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皇后人选后,赵构在寝宫呆了一会,便去了文德殿(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在那里已经有几个翰林候在那里了,一听到司礼太监那尖锐的“皇上驾到!”声,便马上跪到地上迎接赵构的到来。
赵构走到上面的金鸾宝座坐定后,司礼太监又是一声尖锐的“平身!”
坐在金鸾座上,赵构望着前面桌子上的一大堆奏折,头就有点晕。这阵势都有点赶超他高三时的课桌了。其实要当一个好皇帝也是不容易的,比如要早起上朝,又比如要批很多奏折,再比如要识忠妄,平衡臣子间的势力。
赵构还有一个困惑那就是不怎么会用毛笔。虽然历史上的宋高宗是个丹青高手,但赵构嘛,也就仅仅小学时上过几节书法课了。他能提取高宗的记忆,但是这并不能让他也成为一个丹青高手,他还需要多多练习。为了不漏出马脚,赵构私下也是练习颇多,并且也很少写字。平时批奏折也是要翰林读给他听,他说下意见,然后由翰林代批。
赵构随手拿起一本奏折,挥挥手,马上有两个近侍太监走了上来,把桌上的奏折帮到下面的一张桌子上。一个翰林帮忙摆好后,便看了赵构一眼,得到赵构的应允后,便打开来读给赵构听。
赵构自己看着手上这份奏折,一边听着那位翰林的朗读。心下也在思索着翰林读的那份奏折上说的事。赵构这斯的古文水平实在是不怎么样。那些官员们的奏折又是写得文绉绉的,让赵构是看不大懂。
不过好在赵构这斯脸皮厚,只是一句话就解决了问题。他是这样说的:“朕日理万机,你们就专捡重点读,注意,并不是要你们读原文,就捡这个主要的读。当然赵构也在努力的提取康王记忆,学习这个时代的知识,以及更好的了解这个社会。
好在这些翰林还是很有学识的,这样的要求对他们来说,也不算什么。于是一群人慢慢地也都熟悉了赵构的套路,不过说起来,这个工作效率还是有一般的。
赵构听完后,略微思索一下并说到出了自己的批示,另一旁的一个翰林赶紧记下来,交给下一位翰林让他去润色一番,赵构说的都是些白话,当然奏折上就不能这样批示了。最后一位翰林把润色好的批示誊到奏折上,发给中书、门下省,让他们再看一下,不同意的驳回,同意的转到尚书各部,由他们去执行。这就是赵构他们每天的工作流程。
批了一些奏折后,赵构碰到了一份让他为之一喜的奏折,奏折是说的裁军的事,中间还讲了对军队中一些现象的看法。这篇奏折很长,说了很多。赵构让近侍太监把那份奏折递了上来,把朱封打开一看,原来是岳飞呈上来的奏折。
岳飞现在在太原府前线,赵构有些时候没见着岳飞了。回京城后,赵构的事也多了起来,而岳飞又要执行任务,所以两人根本就没见过几次。现在见着了岳飞的奏折,赵构还是很高兴,特意又仔细了看了一遍。岳飞的字还是很好的,这奏折上的字虽铁画银钩,但也还端正工整,并不像赵构以前看到的岳飞书法里面的字一般龙飞凤舞。
虽然看了个一知半懂的,但是内心还是很激动,因为岳飞既然能呈上这么一个折子,而且还说的是裁军,还有军队中的一些弊端,那么就表示岳飞真的是成长的不少了。对于岳飞的成长,赵构是最高兴看到的。他这么费尽心思的提拨与帮助岳飞,就是为了岳飞早点成长,成为一个能独挡一面,甚至是负责全局的将领,和他一起开创一个大大的王朝帝国。
赵构不愿意看到出现岳飞早死的场面,他甚至都害怕岳飞上战场,因为他怕由于他带来的蝴蝶效应,而导致岳飞战死沙场。岳飞和李纲可以说是赵构现在的两个精神支柱。一旦他们两倒下,赵构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信心和勇气,去建设他的大宋帝国。
现在岳飞呈上来了一个奏折,竟也让赵构高兴如斯!这也难怪,对赵构他们这个时空的人来说,岳飞是个真真正正的大英雄。(我也从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现在的赵构能看到一条英雄的成长之路,他也希望岳飞的这条英雄之路走得够远。现在他看到岳飞真的一步步的朝前进着,他怎么能不开心?!
