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60300000038

第38章 朱自清(2)

在我们谈话中间,又来了两只歌舫。伙计照前一样的请我们点戏,我们照前一样的拒绝了。我受了三次窘,心里的不安更甚了。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船夫大约因为要赶第二趟生意,催着我们回去;我们无可无不可的答应了。我们渐渐和那些晕黄的灯光远了,只有些月色冷清清的随着我们的归舟。我们的船竞没个伴儿,秦淮河的夜正长哩!到大中桥近处,才遇着一只来船,这是一只载妓的板船,黑漆漆的没有一点光。船头上坐着一个妓女,暗里看出,白地小花的衫子,黑的下衣。她手里拉着胡琴,口里唱着青衫的调子。她唱得响亮而圆转;当她的船箭一般驶过去时,余音还袅袅的在我们耳际,使我们倾听而向往。想不到在弩末的游踪里,还能领略到这样的清歌!这时船过大中桥了,森森的水影,如黑暗张着巨口,要将我们的船吞了下去。我们回顾那渺渺的黄光,不胜依恋之情;我们感到了寂寞了!这一段地方夜色甚浓,又有两头的灯火招邀着;桥外的灯火不用说了,过了桥另有东关头疏疏的灯火。我们忽然仰头看见依人的素月,不觉深悔归来之早了!走过东关头,有一两只大船湾泊着,又有几只船向我们来着。嚣嚣的一阵歌声人语,仿佛笑我们无伴的孤舟哩。东关头转弯,河上的夜色更浓了;临水的妓楼上,时时从帘缝里射出一线一线的灯光;仿佛黑暗从酣睡里眨了一眨眼。我们默然的对着,静听那汩——汩的桨声,几乎要入睡了;朦胧里却温寻着适才的繁华的余味。我那不安的心在静里愈显活跃了!这时我们都有了不足之感,而我的更其浓厚。我们却又不愿回去,于是只能由懊悔而怅惘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惘了。直到利涉桥下,微微嘈杂的人声,才使我豁然一惊;那光景却又不同。右岸的河房里,都大开了窗户,里面亮着晃晃的电灯,电灯的光射到水上,蜿蜒曲折,闪闪不息,正如跳舞着的仙女的臂膀。我们的船已在她的臂膀里了;如睡在摇篮里一样,倦了的我们便又入梦了。那电灯下的人物,只觉得像蚂蚁一般,更不去萦念。这是最后的梦;可惜的是最短的梦!黑暗重复落在我们面前,我们看见傍岸的空船上一星两星的,枯燥无力又摇摇不定的灯光。我们的梦醒了,我们知道就要上岸了;我们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

【赏析】

1923年8月,朱自清和俞平伯一同泛舟于南京名胜秦淮河,并相约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各写一篇记游散文。时隔半年,他们的同题作品在《东方杂志》发表。名人雅兴,同题竞作,一时传为佳话。

两人都是当时的散文大家。这两篇同题作品,可谓双峰并秀,不分轩轾。当然,毕竟是各自的精神产物,其个性特征确也是明显不同的。朱自清观察敏锐,能穿透创作客体的表面形色,窥探到它的灵魂深处(关于此点下文将重点评说);而俞平伯则是悟性浑圆,一味隐藏在自己的心灵深处,通过自己的灵魂来透视客观。同样是灵感,同样是觉悟,同样是入神,但探求的方式不同,思维的过程不同,反映在文字里,自然呈现出清澈灵秀和朦胧蕴藉两种异彩。这只是就本质特征来对比的,具体艺术特色的比较就不繁列举了——对朱、俞的这两篇同题佳作已有不少具体的评论,并且在本书中就有关于俞文的专门赏析,多说与本文不宜。

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笔触细腻,文路清晰,作者紧扣预设命题的重点桨声(船)和灯光(包括灯光里的人物、历史),洋洋洒洒写成四千六百字的记游宏文,这在写景散文中是少有的。作者观察精细,加之又是重游,行笔之前,秦淮河的水色灯光、疏林淡月、画舟歌音,早已烂熟于心;进而又巧用游记的空间变幻优势,层层推进,幕幕展现,奋笔之间,那“晃荡着蔷薇色历史”的旖旎风光已淋漓毕现了。作者的以景造境是极具美感的。静读通篇,简直就是观赏一轴绘声绘色的秦淮夜景长卷。

