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龙山,亦称兴隆山。在马召镇南约5里处。因其主脉似龙,故名兴龙山;又因其顶形状甚圆,俗称“圆圪塔山”。
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各具特色,尤宜避暑。山顶海拔1480米,称南天门,顶殿玉皇庙,正殿五间,厢房八间。正殿供奉玉皇大帝,两侧侍列天兵天将天宫诸神。庙里有口大钟,音宏声远。相传,初铸成时,师出行,嘱弟子:吾走三日,方可撞之,钟声可及人行之处。徒误听为师出“三辰”后撞钟。其时师父仅行至殿北十里之四女塚,听到钟响,叹曰:“蠢徒误事!不然,钟声可传更远!”殿在山巅北沿,立于廊上,近视阡陌,远眺渭水,极目北邙。殿南为一片平地,约十亩之阔。树木花卉,一应俱有。鸟鸣蝶飞,幽静闲适。住庙道士三人,自种粮蔬。居士与香客甚众,四时往来,风雨无阻。
山下有三道山门,俗称天门。头天门在马召旧镇上,可考年代始见于明,“文革”中遭毁。二天门在虎峪村南,五间,两层,雕梁画栋,气度不凡。今存平房,庙院肃整。三天门在二天门南里许处,旧名叫“兴龙山阁”,后改称“斗姥阁”。时人谓之“高出云表,为马召南一大巨观也!”志考,创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由咸阳人王全真(张三丰衣钵弟子)筹建,阔五间,高五丈,坐北朝南。甘肃人袁思营立碑,周至县候补知县王选撰文。今亦仅存旧庙残碑。二天门、三天门均有住庙道士。行人至庙,可供食饮。
马召镇与圆疙瘩山之间,还有两座山神庙。《续仙境志》载:其一,“虎峪口有庙一楹,旁植古柏,五株大,三四围,高出云霄,阴三四亩,虬枝奇离,鳞皮盘旋。盖汉唐间古木也!常施药治乡村穷民沉疴。故,神不能神人神之!”其二,“在金盆梁。碑略云,马召南里许,蜿蜒而上,有坪,鸟路,当南山之冲。翠岚掩映,俨然深秀之内。有庙额曰:山神。其造不可稽,惟碑三。道光间,周至尉某,道经庙前,雷电交作,尉迷失道,忽有黑汉自庙中出,为尉指路。”古木治病也罢,山神指路也罢,想来多系守庙道士为募捐布施的巧说之言。如今的人们,多已明晓其理,只敬神,不迷信。
山高水高,吃水不愁。圆疙瘩山的水源有三处。一在玉皇殿南20米处,为一水潭,30平方米大小,深1米,曰“金水潭”,亦称莲花池;一在玉皇殿东南200米处,系一山泉,1平方米大小,深约半米,水质甘甜;一在斗姥阁右,连水沟口,为一水柜,容积约10立方米,其下住户,皆以管道引水为饮,终年用之不竭。
玉皇庙正会为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八日,共三天。由崇耕村主办。逢会天,最热闹的地方,除了玉皇庙,就是马召镇西门外。
虽然天热难耐,但爬山的人却络绎不绝,似流如潮。人们身着白色单衣,手持竹蔑扇子,肩搭羊肚手巾,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地攀山不止。平时让人望而生畏的72道盘旋路,这时,全然不在话下。行进间,听见别人粗喘不止,看见别人汗流浃背,竞也顾不得去想其中的“艰苦卓绝”。因为,他自己也是“泥菩萨过河,吾身难保”了!纵使你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也难遂这个再也简单不过的“奢望”。因为,人多路窄,你一停,人就阻;前面停,后面催。没办法,只好咬咬牙,“蟾蜍支桌腿——硬撑”!有的老年人,为了避开过会期间的“人潮”,便于前三两天就赶到了山上,坐待会期。
主会场在马召镇的西门外。这里,好戏连台,社火成队,人喊马嘶,热火朝天。戏从外地请来,一年请一家戏,不重样。有时,专门请来几家剧团唱“对台戏”。这样,可真是辛苦了演员,急坏了班主,乐煞了会长(办会有功),忙苦了观众(轮台看戏)。社火由各自然村组织,教练从外乡请来,演员由本村人充任,马匹或租或借,队伍庞大,少则四五十匹,多则过百。耍马角是二十八会的传统节目。表演者赤膊袒胸,酒至烂醉时,才可进入“角色”。他一会儿舞拳演武,一会儿抡刀厮砍,一会儿立地闭目,口中念念有辞,“煞有介事”。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光脚踩红铁铧了”!助手们将犁地用的铁铧放入火中烧红,表演者竟然不皱眉头地将赤脚伸入铧中。围观者似乎看到了丝丝冒烟,似乎听到了滋滋作响,有的人发出惊叹,有的人扭转头去,有的人想出面阻止,小孩子甚至吓出了哭声!然而,“马角”扮演者本人却面不改色人不慌,完成了全部动作后,才缓缓抽出脚来,绕场揖谢。这时,他又“煞无介事”了!
