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应天府是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同时也是这个时代世界的中心。封建时代结束还有五百年左右,在这之前历史总是眷顾中原大地的华夏儿女,他们拥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物产,崇尚智慧的力量。用文明去教化其他的种族,并使之一代又一代不断地传递。所以,他们总是那么的骄傲,仿佛是上天纵容的。
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后,汉人的血脉又重新屹立在中原上。抹去了蒙古人统治的痕迹,这片大地终于恢复了生机。不得不说蒙古人会抢掠、爱享受、勇猛过人,但是一丁点都不会治理国家。短短几十载,搅得黎明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上下一片怨声载道。
应天府这些年被治理的颇为繁荣。帝都建在富裕的江南,这里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南来北往的客商们通过四通八达的内陆水系交汇到京杭大运河,商业的发达带来了人口的昌盛,所以刚建立没有太长时间的明帝国的帝都并没有因为先前对前朝战争而萧条,反而呈现出现在的景象。
明朝的第一位帝王此刻正歇在皇宫的一处花园的亭子里,和他的皇孙交流感情。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是一位相当合格的继承人,作为最大的皇子在诸位兄弟间拥有很高的声望,被众位大臣称赞,是一位可以被寄予厚望的皇太子。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留下了两个儿子。嫡长子没过几年也没了,就剩下庶出次子朱允文。
因长子早逝而深受打击的朱元璋还要面对两难的继承人选择,一头是自己最信任最看好的长子的庶出次子,另一头是自己其他的或优秀或平庸儿子。
他曾经有一阵时间想将老二秦王立为太子。可有害怕老二又一天也先他而去,毕竟已经有了长子这个例子。虽然老二秦王是除了长子朱标以外他最喜欢的儿子。将皇孙朱允文立为皇太孙,朱元璋又不满意,朱允文乃皇太子的庶出儿子,在继承权上地位不稳固。
最终朱元璋还是选择将朱允文立为皇太孙,等他百年之后来接替他的皇位。
这样也算是免除了很多麻烦,一则浇灭了他的其他儿子的‘某些’不良的想法,让他们在道义上断绝了对皇位的肖想。二则朱元璋秉承继承人优先的想法,对待嫡长子朱标和其他儿子的教育采用不同方法。请到帝国最好的老师来教导嫡长子治国之道,乃古时的精英教育。
太子朱标的优秀证明了朱元璋的正确,只不过没有敌得过天意。而其他皇子们仅仅是放养式,鼓励他们勇武,使用武力去为皇室的守边疆。朱元璋自认自己身体很健康,有时间再去教导一个继承人。
今日朱元璋正在询问皇太孙学习的进度。谈了一会儿,就谈到了对蒙古人残余势力——北元的事情上了。北元残余以及北方边境其他有可能会威胁中原统治的势力都是明帝国朝堂上现在热门的话题。
明朝的百姓在之前的几十载岁月里被异族欺压,一直保持着不屈的民族心,都没有放弃过与蒙古人的斗争,即便被划分为最低贱的四等人。他们已经没有了唐朝人对于其他民族的包容,也很难容忍异族对家园的窥视。如同野兽般的巡视着帝国的领土一刻不停地敌视和防备着隐藏的敌人,倘若那些敌人有异动便会立刻扑过去用利齿狠狠地咬上敌人的颈项,将其置之于死地,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曾经的屈辱反复地印在明人记忆里,让他们和他们的子孙牢记着异族们的从未掩饰的不臣之心。这些难以忘却的东西早就被复仇的火焰浇筑成明朝人心里面的那把刚硬的利剑。
其实朱元璋挺担心自己的孙儿会不会到时候清算他的儿子们。一心一意想要恢复古制的老朱,推行分封制和郡县制相结合的制度,以求最好的治理国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是个大问题。这些年来朱元璋狠心对付老臣大将们,一点都没有什么皇帝的矜持,就是为了防着地方割据。将儿子们分封到边境也是防止地方的那些欺上瞒下的官吏。毕竟朱家的人都是向着皇家的。朱元璋最是明白这些官吏的性子了,但凡有一点疏忽他们就能像蚊蝇一样训着味道欺压百姓官官相护。
他也清楚朱允炆的想法,削藩势在必得。诶,有时候朱元璋在想若是他的长子朱标还活着多好啊,朱标能镇得住那些个弟弟们。那样朱元璋就什么也不用担心了。若是朱标也想削藩的话,自然会做的滴水不漏。朱允炆就差点远了。
所以朱元璋想试探一下皇太孙,看看他的态度如何,然后好做些事情帮他补漏,或提前安插人手,待到某一日事情到了无法挽回的时候能力缆狂澜。
朱元璋问道:“允文,你可知朕为何要分封诸子为王爷,并且分给他们领土?”
