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49200000015

第15章 真谛(3)

太清二年(548)闰八月,真谛一行抵达京师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的梁武帝,虽早已从同泰寺御驾还宫,可与魏国的战事却接连失败,梁军主力丧失殆尽。紧接着,东魏降将侯景又于上月初十在寿阳举兵叛变,已攻占了马头、木栅、荆山等地,正向京师方向进逼。梁武帝当政四十七年来,第一次遇到如此险恶的形势。尽管如此,梁武帝听说从扶南请来的天竺高僧真谛,已抵达建康,便立即派遣总监外国往还使命的天竺籍官员月婆首那御辇迎接。

月婆首那已于一年半以前从先期抵达京师的张汜口中得知真谛来了中土,不久将至京师。当时,他几乎无法相信这会是事实。但张汜说得又是那样的翔实可靠,所以,他从那时起,便一直苦苦地盼望真谛的到来。如今,真谛终于来了。月婆首那奉命组成一支迎请队伍,乘坐着皇家的宝马香车,冲出宫外。

车队在真谛身边停下。真谛正在纳闷之际,忽见一位天竺人走下车来。这人不是别人,正是月婆首那。真谛一看,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多少年来,真谛一直不知道月婆首那的下落。在扶南时,真谛从中土使节那里听说中土的北方有一位印度优禅尼国的王子在译经弘法,他想此位王子恐怕就是月婆首那吧。但此时中土南北分裂,真谛怎么也不会料到,昔日的好友会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以这种方式出现。

两个人都沉浸在无比的激动与欢乐之中,同行的人也无不为之动情。月婆首那告诉真谛,他于三年前从中土北方南下,为梁武帝所诚邀,故而暂留京师,负责一些外交事务,特别是佛教方面的交往事宜。今天专程来接,既是朋友之谊,也是奉梁皇之命。真谛被扶上马车,与月婆首那并坐一起,直驱王宫宝云殿。

真谛刚刚跨入宝云殿的大门,早已等候在此的梁武帝,不顾八十五岁的高龄,颤巍巍地从宝座上站起身来,匍伏于地,躬申顶礼。

真谛急忙扶起武帝,合掌当胸道:“圣上龙体要紧,万勿行此大礼。”

梁武帝又重新坐下,静静地看了一眼真谛,嘴里说道:“三藏道气逸群,德音迈俗,果如张汜所言,不愧是绝代高僧,相见恨晚!相见恨晚啊!”当日,梁武帝便下敕让出宝云殿,请真谛大师居住。昔日值殿的所有侍从、奴婢、差役等,全部保留,各尽其责,所有供养均与王宫御殿无别。

三天后,武帝下诏,由月婆首那负责,征召名僧,在宝云殿布置译场,恭请真谛大师译经。

四身罹国难译业受挫

公元548年十月二十二日,侯景在梁朝叛贼萧正德的暗中协助下,渡过了梁武帝视为天堑的长江,京城一片大乱。

武帝闻讯,大惊失色,原来,他以为侯景势寡力单,难成气候,更不会渡过天堑长江,所以尽管侯景在江北屡屡攻城掠地,武帝还是不放在心上。可如今,他这个不争气的侄子,竞与萧正德勾结,用梁军的大船,将叛军全都渡了过来,直气得武帝脸色铁青,破口大骂。

叛军渡江的消息一传开,整个京城一片恐惶。宝云殿里的译事只好又搁置起来。

23日,叛军攻到建康城西南方的板桥,24日进军秦淮河南岸。就在这关键时刻,叛军又得了萧正德配合,渡过秦淮河防线,直抵皇宫所在的台城城下。旋即又西陷石头城,东取东府城,包围台城,隔绝内外,百道俱攻,昼夜不息。叛军又引玄武湖水浇灌台城,阙前御街,顿时尽为洪水淹没。城内死伤遍地,水断粮绝,凄惨不堪。

此时的真谛,不但不能译经,而且与梁武帝同困台城,生活极端困苦。月婆首那在叛军包围台城之前,在京城他处搜选助译高僧。谁料,不到一日,台城内外已被断绝,月婆首那下落不明。

太清三年(549)三月十二日凌晨,一阵惊天动地的呼叫声划破夜空,直逼皇宫而来。真谛感到大势不妙,急忙拖起疲惫不堪的身子,跨出宝云殿外。皇宫内外,寒风凛冽,阴森昏暗。喊杀声哭叫声搅在一起,为这寒夜笼罩上一片恐怖的气氛。皇宫中每一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台城终于被贼兵攻破了。喊杀声越来越近,皇宫上下已乱作一团。黑暗中,许多人正在向外逃奔。

真谛独自一人,默默地伫立在宝云殿外的高台上,望着茫茫夜空,再也抑制不住那辛酸的泪水。

忽然,一个急促的声音传来:“大师还不快走,贼兵马上就要到了!”真谛回过头来,昏暗中,一点也看不清那人的面孔。来人见真谛还在迟疑,不由分说,拉着他就走。真谛连声叫道:“梵夹!梵夹!还有我的梵夹!”

