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40700000057

第57章 文明的苦魂(12)

在香港,一些不能忘怀的旧人往事不断地涌现在陈若曦的脑海中。七年非常态的生活给她打下的烙印太深了。她一度搁下的笔终于又拾了起来。1974年11月,她写的第一篇以“文革”为题材的小说《尹县长》在香港《明报月刊》发表,立即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因为这位“现代文学”派的中坚人物搁笔已整整12年了。从此她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写了几篇,1976年结集为以《尹县长》为题名的短篇小说集,1978年出版了同样是“文革”题材的短篇小说集《老人》和长篇自传性小说《归》,另外还有《“文革”杂忆》等散文集出版。1974年,陈若曦全家移民加拿大温哥华。1979年应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之聘,移居该地,1988年加人美国籍,从此一直活跃于美国华文文学圈内。

在一系列描写“文革”的作品中,以《尹县长》、《晶晶的生日》和《耿尔在北京》等几个短篇最为脍炙人口。陈若曦对于“文革”的描写,重在反映出这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浩劫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或心灵上的。

《尹县长》中的主人公尹飞龙,是一个投诚中共的国民党军官。在他身上多多少少有作者自己从台湾来到大陆的侧影。他解放以后工作表现一贯积极,对党忠心不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党叫干啥,就干啥。一共就是一个脑袋,随党怎么改造……”他自述自己与共产主义的关系的一段非常感人,他说:“我知道共产主义时,已快30岁了。那时,我也不清楚共产主义的理想是否一定能实现,实现了以后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当有人向我谈到共产主义是教人为别人活着,为中国老百姓做事……我记得,我曾经感动得手和脚冒汗,握在手里的马鞭子变得水淋淋的……但是我毕竟是个老粗出身,小时候没有好好读过书;解放以来,虽几次参加学习班,可惜文化水平太低,总是读不懂马列主义……”就是这样一个对党几乎“愚忠”的挂名县长,当红卫兵进驻兴安城,“文革”之火在这个偏僻贫穷的小城燃烧起来以后,却被莫名其妙地当做“阶级敌人”成为众矢之的。他任国民党军官时枪杀某个作战时违反命令的兵的“烂陈账”被翻出来,最终导致他在红卫兵所谓“为阶级弟兄报仇”的口号下被枪毙了。小说最惊心动魄的一幕便是追忆尹县长被公审和枪决时的场景,陈若曦正是在这里抛出了她对“文革”最为深沉有力的控诉。

公审尹县长时,红卫兵头子小张跳上台喊口号:“血债要用血来还!”“处决军阀、恶霸、反革命尹飞龙是毛泽东思想伟大胜利!”开始,其他红卫兵还跟着喊,“可是声音越来越稀,越来越低。到最后一句‘毛主席万岁’时,只剩下台上的人跟着喊。大家一看。跟着喊的竟是尹飞龙!他双手被人架在身后,眼镜掉了,但头却昂起,蜡黄着脸,鼓直了眼睛,低沉有力地喊着:‘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我们都呆了,全场不作声,只听着他一个人喊。”当行刑的枪对着他时,“他又仰头高呼:‘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红卫兵只好用手帕把他的嘴堵上,枪于是响了。然而,“这一次,一声欢呼都没有”。一个到死也无法对“文革”的真正动因彻底想清楚的人,永远也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死了,因为正是他无限忠诚的党和毛主席错误发动的这场运动断送了他的性命。那么,尹县长的死在大家的眼光里又怎么看呢?——“当时都认为是革命需要,不枪毙个把人不足以树立威风,扩大影响,事后大家也认为过分了些。类似这样的事也不止尹飞龙一个。”小说是以这样一句话结尾的:“我……脑子里只是反复地涌上一句平日诵熟的毛泽东的话: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陈若曦的笔触温婉含蓄,但在这里显现了反讽的能量。

