,这猴子学到的,却不是祖师的全部技艺。一点微末道行,却就让道教的天庭头痛不已。当然,遇见祖师爷就不灵光了。而道教的那帮人,却不清楚这猴头的来历。只是菩提祖师有见事之明,早早就吩咐猴头,不准说出是我的徒弟,以免将来出了事连累到祖师。这也可以见佛道高低了。
写到车迟斗法,虎力、羊力、鹿力三大国师,虽然都是妖怪,却以道士的形象出现,这边儿是三道士,那边是四和尚,不是佛道斗法是什么?关在柜子中的道童,变而成为小和尚,不是在争夺信众、弟子又是什么?这里头,既有佛教一边的法力无边,又有道教一边的输了不认,不服气。这里头,还有道教以天庭为后台,求雨一节,发了令牌,上天诸神,自然是道教的人,奉了玉帝之旨,却被孙猴子硬性生的拦了,佛教在道教面前,打进里头了,道教不输才怪?最后是佛教大胜。
也有打平手的时候。孙猴子大闹五庄观,打翻人参果,镇元子大师发了威风,结果是请了观音菩萨出面,救活了仙树,两家才修好了。但细分起来,也很有意思。一是镇元子有本事,预先是知道唐僧他们要来,准备了迎接的礼数,连宝贵的人参果 也让徒儿准备了。但这老道士却计算不到,孙猴子会大闹五庄观,这就说明老道士有不到家处;二是老道士能种树,树倒了也能将孙猴子困住,不让走,也算本事,但就没有让树活过来的本事,偏偏观音菩萨有,这也说明,菩萨高于老道士。菩萨一出面,大家就和谐了。看上去是个平手,实际一细算,还是佛胜于道!
按这般看下去,恐怕还有些故事可作这种分析,可惜我手头上没有《西游记》,也没有时间细细看了再分析,只凭以往看过的记忆,大概可以得个印象。有心人还可以按此思路,分析分析。如果确实是有宣扬佛法无边的道理,这也可以看出,故事对于宗教,传说对于信仰的大作用。写得好的文学,讲得好的故事,是足可以形成和铸造一个民族的信仰、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比如,《三国演义》写的曹,绝对不是《三国志》中的曹,但《三国志》中的曹,绝对没有进入中国老百姓的心中,而《三国演义》的曹,却直接脸谱化成中国文化的一种反角形象!只是源于宣扬佛法的《西游记》,却成为了文学的经典,这也不是原作者想得的。
再讲几句。孙猴子学艺,菩提祖师与他之间,在头上敲打三下,后堂秘密传艺的故事,本就源于弘忍五祖与惠能六祖传法的典故。猴儿得到师父的真传,与六祖得五祖之点拨,实质没有两样。可见,此等故事流传开来是在唐代中叶之后,六祖弘法之后。而在有唐一代,皇帝以老子李耳一脉后裔自居,自然将道教奉为国教,有唐一代,道教是没有受到多少打压的。而佛教,虽然有宪宗那样的皇帝,迎奉佛指,大兴佛教。但也有武宗的会昌灭佛,浮沉起落。两教的命运如此,但佛门名家辈出,终究大昌,五代十国,乱世之中,信佛的大有人在,到了北宋立国之后,《宋史》所载,也有不少贵人名士“佞佛”,“崇尚释氏”。《西游记》所载的佛道斗争,或许曲折反映了两教兴衰之中的真实情况。
而此时本来应该是佛门大兴的时候,没有想到现在却出了这么个情况,看来这场战斗的牺牲者就要出来了,道门已经败了一次,本来他们准备自己出手挽回局面的,没有想现在的情况太复杂了,复杂到他们也难以控制的地步了而他们没有意识到唇网齿寒的道理,他们就没有想过佛门灭亡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他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