“噢!弟子差点忘了。”来人又急忙冲进宝云殿,将搁置在此的梵夹捆在一起,背在肩上,扶着真谛向宫外跑去。

大街上,杀声阵阵,火光冲天,尸体遍地,惨不忍睹。真谛由那人领着,绕过一条狭窄的街道,朝城东方向逃去。忽然,真谛想起正观寺和扶南馆还放着许多梵夹,便要前去拿来一同带走。那人连忙劝阻道:“两处所存梵夹自有弟子们妥为保管。如今城中到处都是贼兵,如若硬闯,恐怕连这些梵夹都保不住了,我们还是快走吧。”

真谛觉得此言有理,只好跟着那人在黑夜中高一脚低一脚地逃出了京城。那人是宫内的一位差役,信佛非常虔诚。他一直把真谛送到姑熟(今安徽省当涂县)。这时已是第二天的晚上了。真谛在此休息了十几天,体力慢慢恢复过来。这时,叛军以京城为中心,四处攻掠,姑熟城岌岌可危,人心慌乱。于是真谛又转向东南,逃向东土,沿浙江(今富春江)而上,在一偏僻小村中躲藏了下来。

大宝元年(550)正月,东土全部陷落。

本来,东土是自东晋以来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可现在天灾人祸并发,出现了罕见的大饥荒,富春江一带饿死者十之七八,百姓四下流亡,许多人逃入山川林野,以花草树根为生。真谛避难的村子也是如此。幸好村中百姓大都崇信佛法,尤其是在这种苦难的岁月中,他们的信仰更为虔诚,所以对真谛大师特别尊敬,想尽各种办法进行照顾。然而,毕竟是大荒之年,所以真谛也只能是忍饥挨饿,苦苦度日,译经简直是不可能的。不过说法教化,以及各种祈祷法事,倒是一直不断,这样,真谛大师的名声很快在富春江一带传开了。

这年四月初一,从富春小城里来了几位官吏模样的客人。为首的名叫陆元哲,是富春的县令。此人自幼虔信佛法,特别喜欢阅读佛典,还常常登坛说法,加之乐善好施,爱护百姓,人称县令菩萨。侯景占领东土以后,各州郡的刺史、太守皆已另易其人,可陆元哲因为好佛喜静,百姓亲近,侯景也未免其职。此人听说有位名叫真谛的天竺高僧避难于此,于是便领着几个随从前来拜谒。

他们在一间简陋的小庙找到了真谛。此时的真谛,虽身心皆已备受摧残,但眉宇间的那股超凡脱俗之气,却依然无改。特别是真谛一谈起佛法,更是高论清远,义趣幽邃,使这位县令菩萨大吃一惊,当即就要将真谛接到自己家中居住。真谛执意不肯。陆元哲以为真谛怀疑他的诚心,便又在佛前发誓,再三表白自己的诚意。真谛告诉他:“如今侯景当道,叛军横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听说侯景已发布命令,凡人民二人以上共谈者,刑及其族。在这种情况下,要是到了县城,我性命难保事小,那些梵夹若有什么闪失,可是难以弥补啊!”

陆元哲原来还不知道真谛随身带着大量梵夹,一听此言,大喜过望,立即让真谛引他去看了那些隐藏完好的梵夹。

真谛轻轻地拂去梵夹上的灰尘,将一摞摞古朴而精美的天竺佛典亮了出来。陆元哲一看,连声惊叹,高兴地说:“没想到我们这小小的富春竟藏有如此举世罕见之宝!”接着,他又对真谛说:“弟子也是视佛经为生命的人,敬请大师放心,我一定会确保佛典完好无损的。另外,弟子还有一个想法,与其把这些梵夹隐藏这里,还不如尽快把它们翻译出来,使其广传于世,深入人心,如此,谁还能毁坏它们呢?”

