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路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师进入宁夏后,立即执行红军西征第二阶段的任务。红十五军军团长徐海东率七十三师、七十五师等部,从定边一带,经盐池县南部的麻黄山、大水坑等地,直插宁夏豫旺县境(今同心县)内。6月11日夜,红七十五师兵临下马关城下,并占领下马关北面的红城水。6月20日,红军相继进占同心城(即半个城)和王家团庄,切断了从中宁至固原的公路。
下马关是豫旺县政府所在地,地处同心东部的韦州和豫旺堡之间,是一座比较古老的城池。从明朝嘉靖年间总制王宪奏准朝廷筑城以来,迄今已有470多年的历史。当年该城筑于长城外,是一座关城,城墙外砖内土,高厚皆三丈,周长五里七分。由于关城紧靠边墙而筑,初名叫长城关,后来由于担任三边总制的官吏每年秋季视察边防总是先下马到此关休息,慢慢地改名为下马关。
当红军到来时,这座古老的城池四周城墙皆由古青砖砌成,高12米、底宽8米、顶宽35米,有炮台8座、雉堞700多个,南北橹楼俱备,戒备森严,易守难攻。红军西征的消息传到宁夏,豫旺县县长董天祥就按照马鸿逵的命令,疯狂叫嚣要在下马关与红军决一死战。马鸿逵的骑兵第四团二营营长孔庆福率300多人的骑兵营(即红马营)进驻下马关协助守城。在红军到达之前,董天祥、孔庆福就命令各村交粮送草,推行坚壁清野,他们还抓壮丁1000多人,修筑工事,并且命令壮丁队在城墙上堆积柴禾,以防红军架云梯攻上城墙。同时,他们还进行反动宣传,欺骗和煽动不明真相的士兵和绅士拼死守城,妄图保住宁夏南部这一重镇。6月11日,红七十五师根据军团首长的指示精神,在到达下马关的当天,就从四周将下马关城包围起来,敌军依托城外的民房和寺院进行抵抗。马鸿逵还派来飞机助战,在南关投掷炸弹,给城内守军投送弹药。豫旺县民政科长白鸿剑用石灰水在城内的地面上写了“南关大寺住我军,在其他各家住匪人”的大字。敌军飞行员将这一情况向马鸿逵报告后,马鸿逵命令下马关守军强行放火烧毁了东门、北门外的1000多间民房,而且推倒了许多民房的墙,毁掉掩体,敌军也缩进城内,企图阻止红军解放下马关。而下马关西门、南门外都是开阔地带,无法隐蔽,红七十五师虽多次发动进攻,都因城墙坚固,敌人居高临下拼死抵抗而未能奏效。经过研究,师首长采取了三个办法:其一,派小部队日夜轮番发动局部攻击,骚扰疲惫敌人,使之不得安宁;其二,派宣传队发动政治攻势,对城内喊话劝降、投传单,分化瓦解敌人;其三,采取从城外挖地道的办法,接近城墙,然后炸开城墙突击进去。
但是,红军刚开始在城外挖地道,就被敌人发现了。于是他们就在城墙内挖了很多地洞,监听城外的动静,听到哪里有响声就在哪里加强防守。这样,挖地道的办法就行不通了。而且在夜间,敌军还在城墙上点燃柴禾,把城墙内外照得通亮,红军根本无法接近城墙。
6月中旬,红一军团首长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徐海东在会上说:“攻打小小的下马关城,解放豫旺县,对我们红军来说不难做到。我军坚持围而不打,其原因有三:一是这里是回民聚居区,多年来,他们遭受马鸿逵反动宣传的欺骗和蒙蔽,加上受宗教束缚,回族群众对红军的主张不了解,盲目进攻于我军不利。二是守城壮丁除了少数顽固派外,大多数人属于强迫抓来的贫苦农民和回族兄弟,若强攻不利于瓦解敌人。