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20200000013

第13章 英国作家(6)

理查逊在学生时代和当印刷工的时候,就常替不识字的熟人朋友代写家信,还为不识字的女孩子代写情书。他以后擅写书信体小说,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他在出版印刷事业中出名后,有个朋友建议他编一本备人模仿、谈论劝善修身之道的书。他从朋友的建议中,形成了他第一部小说的构思,立即埋头于这本书的编写工作之中。1740年,这本书信体小说以《帕美拉》的题名出版,小说的副标题是《美德有报》。作品以穷苦少女帕美拉给父母写信的形式,描写了她在富人家当女仆所经历的事情。她的男主人B先生用各种办法引诱她,她坚决抵御他的无礼企图,终于以贞洁赢得了B先生真正的爱情,正式娶她为妻。此书出版后大受欢迎。此后理查逊又写了一本续集,描写帕美拉婚后的经历和生活。

《帕美拉》的成功,给了作者以莫大鼓舞,他又创作了第二部书信体小说《克拉瑞萨·哈娄》(1747~1748年)。这部小说有8个分册,是理查逊最优秀的作品,写少女克拉瑞萨的父母为了金钱,想尽办法强迫她嫁给一个她所厌恶的富人。在这危急关头,花花公子勒夫列斯出现在她面前,答应帮她逃出家庭,摆脱父母逼迫。当她完全落于他的掌握之中时,他就将她奸污了。克拉瑞萨因长期受到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终于含恨而死。她的一个亲属闻讯后,杀死了勒夫列斯。小说揭露了当时妇女婚姻不能自主的现象,批判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腐化堕落,宣扬了清教徒式的资产阶级道德原则。这部小说比第一本更受读者欢迎,它在社会生活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刻画、内心活动的揭示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理查逊第三部书信体小说《格兰狄生》(1754年)的主人公格兰狄生是个男性道德的典范,他的美貌和品质引起大群女子的爱慕。但他虽受无数引诱,却始终坚守清白之身,最后他娶了一个理想的小姐为妻,使其品质获得了善报。这部作品枯燥乏味,充满了乏味的道德说教。

理查逊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小说对18世纪中叶英国的家庭生活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描绘,并首次把它介绍到文学中来。他打破了小说的传统写法,不以主人公的生平经历和各种见闻为主要线索,而是以一件事的始末为中心来描写。他很会塑造善良女子的艺术形象,善于描写她们凄惨的境遇和悲伤的情绪,并特别善于分析揭示她们的心理活动和感情变化。但他的作品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狭窄,说教味过浓。

菲尔丁

亨利·菲尔丁(1707~1754),英国18世纪的戏剧家和最杰出小说家。他继承阿里斯托芬、塞万提斯及斯威夫特等人的传统,以文学为武器,揭露现实,讽刺当时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庸俗、虚伪和道德败坏,表现了急进的民主主义倾向。菲尔丁的小说创作理论和实践,不只对英国而且对欧洲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也产生过很大影响。

1707年4月22日,菲尔丁出生于英格兰索木赛特州一个破落贵族的家庭。最初在贵族的伊顿学校受教育,1728年进入荷兰的莱顿大学学习语言,1730年因经济困难辍学回国。此后以职业戏剧家的身份为剧院编写剧本,并一度主持过小剧场。他写了25部剧本均遭禁演。主要有《堂·吉诃德在英国》(1734年)、《巴斯昆》(1736年)、《历史纪事》(1737年)等。

《堂·吉诃德在英国》通过堂·吉诃德偶然来到了英国的虚构情节,揭露了英国竞选活动中的投机、勾结、收买、贿赂等黑幕,矛头指向执政党。《巴斯昆》同样是讽刺竞选中贿赂与收买等幕后活动的,政府党与在野党双方都进行贿赂,区别只在于直接还是间接,尖锐地讽刺了英国政治制度的腐败与虚伪。《历史纪事》采用戏中戏的手法,通过剧中的剧作家对舞台上所发生的事件的评论,深刻地讽刺了英国的政治,影射了英国当时首相、大政客瓦尔浦。《历史纪事》激起了当局的猛烈攻击,并向作家发出了恫吓。1737年6月,议会颁布了“戏剧审查法”,规定剧本必须经王室礼部官长的批准才得上演。菲尔丁被迫结束了自己的戏剧创作。