陆元哲的一席话,深深地打动了真谛。是啊,他来中土不就是想把这些经典翻译出来吗?谁知恰逢国难,四处逃亡,如今藏身于这荒凉的山区小村,勉强维持着已十分脆弱的生命。可纵是如此,他也从未忘记过译经中土的誓愿,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国家的太平和译经时机的到来。今日忽来一位县令菩萨,诚心祈请译经,在这大灾之年,谁能料想得到呢?因缘真是微妙难测啊!想到这儿,真谛便兴奋而认真地说:“施主若真心帮助贫僧译经,贫僧自当感激不尽,可译经之事,并非像讲经那样简单易行,它既非一日可就,也非一人能当,时间、地点、人力、物力,缺一不可,而如今灾荒遍地,民不聊生,僧尼流散,法化几绝,还有侯景的各种命令和叛军的肆意妄为,这一切你可曾考虑过么?”

陆元哲怎能想到这些,他不免迟疑起来。过了一会儿,说道:“目前虽有许多困难,但我想总会有办法解决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不用担心,只要我陆元哲在,不管多长时间,都可住在弟子的家中。从物力方面来看,保证最基本的需要还是可以达到的。目前最大的问题,一是寻找有学问的高僧,作您的助手;一是防备乱军的骚扰,保证梵夹的安全和译经工作的正常进行。这两个问题我也会尽力解决的。”

俩人就译经的有关事宜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后形成一致看法,即由陆元哲先回去筹备,待一切就绪后,再请真谛前去主持译事。

一个多月后,陆元哲便召集到宝琼等英秀沙门和居士共二十余人,都是熟悉经论、明晓佛理的佛家弟子,译场设备及起居供养等,也全都准备停当。于是,陆元哲又躬身前去迎请真谛,连同那些从宝云殿中带来的梵夹,一起供养在自己的私宅之中。

就这样,真谛入华后的第一次译经活动开始了。

真谛怀着极大的热情,同参与译经的人员一起,冒着随时都会被叛军发现而发生不测的危险,忍受着饥饿,拖着赢弱的身体,全心投入译经事业之中。陆元哲在处理政事之余,既要考虑译场的各种后勤所需,还常常躬临译场,一起参与译经。大家同心协力,一年时间内,便译出龙树着的《中论》一卷,世亲着的《如实论》一卷,《涅粲经本有今无偈论》一卷,《三世分别论》一卷,《婆薮粲豆传》一卷,《反质论》一卷,《正说道理论》一卷,并译出自撰的《中论疏》二卷,《如实论疏》三卷、《堕负论》一卷。

公元551年4月,真谛从未译梵夹中拿出一部《十七地论》,准备翻译。此论系弥勒菩萨所着,文深旨远,是印度瑜伽行派的精要之作,在中土从未流传。当他将该论的大概意思向大家作了介绍之后,连博学多识的宝琼,也从未接触过这种学说。其他人员有的未明其旨,有的则表示不愿翻译。最后,还是陆元哲表了态,支持真谛的计划,立即将此论翻译出来。

到了这一年夏天,《十七地论》已译出了五卷。不巧这时,陆元哲的私宅出事了。

原来,自东土陷落以后,经过550年的大饥荒,东土人民恨透了侯景。去年十二月,张彪在会稽起义,占领上虞、诸暨、永兴等县。今年二月又向富春进攻。陆元哲暗中配合,可惜为侯景派来的大将田迁所败。田迁进军富春后,纵兵抢劫,大肆报复,并于六月间查出陆元哲暗助张彪起义的事情,陆元哲不幸遇害,译经人员四下逃难。真谛因整理、收拾译本及梵夹,未来得及逃走,被田迁留住。几经讯问。知其专心译事,与陆元哲事无关。旋又得知真谛系梁武帝邀请的天竺高僧,便如获至宝,报告给侯景。而此时的侯景,正需要摆出一副崇佛好道的样子给人民看,于是立即命令将真谛请到京师。真谛自此开始了他一生中最难熬的时期。

真谛再次住进了宝云殿。表面上,他是作为贵宾受到最优厚的礼遇,而实际上则完全成了任暴君宰割的羔羊,成了地地道道的阶下囚。

此时的侯景,业已废掉梁简文帝,虽尚未自立为帝,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十一月,这位小丑便迫不及待地粉墨登场,作起了皇帝。其实,这时的侯景已是四面楚歌。

承圣元年(552)三月,梁将王僧辩在建康外围的姑熟城,大败叛军。接着,又与另一大将陈霸先一起,乘胜追击,直逼建康城下。侯景闻讯,引衾覆面,大哭不止,台城内的贼军一片恐惶。滞身台城的真谛,因为听到暴君的哀嚎,而从绝望中醒转过来。台城的这次恐惶与三年前的那场恐惶是截然不同的,那时,真谛的弘法大业惨遭挫折,而这时,他却从贼兵的恐惶中,看到了重振佛法的一线希望。在随后的日子里,建康城内的大部分地区相继为梁军占领。困守在台城的侯景仓惶东逃,叛军溃散,台城光复。十一月,梁元帝即位江陵,建康逐渐恢复了平静。