本文的主旨是对于秦淮河文化的沉思。这篇文章的主体构成虽然是写景造境,但时时处处无不联系秦淮河的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秦淮河是六朝古都金陵的冶游之地。由于历史上不断演进的商业发展、政治委顿、社会心理的扩张变异,遂使风景秀美的秦淮河形成了一种琴瑟歌赋、纸醉金迷的畸形文化。这是一种历史现象。它在文心馨香而又善于思考的朱自清心目中,既不是简单的否定,也不是痴迷的向往,而是一种严肃的思辨。在他看来,腐朽的、靡丽的东西当然要摒弃,而人性的、艺术的东西则不能不让人珍惜,因而在这特殊文化的实体——歌妓面前,也就陷入了一种动情与道德的矛盾之中。这也就是这篇散文不能不溢满字里行间的郁郁的“眷恋悱恻”之本真。

朱自清以写景而著称。在他的笔下,景物不止于表面的反映,不止于拟声状物的全面反映,往往还会向读者闪现出自然的灵气和神韵。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可以随处见到他的这种超逸的艺术表现。比如,他以“画出它的轻轻的影曲曲的波,在我们心上”,提示旁边的船只在夜色灯光辉映的河面上行进;当他听到“生涩的,尖脆的调子”,不但没有反感,反而顿生快意,因为他从中析出了“少年的、粗率不拘的”天真;他从秦淮河上奇异的灯和月的“并存”、“交融”中,竟然又揭示出了月的“缠绵”,灯光的“渺渺的灵辉”,等等。我们读他的景物描写,总是不由地联想到了俄罗斯写景圣手屠格涅夫,屠氏对景色的描写之美,也正是能以诗的力量揭示事物的灵魂。他在《乡村》中描述一位老妇人,望着满脸皱纹、眼睛有礼貌地微笑的她,竟然发现了“当年她是个美人”。而朱自清在本文中,也面对大中桥两旁破旧不堪、烟熏遮面的木壁房子,同样地发现了它“当年的美丽”。可见二人心灵的敏感探索、飞思的急速反应何其相似!这大概与他们都曾写过诗,都一直保持着一颗纯洁的诗心,不无关系吧。

背影

背影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真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拍拍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赏析】

如果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因其情景交融的境界,空灵清秀的笔致,成为他散文中写景抒情的代表作,那么他的《背影》,以朴实之笔饱蘸人间最严肃最深厚而且浸染着社会苍凉的父子之情,真实感人地记述了一段老父送子远行的往事,则可以称得上是这位散文大家的记事抒情的代表作。

题目首先就让人感到了浓郁的文学色彩。“背影”一词,简约而形象。词义虚中带实,实中带虚,别有意味。说它实,可概括所记之事;说它虚,它又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此题的确立,与本文感情的表达,还有一种相反相成的作用。文章的本意是表达思念之情,却以远离的形象“背影”出现,思人而望影,而且是离去的“背影”,岂不使思念更加强烈?

文章的结构也别具一格,它以父亲的背影为焦点,作为全文以及每个部分的辐射中心,聚而有散,散而有收,一篇记叙性的散文,便在这聚散张合之中完成了它的布局谋篇。文章的开头,先以背影的回忆一聚,然后散射出随父返家和转程南京的事由。随着故事的演进,到中间部分,渐渐推出了“背影”的特写镜头,以文章的中心焦点,显示出细致入微的形象刻画和细节描写。有如光的集聚和物像的鲜明,那个穿戴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胖胖的背影形象,放大地、醒目地呈现在读者眼前:时而蹒跚,时而探身,时而爬行,为儿子买橘子往来于火车站两月台之间。结尾在补说父亲的身世和分别后的悬念之后,骤然一聚,延展和扩散又随之收于“背影”焦点。