在这篇小说中,还不能忽视另一个人物小张。他和尹飞龙是远房表亲,却是把尹飞龙送上断头台的罪魁祸首。小说一开头对他的描写,可以看作是对那个年代曾红极一时的红卫兵的群体肖像:“才高二的小伙子,他已气宇不凡,张口闭嘴都是‘保卫毛主席’、‘造反有理’的革命道理,这小张身上一套草绿军衣,因为舍不得换下来洗,领口和袖口都油污发亮了;臂上套着五寸长的红绸袖章,倒是非常耀眼,见了人喜把右手叉在腰上,迫使别人不得不正视这红袖章所代表的权威。”他主动请命去他的故乡兴安城“点燃革命的火种”,到兴安不久,即成立了当地的红卫兵组织,把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地搞了起来。在一开始,他还能保持正直,对于尹飞龙被当做众矢之的还能作出客观分析,然而随着运动逐渐深入,随着他在红卫兵组织内地位的爬升,(他一度当上了“造反团”的副司令兼宣传部长,有独立的办公室,还配备了女秘书。)他的政治热情淹没了一切。他再也不顾什么是非曲直,不管什么远房表亲,处决尹县长,正是他的主意。开公审大会时,是他跳上台带头喊口号;也是他,亲眼看着行刑的子弹射向了自己表叔的胸膛。他的政治热情可谓高昂,可是他这样“鞠躬尽瘁”,下场又如何呢?我们被告知,因为红卫兵组织内部分裂成不同的派系,大搞武斗,小张作为红极一时的“造反头头”受到了通缉,三个多月不曾回家。

应该说,“文革”期间像小张这样“不晓得学习……成天打架,争权夺利”的年轻人可谓数不胜数。陈若曦借刻画典型的“这一个”还原了在十年“文革”中喧嚣一时的“红卫兵运动”的侧影。他们的“不得善终”更启发我们思考,在这场错误的运动当中,究竟受到指责的应该是谁?

如果说,在《尹县长》中,陈若曦主要揭露的是“文革”中红卫兵运动的倒行逆施,批评的是“文革”所导致的社会民主与法制制度的彻底瘫痪,则《晶晶的生日》主要告诉我们的是“文革”中盛行的“个人崇拜”之风给普通人,尤其给孩子所带来的心灵阴影。在这个故事里,一共有三个小孩,晶晶、冬冬和史红。其中史红因为在玩耍中出于无心喊了不该喊的反动口号:“毛主席坏蛋!”结果被别的小朋友揭发,而招来了政工组有关领导的深夜盘问。一个四岁多的孩子,被强行从熟睡中弄醒,被告知所谓的政策,要她“做毛主席的好孩子”,承认喊了反动口号,同时还一定要查出是什么人教她的。结果孩子在极度瞌睡状态下,胡乱点了点头说是妈妈教的。从此,孩子的妈妈陷入了一连串被调查、被审间的厄运当中。而孩子呢?她的口供都被录了音,存进档案,变成了一生的污点。“长大后……万一出点纸漏,肯定旧事重提,那时可就是‘自小一贯反动’了。”可怜一个可爱的孩子,美好的生活还没在她的眼前展开已经被投下了浓重的阴影。这个因童稚无知犯下的“错误”将成为她一生背负的十字架。

也正是有了史红的“前车之鉴”,冬冬的妈妈王老师和晶晶的妈妈“我”都有如惊弓之鸟,生怕自己的孩子也会因为一时的天真而犯下“政治错误”。这种担忧也同时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小说中,冬冬和晶晶在一起玩,明明是冬冬喊了反动口号,冬冬的妈妈王老师却“倒打一耙”,抢先到不知情的“我”面前又是劝慰又是威胁了一番。而这个“心里有鬼”的妈妈,又无法不担惊受怕,对周围的邻居更是察言观色,一天到晚心有惴惴,到最后弄到了早产的地步。

当然,在这种“杯弓蛇影”的生活中遭受伤害最大的,还是童真的孩子。这种令人压抑的时代气氛,这种处处猜疑、倾轧、忌恨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成长极端不利。父母为了避免孩子无意间犯下大错,常常粗暴地禁止孩子做这做那,因方法简单而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因为精神产品的贫痔有着极大的偏颇,从小就被强行灌输个人崇拜的东西,要不就是逮特务的故事,结果孩子“以为世界上除了好人,其他全是特务”。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心灵中怎么会不留下阴影?所以,“文革”造成的伤害的严重性,更在于精神上的流毒将直接损害下一代人。我们不仅看到了作者对自己孩子的担忧,更依稀听到了鲁迅“救救孩子”的呐喊的回声。

在另一个短篇《耿尔在北京》中,陈若曦的眼光转向了留美归国的知识分子。这方面的体会她应该是身同亲爱的。耿尔29岁拿博士学位,39岁回国,到故事发生时,他已经49岁了。当年怀抱一腔热忱回来,十年时间却一事无成,甚至连婚姻大事也因政治上“唯成分论”的影响未能解决。所以;厦志清说:“《耿尔在北京》写的可说是生命的浪费……”这种浪费又何尝是耿尔一个人的呢?陈若曦在散文《红卫兵》中曾无限感慨地说过:“九九归一,绕了一个大圈子,花费了十年宝贵时光,损耗了无数人力物力,只搅得全国生灵涂炭,到头来一切如旧。官僚、特权加专政,哪一样都没少:多的是建设迟缓,科技落后,文化艺术一贫如洗,教育上一片空白,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其中,人民心灵上的创伤,再一个十年也平复不了。”在陈若曦看来,说到底,“文革”是亿万中国人民生命的大浪费。

