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21700000006

第6章 伊斯兰法中国本土化(4)

伊斯兰法的中国本土化问题应该首先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来认识。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有多种说法,清代以前的学者对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论述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下列几种说法:隋开皇年间说、唐武德中说、唐贞观初年说、唐永徽二年说、唐肃宗至德二年说等。现代学者对伊斯兰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的论述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以白寿彝先生为代表的“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说”和冯今源、李兴华等所著的《中国伊斯兰教史》一书所确认的“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说”。从古人和今人对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最初年代的考证结果看,将伊斯兰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间确定于唐朝是合乎历史的,伊斯兰教的中国本土化真正发端于唐朝初年应当可以作为定论。白寿彝先生在他的《中国回教小史》一书中这样说到:“自唐永徽二年到南宋末年(公元1278年),六百多年间,大食商人之不断地来华贸易,使伊斯兰有开始在中国移民的机会,并且也已有了开始移民的事实。据我们所知,当时移民的情形是这样的:最初仅是一些大食人在中国境内过着集体的宗教生活,其后,有了永久性的宗教建筑,更后,又有准备永远留在中国的信仰伊斯兰的人。当大食人能够在中国过着集体的宗教生活时,伊斯兰已有移民中国的可能了。等到有信仰伊斯兰的人准备永远留在中国,则宗教的移民便伴同这些人的移民,真正地在中国开始了。”如前所述,由于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法具有“共生”(即“教即法,法即教”)的特点,伊斯兰法也就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中国本土化而移植中国了。纳麒先生认为宗教或宗教文化具有这样的传播特点:“宗教并非因其教义而存在,而是因其拥有若干信徒而存在。信徒是宗教的化身和载体,所以信徒所到之处,宗教也必然随之而到。”这一论断应该是成立的,如果对其继续深推,应该得出另一个结论:即宗教信徒所到之处,宗教法度也必然随之而到。于是伊斯兰教徒所到之处,伊斯兰法也必然随之而到。就这样,伊斯兰法随伊斯兰教一道自唐朝开始在中国真正生根了。对于当时伊斯兰法移植中国的实际情形,傅统先先生作了这样的描述:“唐代回教徒初至中国,为数不多,虽与一般汉人杂住,然碍于语言习俗之隔膜,仍使其格格不入。自后商业繁茂,侨居中国之回教徒日益增加。广州、泉州、扬州各通商口岸尤为聚居之区。然此类回教商人每日礼拜居住饮食习惯种种与汉人不同,故来此海外之回教徒自然而然聚会一地而造成一种特殊势力。在此特殊范围内当然不时亦难免发生各种之纠纷。于是由中国君主简选年高德望之回教徒一人以为‘蕃长’。蕃长不仅处理一切侨商之纠纷,且兼负为中国招徕海外客商之责。此为回教徒等所居住之地带称曰‘蕃坊’,坊中设‘坊长司’。回教之教义与法律无甚区别,故蕃长兼管社会上与宗教上之一切事务。故当时之蕃坊制度颇似今日之治外法权。”。另据《唐律疏义》卷六记载: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关于此条之疏议认为:化外人谓番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其风俗制法不同。其同类相犯者须问其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若高丽之与百济相犯之类,皆以国家法律论定刑名。这说明,当时的伊斯兰法作为一种外来法律制度,已在异域的中国找到了生存的土壤。

阿拉伯史学家麻素提也在其《黄金草原》一书中描述,公元五六世纪时中国的船只经常航行到幼发拉底河的西拉甫港及波斯湾的其他港埠,而当地的海船也经常来航中国。唐代,长安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国际商贸中心,在当时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来华商贾云集,有作为外国人居住区的藁城(今河北省一地名);有专售宝石、象牙、犀牛角、香料、珍珠、玻璃等波斯、阿拉伯特产的“胡店”“胡邸”。在东南沿海,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都是唐朝政府对外开放的贸易港。在当时来华的外国人中尤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多。由于历史上中国和阿拉伯、波斯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比较密切,自伊斯兰教在西亚、北非广泛传播后,阿拉伯人建起了横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帝国,使得当时两个高度发达、文明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唐代中国有了很多接触、交往、了解的机会。相传,在伊斯兰教传教之初,为了鼓励穆斯林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先知穆罕默德曾作出“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的训示,表达了对另一个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的向往和友好情谊。