此后,菲尔丁进法学院学习,3年后取得律师资格,在故乡一带做律师。在这期间,他写过杂文,创办过刊物。法律工作使菲尔丁认识了首都及外省司法界的内幕,扩大了视野,为日后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从1742年起,菲尔丁开始了小说创作,共写了4部作品。

18世纪的中期,随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形成,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内容,较之笛福的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以理查逊为代表的描写资产阶级日常生活的家庭小说。而菲尔丁在继承理查逊传统的基础上,又将小说创作的艺术向前推进了一步。他的小说突破了资产阶级家庭生活的狭小范围,反映了英国社会生活中许多重要现象。而且敢于反抗时代风气,对传统的道德、宗教、法律提出尖锐的批评。在艺术形式上,他大多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通过主人公的历险,将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摄入作品,大大地扩充了小说表现社会生活的能量。他的小说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心理描述深刻,为长篇小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准备。

在一些小说的序文及绪论中,菲尔丁根据前辈作家及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了关于小说创作的理论。他把自己的小说称之为“散文滑稽史诗”,意思是用散文来写普通人的喜剧性故事。在人物塑造方面,他说自己不是描写人,而只是描写他们的性格,不是写个别的人而是描写人的类型。他认为无论写人写事都要“严格模仿自然”,因此一个作家应广泛地直接地熟悉生活,应和各种身份各种地位的人交往。菲尔丁还十分注意小说的结构理论。他认为故事情节应变化多端,滑稽的和严肃的、平凡的和奇妙的可相互结合,但应具有内部的统一性,共同阐明主题及作者的思想。

《约瑟·安德鲁传》(1742年)是菲尔丁的第一部小说。它是模仿塞万提斯的风格而写成的。主人公是地主布比家的青年仆人约瑟·安德鲁,因为拒绝女主人的诱惑而被驱逐。他离开伦敦到乡间与牧师亚当·斯密相逢,不久又与前去伦敦寻找他的芳妮相遇。经历了许多奇事险情,几经波折回到乡间,又克服了重重阻碍,与芳妮结婚。

通过这3个人的冒险奇遇,作者描写了社会上各色各样的人物:地主、强盗、小客栈老板、乡绅、牧师、小贩、管家、侍仆等人的所作所为,从而勾勒出一幅18世纪英国社会风俗的画面。从中可以看到上层社会的虚伪、自私、欺诈、荒淫;下层社会的纯洁、舍己为人和阶级友爱。

亚当·斯密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一个典型。这位乡间教区的穷牧师是位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天真淳朴,心地善良,有正义感,但不谙世态人情,不时闹出笑话,惹出许多麻烦。但他竭尽全力帮助安德鲁和芳妮这一对穷仆人结成眷属;面对社会上的邪恶绝不屈服,保持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

《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1743年)写于《约瑟·安德鲁传》之前,因而内容与风格和他的剧作有更多的联系,而不是“滑稽史诗”。小说取材于真人真事。1725年,强盗头子魏尔德在伦敦被判处绞刑,轰动了整个英国。菲尔丁根据魏尔德的事迹,创作了这部极富战斗性的政治讽刺小说,抨击了政府首相瓦尔浦型的资产阶级政客和英国资产阶级政治。

魏尔德是盗贼首领,他手下一伙歹徒抢劫拐骗,作恶多端,魏尔德却装成正人君子出入于官府法院。他从不参与抢劫,却分得大部分赃物、赃款。他一方面指挥党羽作案,一方面又把不听命于他的人向官府告发。但事情败露,魏尔德被送进了牢狱。在狱中,他又和另一个强盗头子争夺控制其他犯人的权力。魏尔德的形象体现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疯狂掠夺财富的一种时代特征。菲尔丁还通过魏尔德手下匪徒的党派之争,讽刺了英国资产阶级的议会政治。他们所戴的帽子虽有宽沿与窄沿之分,而且为此争吵不休,但本质上,都是欺骗、抢劫、剥削与掠夺人民的强盗,都在干着“一件光荣而伟大的事业,就是掠夺大众”。

