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51600000012

第12章 传承之路

我就是一根竹笋,生来多粗就多粗,可以长高,但不会变粗。

——柴瑞霁

院长生于1955年,父亲取名瑞霁,字,晴初。从懂事起看父亲诊脉,下地干活时把汤头写在手掌与镢把上,随时背诵,已成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感受到中医的魅力与吸引力,每日亲眼目睹愁眉苦脸而来满面笑容而去的乡民,目睹父亲那几根充满魔力的手指和那双洞察人体五脏六腑的眼睛,便对中医这个职业生出十分的敬畏。爱上它似乎是情理之中,因为别无选择。多少年后,他想起当初仅仅是为了这个职业可以不再自卑,可以受到人们的敬重,可以有一份吃喝不愁的稳定日子,就觉得自己当初有多么浅薄。

1972年的一天,正在地里干活的院长被父亲叫回,拆开信封看到省中医学校入学通知书,从那一刻起,他就开始兴奋,然后,一宿地折腾。在炕上爬爬,在院子里蹦蹦,咯咯地笑着,跑到地里不着调地吼几腔。真的像范进中举,他说。他知道,如果不是父亲的患者——那位宋政委帮助并极力推荐,如果不是父亲的名医身份,他恐怕不会如此幸运。接下来的一切都很顺利,在学校入团,分配到河津医院工作。接着入党,结婚。又去省城上三年中医师资班,然后回到运城卫校当教师。上课教书育人,回家看妻子和两个闺女,其余时间全用来研究父亲的医案。日子简朴而平静。他满足,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他认为自己的人生已经定位,没有非分之想,最高目标就是努力当个好医生,方不辜负亲人的期望和朋友的帮助。有朝一日像父亲那样,成为真正的一代名医。

1991年,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开始进行名老中医的传承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用师带徒的形式抢救祖国的医药瑰宝。学期三年,师徒双向选择。出师以后不受人事指标限制,可提升副主任医师。柴浩然老先生名列全国500名专家之列,柴瑞霁成为当然的继承人。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如果不是从小立志学医,15岁开始把脉;如果没有苦练童子功,没有父亲的言传身教;如果没有中医学校的基础和河津医院的实践以及中医师资班的三年,不会有今天。”院长感慨道。

“当医生容易,当好医生并不容易。”如今他已是公认的大家,仍然这样认为。

那时候,人们经常看到他坐在父亲身边,仍然是埋头誊方子,然后让父亲签上柴浩然三个字。没有人知道,签字前,他会把药方细读几遍,熟记在心。连父亲也不清楚,他这个儿子,会经常面对疑难病症,把经方与时方放在一起对比,思考父亲用方的奇妙。常常,父亲诊脉后会让他再诊,他知道这是学习的最好机会。他几乎从不说话,只用那双单纯的如同孩童的眸子,盯着患者,还有父亲的一举一动,把这些牢记于心。

在卫校做教师那些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读了许多专业书籍,做了上万张卡片,写了118篇学术文章,发表在国家以及省级专业杂志上,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颇有影响。有对父亲医案的分析与阐释,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经验总结。这些都为他成为第二个柴浩然奠定了基础。譬如:《柴浩然老中医治学一得》、《柴浩然治疗高血压及其“反跳”的经验》、《急性肾炎证治一得》、《试论逆流挽舟法》、《桂枝古今名实考》、《芍药古今名实考》、《张景岳虫病论治特色》、《桂枝汤“解饥”之我见》等等,恕不一一列举。

院长在学术上的主攻方向是方剂的配伍理论与方法研究。曾在北京、南京的中医高等学府进修深造,师从着名方剂学家王绵之与李飞教授。他参加编写的《实用中医脑病学》、《时方新用》、《经方研究》、《中国常用中草药》、《中国历代方论选》等5部学术专着,担任副主编或编委,其中《实用中医脑病学》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6年度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三等奖;与南京中医药大学李飞教授合着《方剂的配伍方法》,2001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5年3月在台湾知音出版社出版;主编四年制护理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中医基本常识》和《中医基本常识学习指导》,分别于1999年9月和2000年8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为全国四年制护理专业教材先后12次印刷使用,填补了我省担任卫生部规划教材主编的空白;主编《中医概要》一书,2001年6月由台湾知音出版社出版,受到赞誉。

