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经典常谈》“三礼”
儒家的六经本来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后来《乐经》失传,就只剩下“四书五经”了。儒家的三礼指的是《周礼》《仪礼》《礼记》。这里的“礼”可不是简单的“你礼貌吗?”而是指的社会制度、行为规范等等。
《周礼》号称是周公所作,我是不太信的,年代如此久远,借“名人”的名气大有可能。但是记载古代官僚制度和相关内容大致是可信的。《周礼》分六篇,其实也对应着后世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官职的设置:
《天官冢宰》高级的管理叫“宰”,比如我大学同学就叫“周常宰”。天官对应吏部,管的是官,类似于现在的组织部。
《地官司徒》“司”是管理的意思,“徒”有“人”的意思,比如“无耻之徒”,所以“司徒”就是“管理(普通)人的官”。对应户部,管的是民,类似于现在的民政部。
《春官宗伯》对应是礼部,类似于现在的教育部、外交部、宗教局的综合。
《夏官司马》马是古代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司马”自然就是管理军事的官,对应的是兵部,相当于现在的军委。
《秋官司寇》“寇”是贼寇——小偷强盗土匪间谍之流,“司寇”就是抓坏人的官,掌管刑罚的官,对应刑部,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
《冬官考工记》《冬官》一篇逸失,是西汉河间王刘德以《考工记》补入的,所以名字没有保持队形。它记录的是各个制造行业的科技和天文、地理、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对应的是工部,相当于现在的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古代读书人读《周礼》就了解了官僚机构的基本设置与分工,提前了解自己当官以后的工作内容。
所以武则天当政的时期,改“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不是她自己琢磨的,而是参考的《周礼》。
《仪礼》的来源也没有定论,据说是一部分出自“孔壁”(拆孔子家拆出来的),一部分是西汉高堂生保存下来的。到底是周公做的还是孔子定的还有争议。但主要内容讲的是“规矩”,祭祀的规矩,婚丧嫁娶的规矩,重大节日、重要场合的礼仪,吃饭喝酒的规矩,见面打招呼的规矩等等。
《礼记》则是在《仪礼》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内容更丰富,更详实。
本来并称“大戴”“小戴”的戴德、戴圣叔侄都做了记,被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结果由于东汉末年大儒郑玄给《小戴礼记》做了详细的注解,使之更便于理解接受,于是《小戴礼记》逐渐占据主流,《大戴》逐渐没落。于是《小戴礼记》就成了《礼记》。
《礼记》比《仪礼》增加了哪些内容?
加上了理论基础的支撑,为啥要“守礼”?因为社会要稳定,要美好。
加上了对《仪礼》各篇的解释,并且增加部分制度礼节。
加上了关于“礼”的一些轶事,比如孝道等。
加上了当时的“名人名言”。比如“言不过行,行不过道”。
古代读书人读《礼记》,不仅提升个人的气质和待人接物的能力,也为日后当官做好了心理建设。
姜子牙奉命封神,为何申公豹敢反对,元始天尊又为何视而不见?
在封神中,姜子牙执掌封神榜属于是代师封神,也就是替其恩师元始天尊代为掌管并执行封神榜。因此,在之后的封神大战中,阐教上至教主元始天尊,下至众多阐教二三代门人才会竭尽所能地帮助姜子牙。如:元始天尊曾两次暗中出手替西岐解了灭城之灾(一次魔家四将伐西岐,一次羽翼仙伐西岐);当姜子牙遇到危难时,阐教十二金仙都会及时出手相助,并且有徒弟的金仙,还会让自己的徒弟下山帮助姜子牙灭纣兴周;紫网2023-10-15 10:14:140000晴雯,一个微不足道的丫鬟,却隐喻了一个悲剧时代
紫网2023-10-14 14:36:440000八十回后,邢岫烟和薛蝌的结局会如何,他们能否获得幸福?
可以。薛家的败落,是不可避免的。薛蝌为人不错,但是毕竟年轻,而且依附于人,并不是开创事业的人才。他在《红楼梦》八十回里唯一的一句对话是对宝钗说的:“姐姐兄弟只管请,只怕伙计们也就好来了”,是顺着宝钗的安排说的,毫无创新。栖鸿看红楼2024-02-04 12:10:46
0000庄子启示录046 :沟通传达为啥一定要先放下情绪再讲情况
导读庄子为什么借孔子之口告诫叶公子高,替国君传话是最危险的事情?为什么听人说话,替人传话,需要过滤掉过度赞美和过度指责的内容?为什么说交流需要语言文字,制造误解的也是语言文字?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交流最好先排除情绪因素,尽量多用名词、数量词。新用户177790362024-01-30 22:24:24
0000