陈若曦的散文集《“文革”杂忆》更侧重于历史事件的记录。文集的12篇长短不一的散文大致可归为两类,一类多记述作者本人在“文革”中的一些遭际及由此引发的感想(如《照片》、《海关》、《第一次分配》等),另一类实录“文革”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红卫兵》、《叶公好龙》、《智擒王光美》、《武汉事件与文韬武略》等)。篇幅和构思均更简明,但因都是一己之体验,写得格外动人。如《照片》一文记述1968年“文化大革命”运动时,陈若曦夫妇不得已撕毁以往旧照片的事。作者痛心的其实不仅是由此造成的个人历史的残缺,更重要的还在于国家民族的历史因“文革”造成的残缺。

陈若曦以多样的文学形式写尽了“文革”的千奇百怪。她生命中的这七年,对她的心灵是场劫难,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她以后的人生,这种影响却很难说是负面的。首先,是“文革”促使陈若曦重新拾起了笔。当初决定回国时,她同时也决定放弃文学,因为她读到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觉得自己与整个大陆建国时期的文学不合拍。然而,“文革”中在大陆的七年生活给陈若曦的冲击实在太大,太多不合理的现象迫使她不能不说话。就这样,她重新拿起了笔。但此时她发现自己过去过分“追求西方的技巧,就像意识流,很注意遣词用字,要新、要奇”,反而显得气象“太小了”,真正的大家风范应该是“言之有物”,“用一个最浅白的方式传达给读者”,而内容是“很真实的”,读者可以做到“开卷有益”。她的创作风格改变了。甚至1979年以后,她基本上不再写“文革”题材的作品,但她始终坚持“浅白”、“真实”、“有益”的文学审美标准。同时,“文革”也深深地影响了陈若曦的生活态度。陈若曦曾自嘲地说:“我是个天生缺乏政治细胞的人,只因回了一趟中国,从此与政治难分难舍,深受其扰以外,有时也身不由己。”在美国定居下来以后,陈若曦参与了一连串的政治事件:1980年,她返台为“高雄事件”被捕的作家和民主人士请命,亲见蒋经国两次;1985年,她得到了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耀邦的接见,讨论台湾和大陆“一国两制”的可行性问题;她也非常关注诸如环保、生态之类的问题,更为台湾妇女的民主权利大声疾呼……

来自军营的哈金

哈金(HaJin)是近年在美国文坛崛起的华裔美国作家。尤其他的长篇小说《等待》(Waiting)获得1999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以后,更引起了美国文学批评界的广泛注意。

哈金原名金雪飞(因此他的英文名字音译成金哈可能更合适),1956年出生于辽宁的一个军人家庭。“文革”期间曾在部队里呆了五年半,这段生活是他后来创作小说的重要素材库。他于1981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1984年山东大学硕士毕业后次年赴美留学,1992年在布兰得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获英美文学博士学位。1997年加人美国籍。

哈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多少有点偶然。1989年就在他准备毕业论文期间,因国内的政治形势发生变化,他当即决定不回中国而留在美国发展。但是不回国就面临着生存的现实问题。要找到一个足以养活一家三口的工作,并不容易。迫于生活的压力,哈金开始尝试用英文来创作。从1990年出版诗集《在沉默之间》(Between Silences)开始,迄今已出版了诗集、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共计八部。它们分别是:诗集《直面阴影》(Facing Shadow,1996),短篇小说集《词语之海》(The Ocean of Words,1996),短篇小说集《在红旗下》(Under the Red Flag,1998),小说《在池塘》(In the Pond,1998),《等待》(Waiting,1999),小说集《新郎》(The Bridegroom,2000),及2001年4月最新出版的小说《残骸》(Wreckage)。其中《词语之海》获得了1998年国际笔会海明威小说奖(PEN Hemingway Award),《在红旗下》获得1998年弗兰瑞·奥康纳文学奖(Flannery O’Conner Award).《等待》则不仅荣获199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还得到了2000年国际笔会福克纳小说奖(PEN Faulkner Award For Fiction)。作为一个仅仅在12年前开始学习英文写作的人来说,哈金的成就是惊人的。

