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是,我的留书并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到京城仅仅半月,便传来古北口被攻破的消息。真是越小心越容易出错,在俺达进犯之前兵部派出了都御史王汝孝督军备战。可是有明一代,以文臣领兵最后彪炳史书的恐怕也唯独只有一个王阳明,其他都是遇敌即一溃如注或镇压了乡民起义即自我标榜为“知兵”。据逃回的败兵们渐渐流传出来的消息,由于今春雨水充沛,古北口旁十几里处一个挖有壕堑的险坡发生滑塌,泥石不仅填平了壕沟,整个坡度也大为平缓,成了骑兵可以纵马跃上的缓坡。偏偏巡哨士卒都没发现这点。王汝孝这个人也是刚愎自用的,仗恃自己是兵部直派督军,有斩杀前方将领的权力,处处压制蓟门副总兵,把防御重心全部赌在了古北口一处。而俺达在发现那个可以突破的虚弱点后,也表现出了足够的狡猾与聪明,先是带兵佯攻古北口,假作被城上密集的箭雨挫败转而南下寻找其他攻击点。实则直奔这处缓坡,奔驰途中就排好了队形,快马加鞭,将近三万骑兵在一个时辰内全部通过,从背面闪击古北口。结果蓟门戍军在猝不及防之下全军溃败,王汝孝和蓟门副总兵全数战死,只有少部分溃兵逃了出来。在我详加打听后,得知刘鄂大哥最终也未能幸免,但是他已经死的值了,马上射杀十余人,最后被大队迫近的敌骑兵杀害。经此一役,原有蓟门驻军可说是全数覆没,短期内恐怕再难立军。
在扫除古北口军这一可能阻断归路的威胁后,俺达分兵一部防止明军后援部队重新占据此地,自己则率领精锐部队在怀柔境内大肆劫掠,随即围困顺义进逼通州,在残酷的杀掠下整个京郊已经成为了血流成河的人间地狱。而且这一次俺达居然表现出了更大的胃口,在重新收拢部队后竟直逼京城,耀武扬威要求明廷承认他为鞑靼可汗并许可通市。
当时各处要塞城池都有大批明军驻扎,京城内各大营林林总总也有近十万守御部队,只是都不是正规的野战军,于是兵部立刻驰檄大同总兵、保定都御史进京勤王。同时奏请嘉靖批准后宣布,武科会试推迟进行,凡已抵京入试者,经兵部职方司考选后一律登陴助战。一时间京城人心浮动,物价飞涨,谣言四起,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对于通州顺义怀柔一带的老百姓来说这固然是一次极惨痛的经历,京城的百姓们虽然尚未遭到荼毒,但这种整天提心吊胆、钝刀子割肉的感觉更难受。但此刻我只觉得热血沸腾,在去年写成的《御虏方略》基础上迅速根据眼下情况改写了一篇《备俺达策》。正要呈递上去之际,嘉靖帝终于下定了决心,命大同总兵咸宁侯仇鸾为大将军,总帅此次京城保卫战,以保定都御史杨守谦为副。听到这个消息,我只能颓然的将写好的策论重新收了起来。尽管这个时候的仇鸾能任大同总兵还是凭借一定的军功的,但是此人骨子里就是畏战避敌到极点,在大同期间侥幸几次守住了城,私下却早已下破了胆。而且有句话说的好“狡兔死,走狗烹”,仇鸾这个人城府也很深,表面上勤勤恳恳的做着御敌工作,实际却“挟寇自重”,借此机会获得了嘉靖帝的信任。
同时另一个重要官员兵部尚书丁汝夔却是当朝首辅严嵩一党,压根就是靠溜须拍马坐上了这个仅次于吏、户二部尚书的位子,和百年前力主保卫京城的时任兵部尚书于谦简直是天差地别。他自己没有一个退敌的主意,只好求助于严嵩。问题在于严嵩本人也只是靠善写青词和长于揣摩帝意获得的宠幸,在军事上根本毫无见解,只是让他死守。这种情况下丁汝夔更加不敢贸然催促诸将出战。结果名义上鞑靼骑军是在等待嘉靖帝对封汗及通市的回旨,实际上却形成了偌大的明帝国都城被外族军队顶在九门之下长达数日这个极为损失颜面的情况。即使没有最后攻城,这也是抹不去的一大污点了。更令人揪心的是,尽管继续有各地得知京城被谓消息的将领带兵赶来却只能远远的扎营对鞑靼部形成一个包围态势。由于京城九门被堵,消息不畅。不了解京中状况五倍于敌的各处勤王军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鞑靼继续屠掠。由于城外没有统一指挥,无从协调,即使有少数将领想率本部士卒冲进城内,也被强悍的鞑靼骑兵击退。甚至当宣府一军和鞑靼部绞杀在一起时,丁汝夔也是眼睁睁的看着城下厮杀而不敢出兵接应。
