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20200000022

第22章 德国作家(1)

莱辛

莱辛(1729~1781),德国作家,出生在贫穷的牧师家庭,1746年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和莱比锡活跃的戏剧界接触,在柏林参加过报刊编辑工作。他终生为了能靠写作维持独立生活而奋斗,但是一生贫困,不得不先后充当一个将军的秘书,又为一个公爵管理图书。莱辛在戏剧理论、戏剧创作和美学方面作了杰出的贡献。此外,他也写过诗体和散文体的寓言、有关哲学和神学的评论文章。

莱辛在1759年完成《寓言三卷集》和《关于寓言的论文》。他推崇伊索寓言,反对拉封丹及其追随者过于雕琢的语言。莱辛这三卷寓言是用散文写的,语言精炼,风格朴素。

这些寓言已经显露出莱辛对德国现实的批判的锋芒。《好战的狼》揭露了普鲁士专制政权侵略好战的本性。《水蛇》通过一条吞食青蛙的水蛇刻画出统治阶级的残暴。《驴和狮》叙述一只驴子和狮子为伴就蔑视同类,讽刺了市侩小人的虚荣。《驴和狼》、《宙斯和绵羊》等,用一系列软弱无能的动物形象鞭挞了德国市民阶层中苟且偷安的思想。此外还有不少则寓言对当时德国文艺界现象进行了批判:《鸵鸟》嘲笑只唱高调、没有创作成果的作家;《夜莺和云雀》讽刺脱离群众的作家。莱辛的寓言简短有力地表达了他的进步思想和批判精神。

莱辛的重要美学论著是《拉奥孔,论画和诗的界限》(1766年)。作者通过特洛亚祭司拉奥孔父子三人被蛇缠死的故事在古代造型艺术和诗歌中的不同处理,来探讨画和诗反映现实的不同方法。自古以来,文艺理论家对于这两种艺术都未能划清界限。贺拉斯说“诗即画”,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认为画是无言的诗,诗是能言的画。这类论点延续了千百年,一向被人接受,当时德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温克尔曼(1717~1768)在他的古代艺术研究中,也没有摆脱这种观点。莱辛认为诗和画各有特点,雕刻、绘画之类的造型艺术应表达出最精彩的“固定的一瞬间”,而诗则应模拟在时间上连续不断的行动。莱辛分清诗和画的界限,是为了强调诗具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应该表现人的个性和感情,描写斗争,以满足资产阶级文艺的需要。

莱辛毕生从事戏剧活动。他主张德国必须有自己的民族戏剧,作为争取德国民族统一的有力工具。他认为戏剧是文学体裁中的最高形式。早在《关于当代文学的通信》(1759~1765)中,莱辛已经谈到关于民族文学的主张,尖锐地批判了高特舍特,提出要以莎士比亚为榜样。

1767年,汉堡建立民族剧院,莱辛为剧院的历次演出撰写评论。但这个剧院开办一年便倒闭了,莱辛把他的评论辑录出版,分为上下两卷,每卷各52篇,命名《汉堡剧评》(1767~1769),成为德国资产阶级戏剧理论的重要文献。

《汉堡剧评》涉及的问题很广。莱辛针对当时戏剧缺乏明确的目标这一情况,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主张剧院应当成为改进道德的学校。他认为德国应当有自己的民族戏剧,反对许多作家对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模仿和崇拜,他讽刺这些人“比法国人更法国化”。他要求戏剧反映18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现实,提倡写市民悲剧,因为市民阶层的普通人也可以有不平凡的命运,更容易引起周围人们的同情。莱辛也批判了从内容到形式都极其混乱的“历史大戏”。他号召向莎士比亚学习,因为莎士比亚的剧作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情感和愿望,忠实地再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莱辛探讨了“模仿自然”的问题,要求文学反映客观现实。他说,作家在刻画人物性格时,必须合乎“内在可能性”,合乎自然,也就是要有逻辑性和真实性。他反对戏剧中的三一律,说它们妨碍了“模仿自然”的原则。