所有这些创作都直接或间接地写到了“文革”。有的仅仅是一个影子,如《在池塘》中;有的作为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如《等待》;有的则可以直接冠名为“文革故事”,如《词语之海》、《在红旗下》。在谈及文学创作的来源时,哈金说:“……我常常觉得这些故事在我心中久已有之……至于主题,我想我们都被驱使着去写伤害我们最大的东西。”

除了短篇集《词语之海》和《在红旗下》,长篇小说《等待》也直接是以“文革”为题材的重要作品。它们多按照哈金自身的经历来写。“文革”开始以后不久,因学校停学及有谣传说中苏之间要爆发战争,哈金觉得与其在家里等待空袭,还不如参军。因此通过开后门,14岁就进了部队,前后待了五年半时间。期间,他曾跟随部队驻扎在中苏边境的某个小村,这个小村便成为哈金这几部小说的主要背景地。因为这段军旅生涯,在他的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象也有很多都跟军队有关。不仅有人伍不久的新兵,有炮兵、通信兵,还有部队医院的医生。《词语之海》的副标题就是“军队故事”(the Army Stories)。可以说,“文革”故事加上军队故事,构成了哈金小说独有的特色。

同类推荐
  •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回顾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回顾

    海上丝绸之路是1840年之前中国通向世界其他地区的海上通道。它由两大干线组成:一是从中国通往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二是从中国通往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南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把世界不同的文明连接起来,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中外人民的友谊,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并对整个人类文明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涉及港口、造船、航海术、航线、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民间的商品贸易、外贸管理体制、货物流通、人员往来、文化传播、民俗信仰等众多方面,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由于各国学者都在关注这个领域,所以,它又具有鲜明的国际性。
  • 世界文明史讲稿

    世界文明史讲稿

    本书以编、讲和目的形式展开,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韵律和节奏。书中的“编”从纵向的角度展示了文明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的进程;“讲”和“目”则从横向的角度提炼出最能代表时代特征的文明要素,勾勒出人类文明机体的立体形象。
  • 中国人的吃

    中国人的吃

    有人说中国的文化是饮食文化,西洋文化是男女文化,可见中国人是最讲究吃的,古代即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中国是出美食家的国度,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令全世界惊叹。孔子堪称第一位美食家,他率先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口号。本书作者从个性化的角度,对中国人的饮食进行了剖析,力图透过饮食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菜肴、小吃作了生动的描述,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一本雅俗共赏的休闲读物。
  •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

    巴蜀文化研究集刊(第7卷)

    段渝主编的《巴蜀文化研究集刊7》内容介绍:伊尹是商王朝开国的辅弼良臣,一名伊挚、尹挚,单称伊,又名阿衡,辅佐成汤伐灭夏桀,建立了商王朝。汤之后,太甲不遵汤法乱德,伊尹放太甲,摄朝政,保证了早期商王朝王室政权的平稳过渡。伊尹的治国大略流芳后世,到春秋战国时期乃有伊尹学派形成。
  • 古寺之谜

    古寺之谜

    悬空寺作为现存唯一的三教合一的寺庙为什么能悬而不坠?“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说法古已有之。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博大精深的少林武学究竟源自何方?布达拉宫这一世界屋脊上的“白宫”最初是为女人而建?杭州灵隐寺中是否有那位传说中的济公?雍亲王的府邸被乾隆改成了喇嘛庙,是出于孝心还是另有目的?法门寺何以能使整个大唐帝国疯狂,它的地宫中埋藏了怎样的天机?千年古寺,衍生无限传说:匪夷所思的佛像传奇,珍贵无比的佛家法器,趣味浓郁的佛国典故,神奇诡秘的佛教传说。让我们走进奇妙的世界,探索中国二十座著名古寺。
热门推荐
  • 盛宠毒妻之相公太腹黑