在行医中不为前人的经验所束缚,凭悟性和觉察得出属于自己的经验,得益他惯于逆向思维。刊登于《山西中医》1988年6期头条的《木不虚中虫何由萃》,即是一篇卓有独到见解的文章。他从患者的体质入手,阐述了中医治疗虫病的特色,强调体质在发病学中的决定性作用,以辨证论治改变虫病的易感体质,与驱虫、杀虫的专方专药相结合。通过探讨虫病与体质的内在联系,不仅充实了虫病的治疗理论,而且表明系统整理研究中医体质学的必要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使中医理论在现代科学的高度上,有进一步的发展。

有人认为,至今我们的中医院校教育仍然无法完成传统的子承父、师带徒的方式所收到的效果,这观点不无道理。理论终归是理论,而名老中医们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和对古人经方、时方的灵活运用与改进,是理论上不能具备的优势。再说,学生们已经没有了老一辈临床实践的机会与条件,现在农民即使看病,也大多选择吃西药、打针或输液,为的是见效快。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现在,寻中医把脉,用砂锅煎药的情形已经很少见了。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农村患者和各种疑难病症,为中医提供了临床实践的大量机会,我父亲的成功,与此大有关系。当然,他们那代医生似乎都走着同样的路,但走出来的却并不多。这与天赋,与悟性,与性格,与家庭教育,与做人做事的态度都不无关系。我很庆幸生在这样的家庭。”院长说。

中医学的衰落是否是注定的?

西医是否可以完全取代中医?

老祖宗几千年的草草根根真的值得继承发扬吗?

那些经方、时方如今需要继续继承吗?

时代在变,而张仲景的经方几千年不变,为什么?

这些都未能影响院长越来越高的声望,坐门诊时门庭若市,不坐门诊的日子里,人们找到宿舍请他诊脉。领导们则是派车来接。运城,太原,北京,熟人托熟人,朋友托朋友,领导介绍领导。慕名而来的这些普通患者或者特殊身份的患者,并非对中医情有独钟,也并非认识到老祖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国粹的意义所在,他们不关心理论,他们只是先人一步认识到抗生素带来的耐药性和副作用,感受到汤药对自己病情的功效和全身机能的调理作用。其实,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们有病会选择看中医,中医养生更是红火热闹。名中医一时成为稀缺资源,庸医们纷纷上阵,到处办讲座着书出名就已经拿到不菲的银子,还有多少人会像柴瑞霁这样,一个专家门诊从早8点上到中午1点半甚至2点多,饿着肚子也只能让60多位患者满意归去?

外面再热闹也无法影响院长内心的安静,他依然每周四坐门诊。他曾经说,被许多烦心事缠住时,只要往病人面前一坐,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看院长把脉是一种享受。患者往面前一坐,院长就似乎入了定,诊室里静得只能听见他们的呼吸声。稍远一点看去,仿佛一组雕塑。往往,院长高大的身躯即使坐着也会给人刹那间的居高临下,使患者有片刻的拘谨。但目光的关注,眉宇间的善意,说话的温和与嘴角偶尔的抽动,都会让人在瞬间里产生信赖继而放松心情。问诊的语调不高不低,语速中传递的是患者想知道的信息、想得到的自信和战胜疾病的力量。然后,低头沉思。然后,开方子。最后,再仔细浏览一遍,交给助手。望、闻、问、切,与所有的中医没有区别,可不同的是,只要手指搭上患者的手腕,就仿佛排除了身外的世界,走进了对方的心里,患者的生理疾病与心理疾病,都逃不出他的眼睛。

“人体是动态的不平衡,不容易捕捉。中药不是治你的病,而是来调整你身体阴阳的平衡。”

“寒、热、温、凉造成身体的不平衡,用药物的阴阳来调整人体的阴阳。要借势,不是攻,越是借势越要平淡。要中和,也就是中庸之道。”

“一张方子看起来平淡,但平淡之中才能见奇功。”

“不是我的药治了你的病,是你自己。每个人都有自愈能力。我的药只是调动了你身体的能量,让它们把疾病赶出去。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有被邪气侵占的时候,我的任务就是调动你的正气来压倒驱逐那些邪气,还你健康。”

这样的话院长不知对多少患者讲过,在我最初找他看病时就领略到了,这样的效果是,心理上先一步得到诊治,病魔自然不再可怕。

“柴大夫没有名医的架子,见到他病就先好了一半。”一位外地的女患者说。

“他给你把脉时就像自己的孩子,态度温和,专注认真,谁能想到这是管着一个大医院的院长?”一位老人赞不绝口。

“他是得了柴老先生真传的,吃了他的药你就知道有多神。简直是药到病除。”患者们口口相传,越传越神。限于文字篇幅有限,只举两例说明。

有一51岁的男性患者,两肋及腰部疼痛4个月,多处求医,中西并用,票子花了数千,仍然不见起色,慕名找到院长时疼得腰直不起,脸色苍白,豆大的汗珠往下滚。院长诊断为:太阳病寒湿痹。先以《伤寒论》甘草附子汤:桂枝9克,白术30克,熟附子6克,炙甘草6克。二诊时患者喜告疼痛大缓,且感觉病位自上向下转移。院长只在原方上加大用量。三诊只将附子增至30克,隔日服用。四诊收功,以真武汤出入,温阳化湿,巩固善后。患者前后花费不过百元钱,痊愈恢复,逢人便讲名医的妙手回春之术。

