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51400000031

第31章 周至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也叫“三月节”(时在农历三月),为“春分”后之第15天。

清明节既是24节气之一,又是传统的风俗节日。自古以来,这一天要祭祖、扫墓、戴柳。谚语云:“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节与寒食节的产生同为一源(冬至后105天为“寒食节”)。旧俗,自这天起禁火,吃冷食。传说,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人介子推而立——

介子推曾对晋文公有“割股啖君”之义,隐居绵山不仕。请之,不出。晋文公令烧山逼介子推来朝作官。介子推背母被火烧死大柳树之下。文公追悔莫及。

晋文公哭拜介子推于大柳树下,然后安葬遗体。搬尸时,发现介子推用后背堵住了老柳树的树洞。移尸掏洞,发现了一片衣襟,上书血诗一首:“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补报介子推,晋文公做了四件事。第一件,改绵山为“介山”,将其所在的县名亦改为介休县,取“介子推休了”之意。第二件,立寒食节,表示忌火之意。第三件,立清明节,表示告诫君主要“清醒明白”。第四件,从介子推烧死之处的大柳树上取木做屐,寓“悲哉足下”之意(后来,人们把彼此间的敬称改为“足下”)。

本来,清明与寒食分为两个节日。久而久之,便合二为一了,统称清明节,也叫“鬼节”、“冥节”。

清明祭祖的风俗,秦汉时即有之。《后汉书》载:“秦始皇起寝于墓侧,汉因而不改。诸陵寝以晦、望、二十四节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其亲。”“二十四节气”自然包括清明。作为秦、汉京畿之地的周至县,一直将清明祭祖之俗传沿至今。

清明节的前几天,家人就来到自己祖先的墓地,对坟堆进行培土修葺。清明节这一天,家长率子孙在祖坟前设下香案,备上酒菜,跪烧纸钱,叩头祭奠。村内,家家户户在门前插柳,取留(柳)恋招回(魂)之意。

旧时,有一村统为一族一姓者,则祖坟规模较大。清明前几日,便有户族长者出面联络,安排祭祖事宜。至清明之日,在祖坟前集体烧纸祭拜,然后会餐。其间,户族长有三件“公务”要当众交代:一为要求年内户族之中有纠纷有矛盾之家,在祖坟前宽让和解;一为公开本年清明祭祖的财务账目,明确各户分摊之数量(有的以粮顶款);一为表彰当年清明祭祖活动中效力有功之人,并勉励大家齐心协力,积极参与来年清明节的集体祭祖。

周至人过清明节,一直遵循着祖辈传下来的规程和讲究:新近去世的人,三年内,家人在清明节的前一天祭扫坟墓,称为“新坟”,届时全着孝服;因路途远不能赴墓祭扫的人,在清明的前一天晚上(或于当天晚上)在居住处就近的十字路口烧纸叩祭;烧纸之先,先用大面额钱币在纸上打拓,意在变纸为“币”;到坟后,先在坟头压一张方纸,表示其坟已经有后人祭扫;烧纸时,先跪下,再点火;纸火正旺时,烧纸者小声“告亲”,其内容或是感谢先辈抚育之恩,或是说明家中诸事安好,或是嘱咐亲人在“阴间”不要吝惜“冥币”,该用则用用完再送,或是转告亲人将“冥币”捎给已故但未归葬一处的某位亲人等等;纸燃尽,祭扫者三叩首后离去;出嫁的女儿清明节上坟时,要在娘家吃一顿饭,若是姊妹几人皆已出嫁,清明节的前几天就要相互约定,是先去娘家,还是先去坟上(或者在前一年的清明节时,于坟头约定来年清明节的烧纸方式)。

男人们清明节上坟,修修坟堆,烧过纸,磕过头,就结束了。女儿为父母上坟,则还要放声痛哭一场。哭祭词的内容,大都为思旧怀恩、述说往事,感叹难瞻慈容、报孝无亲一类。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一些目不识丁的女人们,每于此时此际,却思如泉涌、妙语连珠,泪催词生,词随泪出,常让路人驻足,听者陪泣!

