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59900000001

第1章 代序 纵横“三学”求真知——访来新夏教授(1)

来新夏 夏柯 刁培俊

来先生,您好!您是我们尊敬的学界前辈,学界称誉您为“纵横三学”的着名学者,大概也就是说,您在历史学、文献目录学、地方志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深远。您能谈谈您的学术经历和研究概况吗?

好的,先谈谈我的本业历史学吧。我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大学生,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六年间就读于辅仁大学,受过传统史学的科班训练。当时正是抗战时期,燕京关闭,北大成为伪大。辅仁作为德国教会学校,受日寇干扰较少,故而当时留在北京而不愿任伪职的学者纷纷加盟辅仁,一时名师云集,文史方面就有陈垣、余嘉锡、朱师辙、启功等名家。当时辅仁的学生较少,师生关系也很融洽,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悉心指点。在这一环境熏陶下,我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大学期间,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唐以前的中国历史,毕业论文做的就是有关汉唐年号变化与政治关系的题目。一九四九年参加革命以后,我到华北大学接受南下工作培训,后来,被留在历史研究室当研究生,师从范文澜先生,开始转向近代史研究。一年以后,我奉调到南开大学工作,讲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鸦片战争史、中国近代史和北洋军阀史等课程。虽然学术方向有所转移,但我并未放弃古代史。我一贯主张学术不但要古今贯通,还要中西贯通,反对学问越走越窄,这个我们下面再谈。北洋军阀史是我研究近代史的核心点,这要追溯到跟随范老学习的那个时候。当时研究室(新中国成立后改制为中国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接受了一百多麻袋北洋档案,在整理这批档案过程中,我开始接触北洋军阀史。那时的工作条件很差,每天在仓库里弄,尘土飞扬,每人只发一件灰布制服,一个口罩。整理工作分两步,第一步非常辛苦,就是先把土抖落干净了。因为那些档案都很多年没有动了,非常脏。我们早上去,晚上回来的时候,戴眼镜的镜片都是黑的,口罩遮住的地方是白的,可是口罩上两个鼻孔的位置也是黑的。全身都是土,弄干净后,把档案按文件类型分堆,再做大致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分类,这就弄了近半年,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整理的时候就很细了,要把每份文件看一遍,然后做卡片,写明这是什么时间,什么事情,写出概要性的东西,进行专题的内容分类。在研究这些档案的同时,我又看了一些有关的书籍,对北洋军阀史产生了兴趣,我认为这是治学中的“从根做起”。一九五七年时,湖北人民出版社向我约写北洋史书稿。当时没有人写相关专着,我也是抱着试试的态度,写成了十二万字的《北洋军阀史略》。没想到,出版后有一定反响,日本还出了两次译本。我当时自认为这是以马列主义观点写就的第一部北洋军阀史。一九五七年以后至七十年代末,因受形势影响,研究处于徘徊阶段,没有什么进展。进入八十年代,湖北人民出版社又向我约稿,希望增补《史略》。一九八三年面世的《北洋军阀史稿》就是在原书基础上重新扩充、修改完成的。《史稿》出版后,我仍觉得当时没有一部完备的北洋军阀通史是一个缺憾,认为这是自己的职责所在,遂又经过十余年努力,在几位同仁的协助下,写就一百万字的《北洋军阀史》一书。这本书获得了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当时我自信心很强,认为五十年内很难出现其他北洋通史,因为这是一部填补学术空白的着述。我在“文革”时受冲击,其中一条“罪状”就是因为研究北洋史,被人指为是专门研究坏人的历史,与反动派气息相通。可我觉得,历史是丰富和多样的,如果大家都去研究英雄烈士了,那历史的另一面谁来研究呢?这样的历史不就成了片面的,而不是完整和全面的历史了吗?

以上是我在历史学方面的研究情况。我的另一研究领域是目录学。我们读大学时,允许跨系选课,我就选了中文系的目录学课程,跟随余嘉锡先生学了几年。目录学难度较大,比较枯燥,要教好学好都不容易。作为老师,如果涉猎不广,积累不多,没有旁征博引的功夫,要讲得新鲜生动、引人入胜是不可能的。在极“左”时期,目录学属于“三基”,受到了批判,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直到八十年代时,我才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开设目录学的课程,后来因为身体原因,讲了两年多就没继续。我学目录学,是从《书目答问》入手的,读通了这本书,就掌握了两千多种古籍的大致情况,心中就有了作学术的纲领,无论你做哪个领域,都可以大致明了该领域内的基本书籍,再接触其他的书,就可以很容易地增补进这个体系中去。我现在正在总结自己在目录学方面的成果,明年中华书局将出版我的《书目答问汇补》一书。我在攻读目录学时,曾经做过《书目答问》索引,一种是从人名到书名,先列出作者,字号,属于哪一家,再列出着作;另一种是从书名到人名,先列出作品,属于四部中哪一部,再写出作者。通过制作这两种索引,就等于将《书目答问》拆散了又重组,学问就应该用这个做法。你们可以看看我早年手批手校的《书目答问》,那时我就用了这个办法。