莱辛又提出作家在描绘客观现实时,必须善于区分主要和次要的东西,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质的事物上。关于历史剧,他说剧作家不是历史学家,剧作家采用历史故事,只是为了创作上的需要,不必追究历史细节。但是人物性格不应脱离历史环境,必须刻画出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应有的性格,即性格和环境要有内在联系。

莱辛的戏剧创作是他的戏剧理论的实践。他以简洁鲜明的语言反映时代的关键性问题,发挥了反封建、反教会的启蒙思想。

莱辛早年就开始戏剧创作,其中《萨拉·萨姆逊小姐》(1755年)可以说是德国市民悲剧的真正开端。他的著名剧作是喜剧《明娜·封·巴尔赫姆》、悲剧《爱密丽亚·迦绿蒂》和诗体剧《智者纳旦》。

《明娜·封·巴尔赫姆》(1767年)又名《军人之福》,写七年战争(1756~1763)后的一段故事。普鲁士军官台尔海姆和敌国萨克森一个贵族小姐明娜·封·巴尔赫姆相爱订婚,随后经过种种波折,终于圆满成婚。作者塑造了一个有理性的、道德完美的理想人物台尔海姆,来体现他的启蒙思想,强调道德的感化作用。这部剧本也反映了普鲁士国家的黑暗。普鲁士国王为了维持他的专制统治,只允许贵族和外国人在他的军队里充当军官,象台尔海姆这样有开明思想的人却遭到排斥。剧中还通过旅馆老板探人秘密的活动,揭露了普鲁士的警察特务制度。全剧结构紧凑,对话生动,饶有风趣。

《爱密丽亚·迦绿蒂》(1772年)的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意大利,叙述一个公爵想诱骗爱密丽亚,采用宠臣玛利奈利的计谋,在爱密丽亚去结婚的路上,雇用一批强盗杀死她的未婚夫,把她骗到家中。爱密丽亚的父亲欧多阿多为了保护女儿的贞操,忍痛杀死了她。剧中的公爵是德国十八世纪荒淫无耻的封建统治者的化身。玛利奈利是一个长于谄媚、善用阴谋诡计的宫廷侍从。爱密丽亚是市民道德教育下安分守己、未通世故的女子。剧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欧多阿多是一个没落贵族,他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痛恨统治者,不愿和宫廷交往,但他软弱无力,只采取躲避的态度。女儿被骗入宫,引起他心里“理智和愤怒”的交战,他要为“受害的道德报仇”。他杀死女儿,便认为保存了她的贞操,取得了道义上的胜利。这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特点。他们厌恶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败坏,但是没有力量向统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只能用市民道德来和它对抗。这是德国文学中一部杰出的市民悲剧。

《智者纳旦》(1779年)是莱辛和德国正统教会论战、反对宗教偏见的作品。故事发生在十字军东侵时代的耶路撒冷。一个信仰基督教的神庙骑士被回教的苏丹俘虏,一天,犹太富商纳旦家中失火,骑士从火中救出纳旦的养女莱霞,两人发生了爱情。但他们信仰不同,不能结婚。这时苏丹因国内财政困难,求助于纳旦。谈话之间,苏丹问纳旦,基督教、回教和犹太教中,哪一种是真正的宗教。纳旦用3个戒指的典故说明各种宗教应该彼此容忍,不应互相敌视。最后弄清了真相,原来莱霞和神庙骑士是兄妹,都是苏丹的侄辈。

戒指的故事出自薄伽丘的《十日谈》,写三兄弟从父亲处各得戒指一枚,其中一真二假,法官劝告他们只要自己努力,任何一个戒指都会显示力量。莱辛以此说明三种宗教都有价值,反对正统教会的偏狭,宣扬了启蒙运动的容忍思想。作者寄希望于人类互爱的远景,只想用一种理想的人道主义来战胜愚昧世界的反抗。

莱辛在德国政治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勇敢地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批判宫廷文艺,宣传启蒙思想,提高民族觉悟,为德国文学开辟了新的阵地,给了同时代和后代的作家以深刻的影响。