若是年纪较大的妇女,遇有子女不孝时,也在清明节这一天以痛哭祭祖的方式,于坟前哭诉逆子之不肖行为。孩子听了,常会暗生愧悔,改错尽孝。这种方式,往往于祖坟集中的地方进行,听者越多,对不孝子的压力越大,“哭教”的效果也就越好。

民间还有“三月三”过“踏青节”的习俗,这也与清明祭祖有关。其时,风和日暖,草木吐翠,经历了漫长冬日的人们,于田野中踏青,在春风里吐纳,其意爽爽,其乐融融。三月三这天,人们到水边祭祖,于崖前采兰,还有除垢纳祥、祛病保健之谓。在这些活动中,妇女们最为活跃,以至有人认为踏青节专为妇女而设。杜甫在《丽人行》的诗中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说的正是三月三过节的景况。祭祖的同时,人们又开始新一年的农耕垅作了。周至籍进士、清道光年刑部主事王禹堂的《清明》诗云:“薄寒吹一扫,云放四山晴。微雨朝来洒,烟蓑又课耕”。

人们一边耕耘,一边谈论清明节来历的故事。年青人听了,又问起其它节气的来龙去脉。老年人便于田间地头为他们教会了《二十四节气歌》:种田无定制/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蜇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一年仅有一个清明节,风和日丽、杨柳依依,正是人们祭祖扫墓、踏青春游的好时间,大家十分珍惜它。仅就参与人数而言,除了春节之外,一年中要数清明节最多最齐了。即使是此日里忙于农活的人,晚上还要唱清明歌谣还要看清明戏哩。

上了年岁的妇女们,这一天里要独自咏唱《想娘歌》:“我的娘呀我的娘/你咋这么狠心肠/撇下女儿独自走/谁还疼我热和凉//我的娘呀我的娘/你老独自上天堂/天堂有风也有雨/我已给你盖好房(做好棺材)//我的娘呀我的娘/阴阳相隔两难望/女儿给你多烧纸/你老有钱不凄惶……她们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失去老娘的悲痛,来感叹世事沧桑人生艰难,来感化自己的儿女,嘱咐他们在自己百年后于清明节用同样的方式把老娘念想。

人生在世,谁无缺憾?睹物思人,跪对孤坟,昨日不再,憾莫大焉!

中年丧偶的人,清明节时最难受。生活的重压,儿女的哭叫,岁月的煎熬,让他们哀天叫地、肝肠寸断。清明思亲,不堪回首!民间以《曲子》戏或孝歌的形式,唱出了他们的长吁短叹、悲悲切切。

一首《五更寡妇》的孝歌唱道:“一更寡妇灵前坐/哭声丈夫奴的哥/自从那日得下病/为妻费尽一片心/求药王来许愿心/又去街上请医生/指望夫君病体好/恩爱夫妻百年寿//二更寡妇去哭他/又怕堂前人笑话/心想上前不哭他/情深意长丢不下……三更寡妇进绣房/两眼哭得泪汪汪/想起奴的命呀伤心肠……儿女年小家事难/孤儿寡母谁照看//四更寡妇坐炕上/再也不见我夫郎/奴的丈夫没去哪/梦里常与奴说话……从此人前霎争强/不比丈夫在世上//五更寡妇两眼红/长夜熬干一盏灯/左手拿的香和纸/右手又拿酒一瓶/双膝跪地泪盈盈/我为丈夫来祭灵/金鸡啼叫天又明/天明我再去坟茔……这首歌,情真意切,字字泣血。歌者感同身受,声泪俱下;听者情随歌动,无不慨然。