岳飞的这封奏折说了很多事,其中大多是讲前线军队的事,他也看出来了要维持这么一支庞大的军队,朝廷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他也想出了一些方法,其中包括裁军。这一些地方,岳飞还提到了军队的一些弊端,并附上了解决建议。当然最后他也还花了一些篇幅表达了赵构的知遇之恩和对赵构的尽忠之意。
赵构又看了一遍后,满心欢喜的把他放在桌子的左边,然后又示意下面的翰林继续读奏折。这些翰林明显的感觉到了赵构的变化。他们都知道赵构对军方一些将领十分的重视,但是都不知道赵构竟然对他们宠爱到这种地步。但是他们也不能表示什么,毕竟他们只是臣子,而且只要他们表现的好,赵构一样能把他们提拔的羡煞旁人。
见赵构示意后,他们又开始继续工作,终于在忙了半天后,桌子上的奏折算是被草批完毕了。赵构略微用过一点点心后,便想去枢密院一趟,于是便吩咐太监摆驾枢密院。
宗泽、张浚等人此刻还在讨论着军费问题,突然皇上的一个近侍太监来传训,说是皇上很快就将摆驾枢密院,要他们做好准备迎接圣驾。不一会儿,只见李纲、朱胜非、张悫等人气喘吁吁的来了,一问他们也是突然接到近侍太监的传讯,让他们快点赶到枢密院,皇上有要事吩咐。他们当然不敢怠慢,于是停下手中的事,便跑到了枢密院。
他们都很困惑的,刚刚的早朝,皇上似乎还很失落的样子,早早的便退朝了。现在突然把他们又召集起来,而且是在枢密院,难道皇上又想到枢密解决军费问题的办法?
于是一群困惑的人就这样静静地等待着皇上的到来,终于在不久后,他们看到了一群太监近侍的身影……
在一大群侍卫、太监、宫女的环卫下,赵构坐着龙撵来到了枢密院。司礼太监扯着他尖锐的嗓音喊道:“皇上驾到!”早早等候在门口的官员赶紧跪下,赵构的龙撵在门口停了下来。赵构下了龙撵,微抬双手道:“众卿平身。朕现在到此,有些事情。都进去吧!”
于是一众官员爬了起来,跟在那些侍卫后面进了枢密院府衙。议事厅,赵构坐在上首,面前不远处是一群枢密院的官员。李纲、宗泽、朱胜非、三人立在前面。
赵构看着面前的这些官员,心里还是颇感塌实的。他以前在一本历史著作上看到过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宋高宗时候没有中兴之主,只有中兴之臣,而宋孝宗则颇有中兴之能,却无中兴之臣。赵构看着面前这群大臣,心里想,我怎么着也有宋孝宗那般吧,说不定我还真的能中兴大宋呢!
赵构心里有点小得意,把拿在手里的那份奏折递给旁边的太监,示意他传给宗泽,然后道:“宗爱卿,你看看这份奏折,是岳飞呈上来的。!”
宗泽双手接过奏折,问道:“皇上,您是说岳鹏举吗?”
赵构笑笑,点头道:“正是!”
见宗泽仔细地看了一遍后,赵构示意他把奏折传给李纲,然后道:“你给李爱卿看下,然后朱爱卿你们也看看吧!看完了想想岳卿说的那些事!”
于是这份奏折就在众官员手里传阅个遍,岳飞怎么着也想不到,他的这份奏折竟然如此受重视,不仅皇上如当大宝,而且还在枢密院各官员、左右宰相、左右丞、六部尚书这些朝中大佬间传阅了个遍。
其实这个事赵构有点神经质了,岳飞这份奏折上虽然说了很多事,提了许多意见,但是也不见得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建议。赵构纯粹是看到了这么一份奏折后,内心实在是太激动了。
不过真正说起来,岳飞的这份奏折还真对军费问题有些帮助,还有一些军队的弊端,因为是很值得考虑的,不然宗泽等人也不会看得这么仔细了。
终于等众人都看完后,赵构发话了:“众位卿家,你们看也看了,有什么想法说下,宗爱卿,你先说下。”
宗泽躬身行礼道:“微臣尊旨,臣以为岳将军说的裁减义军一事,可以参照一下。还有那些军中的弊端,臣一定会处理的。”
赵构一听,略微皱了下眉头,这宗泽说的也太笼统了点吧。其实宗泽这么说,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里面的东西他自己都明白,甚至早就明白了。比如一些弊端,他早就想处理了,但是以前苦于无权,但是现在他做为军方第一人,这些事要处理起来就容易多了。
而他之所以会看得如此仔细,更多的是因为他出于对岳飞的欣赏,以及对岳飞奏折的好奇。不过他此刻对岳飞还是满欣赏的,毕竟像岳飞这样的年轻人要看出如此之多、想到如此之多,实在不易啊。
赵构当然不明白宗泽此刻内心所想,不过虽然对宗泽的回答不甚满意,但也不能指责他,于是又问李纲道:“李卿家,你又有什么想法呢?”