又据《旧唐书·西戎传》记载,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奉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之命,第一位大食国使节到达唐都长安,并向唐朝介绍阿拉伯帝国的国情和伊斯兰教的教义、教法。唐代自公元651年至798年的148年间,大食国39次派遣使节到中国;波斯20余次派遣使节到中国。公元755年(唐天宝14年),为了平定边将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唐政府请求大食国出兵帮助平定叛乱:“至德二载九月元帅广平王统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之众二十万东向讨贼。”据民间传说,这些从西域来的大食军士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大部分留居中国,逐渐形成了中国境内信仰伊斯兰教的聚居群体。自唐代开始,旅居中国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被称为“蕃客”“胡人”“胡客”“胡贾”“胡商”等,这些人中“留长安久者或四十余年。安居不欲归。有宅者。凡得四千人。”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居住扬州的大食、波斯“胡贾”至少“有数千人”。据唐代高僧鉴真和尚记述,唐天宝年间海南岛已有许多波斯人村寨,“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到了宋代,侨居中国的大食人、波斯人比唐代更为集中,当时的中国政府均以向海外开放为基本国策之一,因此地方政府也比较关照这些蕃客们的生活习惯,有的地方还规划出临近江海、港口的地方作为他们的居留地,并允许他们与汉族通婚和携带家眷定居。南宋时还在杭州、广州等地设立“蕃学”,“诸蕃子弟皆愿入学”成为当时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之外的“别致”景观。据大量的史实记载,这些蕃客很多人“住唐”不归,有的在中国娶妻生子,有的做官,有的甚至留居中国已是五代,这些旅居中国的“蕃客”,一度在中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组织形式——“蕃坊”。从而保持了伊斯兰宗教生活,并依据伊斯兰教法律处理内部的是非纠纷,外来的伊斯兰教通过这种形式得以在中国土地上延续下来。就这样,伊斯兰法作为一种独特的异域文化已正式融入到了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它已被中国当权者及国家法律所认可和容纳。至此,可以认为伊斯兰法中国本土化进程随着伊斯兰教移植中国的成功而正式开始了。

(三)伊斯兰法中国回族化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是回族形成的契机和基础,而回族的形成又是伊斯兰法实现回族化(即形成回族伊斯兰习惯法)的前提。回族基本上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对此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同志曾在《不信教的和信教的要互相尊重》一文中说过:“中国的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并且有不少的少数民族是整个民族信仰一种宗教的。回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都是整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对回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它(回族)形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完全是伊斯兰教在我国广大汉族地区和各民族杂居地区传播、发展的结果,是具有各种职业、身份的穆斯林在城乡定居、经营、开发与融合、吸收新成员的结果。如果没有伊斯兰教的传播,没有穆斯林们的簇聚及其社会活动,便不可能产生回中国族。换言之,回族作为一个民族,是由于信仰伊斯兰教后才逐渐本土形成的,因为事实是,回族并非像维(维吾尔族)、哈(哈萨克族)化等民族那样,是先形成了民族共同体而后才去信仰伊斯兰教的。理解这个问题不像要弄清世界上究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复杂费解。其实,问题十分简单,是先有伊斯兰教,还是先有回族,答案是很清楚的。”“无论是从回族的族源看,还是从回族的形成乃至在后来的发展中看,伊斯兰教成为一种凝聚力量,起到了纽带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回族的产生具有了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自唐代来到中国并“住唐”不归的蕃客及其后裔,虽然总的来说仍处于侨居状态。但自唐代至宋末,历经五百多年的繁衍、发展,他们在保持固有的伊斯兰教传统的基础上已广泛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相应礼俗的影响,成为后来形成回回民族共同体的主要来源之一。回回民族的另一主要来源则是公元13世纪期间成吉思汗西征后东迁而来的中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以及从西向东而来的商人。这些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在元代官方文书中通称为“回回”。最早出现“回回”一词是在北宋的《梦溪笔谈》一书中,指的是唐代以来居住在“安西(又称安息)”(即今新疆南部、葱岭以西部分地区)一带的“回纥人”(又称“回鹘”)。“回回”与“回纥”“回鹘”近音,可能是后者的转音或变音。因此回回民族是以13世纪初叶开始东来的中亚信仰伊斯兰教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吸收了汉人、蒙古人、维吾尔人成分以及“土生蕃客”等成分,经过长期融合、充实、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民族。

