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时光再怎么变幻,乡村的葬礼始终保持着他千百年以来的习俗,用着一种繁重的礼节不断的挑战亲人的底线。从小殓、报丧、奔丧、停灵、守灵、大殓、出殡和下葬每一个过程都耗费心血,都令家属身心俱疲。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潜《似挽歌辞三首》
于洋看着喧闹的人群,有种莫名的悲哀,似乎明白了,不管别人再怎么表现的难过伤心,但真正的感觉到失落和无助的,也只有逝者的至亲。他已经在灵位前呆着的第一天,疲惫无力的身躯让他有种倒下的欲·望,只是,不知道倒下后就能否不再这么心痛。
突然哀乐再度响起,请来的师傅们吹起唢呐,击打铜锣,而门口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张铭。
他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出现,今天所亲的人请来吊唁的人都是外公的远亲,作为舅舅朋友的他应该明天才会出现。
张铭认真、恭敬地对着于洋外公的灵位磕头,接受着家属们的回礼。他看了一眼于洋,发现于洋瘦了,本就是单薄的身躯,更加显得弱不禁风了。
实际上,他今天来会过来是因为实在放心不下,只是现在看到于洋虽然哀伤但是还算坚挺的样子,终于可以放下内心的担忧。张铭低声劝慰着于家舅舅,而后转身,走向于洋。突然,他伸手抱着于洋,低声的对他说:“洋洋没事的,会好的!”
出殡与下葬,是在于洋外公去世的第三天。前两天一直下着的雨,清早的时候竟然停了,但是经过几天雨水的湿润山路也显得特别的难走。作为至亲,于洋是要负责扶棺材的。踩着泥泞的羊肠小道,于洋默默地和外公做着最后的告别:外公,这里山清水秀你一定会喜欢的,还有,以后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你放心好不好?我一定会考上大学的,你放心啊。在天堂,要记得想念我啊,记得回来看我,回来看看我好不好。
回头,看着那越距越远的坟墓,于洋隐隐之中似乎看见外公的脸上挂着安详的笑容在和自己挥手告别。
无论是怎样的悲伤,都抵不过时间的流逝,哪怕是至亲的人,终有一天也会变成只在特定的日子才能会想起。但是那心中的哀伤即使离去,也不会否认那曾经彻骨的疼痛。
于洋是在葬礼过去后的第三天回到学校的,相比于一个人****伤口,家人更希望他能够和同学多接触,放下心里的负担。
回到学校的于洋马上就要面临第一次月考,由于这是他在新学校的第一次考试,所以他不得不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复习当中。
张铭也因为事业的发展,不得不留在城里。只能够偶尔借着给与舅舅大电弧的时候听听于洋的声音,他们几乎再无交集。
而张铭公司里的员工们发现,他们的Boss发生了巨大变化,怎么说呢?如果把曾经的张铭比作倦怠的狐狸,那么现在的他更像是一只微笑着的狮子,更加美丽也更具攻击性。他带着他的员工在商场上拼杀,甚至有时候会几天几夜的加班加点,摆出了十足的拼命三郎的气势。以至于过了许多年后有参与过那个时期的人记得那一年,那个充满激情、汗水和奋斗的年代。正是那一年他们公司捉住了那年九月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启动的契机,在国内股市迎来二次革命的时候赚了个满盆钵,也是因为这次机会,张铭的公司真正的才真正跨入商业巨头的行列。
在若干年后,曾经有人问起张铭,是什么使得你哪一年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张铭微笑着紧握着于洋的手:因为责任。在那时,各大传媒用着自己的方式去解读这句话,认为他所说的这是对家国天下的责任。但只有张铭自己知道,这只是对于爱人的责任,因为喜欢一个人就不希望他受到伤害,于是努力想要撑起一片属于他的天空。
日子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飞快的流逝。又是一年黑色六月,这个被我们无数次漫骂的高考又一次来临。经历过的没有谁不痛恨他,但也没人能否认这是最符合现实的最公平的做法,毕竟又有多少寒门学子因为这个机会出人头地。
作为一名高考生,当于洋和曹宇一起走出考场时,心中有种说不出的轻松,但是同时还有着茫然。十二年的学习终于结束了,一时间竟有种不知所措的茫然。
张铭站在作为考场的学校门口,眼都不眨的盯着校内看。这一年多他怕耽误于洋而不敢和他多加联系,虽然他能给于洋一个好的未来但是却也明白于洋要的是靠自己站起来,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不掺半点水分的成绩。不止一次,他从曹宇口中听到于洋累的险些昏过去,从于家舅舅的嘴里了解到于洋每天学到两三点.......但是既然这是他的坚持又凭什么要求他放弃。
“爸!”“张叔叔好!”曹宇和于洋冲着张铭打招呼。这一年多最大的变化大概是曹宇和张铭的关系变好了。
“嗯,你们累了吧,我们吃东西去。”没问他们考得怎么样,这是对他们的怀疑,而且结果已定,张铭并不认为询问除了增加他们的压力还会有什么作用。
晚餐是定在一家四川风味的火锅店,这是曹宇的主张。当他们到店里时于洋的舅舅舅妈已经等候在那里了。
“于洋曹宇,情况还可以吧?”于家舅舅温和的问着。
二人纷纷点头:“感觉还行,具体的只有等成绩出来才知道。”
一旁的舅妈忙招呼两人说,“孩子刚考完你问这些做什么,快过来吃东西啊。要吃什么自己夹啊。”
聚餐途中,张铭忽然开口问道:“放假有什么计划吗?要不去我们公司学习一下,提前适应社会?”
于洋和曹宇认真地讨论一会儿,这才同意了张铭的建议。
这一顿饭也就在宾主尽欢之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