还有一首《男寡妇上坟》的曲子,其中一段唱词为:我见贤妻把命断/不由张财(剧中人)泪涟涟/你今一死怎能了/把一双冤家与谁交……正月里来锣鼓敲/敲得我好心焦/行来门口用目看/一对佳人闹元宵/低头我掉下了伤心泪/结发的夫妻哪里找……二月里来是春分/贤的妻死后留下两根苗/娃娃无依又无靠/一双冤家缠定了我//三月里来清明天/手拖儿女上坟前/左手打着千张纸/右手又提酒氽氽/我父子三人伤心泪儿没流完/日落西山洒泪还//四月里来刺梅花儿开/家家换上单衣来/见人家都把单衣换/男寡妇棉衣脱不下来/手拿钥匙把箱开/箱子里翻出单衣来/这单衣本是我妻病中做/到冬来棉衣靠谁裁//五月里来五端阳/家家吃酒饮雄黄……有娘娃都把绫角戴/没娘的孩子多凄惶//六月里来六月六/家家户户晒丝绸……手拿绣鞋观端详/人去物在泪满眶//七月里来七月七/天上的牛郎会织女/神仙都有思凡意/世上的男寡妇最孤凄……八月里来云遮月/妻死去全家好像把灯灭……娃子没衣袄/女子少袜鞋/无娘的冤家样样缺//九月里来九重阳/朋友们请我叙衷肠/我有心多喝几杯酒/儿女们在家泪汪汪……十月里来十月一/孟姜女千里路上送寒衣/孟姜女为夫把寒衣送/我给贤妻烧纸送冬衣//十一月里来冰冻合/亲朋劝我另娶一房好……假若娶妻不贤良/一双冤家受折磨//十二个月整一年/哭贤妻哭得我倒炕边/忽然做了个团圆梦/梦醒又是一场空。

空也罢,哭也罢,只有到了清明这一天,阴阳两隔的人才能对着坟茔述说念想,倾诉衷肠。

说也罢,诉也罢,因为有了清明习俗,乡亲们才用这种扫墓祭祖的方式,传承良善慈孝,延续耕读勤朴。

同类推荐
  • 三天读懂国学

    三天读懂国学

    本书通过对诸子百家学说的介绍,儒学、经学、理学、心学的梳理,二十四史的展示.中国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曲艺建筑等的讲解,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积淀,管窥国学的整体风貌。
  •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

    本书是刘志生的博士论文,也是他出版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该书以大量的东汉碑刻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把这些对象当作一个全封闭的系统,并制成ACCESS语词数据库,再对这个封闭性的语言材料的复音词采取通常所使用的专书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描写分析,其目的在于提示出东汉碑刻语料复音词的面貌、特徵、发展演变的情况和内容规律,借以考察东汉时期浒使用的部分复音词的使用情况,从而对整体把握处于汉语史重要阶段的东汉段的词汇系统的复音词内容规律乃至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资料和参考。
  • 世界音乐与舞蹈历史纵横谈

    世界音乐与舞蹈历史纵横谈

    本书从古代文明、世界宗教、探索与发现、科学与技术、医学、古代武器与战争等若干方面,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文字简洁,集知识性与科学性于一身,体例编排得当,每一部分的知识形成系统、科学的有机整体,方便读者高效、全面地获得相应知识储备。
  • 松溉古镇

    松溉古镇

    松溉古镇是重庆市居于长江上游的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底,人选了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松溉古镇历史上因“水码头”的物资转换而得到规模发展。其独特的山水和城镇的构成关系,形成“一品古镇,十里老街,百年风云,千载文脉,万里长江”的人居环境特色。松溉建镇历史悠久,镇史辉煌,律动的建筑遗存、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遗址以及独特的码头文化奠定了古镇的历史价值和今天的旅游发展地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书介绍了松溉古镇名字的由来、区域、沿革、经济、人口以及其城镇体系的基本概况,从山水格局、空间布局、街巷肌理及环境景观等方面来解析古镇形态,在建筑特色.
  • 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本书包括文人文学、书法艺术、美术绘画、音乐戏曲舞蹈、陶瓷雕塑、建筑艺术、民间工艺七章内容。
热门推荐
  • 萌宝来袭:娘亲我要爹爹

