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中,意外却发生了。汪直此次带来的人马中竟然有五分之二脱离了队伍,掉头奔海上匪巢而回。
汪直方面对此没有进行任何解释,但事情显然透着不寻常:眼下情况依旧扑朔迷离,没有任何可以放在台面上的谈判成果。如果他不想谈了,直接调头就走其实目前也没人能奈何的了;如果他还想谈,要调更多人马来施加压力,一个小队的通令兵足够了。
一次性走掉五分之二的人马汪直就不担心官军趁虚而入直接消灭他这股势力?更令人疑窦丛生的是那些人全部是趁夜走的,如果汪直安排他们走白天走也根本没什么影响,少了那么多人和船,谁会白痴到发现不了?
总督府幕僚和高层军官会议讨论的结果都认为汪直集团内部一定出现了什么重大变故,但是在情况探明清楚前只能严密监视依旧稳稳的盘踞岑港的汪直余部,暂时不宜轻举妄动。
这次消息反馈的却是异乎寻常的快,仅仅半天之后确切的情报就已经摆在了军官会议上胡宗宪的案头。个中原因我约略有些知晓,徐文长自侧身总督幕府之时就已经安排了一批精干的人假作投诚投入汪直集团作为眼线。当然,具体有些什么人我是不予耳闻的。眼下这么大的动静,只要当初投过去的棋子稍微有那么几个混的有些地位的,想必都能知道。
情报上说的很清楚,哗变,就是一次有预谋的哗变。这其中一定别有势力在做幕后推手,汪直能够势焰熏天凭的可不仅仅是运气,此人待下极厚却又御下极严。待下极厚使得他们很少起怨心御下极严又使得就算有少部分人起意不良也不敢付诸行动。
可是这一次居然有五分之二的人手绝然而去,说是自发串联的,给谁说谁都不可能相信。眼线传来的消息不够详尽,但是哗变却是肯定无疑的,而且当时有少量发现他们脱队而走去追击的都被毫不留情的斩杀了。
没过几天,从匪巢方面就又开来了大批船队和人马,果然不是来增援的。相反,这些人明着喊出要攻击“卖友求富贵”的汪直。此次汪直离开的太久了,数月时间让集团内部潜藏的暗势力从容的在他们巢穴中进行了布局。就看他如何应对这两方面夹击的局面了。
汪直的反应相当迅速,很快就派出使者告诉胡宗宪,他愿意投诚明军。条件只有一个允许他亲自来“代替”明军剿灭来犯的“海匪”。不得不说这个决定相当聪明,既稳住了背后虎视眈眈的明军又可以名正言顺的脱身:如果真的攻击成功,汪直肯定会扬帆直走,重新回到他的巢穴,到时候挟此胜余威,重掌大权不是什么难事。
胡宗宪一面答应了汪直请求,乐的让这些海盗自相残杀,一面暗中调集了各地水师待命。原本为防止来谈判的这些人大队冲岸,征调的多数是陆上军队,水师只有一些小舟聊做监视而已。
但眼下水师作用就很大了,最好的结果莫过于交战双方两败俱伤,汪直战死,他那边的叛军也死伤惨重。则趁势一鼓作气或者可以直接殄灭了这东南一大海患。
只要想想明廷原本以伯爵之位,白银万两悬赏捉拿汪直就可想而知,这个海商加海盗集团的势力有多大,危害性有多强。
两败俱伤的想法是好的,可是汪直真的会堕入毂中吗?这次突然而来的,甚至违背了我已知历史知识的事件到底是谁在后面推动的呢?
========================分割线==============
写不出来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