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预借税款”一事在京畿地区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赵构放心了不少。他决定趁热打铁,抛出流民安插计划。毕竟这流民问题是不能拖的,拖久了就难免出事。再者,流民安置也能和“减赋减税”一起实行,毕竟两者有着很大的关系。其他地方州县也有很多流民,把这赋税政策抛出来,对于安置流民与减税两者都有莫大好处。
于是当天晚上他便差人把张悫、赵鼎以及李纲、朱胜非四人给叫来,自然是和他们商讨一下流民安置的问题。上次在早朝时,赵构说他准备将流民安置到西北四路,还有北方三路。其中最为主要做法是屯田。
当然这是只是赵构的构想,要真正的实施起来还是有很多阻碍的。先不说这些流民愿不愿意去随时有可能发生战乱的北三路,也不说在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的宋朝到底能屯到多少田,单是要把整个宋朝这么多流民安置好,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就是不可以想象的。
当然赵构对于这种具体的执行细节是一点都不懂,所以他就只能让张悫他们来制定安插计划了。
“张爱卿、赵爱卿,上次朕让你们写的折子递上来了没有?”赵构问道。
两人躬身答道:“启禀皇上,微臣已经递了上去了。”
赵构一晕,暗忖道:“我晕,我怎么没看到!”忙差人去拿,果不其然,一会一个太监就手捧两封奏折回来了。赵构的脸微微地红了红,耽搁了,自己是不是太懒了点啊!
赵构接了过来,打开一看,眉头一皱。这个表情落在张悫两人眼里,让他们心头一紧,暗道不妙。要是他们知道,赵构他皱眉头的原因,纯粹是因为文言太多,让他看得不是很懂的话,他们两人会不会一头栽倒在地上。
赵构草草看一遍,有太多不明白的地方,只得道:“你们两个给李爱卿、朱爱卿两人讲下你们写的折子吧。张爱卿,你先讲!”
张悫躬身道:“微臣尊旨。上次皇上说要将流民安置到利州路、秦凤路、永兴军路、京西南路、河东路、河北西路、河北东路等七路,另外还要在此七路屯田。臣以为,此事工程浩大,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现今朝廷最缺的便是人力、物力、财力。所以臣以为,现今的大宋还不能支持如此大的流民迁徙安置工程。臣建议皇上可以缩小一下范围,比如就安置京城的流民。”
赵构听了点点头,他确实不知道要进行这样一项工程,到底要付出多大的代价。现在听了张悫这么一说,他便知道自己一开始是想当然了,于是他又望向赵鼎。
赵鼎见皇上望着自己,赶紧奏道:“启禀皇上,微臣也以为,如果真要实行这一安置计划,就现在的状况是行不通的。”
“为何?”赵构问道。
“不说财力、人力、物力这些,单是怎么劝动这些流民迁到这几路去就是个问题。这些人中,本就有很多是属于这几路的,金兵的入侵,把他们所有的一切都毁了。现在要他们再回到那个随时有可能爆发战争的地方,显然难度太大了。”
赵构听赵鼎这么一说,都快泄气了,怎么他提出来这么好的一个设想就行不通呢?这群大臣也是的,自己好歹也是个皇帝,你们对于我的设想就这么直白的否定了,也不考虑一下我是皇帝…
这个时候,李纲也说话了:“启禀皇上,臣认为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制约这个安置计划的阻碍。现在的大宋,土地兼并的现象已经越来越严重了。很多州路的土地非常集中,此事也就意味着屯田计划很可能实施不通。因为根本就没有多少田地可以屯的。”
赵构真的是泄气了,这群人太打击他了。赵构他提出的这个安置计划,被他们这么一说,真的是变为理论上可行,其实赵构也确实没有考虑到现实中的因素,或者说他对这个社会还不够熟悉。
其实也怪不得李纲他们几个,在他们这些人眼里,赵构的这个计划确实是行不通的。要不他们也会尽量的替赵构把这事给办好。但是行不通的就是行不通的,作为臣子的他们,同样也有义务也有权利,让皇帝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皇帝身边之所以要有谏臣,就是因为皇帝也是人,也会犯错误。明君之所以是明君,是因为他们身边有这那么几个正值的谏臣,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赵构此刻已经泄气了,无力地道:“那你们说下,到底要怎么解决这个流民问题吧。”众人听到皇上声音如此低落,不免感到愧疚,当然他们愧疚的不是打击了赵构,而是以为皇上见没有了办法而感到失落,这显然是他们的失职,他们的职责就是替皇上排忧解难、替皇上办事。
于是朱胜非马上道:“皇上不必忧虑,刚刚张大人也说了,其实可以缩小一下范围,比如就安置一下京城的流民,毕竟整个京城的流民人数最多,其他各路可以采取老办法。微臣想这七路一下子也只能容下京城这些流民。”
李纲接着道:“皇上,屯田一事,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那就是找一个替代办法,比如说,开垦新地、收回土地、清查土地等,虽说这中间繁杂了点,但是也能很好的解决问题。现在大宋的土地是要清查一下了,有很多人私占土地的。只可惜忙不过来!”