深刻的表现力是《背影》的最大特色,这与此文的巨大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关系。

我们读这篇散文,能感到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直沁心脾。剖析感人之原因,主要的不在血肉相连的亲情和催人泪下的单纯的人生凄苦,而是作者能把人物、事件放诸更广阔的社会大背景之中,使着意表现的感情因素因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渗透,具备了一种更深刻的含义。文章开始直诉家景惨淡,虽与结构上有铺垫作用,但作者的深层用意,则在于为故事的发展和抒情的推进先伏下一个社会的根由。父亲踌躇再三,还是决定亲去送行一节,其直接的表现是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备至;如果进而分析,我们也会发现更深层的蕴意:老父的社会经验是一层,时局的动荡引起人们的担心安全的焦虑又是另一层。作者在感情形象的构思中,就是这样致力于社会化情感的挖掘、提炼,并把它隐蔽在潜流暗涌的形式之中,递进地写出父亲走向颓唐的老境,变态的发怒发脾气,来信中发出“大去之期不远”的绝望大恸。由此可以理解,老父对儿子的关怀,乃是焦虑、凄凉、哀痛、绝望之余的唯一的感情投注,这灰白世态中的父子之情,才是感动读者的真正的力量所在。

借此顺便说及的是,过去在评论《背影》时,由于文艺思想上的凝固、机械之弊,人们往往要在肯定之后加上一个“情绪低落”、“带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尾巴,还要插上一个貌似中肯,实质是定性的“阶级局限性”的标牌。按照我们的分析,这对于《背影》恐怕是多余的,也是不公允的。要知道,朱自清在当时的文学革新中,主张的就是写实,深入生活细细观察,而且在其散文实践中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其中著名的除本文外,还有《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络亡妇》等。所谓“局限性”,其实任何人,任何历史事件,都会带有这种事物复杂性的异面,这原本是客观的、正常的现象;而关键是在评判一位作家及其作品时,主要的是以其全部的创作实践和全部成果的主要倾向来加以考察,从而判断其根本的、主要的本质特征,而决不能以片面作结论,更不能从作品的特定题材,以及与作品内容相应合的感情色彩望文生义。进而明了此点,对新、老读者全面理解《背影》,我想都会是有益的。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走过的荷螗,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房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名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同类推荐
  • 边缘化文学风景

    边缘化文学风景

    周娜的《边缘化文学风景》则用全新的视角扫描新世纪文学热点,审视了隐藏“热点”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审美等复杂问题,既客观地勾勒出边缘化文学的发展轨迹,叙述客观,言简意赅,又冷静地分析了它的历史动因和现实走向,评析精当而准确。既还原了文学现场,又不乏理性反思,为学术界提供了一幅精彩有益的新世纪文学地图。
  • 萧红散文集:我有着青春的时候

    萧红散文集:我有着青春的时候

    有人形容萧红,她不是烟花,却比烟花更寂寞,她不是海棠,却比海棠花更为苦恋断肠。萧红,这个东北女子,犹如一朵生长在冰天雪地里的海棠花,孤傲冰洁在那个零落纷扰的三十年代,是一抹凄艳亮丽的红。卧听着海涛声音的她,短暂生命里是如何承受这寂寞长途的呢?从她的文字里,或许可以找到零星解答。书中基本涵盖了萧红的所有散文,其中《商市街》相当于她与萧军同居时期的日记,而书信《致萧军》中更是袒露萧红热恋时的情态,更有她描写家乡生活和悼念祖父的散文,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萧红。
  • 没有方向的河流

    没有方向的河流

    本书呈现的是个人情感世界的横切面。细腻而真实。海飞有着编剧、小说家、文学期刊主编等多重身份,他以忧伤和自语式的笔记,完成了一种对局部生命的零星追忆;波澜不惊的文字里,隐藏着无处不在的、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从文学角度而言,倾向于小说化的语言特点,不急不缓的叙述风格,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方式,是《没有方向的河流》的最大亮色。
  • 北仑往事