赫尔德

赫尔德(1744~1803),是德国思想家、作家。生于东普鲁士莫龙根一个手工业者家庭。1762年进柯尼斯堡大学攻读神学、哲学、医学,受到康德和哈曼的影响。1769年去法国旅行,途中与狄德罗、莱辛相遇,完成了思想上由启蒙运动向狂飙突进的过渡,成为狂飙突进运动最重要的理论家。

1770年在斯特拉斯堡与年轻的歌德相遇,向歌德推荐民歌和莎士比亚。1776年经歌德介绍到魏玛任教会总监,首席牧师。1803年研究的范围包括哲学、文艺、宗教、历史、语言学等。

他提倡民族文化,重视民间文学,试图从历史观点说明文学的性质和宗教的起源,并运用比较语言学方法解释语言和思想的关系。

主要著作有《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1784~1791)、《关于促进人性的通信》(1793~1797)。他收集整理的民歌集《民歌中各族人民的声音》(1778年)至今仍有影响。

歌德

歌德(1749~1832),原名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伟大诗人、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欧洲文学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

歌德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市一个富裕市民的家庭。祖父本是一手工业者,经商致富。父亲从事法律事业,但一生不得志,曾买得宫廷顾问的职务。母亲是当地市长的女儿。少年时期的歌德曾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爱好文艺。

1765年,歌德按照父亲的意愿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但是,他对法律不感兴趣,径自学习文学、绘画、自然科学,在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学习写诗和剧本。1768年因病辍学。

1770年,歌德病愈,到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上学。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较多接受法国革命思想的影响。斯特拉斯堡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策源地。歌德在这里接受了卢梭的影响,接受了斯宾诺莎的哲学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结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和一批青年作家。赫尔德引导他学习荷马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引导他收集和学习民歌,从而使他摆脱了宫廷文学和古典主义的影响。在这时期,歌德写出了一批感情真挚、旋律优美的抒情诗,如《欢会与离别》、《五月之歌》、《野玫瑰》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人们认为是德国诗歌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

1771,歌德获得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博士的学位,结束了自己的学业。回到故乡后,做了一名律师。但是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学创作上,写出了一批体现“狂飙突进”精神的优秀作品,成为他青年时期的创作高潮。

为了塑造具有反叛精神的形象,歌德曾从历史著作和古代神话中汲取题材。1773年他完成了一部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这部作品取材于16世纪宗教改革、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史实。

剧中主人公葛兹原是当时的一个骑士,他反对大封建主,参加过农民起义,后来背弃农民,因失败而被囚。歌德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读了有关葛兹的史料,称他是“最高贵的德国人”。经过六周的努力,歌德便用葛兹的事迹写成了一部剧本。在剧中,歌德以生动的戏剧场面,再现了宗教改革时期复杂的社会图景。剧中所描写的那个分崩离析、充满着暴力压迫和阴谋诡计,因而矛盾重重、动荡混乱的社会,也使人联想到十八世纪的德国,激起人们对于封建统治的仇恨。

在歌德笔下,葛兹是一个善良、正直、勇敢、坚毅的人,一个争取自由的英雄。他反抗大封建主和大主教,拥护皇帝,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德国,直到临死仍在呼唤着“天国里的空气呀!——自由!自由!”他的反封建争自由的倾向体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所以恩格斯称赞这个剧本是“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葛兹形象也有没落骑士的局限性。他以个人力量反抗封建主,实际是维护骑士的独立地位。他被迫参加农民起义,力图把起义限制在温和的范围之内。

在艺术上,这个剧本有意学习莎士比亚而不遵守“三一律”。剧中场面丰富,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语言生动,但不注意舞台技巧,难于上演。剧本发表后,轰动了整个德国,一时间仿效之作蜂起,形成了一个写历史剧、写“骑士剧”的热潮。歌德因而获得全国的声誉,成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