除了上面两个方面外,地方志也是我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在这方面,我的起步较早,因为我的祖父是民国《萧山县志》的独立纂修者,所以,我有一定家学渊源,也很想继承祖父研究地方文献的传统。四五十年代之交,我阅读了大量旧志。我国的方志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但志书的分布却不均衡,有的地方修得多,有的地方修得少,有的甚至没有,所以,解放初期,中央很重视纂修地方新志的工作,号召各地纂修自己的“地情书”。由于政治运动不断,新方志的修撰工作屡兴屡废,直到八十年代初,才掀起全国性的修志高潮。当时由梁寒冰先生负责主持全国的修志工作,我担任第一助手,由此进入到地方志研究领域。我在这个领域除写了《方志学概论》、《中国地方志》、《中国地方志通览》、《志域探步》、《中日地方史志比较研究》等书外,还做了四点工作。首先,是做了新志编修的启动工作,负责起草了全国新志编修规划和第一次启动报告。第二,是参与了若干新志的评审工作,给几百个县市区的地方志写序,做了一些评论和纠谬的工作。第三,是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新志纂修人才。一九八二年时,我担任了华中、华北、中南、西北四个地区新志编修人员的培训工作。现在我的学生和私淑弟子遍布全国各地。第四,是倡导和参与了旧志的整理研究工作。我国是个志书大国,解放前编修的旧志就将近万种,不但存量大,而且种类繁多,包括各级行政区划志、江河山川志、行业志种种。这些志书包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地方情况,是一个蕴藏量和信息量极为丰富的资料库,所以有必要进行相关的整理研究工作,以为现在社会所用。当时,我参与了旧志的目录编修、资料分类、内容研究和整体评价工作。

上述三个部分构成了我的学术体系,也就是别人讲的我的“三学”,所以我入选《南开史学家论丛》的集子就取了《三学集》的名称。到晚年后,我又想,干了一辈子学术,一辈子得到民众供养,如果只写了几篇供专业人士观看的文章,意义有限,所以,我就想把我的知识和才学还给民众。因此,从八十年代以后,我开始了学术随笔的写作。史学工作者所做的学术随笔,与作家随笔不同。我的随笔是以学术为根柢的,目的是给人更多的历史资料与信息,就算是针砭时弊,也是以历史为基础的。近三十年来,我一直坚持写随笔,已经出版了十余种随笔集。最近的一本,是中华书局出的《皓首学术随笔丛书·来新夏卷》。所以,我觉得在我的“三学”之外,还有一学,就是学术随笔。以上就是我的学术研究概况。

来先生,作为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您在图书馆学的建设方面体现了史学家的通识,您能补充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好的。我是历史系的教授,按照学校的安排,一九八三年,我离开历史系担任了南开图书馆馆长。一九七九年我曾创办了南开大学分校的图书馆学专业,一九八三年又组建了校本部的图书馆系。在办学过程中,我提出了编写教材和引进人才的“两材(才)方针”。首先是改变传统的图书馆学课程设置。原先的图书馆学专业课程有重见迭出的弊病,如中国书史、中国目录学史和中国图书馆史这三门课程在谈到图书的源流、分类、编目时都要涉及刘向、刘歆父子,所以,当时有学图书馆学要“七见向歆父子”的说法。于是,我就构想实施三史合一的课程,即以图书为中心,将涉及与图书有关的各种事业,包括制作、搜求、典藏、分类和再编纂等包容进来,不仅最大限度地容纳了原来三种课程的内容,而且重新进行了编排和整合。为了将这一构想付诸实践,我就拟定提纲,组织人员,并亲自承担章节编写和删订通稿,先后完成了《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和《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的编写,应用于课堂,不但使课程设置更趋科学合理,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了建立图书馆学的基本框架,我还组织编写了一套有七种专业课程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列教程》,涉及图书馆学、文献检索、情报工作、国外图书事业等方面,使南开的图书馆学专业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另外,我还增添了“中国书法”一课。有些人不理解,我的想法是一个图书研究者每天和书、文字打交道,也要做一些书写工作,所以,掌握书法的基础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从这门课开设后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很好的。

来先生,能谈谈您治学的心得体会吗?