李纲答道:“启禀皇上,微臣以为:裁兵一事,岳将军说的很是详实,但些小方面还得斟酌一二。裁兵一事。牵扯太大,须从长计议。至于军中弊端,臣以为须果断处决,不过仍需稳妥执行,毕竟有的事情,处理起来,也是牵扯到太多方面,一个不好,就可能伤及军队元气。”
赵构点点头,这李纲就说得好些嘛。其实李纲也没说什么,对于奏折的上说的东西,他又何尝没有想到,他所想的和宗泽是一样的。不过作为文臣,他说起话来就一套一套的。这不还真的把赵构给唬住了,而宗泽词这个人,更倾向于实干。这些东西其实很容易明白,不过赵构现在还太嫩了点,有些东西还没这么快想清楚。
接下来的一群人也就此发言,汪伯彦和张悫更是对奏折提出了一些修改,主要是关于安置与遣散、钱粮方面的。
岳飞的这个奏折主要也就说了这么一些事。首先是说了现在的勤王军中(他还不知道改为神武军了)有些义军战斗力实在是不高,而且还不服军纪。所以认为应该裁退一部分义军。接着就怎么裁退说了下他的想法,其中甚至还包括怎么安置裁退的义军,当然一些方法在张悫他们看来还不怎么成熟。
说完了裁兵,又顺势说了下当今的部队人数太多,恐怕粮草兵饷上很难支撑,毕竟国家才遭战火。针对这个问题,他也说了下自己的想法,也就是什么要训练军队、屯田什么的。这个中间他比较隐晦的提到了军队的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将领私吞军饷、有的部队军纪散漫、甚至有的互相倾扎。当然这个他到没敢多说什么,毕竟身份原因。
赵构听所有的人说完后,扬起手中的奏折道:“众位爱卿,今天朕在早朝上说要裁减义军,没想到岳爱卿早就递上了折子,非常好啊!诸位,等下你们便在此商量一下,尽快拿出个计划来,好让朕对此安心。哎,现在的大宋,有太多的东西需要修补啊!诸位,多多努力!”
众人连忙应若,赵构又道:“朕准备在神武军设立一个军监局。专司协调将领关系、并维护军纪与军容的。以前的督察司、军监处、职方馆、军法司、还有政委司全部并入军监局吧。朕准备让岳飞当提举军监。但朕恐其年轻、资力太浅,震不住场面,所以朕决定宗爱卿你为军监督察使司、张爱卿为军监督察副使,但并不行其责。”
宗泽、张浚跪下领命,不过宗泽迟疑道:“启禀皇上,臣以为,此事对岳鹏举不利啊!”
赵构疑惑不解,问道:“何解?”
宗泽答道:“岳鹏举过于年轻,而且升得太快了。现在还是二十五岁,都成为一军统治并入枢密院了,对于旁人来说,实在是一个奇迹了,这本来就容易遭人嫉妒,但是现在皇上还让其出任这么重要的一个职务,我想这有点不合适。臣担心他将遭人排挤、倾轧啊!虽然有臣和张枢密,但臣想来岳鹏举想要将这事办好,着实不易,甚至还会遭人怨言,引得和同袍关系恶化啊!”
赵构听了一想,也是,自己这个有点欠妥了,宗泽这事说得很是中肯。于是道:“是啊!朕想得太简单了,可能会把岳爱卿给害了。毕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个事就这么办吧,军监局暂时不设立了,还是宗爱卿、张爱卿你们牵头,你们枢密院自己把这些弊端解决了吧。岳爱卿就协助一下你们,你们两个要好好的带带他。不过这军监举是反正要设立的。等以后吧。”
两人应若,众人从赵构的话里明白了两点,那就是皇上对岳飞实在是太宠爱了,真的可以说是,费尽心思地提拔他。还有就是皇上想加强对神武军甚至是整个军队的控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