这一时期,歌德还着手写诗剧《普罗米修斯》。这部作品的思想倾向与《铁手骑士葛兹》一脉相承,不过它不是运用民族历史题材,而是古希腊神话的题材,为的是更便于创造理想化的人物。剧本只写了前两幕和第3幕的片断,但普罗米修斯形象的反叛精神已相当突出。他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领导人类反对宙斯的神权统治。他蔑视神威,谴责神的不义。这些都表达了德国先进分子的觉醒。

青年时期歌德最重要的作品是一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是他根据自己1772年在魏茨拉实习时的一段生活经历,又综合了其他的一些见闻而写成的作品。小说不是取材于历史和神话,而是取材于现实。主人公是德国青年维特,他与绿蒂的一段爱情悲剧构成了作品的情节基础。

维特是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典型形象。他思想敏锐,才华出众,热情奔放,渴望自由。他崇拜大自然,热爱淳朴的村民和天真的儿童,向往着人的自然天性能得到解放。但是,围绕着他的环境却是一个腐朽、顽固、庸俗、鄙陋的社会。公使馆里的繁文缛节,上司的无理挑剔,使他陷于无所作为的境地。森严的等级,贵族的傲慢无礼,更使他怒不可遏,他的才能招来市民的妒恨,他的美好理想招来人们的非议。维特与周围的现实格格不入,孤独而愁闷。当他看到贤淑、善良、勤勉的绿蒂时,他仿佛在丑恶的现实中发现了美好的人。在维特看来,绿蒂是质朴纯真的人的自然本性的体现,便寄以全部的热情和无限的崇拜。然而,绿蒂也跳不出平庸生活的圈子,她宁肯服从礼俗而牺牲爱情。这就使维特陷入绝望的境地。维特的性格过于软弱。他憎恨周围暮气沉沉的现实,但只是停留在孤独的感伤和愤慨,或者想到用刀子捅进自己的心坎,割破自己的血管,并不去改变现实。最后以自杀了此一生。维特的自杀是他对那个令人窒息的社会所进行的孤独而消极的反抗,也是他憎恨社会又找不到出路的必然结果。

小说通过维特这个叛逆者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对于当时德国的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于封建的德国社会进行了公开的挑战。

小说采用维特致友人与致绿蒂的书信以及他的日记片断的方式写成,分为两编。这种文学形式把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自然地融为一炉,既便于直抒胸臆,使全书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又便于对素材进行自由灵活的裁剪,通过主人公的主观感受,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

这部作品突出地表达了德国进步青年的情绪,所以它一出版就受到了青年们的狂热的欢迎,许多人从中找到共鸣,不少人模仿维特的服饰,一时形成了“维特热”,甚至有人学维特而自杀。为了使小说不再产生不良后果,歌德在小说1775年再版时,在第二编之前加上一节序诗,劝导青年们“做个堂堂男子而不步维特的后尘”。这部小说不仅在德国风行一时,而且很快就被译成欧洲各国的文字,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同类推荐
  • 小城日记

    小城日记

    《小城日记》是诗人唐呈的一部诗集。它主要讲述了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感情。
  • 丁玲文萃

    丁玲文萃

    丁玲,她在三十年代的出现,她的名望,她的影响,她的吸引力,对当时的青年来说,是能使万人空雹的,举国若狂的。收入本书的十二篇短篇小说是丁玲文学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境界。
  •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日益富起来的中国人应当积极探索和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关系到全社会幸福指数的全面提高。什么是科学的幸福观?其一,科学的幸福观对幸福的定义必须符合定义的逻辑规则,即外延要包含幸福概念所指的所有对象的范围,内涵要抽象出幸福概念的本质属性;其二,要深刻揭示人类幸福的客观规律,使人们明确人生的终极目的和意义;其三,要有实践指导意义,容易付诸行动,并切实增进个人和社会幸福指数的提高;其四,能够促进善的互动循环,完善人格,提高道德水平,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保持和谐。一句话,科学的幸福观应当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健康的、和谐的、理性的、积极进取的幸福观。
  • 诗经里的植物