    萌宝来袭:娘亲我要爹爹

    一个身着粉色长裙的可爱女宝拉着她的手指,昂起头声音很稚嫩的问道:“娘亲,是不是见到帅哥,我就扑上去抱着他大腿,叫爹爹?”某女:“艾玛,孺子可教也,真是我亲生的!如果他不给扑呢?女宝很认真的答曰:“扯住第三条腿!让他滚蛋。”男宝双手抱臂站在一旁,故作老成的反问道:“娘亲,不是说好演三口被抛弃吗?怎么变成抱大腿了,还扯第三条!节操呢?他是高高在上的寒月轩宫主,冰冷的眼眸看着抱在自己大腿上,小手还用力的拽住他重要部位的小女孩,他嘴角一阵阵抽搐,只听到那稚嫩的声音道:“娘亲!快来!是很有钱的帅哥!我们一起抱大腿。”
  • 极舞:末世殇

    极舞:末世殇

    穿越异界成为权贵子弟,本以为可以一生无忧无虑的过完一辈子。却不曾想在家族的神魂觉醒的时候觉醒了女神的神魂,顺带的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倾国倾城的绝世小受……呸,美女。于是,作死之路开始了……欢迎加入《极舞:末世殇》,群号码:184527179
  • 御姐发飙,殿下咱们走着瞧

    御姐发飙,殿下咱们走着瞧

    叶樱本是叱咤商界的女企业家,在职场得意之际却情场失意情场失意。从此她变得冷心冷情,全身心投入事业,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帝国。本以为自己会孤独终老,不曾想在错的时间遇到了错的人,那人却闯入了自己的心扉,从此开始了一段你追我赶的恋情。带着千年预言而来的神秘男子,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她的心,却换来一盆冷水当头浇下!她却不愿放弃,“我们的责任不可避免,我们的宿命却能更改,只要你能往前一步。”她放下自己的事业放下自己的自尊追随着他一起面对,终于用自己的心温暖了他。只是本以为天意可违,宿命可抗,却在携手找到终极大boss的时候,才发现命运原来一直在捉弄她。
  • 逃跑王妃

    逃跑王妃

    冷怜心,不是特别聪明,而且爱钱,喜欢美男,第一天上班,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来,结果,不幸的穿越了。而且还如愿以偿的遇上了好多好多美男,巧的是,个个深情无比!哦?深情全是对她耶?怎么办?真命天子是他?是他?还是他?且看小女子如何在古代寻良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山河画冢

    山河画冢

    浩渺苍宇下,自出生起便被迷雾层层笼罩的少年,横空出世,光怪陆离的人世间,无意中融合人、魔、妖三族血脉的少年在风雨中,剥开重重迷雾,终于踏上属于他的修仙之道。
  • 北狩行录

    北狩行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之女王回归

    重生之女王回归

    她,在黑道是赫赫有名却又十分神秘的冷血女杀手,血门的副门主,无人知道她的真实面目,见过她的,已经和阎王做伴去了。在白道,她是商界的女强人,经营着几家大规模的上市公司,在学术界也是一位各科精通的才女,本应冷血无情的她,确对他动了情,本来为了他决定金盆洗手,退出黑道,专心经营公司,与他过着平淡的生活,可是,当她退出了血门,在新婚的那天晚上,从他拿着枪对着她说,他是阎门派来除掉她的,她绝望了,是啊!她这种双手沾满鲜血的人,有什么权利拥有爱情呢?可是,却因为自己的私欲,害了整个血门,临死时,对着他发誓,如有来生,一定十倍奉还。
  • 丢在小说里的人

    丢在小说里的人

    这是一本故事锦集,里面有着各种的故事,每一篇都会是不同风格,它是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快乐、悲伤、疑惑、惊恐。我有过的,你也有过,我把他们写下来与大家分享。无论喜不喜欢,好与不好,我只希望它可以无愧与自己,在想做的年龄去做,敢梦的年龄去梦。里面有我的故事,可能也有你的故事,有真实的,有虚构的,但是每一个故事,它们都是真诚的。
  • 暖暖日光

    暖暖日光

    郜晨觉得,霍邵谦一定就是上帝补偿她的礼物!
  • 劫起九霄

    劫起九霄

    不成圣人皆是蝼蚁,但在天道之下,圣人不过是较大的蝼蚁,地球人时天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修真界、仙界锻炼自己,努力使自己变成较大的蝼蚁、更大的蝼蚁,不再是蝼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