一47岁女性农民,胃中灼热三个月,手足发烧,不知饥渴,还有轻度胃下垂。找了许多大夫诊治,均无疗效。院长分析:此症气阴两虚,辨识不难,而难在用药。既不能单以阴虚为治,浪用甘寒育阴之味;更大忌从中气不足入手,擅用辛温香燥之品。他开出处方:肥玉竹15克,荷叶9克,生山药30克,石斛9克,白扁豆15克,佛手9克,竹茹9克,甘草6克。绿豆衣为引子,4副水煎频服。他谨守病机,匠心独运,以甘淡清平之药,滋而不腻,扶阴变阳,缓缓图功,使患者得以痊愈。

院长从不对患者夸口,但心里却始终在追求一名医者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人们认可、欣赏他的最大一点吧?

随着名声,各种荣誉和奖励也纷至沓来,知识分子拔尖人才、劳动模范、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等,那些证书和牌匾,统统被他压入箱底。1995年6月,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颁奖仪式上捧回银奖,轰动社会。新闻媒体赶来采访,都被他婉言谢绝。“做大夫是为了治病救人,不像‘明星’需要登台亮相,‘包装’宣传。”医无止境,他牢记父亲训诫,力图精益求精。

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命运之手会在他最得意之时,专业发展如日中天之际,开了个大玩笑。不仅仅是他自己,社会上也有议论:让一名中医去当如此大、如此重要、又如此混乱复杂的地区医院掌门人,也太离谱了吧?摆弄叶叶草草的中医,面对强大的抗生素都束手无策,何况是几千号人?

这地委领导怎么了?

同类推荐
  • 邬沧萍自选集

    邬沧萍自选集

    我是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响应祖国的号召,全家从美国回国参加革命的早期归国留学生。在庆祝中国人民大学(下称人大)建校70周年之际,我感慨万千。我1953年进入人大,至今已整整54年,我今年85岁,一生的2/3,如果从小学毕业后算起,一生的3/4的时光都是在人大度过的。我现在仍是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生导师。最近我还在《求是》、《北京日报》《中国社会导刊——中国考站》和《浙大校刊》等报刊上继续发表了几篇文章。可以说过去的54年我是同人大“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54年。
  • 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

    本书不仅是一个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伟大实践、弘扬时代精神的好书,而且是以长篇报告文学形式描绘声绘色精神文明的一次壮举,是一件带有开阳意义的工作。正当全党全国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的时候,解放军文艺出版社重点推出这部报告文学,具有特殊的意义。可以相信,它的面世将支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充分发挥出激励人、鼓舞人、鞭策人的积极的作用。
  • 宋代心性中和诗学研究

    宋代心性中和诗学研究

    本书以范畴讨论为主,首先通过对宋前中和观念的清理,以及对中和、中庸和一系列兼容相类范畴的考察,找到宋代中和观念的源头与支流,并对宋代中和观念兴盛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色进行探讨,发现宋代中和观念与前代的中和观念最为根本的区别即在于“未发之中”与“已发之中”的不同。
  • 河畔小屋

    河畔小屋

    本书描写了哈德逊河的美丽风景,铁杉树林、“黑溪”以及他青年时代漫游过的卡茨基尔山的森林。书中收录的散文作品包括《南卡茨基尔山腹地》、《鸟类求偶》、《花栗鼠》、《热爱大自然的人》、《一棵老苹果树上鸟儿的生活》等。
  • 红墙回忆(上)

    红墙回忆(上)

    红墙高大雄阔,红墙阻断了普通百姓的视线。红墙内是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红墙内是共和国领袖的住地。这里,有波澜起伏的政治风云,有领袖人物的真实人生,有领袖们的感情生活。
热门推荐
  • 星灭苍穹

