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0784

听雨

新用户3167a8id新用户3167a8id2023-07-27 18:45:310

又是一年雨季,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不大却连绵不断,好似就要这么一直下下去。尤其到了夜晚,四周一片寂静,只有雨滴打在窗棂上的滴答声,让人的心也渐渐沉静了下来。

雨,最是能晕染人的心绪。在细密的雨声中,有人听到了金戈铁马的嘶鸣,有人听到了孤寂哀怨的轻叹,而有人听到的则只是旷古的幽静,没有风声,没有雨声,只是一个空灵的世界。

自古以来,雨就是文人笔下的常客,不论雨骤风狂,还是细雨斜风,都让他们的诗情激荡。这风,这雨,将他们的喜怒哀乐无限放大,然后再用一种或缠绵或激越的文字传递出去。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光宗绍熙三年一十月四日的晚上,闲赋在家的陆游,独自躺在绍兴乡间的茅屋内,听着窗外的风雨声,难以入睡。

陆游出生于江南的藏书世家,父亲母亲皆是名门望族。但是陆游一出生,就赶上了靖康之难,他目睹了北宋灭亡,北方的大好河山尽数落入金人之手。这一切,都深深烙印在小陆游的心里,从那时起,收复北方国土、恢复中原,就成了他心中的执念。

然而,南宋朝廷不思进取,妄图偏安于江南一隅,期望着能与金人南北相望,各安一方。可现实怎会如此,人心向来是不知足的,贪心的金人又怎会让南宋朝廷安然睡在自己的榻旁。于是,包括陆游在内的南宋主战人士,多次向朝廷提出建议,收复北方。可是朝廷中,偏安之论甚嚣尘上,陆游的北伐理想一次次破灭。悲愤不已的陆游,在失落中回到故乡,想在田园中忘记那些无法实现的理想。

可是,他是陆游,即使原野的清香也驱不走他内心那份爱国的热情,收复国土,就像扎在心底的一根刺,时时刻刻提醒着他,刺痛着他。

那一夜的狂风暴雨,让他仿佛回到了烽烟弥漫的战场。犀利的狂风是战场上吹响的号角,雄浑激荡;肆虐的暴雨是将士们手中的利刃,闪着森森寒光。风雨入梦,就是陆游心中的战场,跨马提刀,他要收复疆土,找回大宋的辉煌。

可是梦就是梦,终其一生,他都没有从梦中走出。因为,南宋再也没有回归北方,而是一日日衰弱下去,直至蒙古铁蹄彻底踏碎了这一切。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明·唐寅《一剪梅》

风流才子唐伯虎,其实并不风流,反而是一生坎坷凄苦。因此,他的诗中,常常有着浓浓的忧思愁绪。

春日绵绵细雨打在盛开的梨花上,窸窸窣窣,转瞬间,便是一地残英。洁白的花瓣飘零在地上,沾染了点点泥土,犹如女子那短暂的青春,就这样被虚负了。那深情的女子,在紧闭大门的庭院深处,愁眉紧蹙,痴痴地望着被铅灰色阴云遮蔽的天幕,脸上是斑斑泪痕,她,在思念远方的他。

杜甫曾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同样是春雨,下在唐伯虎的世界里,就不再是知时节的好雨,而是萦绕在心头的缕缕愁丝。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宋·苏轼《定风波》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在一次和朋友春游的时候,突遇了一场急雨。因为雨下得突然,他们都没有带着雨具,同行的人四散开去,急急地寻着避雨的地方,看上去有些许狼狈。

只有苏轼独自缓缓走在林间,口中吟唱着诗句,管他风雨侵袭,我自从容应对。一如他在宦海之中,纵使朝堂上风云四起,惊天巨浪迎面而袭,他亦是坦然面对。因政见的不合,因小人的嫉妒,他一次次被贬,但他内心依然是那么澄净,也无风雨也无晴。

豁达通透的苏轼,早就悟透了人生,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他都要元气满满地过好每一天。风雨,只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点缀。

陆游的雨激昂,唐寅的雨沉郁,苏轼的雨通透,而南宋末年的蒋捷,却是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走过了一生。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如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宋·蒋捷《听雨》

少年时听雨,无忧无愁,只有红烛氤氲了一室的温情;壮年听雨,则有了一丝落寞与凄凉;而人到暮年,看遍了世间万千,再来听雨,只剩下无奈与感叹,即使身在僧庐,心绪也再难平静。

蒋捷终是参不透,雨也好,人生也罢,终是会风吹云散,何必为之叹惋。又是一年雨季,沙沙的雨声中,是无数人的吟咏感叹......文:初酿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