随着这种平静的降临,真谛的心又开始激动起来。他将劫后余生的二十多位佛门弟子,召进了秦淮河边的正观古寺。一场继译佛经、重开道场的计划开始了。

承圣二年(553)二月二十五日,真谛大师带着慧宝、僧隐等几位高僧和居士萧碚,又悄悄离开正观寺,来到京城长凡里一所幽静的百年老屋——扬雄宅,以便专心译经。又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真谛与慧宝等人一起,逐字逐句将一部《金光明经》七卷完整地翻译、抄录出来。僧宗、法准两位大师也在这时来到真谛的身边。真谛得到官方的礼遇,又有高僧相助,别阁道场成了他来中土后的又一弘法基地。不久,真谛大师亲自写成了一部解经着作——《金光明经疏》十三卷。

身处建康的他,生活是平静的,但内心的不平静却使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适应感。他想起过去曾在梁武帝面前提过唯识之义,梁武帝总是不解其中义趣,最后干脆问道:“此义中土尚未流传,恐皈信者不多。朝廷需要吉祥,百姓需要安乐,不知唯识之义能护国吗?”梁武帝的这个问题曾使真谛哭笑不得。如今武帝虽已去世,但朝廷的好恶却没有丝毫的改变。真谛心里非常清楚,建康弘法尽管还算得繁荣,但唯识之法,在这里却不易展开,他想,这也许是建康受朝廷影响较大的缘故,要是换一个远离建康的地方,或许会好一些。可到哪里去呢?

五南投始兴再走晋安

恰巧在此时,真谛收到了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宝田寺法师警韶的一封邀请信,请他前往讲经。

警韶,又名智韶,是远近闻名的一位高僧,当时正驻锡豫章,法化甚隆。真谛觉得那里或许是一个理想的弘法之所,所以读完信后,便同两位得力的弟子僧宗、法准一起来到宝田寺。

智韶是一个相当有悟性的僧人,对真谛的讲经,他感悟得特别快,传述得非常准。真谛早晨给他讲的经,他晚上就能在寺中给别的僧人传讲;真谛晚上给他传的经义,他第二天清早就能在寺中演说。真谛非常吃惊,赞扬道:“我从西到东,云游的国家很多,很少遇见你这样的人才。”智韶不好意思地摇摇头:“弟子愚顽,哪堪当此夸奖,还望师父多加诱导。”

同类推荐
  • 司马迁——中国文史大家

    司马迁——中国文史大家

    《图说世界名人:司马迁(中国文史大家)》介绍了,司马迁,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其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鬼才魏忠贤

    鬼才魏忠贤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在位之时,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他的官员士子惨死狱中;一大批无耻之徒都先后阿附于他。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明朝到底是毁在了宦官手里,还是毁在了皇帝的手里?魏忠贤——他是那个时代的覆灭者,还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国家栋梁和支柱?当一个有智慧的人私欲膨胀到极点时,他能够操纵一切,同时他也将毁掉一个时代,毁掉一个王朝和国家。文钦编著的《鬼才魏忠贤》再现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时代,重新解读鬼才魏忠贤。
  • 梦随蝶舞

    梦随蝶舞

    这是一本自传体的随笔。作者从15岁写起,回顾了走过的近20年的人生之路,她历经坎坷,遭遇重大疾病,却不屈不折,与命运作顽强的抗争。书中既有她优美凝炼的文字,又有时尚动感的剪纸。
  • 皇权背后的女人

    皇权背后的女人

    她们的地位高高在上,她们的命运充满悲情,她们美丽倾国,红颜绝色。但皇权宠爱,总不能集于一身,于是,争权夺位,攻伐杀戮,贪欲享乐,淫乱宫闱……这些上苑桃花,帘后主宰,让自己的名字,与帝国的风云记入了青史。本书选取了中圈封建史上最为突出的十四名后妃人物,让她们重新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让大家重温那一段段历史、一桩桩往事……
  • 名人传记丛书——范仲淹

    名人传记丛书——范仲淹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刻苦自律、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一生数次遭贬却始终不改其为国为民之志。这里从范仲淹的家谱开始讲述他的一生。
热门推荐
  • 无敌成长