    诗经里的植物

    认识《诗经》里的植物,能够让人不经意间想象出中华文明曾经生成的场所:心里的一爱一恨、容颜里的一擦一笑、山风里的一呼一吸、雪雨中的一飘一落,虽然已经相隔两千多年,伴随这样的心路历程,让我对生活于其中的家乡土地、山、河流,比所看的,要更为厚重,更为缥缈,更为神秘。因此,在这种亲切感里,爱的心也更真实一些。
  • 随梦飞翔

    随梦飞翔

    改革开放伊始,语文教育百废待兴,作文图书蹒跚起步,第一代作文应运而生,暂时性地填补了作文阅读的空白。其后,以山西教育出版社“中国学生作文大全”为肇始的第二代作文图书,开辟了作文教育、阅读、研究的新局面,让无数人为之欢欣鼓舞。
热门推荐
  • 无双玄皇

    无双玄皇

    天可逆,固人定胜天;人可逆,固万物刍狗;物可逆,固生死轮回。天地当我是禁忌,那我,索性另立天道,从塑诛天。
  • 造化帝尊

    造化帝尊

    话亘古,道亘古,谁能亘古长存,多少英雄爱与恨;说永生,道永生,谁能永生天地,多少豪杰痴与狂;......一朵花消逝,在另一片天地是否有一朵相似的花.是重生了,还是又一个轮回.练气,开灵,搬血,煅骨,易筋,洗髓,神合,洞虚,合道,造化有无止境乎.
  • 恋上你的冷酷

    恋上你的冷酷

    她是才华横溢的女子,他是顽劣至极,桀骜不驯的老大,而她却成了他的小老师,监督他的学习,他和她将发生怎样的校园恋情呢?龙玄澈微挑起右眉,轻浮地挑起冰凝的下颚,微微道“你是想借给我当家教的名义,来勾引我的吧!其实,你不必这样的,就凭你的姿色,你的聪慧,应该有更好吸引我的法子吧。”“啧……就你这种公厕我还看不上眼呢?”冰凝抬手,打掉他抵着自己下颚的手,语气里是说不出的轻蔑于不屑。
  • 瓦洛兰记事

    瓦洛兰记事

    卡牌和男枪的恩怨、暗影岛幽魂的秘密、弗雷尔卓德三姐妹的纷争、恕瑞玛的衰落与重生、虚空生物入侵瓦洛兰……还有最重要的,德玛西亚与诺克萨斯的战争。《瓦洛兰记事》,为你讲述英雄联盟背后的故事。(基于lol官方英雄背景的小说,新书求收藏~~)
  • 花漾青春

    花漾青春

    本书是长篇小说,通过描写当代大学生活故事,反映了青年一代的友谊、爱情、人生观和事业观。
  • 总裁老公独宠小娇妻

    总裁老公独宠小娇妻

    见到江琉璃的第一眼,陆时谦就知道,这辈子非她不可;而江琉璃知道自己这辈子做的最对的一件事就是嫁给陆时谦。痴情总裁与小妻子的甜蜜日常。本文宠文。
  • 腹黑男神别走开

    腹黑男神别走开

    父母双亡的追星族李亦晗,买乐透居然中了二十八亿。她与她的闺蜜李闽洙,展开了一直以来渴望的韩国旅游,幸运的李亦晗几次与自己的偶像金灿秀偶遇,并与他回国。
  • 苦逼女主穿越之旅

    苦逼女主穿越之旅

    作者新手,学生党,文笔烂,不定期更新,无存稿(简单说:不喜勿喷,作者已死,有事请烧纸!)
  • 山海经(第七卷)

    山海经(第七卷)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 幻灵纪1

    幻灵纪1

    在数亿年后,有一个地方,被人们称为“灵界”。它在上古时代就被古帝王奥德托斯开辟出,可却被巫师施展禁术而与外界隔绝,为了冲破禁术,闯出灵界。人们与巫师的后代——一群被称为“异灵”的家伙斗争至今。一场残酷的战争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