好的,我想大致谈四点体会。首先,做学问一定要有基干,老话说就是“专攻一经”。无论你是搞哪一领域,先把这一领域内的重要书籍念透一部。我研究目录学,首先读的就是《书目答问》,一字一句的念,还将各家批注和相关资料汇总起来研究。我研究近代史,首先读的是三朝《筹办夷务始末》。因为近代史最重要的就是对外关系。在读书过程中,一定要做笔记,要会做笔记,不要怕麻烦,怕慢。读书快,但记得不牢,体会不深,快就等于慢;反之,细细研读,做了笔记,慢就等于快,这就是读书的快慢辩证法。年轻人不要自恃年轻聪明,记性好,一定要记得人总有老的时候,得来太易,失去也会太快。现在大家都用电脑,有好处也有坏处。我曾有一个“偏见”:没有“废话”的论文多是伪造,那都是靠电脑下载拼凑的“学术百衲本”,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价值。电脑下载是为秘书们伺候长官准备的“急就篇”,做学问不是攒书,不要搞这种“奶妈学术”,要注重根柢,不要做无根之木。

其次是要注重积累。现在学术界不重积累,这是受了社会风气浮躁的误导。特别是量化的评价标准,害死人。这是新八股的余毒,方便了评审,危害了学术。什么是好文章?能说清楚没有人说清楚的问题的就是好文章,十万字的是,五百字的也是。现在设立许多数量的杠杠,这是不合理的。要积累就要抄书,做笔记,要做到四勤:脑勤、眼勤、手勤、耳勤。不要光看,要调动多种途径。学英语有所谓“快乐英语”,不但要看懂,还要嘴巴喊着、耳朵听着,调动各种感官,才能有效果,做学问也一样。一定要善于写札记,这是做学问的一个重要步骤。在看书积累资料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那些一纵即逝的思想闪光,要马上记下来,否则过后即忘,就是狗熊掰棒子,一无所得。我所说的“积”,就是广泛地搜集,“累”就是不停地增多。每天都要抄一点,记一点,这样“日积月累”,学问才能不断进步。你们一定要重视我国的成语,“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都是方法的总结,智慧的结晶,要深刻体会其中的精髓。抄书什么时候最难?打开书,抄第一条的时候最难。一定要沉住气,才能坚持下去。抄书不是盲目地抄,不是做印刷机、复印机,而是一个研究的过程。首先是点读,其次是分析,然后是记录思维的火花。所记的东西不一定很完善,但一定要把思想记下来。在此基础上,将同类的资料和看法归结成小堆,整理以后,写出三四百字的小札记。小札记写多了,再进行分类集合,就可以写出小文章。小文章积累多了,再加以整理,就可集合成一部小书。在小书的基础上,再搜集,补充资料,就能写出部大书来。我的文章和专着大多都是这样写成的。所以说,读书研究一定要掌握“分合法”,先把读的书分开,再把它们合并,先分,后合,先有灰石砂土,才有高楼大厦。学文科的人一定要勤于积累。文科是很养老的,年轻时多积累,年老时就足够所用。二三十岁时一定要想到有一天会老,脑力体力不会永远旺盛,记忆也不会永远的过目不忘。你们不要被古人所欺骗,我非常反对“一目十行”的说法,这不是效率高,而是肤皮潦草。读书应当“十目一行”,一定要把书吃透。从“一目十行”到“十目一行”的转变很痛苦,但这是真有所得,而不是夸夸其谈。

同类推荐
  • 戏里戏外看甄嬛:品古诗词的意境

    戏里戏外看甄嬛:品古诗词的意境

    作家流潋紫在《后宫·甄嬛传》中引用了大量经典诗句,使小说变得更加雅俗共赏、意趣横生,让观众读者叹为观止。从相遇温实初、皇上,到皇后、余莺儿;从步入后宫,步步惊心,到“女人如花”、“爱恨两茫茫”;从情谊伊始,淡看后宫那X如履薄冰的爱情,一切的故事都是那么的深情动人,却又是那么忧伤,摧人泪下。作者用自己的细腻,将一粒粒满含期望的种子,播撒在书中,让它发芽,开花,吐露诗意。感谢与《戏里戏外看甄嬛品古诗词的意境》结缘的人,若不是你们驻足聆听,于千万年之中,于空间的无涯的荒野里,雨落谁知!
  • 感悟智慧——拈花一笑间的96个灵感