菲尔丁模仿当时传记作家歌功颂德的笔调,自始至终几乎都是反笔,将这个卑鄙无耻的盗贼称为“伟人”,将他的诈骗的恶德劣迹称为“高贵”。这样的手法更能显示魏尔德的恶德、无耻与卑污,更能引起读者对他的厌恶,以增强讽刺的效果。

1749年,菲尔丁发表了代表作——长篇小说作品《汤姆·琼斯》。

《阿米莉亚》(1751年)是菲尔丁最后一部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小说。阿米莉亚出身于富贵人家,却自愿嫁给了一个穷军官布斯上尉。他们婚后苦难的遭遇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故事不是按事件的时间顺序叙述,而是从中间即从他们婚后6、7年,布斯在街上排解殴斗反而被诬下狱写起。一方面写监狱里触目惊心的黑幕,同时倒叙了布斯入狱前的生活:结婚、远征、负伤、退伍、阿米莉亚被夺去遗产、种庄稼失败而漂泊到伦敦……倒叙几乎占了全书的1/4,布斯入狱期间,阿米莉亚孤苦无依。贵族浪子们垂涎她的美色使之受尽欺凌。布斯出狱后,另一贵族对阿米莉亚怀有野心,雇用流氓引布斯在赌场大输,因无力还债又被拘捕。阿米莉亚四处奔走,营救丈夫,好不容易凑到了钱,又被一位流氓绅士骗走。正当走投无路之时,阿米莉亚突然得到了遗产,于是偕丈夫孩子离开伦敦回到乡间。那些欺凌他们的恶人也一一受到了惩罚。美德终于战胜了邪恶。

通过主人公的遭遇,菲尔丁控诉了法律对穷人的压榨与迫害。伴随着主人公一步深似一步的苦难,作家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图画:黑幕重重的法院、凄凉的公寓、腐化的上流社会,淫荡的化装舞会、污浊的拘留所等,刻画了一大群各色各样的代表人物:荒淫无耻的贵族、贪赃枉法的狱吏、警卒以及与其狼狈为奸的律师们、浪子们、鸨母们……通过这些场景与人物,菲尔丁抨击了英国的法律与司法界,提出了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部小说不同于他以前的作品,情调灰暗沉重,充满悲剧气氛。这种艺术风格的变化,说明菲尔丁对社会黑暗与矛盾的了解更加深刻了。他越来越感到自己的理想不可能实现。小说在内容与形式上更接近于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但前后两个部分不够匀称;结尾缺乏现实生活的依据,又无艺术上出现的理由。

菲尔丁44岁时,被任命为韦斯敏斯脱的代理司法官。由于工作忙碌和写作的艰辛,他的健康状况日下。1754年到葡萄牙休养,但已无法康复。1754年10月8日在里斯本逝世,年仅47岁。

伯克

伯克(1729~1797),英国散文家。出生于爱尔兰一位著名律师的家庭。他1748年毕业于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荣获学士学位。1750年去伦敦学习法律,并对文学发生兴趣。1757年发表美学论文《关于崇高美和秀丽美概念来源的哲学探讨》,该论文根据洛克和孟德斯鸠的思想所写,赢得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称赞。

伯克根据《论崇高美》的文艺理论,用弥尔顿的诗歌来说明崇高美的性质,引导了浪漫主义美学的潮流。1765年被选为国会议员,不久就以其政治演说而著名。他对美洲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抱同情和支持态度;主张采取措施缓和英国对爱尔兰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反对英国政府利用东印度公司对印度人民施行专制暴虐的统治。但是他反对法国人民的革命,认为这场革命是富于传染性的祸患。

1790年2月2日,伯克在议会辩论中发表演说攻击法国革命。同年11月1日发表他的重要著作《关于法国革命的感想》,对法国革命作了锐利的分析和愤怒的谴责,激起很大的反响,导致一场激烈的争论。