每次登上城陴,看着那些鞑靼骑兵每日耀武扬威的从帐篷里列队而出,向一个新的地方进行侵略,至晚才满载而归我就觉得心被刺的鲜血淋漓。作为军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看着敌军在自己眼皮底下残害百姓却无能为力。数次我已经张开了大弓,准备射杀那些嚣张的骑兵,最后还是不得不违心的松了弦。小不忍则乱大谋,从这几天的情况我已经明显看出,畏战情绪绝不仅仅表现在几个高级官员那里,包括大同保定援军面对鞑靼部队也是面有惧色。甚至看着他们将城外百姓的良家妇女掳掠回营,脸上还是没有丝毫愤激之色,这样的军队有不如无,难怪会有士人感慨的说:“惰兵之害有甚于贼者。”如果我真的把箭射出,击杀敌人引起他们进攻,恐怕这些兵丁不仅不会奋起抗击反而会迅速把我的行为汇报给上司,以保自身安全。而仇鸾和丁汝夔这种人定然会迅速把我绑缚鞑靼军营,以误会为由彻底把我牺牲,换取更多一时的停战。而这样一来,更重要的抗倭大业就彻底无法实现了。世道的污浊与黑暗让我感到深深的无助,甚至对屈原的“世人皆醉我独醒”有了某种程度的感同身受。这个大明王朝已经将要从根子上烂掉了,在嘉靖帝死后,我一定要掌控机枢,亲手操控大明王朝后面的走向,让廉臣,能臣,明臣得居高位。
最终俺达自己大概也觉得这样不战不和没有什么意思,在京师腹地劫掠的也已经很满足了,最后放了一把大火,延烧郊外民房数千间,公然不慌不忙的向塞外退去。到骑军大部已经远退,仇鸾这时候又表现得勇猛起来,派了足有一万军队,追袭过去,勉强赶上了鞑靼骑军的尾巴,以一万围数百,正要大开杀戮之时却被俺达率军突然杀了个回马枪,士卒战死足有千余人。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勉强收拢起残部后,居然还将战斗中侥幸杀死的八十余具敌方尸首带了回来,隐晦了本方重大损失,向兵部报捷。总算嘉靖还没有昏庸到这样的大事都被蒙蔽的程度,事后追究责任,只有仇鸾勉强保住了职位,兵部尚书丁汝夔与保定都御史杨守谦全部被斩首弃市。
兵部尚书被诛,京城被围三天,任谁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再提武科会试的事情,显然现在只要提到军伍之事就是往正满心气恼的嘉靖枪口上撞。结果,从明太祖称吴王时就已有定例的武科举在这一年就这样无声无息的停掉了,所有这一届的参试者也只能继续被成为武举人了。
=========================分割线====================================
本来想写通过主角努力对鞑靼部获得一次重大胜利的,后来觉得实在不具有可信性,对嘉靖年间历史稍有了解的人恐怕都不会相信一个小小的武举人,最多不过统领百人,在那样一个黑暗的京城能取得辉煌战果。算了,还是让戚继光回地方再大展奇才吧,至少,掣肘的人会少很多。
今天推荐票没怎么涨,我心里有数,这几章写的没有什么亮点,也比较让人憋闷。辉煌和亮点固然是需要的,但还是不想写的严重脱离史实。下章干脆就直接写在山东抗倭了,省的我和读者都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