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化河畔,有个美丽的村庄名叫槐花(分南、北二村)。
一听名字,就让人心动不已,生发风景如画、槐花醉人的联想。
阳化河水自太白山脉发源,蜿蜒奔波,北入渭河。流经之地,既造就了一方肥田沃土,又灌溉了四时稼禾,成为“金周至”的西北一隅。北槐花东北角,有座太白庙,由槐花、岭上、南辛庄、北辛庄四村共建共管。
此庙建于何时,无据可考。村里的老年人说,自小,就听老人说这是一座古庙。十月十三过会,会期三天,由四村轮流作东办会。过会时,必唱大戏。原先,槐花、辛庄村均有民间秦腔剧团。现在,剧团散了,逢会就外请戏班。钱是多花了些,可剧团却都是正股正行的名牌硬班子。无论哪个剧团去槐花太白庙唱戏,班主都要事先叮咛演职人员:槐花辛庄剧团原来的老演员都是行家里手,在那里演戏可要格外认真仔细,任何纰漏都逃不出这些老艺人们的眼睛!
祭祀太白神,已有数千年历史。
相传,商纣时,在今河北卢龙南的地方,有一个诸候国,名曰“孤竹”,国君的大儿子名叫伯夷。他认为,为人子者,孝顺为首;“孝”乃以物回报父母,“顺”乃服从父母意志。他发现,自己的为人处世之法,不受父亲赏识,屡现不悦。于是,他放弃了接班当国君的机会,辞父南行。至沣镐之地,适逢周武王兴兵伐纣。他劝武王休兵养民。武王怒,欲斩之。姜子牙与诸大臣劝谏得免。伯夷过了沣河,来到景谷(即今周至耿峪)首阳山采薇隐居,不食周粟,一时传为佳话。他的三弟叔齐,仰慕其兄雅风,随之来此,共度隐居生涯。数年后,二人矢志未改,饿死首阳。朝中大将周伯奉命寻访伯夷叔齐,知其两亡,感慨不已,撞山而死,以示景仰(此即景谷之来历)。道教为表彰三人节义之举,追封为三位太自尊神(太白,即“清白至极”之意),并设庙祭祀。
周至境内有数十座太白庙,诸如:广济何家村太白庙、竹峪西沟太白庙、马召上孟村太白庙、广济南大坪太白庙等。这些庙,大都由一个村子独建自管,惟独槐花太白庙由四村共建轮管。这是何因?
原来,这四个村子位置处在阳化河流经之地的最后一个村落群,其特点:越处下游地势越低,越处下游河水流量越大,越处下游河床越高(高出地表),因而水患也就越大。民间传说,三位太白神轮流管山,一神一年。大太白、二太白性情平和,轮值时,风调雨顺;惟有三太白性情暴烈,轮他管山的那一年,必遇水灾。四村合计,修座太白庙,敬祭太白神,祈求化灾为福、化险为夷。庙,就这样建起来了。当年其所以选址城外,其用心在于,太白神供在城外,阳化河发水时,洪水不敢侵犯神灵,自然就起到了保佑城内百姓的作用……
阳化河流沙量大,每隔三五年就要疏通河道,加高加固河堤。临到此时,村上的“官人”(旧时百姓对村干部的称谓)先去太白庙烧香,然后,向大伙传达“神”的旨意,号召大家义务出工、修堤防洪。果然,大家闻声而动、齐心协力,很快让阳化河水通堤固、面目一新。凡有洪水袭来,村人大多年份均安然无恙。过会时,大家将这一切功劳都说成是神的威力。细一想,也对,也不对!
别处过会,多是邀朋会友、买卖交易、烧香敬神一类活动。槐花太白庙会除了这些,特别重视唱大戏。四个村子中,两个村子有自己的剧团,因而唱戏便成了过会的首选。
北槐花虽然村子不算很大,然而人才济济,是远近有名的戏窝子。吹拉弹唱,生丑净旦,哪样角色都是顶呱呱的正儿八经。只要太白庙过会,哪怕这年没轮到北槐花办会,村上剧团也义务公演。有时,还与辛庄剧团唱起了“对台戏”。演员们拿出看家本领,展示自己最佳才艺,决心要赢过对家,为本团争光。观众则图个高兴,于两家戏台前“全神贯注”地轮流观赏,津津乐道地“说长论短”。有时,大戏落台后的议论,比看戏的过程还要认真、还要热闹!