    星灭苍穹

    远古传说,星空之上,有着无数星辰。其中更是有着号称二十八颗主星的天庭众星,一百零八次星的三十六天煞星,七十二地煞星。以及数之不尽的星辰神位。星武大陆,钟灵地秀,浩瀚无边。虽是普通芸芸大陆的一员,然则天庭众星,三十六天煞星,七十二地煞星,以及次一等的各级神位分身大都曾降临到这一大陆进行试炼顿悟,为这个大陆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心法秘籍,战技秘籍,秘境星府。我们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启。PS:各位美女,帅哥,走过路过可千万不要错过。新书上传,希望得到大家鼎力支持。点击,推荐,收藏投票者,白羽必将感激涕零。
  • 情陷贴身兵王

    情陷贴身兵王

    自己有个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偏偏长辈还订了一个未婚妻,一个不让娶,一个不愿娶……幸好还有这对姐妹花,但是一个刁蛮另一个冷艳,梁浩冷汗直冒,都不敢惹啊……梁浩偏不信这邪,万千手段总有一种能让她们臣服!
  • 魔兽之异界风云

    魔兽之异界风云

    当世界即将再一次被燃烧军团进攻的时候秉承上古秩序神之意志而被劈到艾泽拉斯魔兽争霸世界的秦阳在一座山坡上醒来,顶这穿越男的名头来到这里的他,在刚来的时候就接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任务秩序手镯:平息混乱,让秩序回归到这片大地上
  • 剑舞苍天

    剑舞苍天

    魂舞苍穹,剑指八荒,这是神魔与现实交织的世界!这是一片热血沸腾的天空!当繁华落尽,朱颜已逝,是谁,还在笑看那浩渺天涯?醒掌无锋剑,又是谁,敢逆天改命,扭转乾坤?
  • 美食的最后机会

    美食的最后机会

    本书追溯了五种流行食品的兴衰变迁,它们的历史和它们的困境:鸡蛋是怎样被科学和病菌逼上绝路的?细菌战是怎样加深了欧美之间的文化鸿沟?牛肉,这一最受欢迎的食品是怎样被疾病折磨得锐气全无?等等。
  • 神医妖娆:王妃太勾人

    神医妖娆:王妃太勾人

    她,二十一世纪特工,武功出神入化,医毒让人闻风丧胆。传说,她的医术可以让人起死回生,她的毒更是可以让人万劫不复。却不料被人算计,穿越到了琉夏大陆,成了众所周知的废物。看她怎么打的那些人什么叫做天才。不对,整天跟在后面的妖孽是怎么回事?终于有一天,某女忍无可忍,“你到底想干什么?”“干你”“备上神兽万只,极品丹药万瓶,绫罗绸缎万匹。在背上十里红妆。一切好谈。”“为夫什么都没有,不如卖身吧。”“......”
  • 咫尺天颜

    咫尺天颜

    颜瞳、沈瑾两人因出任务阴差阳错的穿越到了一个架空的女尊时代;一个冷静沉着,一个急躁率性,两种性格演绎着两种不同的人生。一个,凭借着一身本领,创建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千城抱,从而独裁了正邪两道的所有权利;一个,成了四国最大的商人,掌控着四国的经济脉络。这其中的曲折坎坷,且看她们如何应对。(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暮海晴玦

    暮海晴玦

    他,是西方神话中骑士的后裔,也是东方世家的年轻少主,他,曾经无限风光,如今却又是萧索虚廖,东方的奇侠触碰西方的神话,古老的琴心剑魄合上如今的车水马龙,这是一个不一样的现代世界,这是一个机遇与危险并存的时代,看主人公如何在都市的铁林剑起云涌,看异术奇行又怎样纵横隐匿的江湖,年轻十岁的奇迹,惊世骇俗的阴谋,重拾绝美的情感,东西神话的瑰宝,且看今朝一剑出鞘!
  • 如果没有喜欢你

    如果没有喜欢你

    如果没有喜欢你,是不是就不会有悲伤?如果没有喜欢你,是不是就不会受伤?如果没有喜欢你,是不是就没有痛苦?如果没有喜欢你,其实没如果......(本故事纯属虚构。。。。。是本人上课异想中出来的作品,不在无聊中学习就在无聊中爆发。。。。。这本书就是属于后者。。。。。如果不喜欢可以不看......)还有就是这个是月更一次,不喜勿喷,这纯属是我年少懵懂的一时冲动做出的事,然后一直停更,到现在还是要捡起来对它负责,剧情不精彩,描写不真实......-_-|||自知不足,以后会好好改进(╯▽╰)
  • 信玲星夜

    信玲星夜

    夜空,繁星点点。两名有着特异功能的少女,一位神医,一位毒医,她们坐在山上发誓,此生此世,不离不弃。没有父母的她们,从小得自食其力,相依为命。突然,一道奇光,她们穿越到一家大户人家的小姐身上。从此命运改变。名声四起,突遇美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