托马斯·派恩写了《人权》(1791年)来回应伯克对法国革命的攻击。伯克主张改良,反对革命。派恩赞成法国社会进行改革,但反对毁掉教会和贵族,因为这两者是文明社会的“文雅的点缀”。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它的发展应该是进化,而不应用革命的手段施以残忍的外科手术,然后人为地、机械地对它加以重建。伯克虽对法国革命持否定态度,但总的来看,他是主持公道和正义的。他拥护议会制度和自由选举,写了《关于目前不满情绪根源的感想》(1770年)。他替美洲革命人民辩护,写了论《美洲的赋税》(1774年)和《论与殖民地的和解》(1775年)。他同情爱尔兰人民,写了《关于刑法写给爱尔兰一位贵族的信》(1782年)。他反对压迫、掠夺印度人民,写了《论在印度发了财的欧洲人的私人债务》(1778年)等。

1764年,伯克和塞缪尔·约翰逊、画家乔舒亚·雷诺兹爵士等人成立“文学俱乐部”,讨论文学问题,因此伯克可以被看成是约翰逊文人集团的一个成员。

伯克的散文热情奔放,条理清楚,逻辑性强;他的句型富于变化,节奏均匀;语言生动、形象;表达方式富于幻想和戏剧效果,因而成为英文散文的典范。

彭斯

彭斯(1759~1796),苏格兰诗人。生于艾尔郡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在田里干活,辛劳终生,但博览群书,天文地理、各国文学无不涉猎,也喜爱苏格兰民歌和民间故事。

1783年开始写诗。1786年出版《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集中收有《两只狗》、《致小鼠》、《致山中雏菊》、《致虱子》等优秀的苏格兰比兴诗,辛辣的讽刺诗《圣节集市》,歌颂农民及优美大自然的《农民的星期六夜晚》等诗篇。诗集引起轰动。他被邀请到爱丁堡,成为名公贵妇的座上客,并结识了苏格兰歌谣收集者约翰逊,不久回到故乡。

1789年谋得一个小税务官的职位。后半生主要收集苏格兰民间歌曲和词作,为约翰逊编辑了6卷本的《苏格兰音乐总汇》,为汤姆森编辑了8册《原始的苏格兰歌曲选集》,使许多将要失传的民歌得以保存。为不少名曲填写的歌词使他蜚声世界。

后期主要诗作就是以民间的传说为基础的叙事诗《汤姆·奥桑特》,写一个酒徒夜行遇鬼的故事。另一首长诗《快活的乞丐》写一群男女流浪者寻欢作乐。他的作品淳朴、活泼,表现出自由、平等的思想追求。

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浪漫派诗人。生于英格兰北部湖区科克蒂斯。父母早逝,由舅父抚养,后妹妹多萝西终身与他做伴。1790年曾徒步旅游欧洲大陆。1791年剑桥大学毕业后再去法国。次年回伦敦,并出版第一部诗集,收有《黄昏信步》和《写景诗》。

他原来同情法国革命,英法战争爆发后认为法国人“自己转而成为压迫者”,于是改变了态度。在经济困顿时得到亡友赠予的一笔遗产,遂于1795年与妹妹迁居乡间。

同类推荐
  • 风筝不断线

    风筝不断线

    本书作为一套经典读者散文选本,共收入200余位作者500余篇优秀作品。作品以刚柔的审美意识,以细腻优美的笔调,抒发了相思之委婉,热恋之缠绵,失意之感悟,理智之潜流等等多维多味的爱之情结,情理深处蕴含着温馨的爱心,给人以爱的启迪和美的陶冶。
  •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屈原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屈原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包括:韩愈、司汤达、歌德、显克微支、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王安石、梁启超、屈原、狄更斯、萧红、泰戈尔、孔子、哈代、朱自清、茨威格、林徽因、李白、莎士比亚、李商隐、白居易、徐志摩、郁达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萧伯纳等大师的名篇名句赏读。
  • 贴着大地行走

    贴着大地行走

    本书为“相约名家·冰心奖获奖作家作品精选”系列之一,为湖南作家戴希的个人文学作品选集,包括《吐鲁番的境界》《依旧是太阳》等小小说和散文数十篇。作者书写了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反映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的变化。
  • 警路留痕

    警路留痕

    本书的作者是派出所的所长,多年的警察工作让他经历了各种类型的案件。本书即是作者从警经历的真实记录,书中不仅包含了对现实生活中真实案件的介绍,情节惊奇,让人觉得匪夷所思,触目惊心,也有作者的文学创作,如小品剧、漫画、诗歌等,以及作者对生活、工作和人生的一些感悟。
  • 青春1968