哑柏镇北面的蒋寨庙会,有一个特殊的讲究:大戏要唱三天四夜,不许落台;演员轮流吃饭、休息;村人轮流看戏、睡觉;必须全部唱本戏,不许演折子戏。这个要求,让一般民间剧团闻而生畏,临之却步。北槐花剧团由于演员队伍强大,实力雄厚,多年都在蒋寨庙会上演唱过“连台戏”。
因为剧团出了名,附近村中的年轻人便来北槐花拜师学艺。尽管,从这里走出去的年轻人,有的进了县剧团,有的进了宝鸡剧团,有的进了西安剧团,而且还成了骨干演员,但是,有一条规矩,徒弟们谁也不敢违背:只要槐花剧团演戏,叫到谁,谁必须回团参与演出,否则,就断绝师徒!
因为村里有剧团,唱秦腔、弹曲子、说快板便蔚然成风。不少人,成段成套地唱起秦腔戏,外人听了,还以为是专业剧团的演员哩!村里有个艺人,善弹三弦,边弹边唱,很合农村人“口味”,故而远近闻名,时常听众蜂拥。有时,还应“邀”唱一段酸曲子(直白地表述男欢女爱)。这种曲子,起头还算“干净”,唱着唱着就“改弦走调”了,直羞得在场的女孩捂住脸,边退场边“骂”唱曲子的人……那人姓肖,大个子,不识字,红脸庞,好嗓子,弹唱起来,微闭双目,轻摇两腿,大有如痴如醉的神态。他性情开朗,好开玩笑,与年轻人没大没小,人缘极好,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大伙撮合,就会就地演唱起来。每逢太白庙过会,他总要摆开“摊子”,义务唱曲子为大伙助兴添趣。有一支曲子名叫《六月花》:正月里开的迎春花/迎春花儿开得早/那娃的模样长得好/手儿能,手儿巧/脚儿窄,脚儿小/红鞋绿袜实在好/青丝褂子粉红袄/干洒利落人说好/十里八里难寻找。//二月里开的打碗花/打碗花,赛喇叭/两个黑娃吹唢呐/十个指头单摆下/五个抬起五个捺/把脸吹得红麻麻/脖项挣个瘿瓜瓜/乐人家挣钱难肠大/熬眼着气受糟踏。//三月里开的豌豆花/豌豆花,一把把/可给秃娃剃头呀/三个捺住两个刮/把娃疼得龇呀呀/叫干大,喊亲爸/你把秃娃饶了吧/秃娃咋会有头发。//四月里开的刺玫花/刺玫花,把手扎/今日七,明日八/后天妹妹出嫁呀/把你忙得乱挖抓/门帘枕头把花扎/梳妆打扮剪指甲/坐花轿/吹喇叭/妹妹神采大焕发/谁想花轿没抬稳/把你跌了一磕爬/刺玫花里打个滚/花香人香两朵花。//五月里开的石榴花/石榴花,满面红/幺婆打娃不心疼/白天打,黑夜拧/还说把娃没打成/不是自己心头肉/哪知人间骨肉情。//六月里开的黄瓜花/黄瓜花,赛胡子/花香十里有名字/四村八堡小伙子/把你比得像西子/赞你手艺两下子/织布纺线搓捻子/赞你本事两下子/大裁小铰捉剪子/哥能扬场提锤子/扶犁吆车掌鞭子/身强力健好身子/心地善良美男子/咱俩拧成一股子/何愁没有好日子/咱俩合成两口子/来年生个胖小子……听众中,一对男女似乎进入了“剧”中角色,真的憧憬起自己未来的“好日子”了。小伙子望着姑娘傻笑,姑娘红着脸娇嗔小伙:要看我,听戏!其他人则大笑起来,戏问他们两人啥时“拧成一股子”,啥时“生个胖小子”!架不住大伙耍笑的“火力”,两个人挤出人群,朝两个方向飞跑而去……
第二年太白庙过会时,这一对青年人真的成了两口子!这时,他俩站在人群外围,以不同往年的心情又听起了肖老汉弹唱《六月花》。听到“来年生个胖小子”一句,妻子偷偷拉过丈夫的手,悄悄说:“你摸摸,是娃(wa)子(男孩),是女子?”丈夫则狡黠一笑:“明年太白庙过会听曲子时,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