赵构显然没什么激情了,他现在还真的算不上一个成熟的帝王,他太情绪化了,全凭自己的热情做事,他现在还是像以前的大学生多一点。要做一个真正的皇帝,他需要学的还有很多,要改变的也还有很多。
见赵构没什么反应,四人对望一眼,均感不妙。张悫赶紧道:“皇上,李大人所言甚是,大宋现在确实是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土地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也正如他说,现在忙不过来。”
赵构点点头,道:“我朝确实这个土地兼并是个大问题,熙宁变法(也就是王安石变法)本来可以有所改观,但是终究没能干成。哎!本朝现在的三大桎梏,冗兵、冗官、冗税,这些在朕的手里希望能解决掉,这对朕的子孙、大宋的千年江山以及整个大宋的子民都是件好事。在这点上你们得多担当点。多想些法子,多和别人讨论下,这事终究还是能解决的。”
四人连忙应若。赵构又道:“各位爱卿,你们看能不能这样?现在一时半会也查清不了土地,这样也就没有田能屯,所以我们是不是鼓励一下开垦啊。”
李纲道:“皇上此法甚好!只不知道具体怎么讲?”
赵构道:“就是这样,朕以为,如果说流民去那七路所开垦的荒地,在几年后全部归他所有,且税款更低,你们觉得是不是能解决一些问题。”
“啊?!”众人讶然,事实上他们早就想过想过这方面的事,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这个东西能有实行。毕竟这样下来那就会引起无休止的开垦了。那样的话,就会天时不调,地利不顺了。而且到头来只会引起更多的土地兼并。
“启禀皇上,这个……这个……”李纲都觉得一时间都不好说什么。
“怎么,你们是怕引起无休止的开垦带来不好的后果是吧?”赵构问道。
众人赶忙点头。朱胜非道:“皇上,恕臣斗胆,此事万万不可,如若真的这么开垦下去,可能最终会引起大河洪水泛滥,到时天灾人祸,受苦的是百姓、是大宋啊!”
赵构摇摇头道:“这个朕也知道,但还是有一些方法可以限制一下的。比如明文规定哪些地方不能开垦,规定每户开垦的上限,规定开垦土地多少年内不能买卖,规定开垦土地所应该达到的品质等等,如有违者。一律重罚,甚至问斩,在这个方面必须得用重典。要立一部这方面的刑律,就叫《大宋资源环境法》吧!朕会给你们写个大概的东西,你们补充完善一下。怎么样?你们看这个可行不?”
四人迟疑了一会,李纲才道:“皇上,如果这样的话,那各州县的刑曹要做的事就多了,难免会出现疏忽的。”
“这个也是啊。那这样好了,在地方单独设立一个部门,独立于六曹。就叫他司农曹好了。这个司农曹专门督察垦荒一事,日后的清查土地一事也属于其职权范围。在中央就归于刑部吧。”
众人一想也还觉得可行,虽然不成熟,但是自己改进一下应该会好一点。于是也就应允了赵构的这个想法。
事情忙完了,四人纷纷告退,赵构也觉得累了,况且今天晚上还有活动,禁欲了几天,而且还喝了那超级壮阳汤,今天晚上是得实验一下了,于是赵构一脸****的朝后宫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