    青春1968

    到目前为止,这是我接触的知青题材作品中史料容量、思想深度、作者评述最具历史价值的作品。翻开这部书,犹如推开一道沉重的历史之门,扑面而来的,却是豪情满怀的鲜活人生:纯真的理想,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以及柔韧亮丽的人性之花……北大荒知青们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读来无不为之动容。我们可以看看来自国内外的一些评论——美国的《世界日报》在报道中说:“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有2000万城市青年奔赴农村边疆,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幕,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贾宏图最新长篇纪实文学《我们的故事》中,完全呈现。”
热门推荐
  • 硝烟飘过青春的岁月

    硝烟飘过青春的岁月

    她不由自主的看了看那些鸟儿,脸上微微泛起了红润,手里拿着的一张信纸在微微的颤动。远处,一辆吉普车停在状元亭边上,里面坐着俩个身穿黑色便服,肩上都跨着盒子炮的年轻男子,眼睛不时的看着情人阁这边的一对年轻人。
  • 末法逆天

    末法逆天

    仙道末法,人作为万物灵长努力改变自身的命运不断抗争,是新纪元的开始,还是通向黑暗的深渊。
  • 转校遇男神:我的承诺

    转校遇男神:我的承诺

    转校,谁喜欢?因为转校丢了多少爱情和友情?但也是因为转校,开始了一段新的爱情。
  • 让学生分享成功心得的66个故事

    让学生分享成功心得的66个故事

    本书是让学生受益一生的快乐成长故事之一,成长是—道道色彩的流动,鲜艳的连衣裙,粉红的蝴蝶结,庄重的校服,这一切都记录着我们多彩的、快乐的人生。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不见了童话书上多彩的封面,多了教科书那严肃的面孔。—切浮躁归于沉静,昔日绚丽的色彩只去装点青春的梦境。
  • 命运之羁

    命运之羁

    主角凌宇本因为情场职场失意,再加上连连不断的厄运选择轻生,但在轻生前一刻救下了一位另一个世界的天使,穿越到另外一个世界。而另外一个世界正受到恶魔的侵蚀,主角利用从天使那得到的力量将拯救这个世界再拯救自己。
  • 华武剑鸣

    华武剑鸣

    他是众人仰望的武仙,却为何散尽修为。他是气运使然的天命之子,却为何要逆天而行。他只想授业一生却被命运之手推上争霸之路。时来运转,如何重回巅峰,柳暗花明,怎样拯救苍生。但闻剑鸣声声似秋雨,莫非天公流泪!
  • 邪王独宠:废柴小姐惊天下

    邪王独宠:废柴小姐惊天下

    一次执行任务之中,被从小到大的青梅竹马背叛,被血戒带到了一个历史所没有记载的大陆。这一世,宁可我负天下人,绝不天下人负我。她,是二十一世纪的金牌杀手,自然拥有她的傲骨。有朝一日,废柴终翻身,那些曾经羞辱她的人,她必十倍偿还他,槿殇的天才王爷,原本以为不会对任何人动心,但初见的那一瞥,便已注定一生一世一双人,宁负天下不负卿。十里红妆,袖手天下。
  • 那一双明亮的眼睛

    那一双明亮的眼睛

    收养个小女孩,小女孩的未来会怎么样,一切尽在那一双明亮的眼睛里,如果你喜欢这篇小说,那就加入QQ群号是592571173的QQ群里吧!
  • 候人歌

    候人歌

    她曾想一死了之,但命运之轮始终让她活了过来。夫君和继母有一腿、凌虐苛待,就连肚子里的孩子,也没能保住……她凤凰涅槃,成为全新的玲珑,一步一步铺平着属于自己锦绣路。可这路上,可有人在等她?亦或她也在等人?生年虚负骨玲珑,万恨俱归晓镜中。
  • 异界汉人的崛起

    异界汉人的崛起

    (平行宇宙,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算我抄你!)战国末期,秦横扫诸国前夕,‘汉国’都城‘长安’莫名失踪。帝厉1037年2月7日,改变世界的势力降临亚里斯蒂大地上。从此一群黑发棕眼,穿着‘衣裳’的中原人开启了异界种田之旅。【可加群装b:(1/0/9/3/4/1/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