    无敌成长

    故事的开始总是那么的平平淡淡。那是一个深秋的下午,那是一个偏僻的角落,当一个女孩对男孩说出:“你是一个好人,但我们不合适”的时候,我们故事就开始了。一个来自外太空的芯片,让这个获得‘好人卡’的男孩开始了得瑟的人生。扮猪吃虎,那多没意思啊,人生苦短必须性感,尽情的得瑟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 误惹药尊:残颜女帝很妖娆

    误惹药尊:残颜女帝很妖娆

    女帝,不屑一切雄性之宫斗,同性之权谋,所以她只装着宠一人。奉天国史记载:奉天女帝燕清羽四岁登基,在位十一年,被一侍臣摄政长达八年,终被侍臣所害,帝死次日,帝异父庶姐登基称帝。——阴沟里翻船了!被毁了容貌,抛尸荒野,以蜡封喉!可她奉天女帝岂是这么容易死的!害她之人会统统复出血的代价!咦,那个一身药味清秀公子是谁?“公子,需要炉鼎吗?”她邪魅一笑。那温柔男子回眸:“想做我的炉鼎么?不,我需要一个暖炉……暖榻的人炉。”邪肆一笑间,万物苍生失色。——靠之,识人不明,又翻船?
  • 异端派遣四人结社

    异端派遣四人结社

    闪光吧二次元!我叫丁酥人,大中华人,现住十一区一个私人性质的事务所,工作生活都在这里,十七,第十一学园二年级生,不喜欢大声说话。长年被兄控妹妹、女王大人、狂暴御姐、萌王萝莉、三无少女奴役着,不过她们说这是爱,我信了,然后就爬行在了血和泪的单行道上,渐爬渐远。
  • 异世至尊修神

    异世至尊修神

    一块神秘的玉,改变林凡人生的同时,也使得林凡陷入无尽的深渊。神秘空间,竟是杀戮的乐园。带着疑惑,林凡一步步走向一条不一样的修神道路!
  • 仙成魔

    仙成魔

    在这个世间没有仙的世界,人人都梦想成仙,可以获得永生不老的生命,成为永恒。然,仙界早已破灭,世间已经在没有任何仙。一个从村中走出的小子是如何一步步走到成仙之路,他是为了什么成仙?一切尽在仙成魔。看惯了大神的书来看看新手的作品吧。
  • 雷炎天帝

    雷炎天帝

    众神陨落,天道不公,神裔怒,奈何,外有魔族拢,内有小人阻。后之,四方烟火,帝极境封,神裔隐。谁料,守护者再现,定天地乾坤。
  • 许我一世欢颜

    许我一世欢颜

    因为一次闲聊,因为一丝好奇,因为一场无预兆的见面,他们注定了一生互相牵绊。他们在不合适的时间遇到了合适的人,这一段不被看好的恋情,究竟能够走多远?
  • 沧海殇蝶

    沧海殇蝶

    ★曾经她对他说:你负我,我定躲到天涯海角让你找不到我。说的时候,她并不知真有天涯海角。★他说:我不会娶我最爱的女人,保持安全距离,把最好的都给她;我要娶最爱我的女人,就算她背叛我,心也不会疼。她说:我不想成为你最爱的女人,因为不能永远在一起;我也不想成为最爱你的女人,因为你不爱我。、★她对她说:其实你可以幸福的,你有爱你的家人。而我只是个孤儿,连家都没有。如果我是你,会选择忘记过去,过着平淡的生活,越简单越幸福。★她淡笑,我们如是蒹葭,对所求相思成影,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不同的是我们之间竖起一面高高的围墙,围墙外的人想进去找幸福,而围墙里的人却想出来找幸福。
  • 宇宙至尊系统

    宇宙至尊系统

    方海2020年世界顶级黑客没有之一!曾一人入侵美国安全局,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因为组织的抛弃被奥国的导弹击中死亡。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他重生在了2003年的中国,那时的中国黑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看他能否在哪个时代找到他的爱,称霸天下,这是以黑客技术为主线的系统小说。注意是系统小说注:新人新书,我也对这方面的技术不算太了解,如果错了不要怪我把你们带到沟里!!毕竟我没有系统的学过。。。。。。。
  • 胡雪岩商学全书

    胡雪岩商学全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简单而富有哲理的话说得很巧妙,简单而形象地勾勒出商人之所以为商人的根本所在。尤其是对于跨入信息化时代的商家而言,更是如此。全球一体化的逐步确立,电子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全球林立的商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开始了日益惨烈、你死我活的全球争夺战,使得原本喧嚣、复杂的商场变本加厉,暗无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