皇太孙朱允炆回答道:“回皇爷爷,孙儿知道。鞑靼不靖,诸王御之。”
“那朕为何不派遣朝中的大将领兵守疆呢?要知道朝里的将军比各位王爷厉害的也不少啊。”
朱允炆听后皱了皱眉,说道:“孙儿觉得这也有道理。”
朱元璋瞧皇太孙面色不豫,就知道他的皇太孙只怕更愿意调朝中的大将军领兵守边,只是担心自己不赞同,故而模糊的回答他。于是,声音更加严肃:“允文啊,你可记得还记得蓝玉。”
朱允炆知道朱元璋对蓝玉十分痛恨,而蓝玉曾兼任太子太傅,算是太子一系的人。他知道自己不能在朱元璋面前同情他。可是有些话如鲠在喉。其实蓝玉此人虽然飞扬跋扈,出事冲动,但是绝对的忠心。
朱元璋见孙子一副犹犹豫豫的样子,心情更加不好。严厉的说道:“允文,你要知道只有自家人才会实心实意的帮助你。朕让你那些叔父们守边不仅仅要他们领兵打仗,对付那些元人余孽和草原上的其他鞑子。还要他们离开朝廷,不能插手朝廷的是非。终有一日朕百年之后,你要掌握这万里江山。”说到此时,朱元璋心里无奈,语气里夹杂着些哀婉。
朱允炆神色莫名,大概是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死去的懿文太子。低着头,眼角渐渐红了起来。
朱元璋这时候已经不再训斥朱允炆,他慈爱的看着长子仅剩的这个儿子。说道:“好了,不管朕做什么都是为了咱们朱家的江山。你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朱允炆抬起头,鼓起勇气问道:“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朱元璋一愣,神情错愕。他想不到朱允炆会这么问,敢这样说。于是怔怔的看了孙子半响。他可以预见在他死后未来的大明朝继承人的麻烦有多大,不过朱元璋也不是没有一点准备。
然而这些年出乎他意料的事情太多了,比如说长子的去世,老二秦王也没了,蓝玉的异心等等。现在他无比的期望晋王和燕王这两个儿子好好的活着,虽然他们之间的斗争原本就是有他这个父亲推动的,因为北方需要朱元璋的儿子们守着。朱元璋将秦王、晋王和燕王安排在北方就是为了让他们互相牵制,动弹不得。如今就剩下晋王和燕王,若是有一方消亡,那另一方便会不可遏制。晋王还好说,志大才疏,就是给他兵权、给他机会他也成不了事。燕王确是实打实的文武双全,让人颇为忌惮。所以这些年锦衣卫也一直盯着。
大明皇帝朱元璋和皇太孙朱允炆的谈话也不了了之了。朱元璋看着离去的孙子,心里感慨这个皇孙的心性越发的同他的父亲相像了,只是手段还差许多脾气也急躁了点。太过稚嫩,而且有些想法很天真。如果再磨练几次,或许能做个承上启下的明君。
朱元璋随后下了一道旨意,着令各地各位王爷之适龄王子进京学习,不得拖延。另拟诸王子进京名单。
这道命令很显然包含了“质子”的意味。警告那些个蠢蠢欲动的儿子,不要有非分之想。
朱允炆听不见朱元璋对他的想法,他感觉很糟糕。急需找个人来商量,即便是商量不出来法子,他也希望能有人倾听他的述说。这个人最好的人选就是他的老师黄子澄。离开花园没一会就见到了人。
小黄门前,找到师傅的朱允炆将他与皇帝的谈话说给了自己的老师黄子澄听,讲完后和黄子澄都有些心情沉重。不过,黄子澄倒是乐观一点。他安慰道:“皇太孙殿下,无须烦恼。即便是有哪位王爷敢有异动,应天府里的三十万大军可不是吃素的。而且天下道义不会让他得逞的。你若是有心除弊,可以仿效汉武帝削藩,只要殿下一道令下,天下英才齐聚为你解忧。”
黄子澄的话语给了朱允炆一些安慰,两人有说了会其他事情有分开了。
说来世上幸福的人大体上是一样的幸福,而烦恼的人却各有忧愁。不只是皇城里的天子和皇太孙烦恼。燕王府里的世子妃最近有有忧愁。
此时的世子妃张嫣也正在无从下手,她已决定好好的活下去了。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让自己飘摇在古代历史洪流里被他人决定生死和人生。张嫣现在已大体上对燕王府和世子府有所了解,最近几日张夫人来过几次,给她带来了一些有用和没用的信息。下一步的目标是插手王府事物。
昨日请安时,王妃叫住她要她留下。将世子府的内务管辖权交给了张嫣。又派给她一些人手,协助张嫣接管世子府事物。猛然间手握一府之权,让张嫣又是欣喜又是惴惴不安。拿到世子府的内政大权,张嫣自然是要变革世子府,世子府的现状并不良好。王妃不仅要管理燕王府还要处理燕王的**,所以世子府不大管的严。
张嫣早就发现世子府的人心松懈,消息不通就算了,她和朱高炽两人都不怎么计较这个。可是为什么连没来几次的张母都觉得这府里要好好整顿,果然要好好整顿一番。她得承认是因为她和朱高炽惯出来的。
所以张嫣既要管理账册,安排世子府所有人的吃穿用度,又要教导下人,忙的昏头昏脑的。不带这样的,还不发薪水给她。虽说张嫣有时自我调侃一下,不过总的说来还是心情愉悦。
朱高炽时常觉得妻子手捧账册时掩饰不住的兴奋很有趣,像从前皇宫里赏下贡品里的夜明珠,只有将其置于特定之处便会发出夺目的宝光,非常的吸引人。总得来说,世子妃渐入佳境的状态,让世子府的人们也振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