金吉堂先生在他的《中国回教史研究》中写道:“各个不同种族之回教徒,于蒙古政府吸引之下,源源东来,同时向中国境内发展,其人数不可以千万计,有来自西亚的阿剌(拉)伯人、波斯人,中亚各族人,又有皈信之蒙古人,与中国西北境已经同化之各族回鹘人,自西北向东南逐渐而进。益以定居南中国各地之阿剌(拉)伯人、波斯人,更与少数皈依回教之汉人,因信仰相同,而发生血统关系,在蒙古统治中国之期间,起一大结合,经百年间之合同混化,是为今日中国‘回教民族’的起源。故今日所谓‘回民’者,特有元以后之事实耳。”前述也已经提及,在元代的官方文书中已正式使用“回回”这一族称,至此可以肯定“回回民族”(即今日之回族,别称“回民”)在元代已经基本形成。所以可以认定伊斯兰法在元代随着回族的形成而实现了回族化,即回族伊斯兰习惯法正式从元代开始随着回族的产生而形成了。伊斯兰教的中国本土化促成了回族的形成,而在回族形成的过程中伊斯兰法因其发挥了特殊的聚合作用而已成为回族的精神内核,所以说,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的另一个重大结果就是直接导致了回族伊斯兰习惯法的产生,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同类推荐
  • 年谱与家谱

    年谱与家谱

    《年谱与家谱》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2012年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

    2012年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

    本书通过对上海市电影产业的重点企业、机构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了解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对企业发展个案和特点进行深入剖析,用比较丰富的材料和事实数据,全面概括和描述了上海电影产业在政策制定、创作制片、发行放映等产业链各方面的详细情况,评述了2011年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状况。
  • 中国的疼痛——国民性批判与文化政治学困境

    中国的疼痛——国民性批判与文化政治学困境

    《中国的疼痛:国民性批判与文化政治学困境》:20世纪初期的部分中国精英与西方社会、西方国家有文化和价值认同上的联系,可是在血缘和社会组织上,他们又只能属于中国社会。这种文化认同与民族身份的矛盾,给他们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然而,正是这一代精英人物迅速成为引导中国文化前途的文化领袖,他们所提出的文化战略及其所选择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在时势与政治的促逼下,不断地被单一化并被推向极端,成为日后中国社会的正统和主流;同时,激烈的社会形态转换与不断革命则使中国基层社会及其所赖以生存的文化遭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和扫荡。
  • 解读生命

    解读生命

    本书对生物、人的生命和行为的方方面面作了比较全面而生动的介绍,这些介绍是对5年来人类在生命领域探索成果的形象总结。
  • 开心小辞典

    开心小辞典

    本书是从知识性、趣味性出发,内容包括国际纵横、历史溯源、地理考究、地域仿真、经济法律、邮政、历史集锦等内容。
热门推荐
  • 世界著名童话故事2

    世界著名童话故事2

    本书包括王公贵族、庶民百姓、妖魔鬼怪、动物植物等童话故事,其中具有安徒生、格林、豪夫和王尔德等名家名作,也包括了世界各国许分民间童话故事,很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相信这本《世界著名童话故事精选》,能够启迪儿童的心灵、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情趣、丰富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智力,成为广大父母和少年儿童们良好的读物和收藏品。
  • 相濡相爱之夜雪

    相濡相爱之夜雪

    史见只是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
  • 墓中无仁

    墓中无仁

    一个人生中无处不体现着失败的胖子宅男被一群闲来无事的恶魔当做了赌注,从而改变了枯燥悲催的人生,踏上了一条惊险刺激、荒诞离奇的连环杀手之路。
  • 孤刀振九天

    孤刀振九天

    啼心忽闻琴声远,方知心中本无弦。悬河空花绫罗梦,孤刀沉波振九天。蓬莱大陆,妖种入命,变化万千,能力妖玄。铜纹修者,银纹修士,更有金纹尊上……叶辰绝境逢生,突破重重险阻迷雾,且看孤刀如何搅动风云,重正自我,威震九天!
  • 消失的你们

    消失的你们

    他是世间的一缕亡魂,阴差阳错重回人间,遇见了她,而这一切终究是南柯一梦......
  • 总裁的专属恋人

    总裁的专属恋人

    他是凌云传媒集团冷血无情的首席CEO,外貌身价品行无一不是高大上。对她却是死缠烂打,坑蒙拐骗,无恶不用!为了躲避他的魔爪,天价大明星带着她全球各地城市四处跑,却仍然难逃他布下的天罗地网。她无奈至极,“你说我要怎样你才能放过我?”他搂她进怀轻挑娇人儿下巴,邪恶一笑,“直到你爱上我为止!”
  • 绝杀时刻

    绝杀时刻

    你以为这就是结局?不,不,没到最后一刻,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篮球!
  •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星海路

    星海路

    联盟,部落,天赋,冶金术,现实与远古的交融碰撞,激情如海浪,神秘如太空!传说中的星海线开启了,而勇士已在路上!
  • 因为爱—画地为牢

    因为爱—画地为牢

    人生若只如初见,倾世覆过,我便随你走在天际,看繁花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