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民间的艺术奇葩
陈福加
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他走向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当然也走进了祖国西部,大山的深处。在桃花绽放,杏花吐蕊,梨花待放的时候,脍炙人口的西北花儿同时也在漫山遍野地开放,和春姑娘挽臂起舞,一道舞进一个又一个季节。
手捧老职工马国财选编的《民间山花集锦》书稿清样,如同跌进花儿的海洋。马国财说:“为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一时有感便搜集整理了这本“山花儿”集,挂一漏万,可能不足一滴水。”一点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年近半百的老职工马国财在工作之余,以仅有的初中文化程度刻苦自学,学会了电脑操作,工作起来更是得心应手,出色地完成了单位交给他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之余,他整理了一本三十多万字的《唐诗宋词》,还利用节假日走村串巷,深入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搜集整理了这本《民间山花集锦》,他的吃苦精神和对民间艺术的追求,令人钦佩。马国财要我为他即将付梓的《民间山花集锦》写序,我诚惶诚恐,因为我缺乏对文学和艺术的研究,对民间花儿艺术了解甚微,但马国财执意如此,我便只好欣然受命。对此,我除了认真读完马国财的书稿清样外,还参考了大量有关“花儿”的资料,写出这些轻微的文字,在对老职工马国财表示祝贺、与广大读者共勉的同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民间花儿艺术的研究和保护之列。
据了解,花儿是流行于青、甘、宁、新四省区汉、藏、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口头的一种民歌。多数人认为花儿自明代开始流传。“花儿”亦称“少年”,又称“山歌子”,因对歌时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而得名。花儿约有300年的历史,一说由元曲演变而来,曲调称“令”,有百多种。其旋律高亢豪放,悠扬婉转。歌词即兴而编,语言朴实,比喻运用自如。花儿分独唱、对唱和联唱三种形式,即可抒情,又可叙事,而且长于写景,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家庭生活等方面,但情歌尤多。以前农村人民生活非常艰苦,物质条件落后,文化生活单调,广大人民劳做于田间地头,男女老少便借用身边的事和物,随意儿连编带喊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形成了此种通俗易懂的“山花儿”。经过传唱,“山花儿”便成为民间表达情感的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生活的真实,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马国财讲,以前他的甘肃庄浪无论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都能哼几句“山花儿”。尤其在中年男女中,漫“山花儿”十分常见,不论在田间地头,在进城赶集、走亲串友、回娘家、割草、送粪担水的路上,甚至连收割打碾、做饭时也要漫上几句,以增添生活的情趣。花儿因流行地区不同,在发展中受各民族文化影响而形成不同的流派,且各具特色。除平时演唱外,各地每年都举办“花儿会”进行比赛,各地会期不尽一致。“山花”的音韵基本是固定的一个调子,吟唱者大都是触景生情即兴填词歌唱。所以,所谓山花集总是大海中的一滴而已。不过,有这样的集锦,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山花海洋的窗户。在这些民间流传的花儿词中,有对梁祝故事的民间演译;有为潘金莲抱不平的感喟;有对孟姜女哭长城的壮举所表达的感叹等等。当然,更多的是演唱者们对自我内心世界与命运的关怀。例如《绣荷包》表达着女性对真挚情感的追求与期盼,《苦命女》、《恨女婿》》中控诉旧社会种种陋习陈规对女性肉体与精神的摧残。在这些民间花儿中“赋、比、兴”依旧是其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句法灵活自由。可以说这本民间山花集为我们了解山花这种民间艺术提供了一个样板,收集者刻意留下这下花儿来自民间时的原始面貌更为这些花儿增添了研究的价值。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地实施,农村经济、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机、通讯工具以及互联网都走进寻常百姓家,漫山花儿的人越来越少了。花儿在以艺术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山花儿词除了专业的花儿歌手所掌握外,普通民众对此知之甚少,逐渐淡忘。马国财是负责的人,他便有了搜集整理民间山花的想法,并付诸行动,通过不懈的努力,饱含着马国财对民间山花的热爱和追求的这本《民间山花集锦》终于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可喜可贺!
是为序。
二00九年春天于古城隆德
(陈福加,男,1966年生于宁夏固原,中共党员,工程师,现任宁夏隆德县供电局局长、党支部书记,多次受到各级组织的表彰奖励,在国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