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七律《览物》读记
杜甫七律《览物》读记
(小河西)
览物
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
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经春长薜萝。形胜有余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
此诗作于永泰二年(766),时杜甫客居夔州。览物:观看风物。《说文》:“览,观也。”《效阮公》(梁-江淹):“感时多辛酸,览物更伤心。”《客居》(杜甫):“览物想故国,十年别乡村。”
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
掾(yuàn)吏:佐助官吏,指官府办事人员。《东观汉记-吴良传》:“岁旦,与掾吏入贺。”《始之宣城郡》(齐-谢朓):“疏散谢公卿,萧条依掾吏。”
三辅:三秦。长安京畿地区的京兆、扶风、冯翊三地。华州、潼关均属扶风。《柏梁诗》(汉-刘彻):“三辅盗贼天下危。”《正乐府-农父谣》(唐-皮日休):“三川岂不农,三辅岂不耕。”《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趋:趋走,小步快走。《古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官定后戏赠》(杜甫):“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杜诗中,河西尉是趋走,华州司功参军是趋走,幕府参谋亦趋走,甚至门下省拾遗亦趋走。)
大意:曾趋走华州担任佐助官吏,想起在潼关的日子就诗兴大发。看巫峡忽然觉得是在看华山,看长江好像就是在看黄河。(次联合掌。)
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经春长薜萝。形胜有余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卧具。《友人会宿》(唐-李白):“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夜雪》(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洞口:或指杜甫住处门口。
薜(bì)萝:薜荔和女萝(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墙壁上)。后借以指隐者衣服或住所。《九歌-山鬼》(屈原):“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夏日过郑七山斋》(唐-杜审言):“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形胜:指山川壮美。《周书-齐炀王宪传》:“初,平蜀之后,太祖以其形胜之地,不欲使宿将居之。”《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怀锦水居止》(杜甫):“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
风土:风俗,气候,土地。《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唐-岑参):“曾到交河城,风土断人肠。”《江南行》(唐-张籍):“江南风土欢乐多,悠悠处处尽经过。”
大意:舟中得病移到山腰客堂,门口经春后长满薜萝。山川壮美有余风土令人讨厌,俺何时能高高兴兴地回故乡放声高歌?
本诗首联写览物所忆。看到眼前景物,想起自己曾作为“掾吏”趋走三辅,曾在潼关大发诗性。次联写览物。看到眼前的巫峡忽然想起华岳;看到眼前的大江好似看到了黄河。(眼前山川一样壮丽。)三联再写览物。因舟中得病只好移居山上,而山上洞口晚春后爬满薜萝。(环境荒凉,水土不服。)末联“形胜有余”,是对次联的总结;“风土恶”是对三联的概括。虽然江山形胜比三辅壮丽有余,但环境荒凉,风俗不好,水土不适。俺还是想回长安“高歌”。(此诗结构较典型。次联“合掌”。中二联所谓“四平头”。)
张九龄《东湖临泛饯王司马》:清秋佳日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秋天虽寂寥,但仍有胜过春日的风光。在一个清秋佳日,唐代诗人张九龄写下了《东湖临泛饯王司马》一诗,这首诗的原文如下:南土秋虽半,东湖草未黄。聊乘风日好,来泛芰荷香。兰棹无劳速,菱歌不厌长。忽怀京洛去,难与共清光。紫网2023-10-16 08:56:000000【原创诗词】《水调歌头 苏轼体》秋高
《水调歌头苏轼体》秋高文:格林谁鼓索风角,倏忽起寒潮。菊花红叶争艳,明月比霜刀。悸恐征鸿南去,唤得残蝉失语,秋老色枯凋。几次合衣枕,难寐达通宵。倚栏坐,翻夕引,接晨朝。自惭井底,何识山外比山高。年做春云炎暑,岁让青丝行暮,望远必登高。但愿心无碍,抬眼尽妖娆。紫网2023-10-17 08:27:450000杜甫生卒年月及墓葬简考(上)
文:枯木近些年,在经济为上的大潮下,社会浮躁之风盛行。很多人朝来暮去也就认名利二字,不少企业削尖脑袋为了上市圈钱,就连父母官也时不时来分一杯羹,吃拿卡要贪污受贿变成寻常事。于是,一夜致富成为大多数人梦想,急功近利则代表时代特色。宜花得木2023-07-31 12:20:38
0000人到中年的刘过写下一首词,开篇即是千古名句,后三句直接让人破防,抚慰世人上千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杜甫晚年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举目临眺,映入眼帘的是萧瑟的秋江景色。诗人杜甫触景生情,引发了寓居飘零的身世感慨,也引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临诗。登高赋诗,是一个传统登临诗即诗人登高临远时所感所吟的诗,以登楼、登城、登台内容居多。紫网2023-10-16 12:13:5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