崇耕村紧邻镇街,过会时又是商品贸易的好机会。六月二十八日前后这几天,正是农活告一段落的小闲时节,农人们尽可轻松放心地带上钱包,无牵无挂地逛会采购生活用品或是农具杂什。临街商人,扩大了经营规模,搭起帐篷,“赶会交易”。远处的商人,早早就备足货源,像候鸟一样,如期而至,摆摊售卖。山里人也不失商机,背负肩挑,带来了山货特产,先变卖成钱,再以钱购物。这几天逛了会,买足了生活必须物件,回山后再辛苦劳动,积攒新货,待到马召十月初十过会时才肯二次出山,备购越冬货物。
远近百里,无人不知马召二十八会。过会时,人极多,易拥堵,加上天热风微,骄阳难耐,仅靠西门外和玉皇庙两处,难以容纳。于是,一部分人看完戏,祭过神,便赶到药王洞来,既图个清闲,又寻个凉快。
兴龙山右侧斜出一岭,其形酷似凤凰展翅,故名双凤山。《续仙境志》中记有“双凤山三石洞”:在马召镇南里许,药王洞有石龙,鳞甲森然,盘伏洞内。南伏于娘娘洞至三皇洞,头角屹嶷,直昂于三皇(洞)顶上,若有出飞之象,甚奇电!兹山之奇迹,故志漏载。碑略云:“若遇康乐,必蒙洞天福地之题。向久埋没万绿丛林之中。乾隆间,黄冠寇复亮,游而异之,施以人工,秀奇雕绝,飞阁流丹,遂觉天工人巧,两极相至!”如今,三洞俱存。又传,谁若能在洞中住足七七四十九天,可无疾,可长寿。每年二十八会前后,适逢暑天。富足人家,便将老人送至洞内消暑,早出晚归,果然体健寿长,屡出百龄老者。消息传开,趋者渐众。久而久之,演为乡俗。游人问起根由,道士说:“神灵验”;老人说:“儿孝顺”;乡人说:“风景好,空气清,人心宽”。虽难衷一是,然所言可鉴。
来此避暑的老人们,常于诸洞之间赏游,一为观景,二为强体。年纪大的,就近游览金蚂蚱洞,石佛爷洞等处。年虽老人犹壮者,便攀山登峰,前去造访位于玉皇庙西南约500米处的神仙洞。
旧时,马召地区有一民俗:祈娃。一些婚后几年未育的青年人,便由老辈人带领,夫妻相携,来到娘娘洞求助于神灵。他们带上供果,点亮大蜡,放入布施,许下心愿,再“守神”一夜,揣上“神符”方才回家。其后,生了娃的,便来还愿;没生的,或是再来重祈,或是同时请医疗病。有的人竟也生了;有的人则一次次祈娃往返,在汗水和着泪水的苦涩中度过了生育年龄。那时节,人们认为一切“吉祥”,都是神灵恩赐的;一切“不幸”,都是媳妇“带来”的。思之,也悲!无奈中,只有再祈之于神。
于是,《续仙境志》中便有了“神仙洞”的记述,洞“在马召南虎谷内。相传,五代刘蟾栖此洞。考:蟾名哲,字元英,事燕王刘守先为相。一日,遇真阳子,传以金液还丹之道。游终南山,见此洞在万仞山之腰,奇秀天成,红尘远隔,只羊肠鸟道,忽有忽无,达于兴龙山之巅,终年云封雾锁,真羽化飞仙之地,佛宗道祖之域也。”故而,居此洞,施“金液还丹”之术,救疾苦百姓于世……
一段美好的传说故事,寄托了人们善良的愿望,包含了老百姓欢快中的隐忧,经历中的沧桑,也给这里的景点染上了神奇,平添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