    北仑往事

    本书分往事篇和怀旧散文篇两部分。往事是北仑新区时刊的记者所写的通讯报道,主要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发生在北仑的人和事,反映了北仑建区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记忆部分为时刊副刊上发表的以怀旧为主题的散文集,反映北仑旧时的风俗人情等,富有生活意趣。
  • 陆游文集3

    陆游文集3

    一个受时代陶熔而又努力陶熔时代的人,通过诗词发出声声战斗的呐喊,永远激励着千秋万代的中华儿女奋勇向前,读一代爱国诗人的经典文章,品官宦诗人的一生坎坷。
热门推荐
  • 读不懂的忧伤

    读不懂的忧伤

    。。。。。。。。。。。。。。。。。。。。。。。。。
  • 复活的古城

    复活的古城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沧桑的岁月冲逝了多少陈年旧事,历史的尘埃淹没了多少远古文明,厚重的黄土尘封了多少悠久文化,古城遗迹中又隐藏了多少千古秘密,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凭着考古学者手中的铁铲,人们试图破解历史的密码。
  • 网瘾美少女:尸王的甜点

    网瘾美少女:尸王的甜点

    在一次直播中,女主播唐笑笑误入大型末世游戏……丧尸,一枪爆头,小人,两枪毙命。可谁能告诉她,眼前突然出现一个浑身散发着冷气的美男子该怎么办?什么?他是尸王?打不过他,那……那她色诱好了。骑在尸王身上,本以为又一次色诱失败的唐笑笑无辜的眨了眨眼“大王?”突然,大王一个翻身,“怎么办,这回我想要吃掉你了呢。”ps:先出来的不是男主啊,站队需谨慎!
  • 终结追杀

    终结追杀

    清朝结束后的民国初期,一批文人出关塞外,陪汤国祥赴任县官,和青风岭绿林好汉遭遇后。又因种种原因被逼走上从军路,从此,组成东北抗日联军。这一支由义勇军残部,民间游击队、绿林好汉、还有一支被弃掉国军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自此与日本关东军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战!
  • 戏中戏

    戏中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剑绝寰宇

    剑绝寰宇

    洪域,一个剑道旁落,刀道为尊的世界,一位绝脉少年凭着自己的努力绝天绝地,重整剑道声威!闯出洪域,横扫八域,一柄灭绝剑,杀得八域万古枯,驰骋寰宇,傲视苍穹!热血,阴谋,无敌的信念在这里交集......
  • 千金女玩转樱圣汐贵族学校

    千金女玩转樱圣汐贵族学校

    她,是南宫家族的大小姐,曦宸公司的总裁,英国女皇宠爱的女儿,世界的首席设计师,世界上的钢琴公主……在校园,她遇见了六位殿下,他们之间会怎样呢?
  • 三分微笑七分忧伤

    三分微笑七分忧伤

    三分微笑七分忧伤又名《好想回到那些年》“下面是一位落名为晴风的同学送给高三五班的柏秋叶同学的歌曲,《一生有你》。他说:原谅我不会说话,喜欢沉默,却知道心中有四个字要对你说……”,念到这里,播音员李苏苏停住了口,因为接下来的内容学校是禁止的,听到播音的夏兰,看着众人投向柏刚丽羡慕的眼光,不由苦笑:他,喜欢的果然是她。
  • 先适应 再改变

    先适应 再改变

    先适应,再改变,这是成功的铁律。因为它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无论对于哪个行业,经营人际关系也好,经商也好,谋职也好,为官也好,都必须要经历适应、后改变的发展过程。遵循了这条铁律,你的事业就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学会了适应和改变,你就会成为事业中的佼佼者。
  • 世界500强企业面试实录(Mbook随身读)

    世界500强企业面试实录(Mbook随身读)

    《世界500强企业面试实录》会带你了解世界500强企业用人理念、招聘流程,最全面、最详细的500强企业面试真题解析,成功进入500强企业的行业精英口述实录,500强企业金牌HR点拔求职秘诀……为你的职业前途把脉。本书将帮助年轻人成功迈过通向最优秀企业的第一道门槛,实用性和指导性很强,是难得的面试指导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