三是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关键问题是围城打援,打击和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红军在准备攻城的同时,回民独立师不断向城内敌军和壮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我们都是穆斯林,穆斯林不打穆斯林。”“穆斯林联合起来打日本,救穷人。”敌军在城内守了半个多月,盘踞在城内的董天祥、孔庆福发现红军的政治攻势吸引了老百姓,动摇了他们的军心,于是加紧了城内外的封锁。
下马关城内没有水井,百姓常到城外取水,红军围城时,董天祥不许任何人出城取水,强迫壮丁在城内日夜掘井,不到三天就挖了一口十几丈深的水井。董天祥得知城内挖出水来,更加狂妄,立刻把这个情况告诉了马鸿逵,声称“天赐掘井成功,从此可以与城共存亡”,他狂叫“要和红军决战到底”,威逼士兵“谁不效力,立即枪毙”。在这种情况下,加上红军的政治攻势,使敌人军心涣散,十分恐慌,几乎每天都有零散官兵逃跑出城或投降红军。红军从俘虏口中得知,城内敌军有一个骑兵营和一个民团,约1000人,有20多挺机枪,弹药不足,粮食和用水开始紧张,敌军指挥部及防守重点在东门。人心惶惶,想逃者多,想战者少,骑兵营的敌人想逃跑,民团想坚守,相互间矛盾重重,踌躇不前,举棋不定,军心涣散,多数官兵已经不想再打了。
红七十五师师长陈锦秀、政委常玉清、参谋长刘少武、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等领导召开会议,将敌我双方情况作了比较:现在我方有2000余人,是敌人兵力的两倍多;红军每连有9挺机枪,远远超过敌人;红军士气高昂,敌人士气低落。可见红军各方面的因素都占优势,夺取下马关是有保证的。如果再拖延下去,万一敌人觉察到红军的意图逃跑了,不仅红军步兵追不上敌人的骑兵,而且歼敌和缴获物资的数量就会大大减少(那时红军的装备供给几乎全靠缴获来补充)。师长陈锦秀、政委常玉清当即命令部队抓紧作好强攻准备,坚决将守敌围歼在城内。于是,陈锦秀、常玉清一起骑马赶到豫旺堡军团部请示,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听取了他们关于下马关城内敌情分析和红军战斗准备情况的汇报后,当即批准了陈师长他们的要求。
陈师长他们立即返回下马关指挥所,仔细侦察了地形,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并召开了各团团长、政委参加的紧急作战会议。会上,陈师长首先传达了军团长的指示,之后大家对登城和巷战最可能造成我军严重伤亡的情况作了重点分析。一致认为,西门和南门虽是敌人防守的弱点,但城外开阔,不便于部队运动和发起进攻,难于一举突破。而且,敌军指挥机关也不在此地,突破后,敌军指挥系统不乱,还有能力尽快组织反攻,因而,只有端掉敌军东门的指挥机构,使敌军失去指挥,减少抵抗,从而瓦解东门的敌军防守力量。同时,选定北门作为第二突破口,东、西、北三面相机策应,才能使红军减少伤亡。尽管东门是敌军防守的重点,但城外地形高低不平,又有掩体,便于红军隐蔽攻击,在战术手段上可以分散敌军东门的火力。最后决定先攻后进,首先攻打敌军指挥部所在地东门,使敌军失去指挥,加强策应,相机突破,确保重点的方案。