    感悟智慧——拈花一笑间的96个灵感

    成功主要是因为态度。你有怎样的信念,就会有怎样的成功。感悟智慧,成功人生。
  • 风景:流动的丹青

    风景:流动的丹青

    本书内容丰富,作者在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的同时,详细地介绍了所到之处的自然、人文景观。读者既可从书中了解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底蕴,又可以更好地熟悉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在扩大自己知识面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 绿原笔谈

    绿原笔谈

    本书收录了《回族文学民族特点初探》、《新时期回族文学的发展》、《回族文学与回族文化传统》、《当代回族小说创作论》、《回族文学的自觉与发展》等文章。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滕固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滕固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热门推荐
  • 心若无尘

    心若无尘

    一次简单的同学聚会,竟然换来闪电结婚。这是什么样的节奏?是爱情还是其他,谁也说不准!没有杂念的感情才能长久,我们是否能够拥有?
  • 创进你的孤单星球

    创进你的孤单星球

    继母生下双胞胎弟弟后,南夏被赶去雅町市的叔叔家寄居。与之前“夹缝中求生存”的困境相比,南夏觉得叔叔家的生活如童话般幸福美满-叔叔婶婶待南夏犹如亲生女儿,妹妹星雨对她也疼爱有加。内向的南夏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 圣观自在菩萨一百八名经

    圣观自在菩萨一百八名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穹阙纪

    穹阙纪

    穹阙不在天上,命井皆敛心中,星空就在脚下。道人问道忘川只为寻找步临彼岸的芒光。天启年间,中土隐裂,三灵长各拥其政,神朝、众道风雨摇曳。一位不及舞象的少年没入红尘,只为寻觅一丝希望,苟求逆命的道业,为因果也为难判的夙命,于是开启了逆杵天道的无悔征程。
  • 谦虚的爱

    谦虚的爱

    策马江湖,逍遥一声夫复何求。纵横武林,遥叹今夕往事如风。
  • 异世界的神话传说

    异世界的神话传说

    科技与魔法共存的世界。上古神话人物一一登场。盘古女娲?伏羲炎帝?不!更多的是:杀神白起,无双吕布,巾帼木兰。太公姜子牙,始皇帝嬴政。还有射神后羿,酒剑仙李太白,圣天后武则天……这是一个异世界的神话传说,上古王候的争斗,谁为王?谁为寇?
  • 道途独酌

    道途独酌

    以雪为肤,以冰为骨。血洗长天,苍生永暗。阴影中一双眸瞳迸发出冷漠的光彩:“呼,好冷,好寂寞”一个离奇附身的青年在奇幻迷离的世界中挣扎前行,独自一人前行在长生的道途之中,回首间遥望世间沧桑,只余一声叹息:“山河变换光易逝,道尽孤乏独前行。"------------------------新人新书,求收藏,求推荐,望大家支持。
  • 黑籍冤魂

    黑籍冤魂

    《黑籍冤魂》章回体,谴责小说,彭养鸥著。小说集中笔墨描写鸦片侵入中国及泛滥成灾的情况,以一个吴氏家族世代受害于“黑籍”即鸦片的情形表现烟毒侵害之深之广,令人怵目惊心。本书主题集中鲜明,构思巧妙,广泛流传,具有深远的社会历史意义。
  • 吟游诗人的弟子

    吟游诗人的弟子

    如果历史没有隐瞒,正义没有龌蹉。真相就只是真相,那么这个世间,应不怕传播者!吟游诗人是传奇的歌颂者,当歌颂者达到了巅峰,本身也是传奇。当黑暗和光明对峙的时候,吟游诗人在这个世间传播着反抗的故事。当半兽人退却北方,战事弭平之后,“曾在神之乐园唱过歌”的传奇吟游诗人再也没有出现。直到有一天,神恩大陆上出现一位黑色头发,黑色瞳孔的少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及实用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释义及实用指南

    治安管理处罚法突出强调了维护社会治安要坚持综合治理的方针,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明确了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处罚法定原则,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人格尊严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的原则,过罚相当的原则等这些都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处罚法定的原则和“过罚相当”的原则,更符合法治的要求。。为了更好地理解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我们约请立法部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的专家对行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精神作提纲挈领的说明,重点提示适用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