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正文暗暗点下头,他小儿子这番话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毕竟李纲等人他还是听过的,这个人确实还是很有两下子的。
高文行又道:“李纲李丞相、宗泽宗元帅,此二人是皇上钦点的大宋两大柱石,依孩儿之见,李、宗二人确实能称得上是大宋的柱石,我大宋有当今圣上这个中兴之主,再加上李丞相与宗元帅两大柱石之臣,一定能够中兴大宋的!过不了多久,金兵就不能得意了!”
高家主点点头,又摇摇头,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他小儿子的这番话很是在理,但是事实就真的完全是这样吗?不是,要真的能够中兴的话,要不要北伐?北伐要成功了,那徽宗、钦宗怎么办?要是迎回了他们,那当今圣上怎么办?这些东西,太过于难以解决,太过于复杂了。
这个时候他的大儿子说话了,道:“我也赞同小弟说的,确实,李大人,宗元帅乃国之栋梁,有着他们二人的大宋,最少在朝廷方面还是比以前要能干点!孩儿曾研究了一下当今圣上,发现他真的是具有一个中兴之主的潜质,说真的,以前的康王爷或许还不能算什么,但自从相州后,整个康王爷行事便发生了很大变化,重用了宗泽等人,并且还通过了两次讲话鼓舞了士气,同样也拉近了和中下级军官的关系,获得了他们的肯定与支持。
不过有一点比较有可疑之处,通过族里的兄弟传来消息说,圣上还想出了个叫什么‘特种战’的计策,这个计策对金兵的伤害很是巨大。不过孩儿并不是很相信这点,可能皇上身边有什么高人吧!但是族里的人都没看过那个高人,并且他们告诉我说,这高人绝对不是宗泽他们!
登基之后,通过皇上的任命,就知道皇上对金一事,是主战的。通过另外一件事,能够知道,皇上的野心很大,那就是京城被围期间,皇上并没有派出什么兵力来营救先帝,而是巩固京畿地区的防御,然后慢慢耗费金兵的有生力量,最后还迫使金兵撤退。不过皇上既然不想营救徽宗、钦宗,那为什么还要北伐呢?这是个值得思考的事情!”
高正文捋捋自己花白的胡须,道:“其实圣上也没得办法,我认为圣上是迫不得以而为之。你们想一下,皇上那时候最大的资本是什么?一是他是唯一仅存的皇室王爷,另外就是他获得了当时的勤王军的支持。
你想一下,在能当上皇帝这个巨大诱惑面前,没有人够拱手相让的,除非是傻子,但皇上绝对不是傻子,反而很聪明。以京城为一切之根基为由,首先稳固好防御,然后就地展开那什么‘特种战’,慢慢的给予金兵打击,还一边不断加大京城的防御力量,直到金兵扛不住了,自然得撤退了。而且也还没有穷追猛打,追击中也还是慢慢耗着,一直耗到了太原。现在两军还是在那僵持着,估计这样的情况还要持续很久。
或许你们会说,为什么没人反对他这样做,说起来皇上在这点上就做得绝了!先是在登基之初的人事任命上,给了朝中那些大臣,特别是军中的那些将领吃了颗定心丸。这样一来表明他战金的立场,获得了李纲、宗泽等人的极力支持,另外就是近乎疯狂地提拔了军中的一大部分将领,这样本来就支持他的那些军官只怕是更支持他了,这样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之后的一些政令也很是得民心,本来一个很伤百姓的‘预借’一事,结果在皇上的手里,反倒是成一件利民的好事!现在民间就传言皇上是紫薇星下凡转世,李丞相、宗元帅则是文曲星、武曲星下凡。不过说起来,当今圣上确实是一个爱民的皇帝啊!”
“就是嘛,我就说是嘛!说了要相信皇上,相信朝廷,是不会错的!”高文行又抢着说道。
高正文看着他,只能无奈的摇摇头。
倒是老大高文兵道:“父亲,其实小弟说得不错,我们确实应该相信皇上,相信朝廷。如果我们这次做好了,说不定,我们家以后在大宋的地位还真会飞黄腾达的。”
高正文仔细想了想,站起身来道:“各位,你们对于此事有什么意见没有?”
众人显然都很是同意,纷纷站起来道:“我同意!”、“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我赞同!”……高正文一抚手道:“好,既然大家都同意,那么,就这样决定了:我们高家全力支持皇上,支持朝廷,把家里搬到京城去,这里的产业先不动,以后再慢慢转移!”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一个对高家非常重要的决定,从此以后,高家果真发生了非常巨大之变化!
最终,高正文决定带他的小儿子,也就是高文行一起去赴宴,目的当然是带他去长长见识……
一路行进终于到了京城,高家父子第一件事当然是先去礼部报下道,然后再打理一下他们高家在京城的事务,终于等到了皇上设廷宴的这一天!
升平楼,此次廷宴将在这里举行。
此刻正有许多侍卫把守着,在升平楼外已经聚集了很多很多的人,都在那里小声的交谈着。高文行此刻很激动,因为在他父亲的引见下,他认识了好多的朝中重臣,比如说左相李纲,比如说右相朱胜非等等,不过没见到已经去了前线支持大局的宗泽,高文行还是有点小小的遗憾!
为了这次宴会,赵构特意把朝中的大臣全部拉过来当陪客,所以包括李纲、朱胜非、张悫在内的大臣此刻都站在外面等待着宴会的开始!
赵构现在还呆在他的寝宫,呃……在看书,他真的在看书,而且是《资治通鉴》,他现在没有什么事,就会看一下这本书,在康王的记忆帮助下,赵构现在的文言文能力是大大的加强了!例如这《资治通鉴》就能看懂了,奏折也能看懂了,但赵构仍然还是按以前这样的方式批奏折,估计是人太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