陈锦秀师长向各团首长下达了战斗任务:三团攻打北门(第二突破口),四团攻打东门(重点突破口),五团攻打西门和南门(相机突破),师直属队为机动分队,师指挥所设在东门外。攻击时间定在6月27日晚9时。攻击前,各团作了充分的攻城准备,请了许多木匠,赶制了几十个带轮子的木梯,并组织战士利用树木、墙壁进行推梯、登梯、攀登练习。攻城的战斗准备工作完全就绪,为了迷惑和麻痹敌人,白天红军仍用小股兵力对城内守军进行袭扰,大部队则休息待命。
包围下马关的第17天,也就是6月27日晚9时。风雨萧萧,夜色漆黑,红军各攻击分队均进入指定地域。十几天来,想到敌军在城墙上盛气凌人的样子,红军战士早就憋足了攻城的劲。
晚9时整,攻城战斗正式打响。为了给敌人造成红军突破其弱点的错觉,以调动东门、北门的敌人增援,使敌人东门、北门空虚,然后一举突破,红军首先以猛烈的火力攻击南门和西门,同时,东门和北门也响起微弱的佯攻枪声。敌人果然误以为红军要从南门和西门突进,于是就将东门和北门的力量调往西门和南门,一个多小时后,红军侦察兵发现敌军在西门和南门多增加了3挺机枪火力点,步枪火力也有所加强。
晚11时,陈师长命令三团、四团的红军发起强攻,顿时东门、北门所有机枪一齐怒吼起来,敌人的火力很快被压了下去,红军突击队员个个像小老虎一样,推着轮梯,迅速冲到城下,开始强行登城。不到半小时,红军三团、四团分别从北门、东门攻进城内,三团的一部分由北向东南插入,四团的一部分从东南方向推进,迅速包围并占领了敌军指挥所。还在做梦的董天祥哪能料想到红军竟像天兵飞上了城墙,慌乱之中,他手忙脚乱地穿上衣服,发狂地呼叫着“给我顶住,顶住!”可是,最后的嚎叫怎能挽救灭亡的命运!这时候,城内敌人陷入一片混乱,大街小巷人喊马嘶,溃兵四散,乱作一团。陈锦秀师长站在下马关东门的墙上打了两颗红色信号弹,五团很快就冲进城内,敌人见大势已去,便纷纷缴械投降。红七十五师连夜清理打扫战场。
这次战斗共俘敌近300人,缴获枪械200余件、战马约150匹。敌营长孔庆福慌乱中跳下城墙,虽将腿摔坏,但还是侥幸逃跑了;县长董天祥不知下落,据说是被起义的民团壮丁打死了。红军总共伤亡不到20人。
红军攻克下马关,等于拔掉马鸿逵设在陕甘革命根据地边缘的一颗“钉子”,解除了西征部队的后顾之忧,打开了根据地与宁夏的通道。此后,右路军红十五军团指挥部即设在下马关城。
16.韦州至下马关之间的伏击战
6月下旬的一天,红军第七十三师向豫旺县城下马关发起了攻击。红军第十五军团长徐海东命令该军团手枪团要严密观察韦州敌情动向,认真研究、仔细分析情况,做好侦察工作,根据情况可以打一大仗,徐海东还说:这次行动很重要,将直接关系到攻打下马关的成功与否。手枪团的干部战士当场表示:坚决完成任务。当时手枪团分两个分队,刘成富担任二分队队长。
夜幕降临后,刘成富召集分队干部战士,传达了军团首长的命令及作战意图和手枪团肩负的重任。
凌晨2时许,刘成富带领全分队急速向指定地点——韦州与下马关之间疾进。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急行军,跑了30多里的土路,于凌晨4时,按时到达指定位置。红军战士们不顾疲劳,积极做好战前准备工作。刘成富和几个分队干部在一起仔细分析了敌情:我七十三师正在攻打下马关,韦州之敌可能要出来增援,而我们正处于韦州与下马关之间地带,现在派战士到韦州侦察,时间已经不允许,隐蔽下来观察敌情又很被动,怎么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呢?