    盛宠毒妻之相公太腹黑

    黎轻做为特种兵领头儿,习惯了雨淋枪弹的日子,没想过她会有一天死于意外成为黎侯府的病弱嫡女。却因她母亲在婚前就是个残花败柳,倍受冷落,而她这个嫡女过着也是猪狗不如的日子。本该嫁给太子做正妃,被人夺取妃位,成为笑柄,更有大夫断言她活不过半年。从铁血军人变成病弱林妹妹,还被迫退婚。她不在乎,但有些人仍旧不知道什么叫做息事宁人。*皇帝为博取贤仁德名,特令礼部为秦王择亲。他,一个双腿残废又不能人道,门户落泊,闺阁少女避如蛇蝎的外姓秦王。一朝被设害,失妃位,嫁残废。也罢,反正她病他残,一病一残,相配。只是,谁来告诉她,为什么她会是他仇家的女儿?而这只还不嫌弃她是仇人女儿身份,对她百般好,又是闹哪样?*世人只知她是快死的病鬼,却不知她是天下可遇而不可求的机械师。天下富甲神秘又诡秘,拥有的财富可以买下一个国家足余,多少人千辛万苦相求不得,却不知那神秘天下富甲正是世人眼中的落泊秦王。*本文一对一宠文,男女主身心干净,无误会,无小三~亲们放心入坑~
  • 对不起,遇见太晚

    对不起,遇见太晚

    讨厌的闹铃总是按时在沉沉地黑暗中开始响起,黑暗中黎明慢慢地醒来,晨风开始轻扶公寓墙角静静的竹丛,发出丝丝地声响,此刻是6:40。校园中,透出窗口的灯光一点点地在黑暗中蔓延开来,几栋学生公寓开始骚动起来。
  • 仲夏夜之秋:我们正值青春

    仲夏夜之秋:我们正值青春

    那一年,仲夏夜带着点点燥热与悸动,他们相遇,年少的誓言是否只是童言无忌?欧阳晨曦,世界的宠儿,暗夜的帝,却命运多舛,一生为情所困。亲情、爱情、友情......她都曾拥有过,可醒来终究是浮生梦一场......再充满梦幻的仲夏也有醒来的一天,再好的青春也有被耗光的一刻,到那个时候,是谁在陪她度过寒冷的冬天,是谁带她回忆那正值青春的时光?
  • 天武神尊

    天武神尊

    被暗中迫害的少年天才,武道停滞,但他信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至理名言,终迎来转机,绝美少女降临。修《天辰雷动诀》,雷御万物,灵天万界,任我遨游,绝世武学,无不掌控。擎天驾海,所向披靡。
  • 等不到日出一个人孤独

    等不到日出一个人孤独

    男孩要走了,却在临走之前对女孩许下一生一世的诺言,“当樱花开时,我便回来找你,与你天长地久。”女孩在樱花树下等了八年,回来时,他早已是众星捧月的天之骄子,而她却还是那个普通的她。当他与她再相遇时,往日的温情不在只剩下厌恶,男孩在八年里失去对女孩的所有记忆,后来男孩恢复了记忆,她却成了别人的新娘............是命运的捉弄让我们重逢,也是时间的过错让你逐渐忘了我,也许我们真的是有缘却无份,让彼此错过。
  • 漫天星飞舞之星陨

    漫天星飞舞之星陨

    她,出生豪门,不明不白的身世,蒙上了她童年的阴影。她不放弃,勇敢追求,有仇必报,收获了成功,收获了爱情。然而,仅仅这样就结束了么?抛弃一身荣华富贵,等来一世深情。看欧阳三小姐华丽转身!
  • 游魂荡附诡异真

    游魂荡附诡异真

    无形依附有形,悬荡酝酿盘定,空间外拓是你想象不到的惨剧,完美,怪异是表象,内涵虚无缥缈、上上下下,制衡玄黄,一切的一切都是都是所有生与灵的滋养,胜也是败,赢更是悄然离场,什么的什么看一枕黄粱,,,,,,
  • 高冷校草的拽丫头

    高冷校草的拽丫头

    冷酷的校草,拽拽的萌丫头,是一对欢喜冤家。却殊不知,两人的心越靠越近。在同桌的情况下的他们,会擦出怎样的火花?那啥,作品介绍不知道怎么写,还是看正文吧!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染冉的作品,谢谢。
  • 唐人笔记

    唐人笔记

    我叫李尹,乃是纯阳弟子。在这江湖久了,自然会经历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寂寞有的温暖,不过是让人听一听,看一看,若是诱人喜欢也是不错的事情。
  • 国民校草:呆萌甜心身边宠着

    国民校草:呆萌甜心身边宠着

    ”莫浅曦,你过来!“莫浅曦皱起眉头,表面不语,心里早已问候了林子宸的祖宗十八代。”莫!浅!曦!“见她依旧无动于衷,林子宸起身走到莫浅曦书桌边。”你……“话还没说完,莫浅曦拿起桌上一本漫画书朝林子宸砸去。”嗷……“林子宸脸上的嚣张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因疼痛而龇牙咧嘴。”你的漫画书落我这儿了,还有,你真的很烦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