同志们思索着……这时,刘成富抬起头向天空望去,繁星满天,借着星光,刘成富突然看见了敌军架起的电话线杆,有了!刘成富喜出望外,情不自禁地将手往大腿上一拍:从敌人的电话里窃取情报。他立即决定,把红军的电话机设法架在敌人的电话线上……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电话里传出下马关敌人向驻韦州敌人的通话声。驻在韦州的马鸿逵骑兵营营长在电话里对下马关的敌人说:“你们要坚持住,我们骑兵营马上前来增援。”
这时候,天已蒙蒙亮了,周围的一切都是那样寂静,电话里的声音听得非常清楚。这一情况十分重要,遵照军团首长的战略意图,刘成富根据所掌握的敌情,一方面派出两名侦察员与红第七十五师取得联系,准备打歼灭战;另一方面占领有利地形准备伏击敌人。
正在这时,刘成富和战士们突然看见有一个人骑着骡子,后面还跟着五、六个人,朝他们的埋伏圈走来。突如其来的情况打乱了刘成富他们的行动计划,他们一时搞不清楚来者何人?意欲何为?如果打掉这伙人,就会打草惊蛇,韦州出动的敌军援兵可能就会缩回去,怎么办?刘成富决定抓个俘虏,了解事情的真相。他简单做了布置,然后红军战士各就各位。等这一伙人走进红军的埋伏圈后,两个战士箭步上前,出其不意地拿下了那个骑大骡子的人,后面紧跟的那几个人一见此情景,乖乖地投降了。经过盘问,得知那个骑大骡子的人是韦州伪联保主任,其他几个是他的随从。这个联保主任说,韦州要增援下马关,具体时间他也不知道。这与刘成富他们已经掌握的情况相符。约摸过了10分钟左右,远处有一队骑兵向刘成富他们这个方向急奔而来。刘成富判定:这就是韦州敌人援兵——马家骑兵营。敌人越来越近。红军手枪团二分队只有30多人,每人只装备四枚手榴弹和一支手枪,没有更多的枪支弹药,而马家骑兵营有100多号人马,红七十五师还没有到达,只有来个突然袭击了,红军手枪团隐蔽在各自的位置上,等待敌骑兵营靠到最近距离时,再攻其不备。敌人已经完全靠近了,“打!”刘成富一声令下,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划破长空,响成一片……
敌军骑兵营被这突如其来的枪弹打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敌军人仰马翻,乱成一片。
战斗进行了约5分钟,刘成富派出去与红七十五师取得联系的两名侦察员和七十五师的二二三团一同赶到,投入了战斗。枪声愈来愈密集,敌人更加混乱,找不到方向的马匹惊恐地狂奔乱撞,陷入红军伏击圈的敌骑兵营的前一个连已无退路,彻底溃败。后面的两个连见势不妙,扬鞭催马,狼狈逃窜。红七十五师二二三团穷追不舍,歼击残敌,伏击战很快结束。
红军这场伏击战打得十分漂亮,以少胜多,以弱制强,打乱了敌人的阵脚,阻止了敌人对下马关的增援,保证了红七十三师顺利攻打下马关,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战斗结束后经清查,俘虏敌人60余人,马80余匹,还缴获了一批武器、弹药。
当日下午两点多,刘成富和手枪团的战士们回到军部,向军团首长汇报了窃取敌情和伏击敌骑兵营的情况。军团首长高兴地说:“你们任务完成得很好,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现在豫旺县城下马关已经顺利攻打下来,你们的任务是先回去好好休息一下。”
攻克下马关后,红军立即着手进行革命宣传,发动群众,壮大红军力量,为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抗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韦州攻城之战
韦州城在下马关城北约40里之外。韦州古城因有大罗山和青龙山这两个天然屏障,扼守南北交通要道,而成为古代边防重镇。古城平面近似正方形,东西长540米,东、南辟门。南门外有翁城,其墙高10米,顶宽4米,夯土层8至12厘米。城墙四周有马面49座,间距43米。韦州现存古塔两座,一座是密檐式砖塔,也叫“康济禅寺浮屠塔”,耸立在城东南隅;另一座是喇嘛教式木塔,被称作“小白塔”,矗立在城西北。
据记载,韦州在汉代属于北地郡管辖,在唐代又归灵武郡,到了宋代咸平五年(1002)并入西夏。宋宝元元年(1038)元昊称帝后,韦州就成了西夏的十二监军司之一,属“左厢”,也称静塞军司。西夏王李元昊在此修建了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